《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药物动力学部分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及“研讨-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展开教学研究。
在介绍了课程背景和研究目的,探讨了该课程在实践中的意义。
接着在正文中分析了教学内容,探讨了教学方法的优劣,讨论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案例分析和学生反馈调查为依据。
最后在评价了教学效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为课程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存在问题、改进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态。
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增多,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和传授相关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中,可以分析现阶段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也需要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和期望。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后续的教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对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探讨、课程建设与改革、案例分析以及学生反馈调查等方面的研究,我们旨在揭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药剂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属于药剂学的分支,又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方面。
这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其教学质量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密切相关。
因此,优化教法,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药学系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然而在科研和指导毕业生实习中发现,学生在试验中的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不足。
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探索和建议。
一、优化教法(一)设计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绪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设计好绪论课,尤其是好的“人课”即引入新课方法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人课”方法,通过几个例子提出问题,证实有效的药物进入体内可能无效或者出现中毒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解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对药效(作用程度和作用时间)及毒副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然后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在一个精彩的开端之后,再展开对教学内容的介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适当应用PBL教学法PBL又称作“问题式教学方法”,其经典的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一收集资料一小组讨论一课堂讨论一老师总结。
这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生物药剂学的部分内容在以前的课程学习中已经涉及,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药剂学中已有论述,药物代谢在生物化学中有过介绍,适当的部分可以采用这种PBL方式,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和学生的生活相关,如心绞痛病人发病时为什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引入口腔粘膜这种给药途径;苯巴比妥与华法林合用,有形成血栓的危险,引入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等等,课下让大家查资料、准备相应的内容并制做课件,下次请几位同学上讲台讲解,讲台上的同学和听课的同学可以互相提问、形成互动,同时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这样能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展开研究,通过详细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和课程设置,探讨了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评估。
研究发现,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认识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该研究对于推动药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教学评估、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作为药学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涉及到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内容,是药学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物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当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物药物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作为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具有生物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探讨和教学效果评估,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对药物动力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本研究,旨在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和指导,提升我国生物药剂学教育水平,满足社会对生物药剂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生物药剂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生物制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方面的知识,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应分别重点讲解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以便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制品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药物动力学方面,需要讲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相关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作用机制、药物在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排泄途径等。
教学中应着重讲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如药物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清除率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规律。
在生物药剂学方面,需要讲解从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到用药应用的全过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以及生物药品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
教师应重点讲解生物药品的种类和应用,以及其技术特点、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探讨生物药品研究和开发的最新进展。
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还应注重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制品和药物并结合临床案例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开展讨论和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探讨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方面问题的同时,学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课程,教师应注重讲授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药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教授生物药剂的制备工艺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药物的体内行为和药效学的基础。
本文将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生物药剂制剂的认识和理解。
生物药剂制剂是指由生物医药产品,如蛋白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制备而成的药物。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将了解生物药剂的制备工艺和要求,包括纯化、稳定性、保存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也将学习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负载药物的制备工艺以及生物制剂的市场前景等内容。
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药物动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在体内的过程,并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学生将学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动力学、药物分布模型、药物代谢和排泄等内容。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值得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生物药剂的制备过程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案例教学则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课程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点。
教师可以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听课评价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基于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程评价的进行。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改进,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中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它涉及到药物的生物制剂、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实验内容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化、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等。
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讨,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实验内容的更新与多样化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实验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实验都是围绕基本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展开。
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药物制剂和生物制剂已经问世,而这些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
实验内容的更新与多样化是必然的趋势。
可以通过引入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剂等新型实验内容,让学生从传统的药物制剂中解放出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囿于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导致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化。
在实验内容更新的基础上,应该改变单一实验教学手段的现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得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该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通过实验训练和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学术追求,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的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摘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和临床药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
该课程是药学与医学重要的桥梁课程,更是药物研发与临床药学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
目前,在新药筛选及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制剂研发以及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本校药学院药学、临床药学和药物制剂等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本科教学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组成。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能够为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输送优质本科生生源,最终培养科研创新型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使他们在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引言:随着药学、药剂学和药动学的发展,教材的内容也需要跟进时代的步伐,其应结合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促进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使课程授课内容与专业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及时跟进专业的发展步伐。
通过独立且规范性的实验,提升我校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科研思维,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创新工作奠定基础[1]。
与此同时,这些改革举措也将使本校药学生从学校课堂、科研实验室走入医药企业、医院,全方位、多层面地理解该课程在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与功能,进一步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药学人才的作用,为满足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提供保障。
1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许多高校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导致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实验动物难于满足实验要求,实验内容与实际药物研究有偏差。
如药物动力学实验家兔体内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利用度测定中以家兔作为实验动物,但实际上按照《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要求,经口给药不宜选用兔等食草类动物,而在有限的教学经费下,学校无法按照需求找到合适的实验动物。
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为促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师生反馈及参考他人教学成功经验,总结不足,肯定成绩,学以致用。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点滴成绩,尚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需以现实为起点,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以生为本”,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标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教学质量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
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回顾近年《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实践过程,调阅教研室多年上课后的师生评语及追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反馈信息,结合本学科当前的教学工作状况,广泛阅读他人已发表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拟采百家之长,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 大学课程的时间设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专业课程在多数院校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才开始学习,但其内容涉及到许多《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的基础知识,而《高等数学》则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其后几年的课程均很少涉及[2],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对一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遗忘,尤其对那些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药代动力学部分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感到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另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安排的学时就很少,教师课堂上没时间为学生补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学习上感觉困难。
因此,建议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召开基础课代课教师与相应专业课代课教师的座谈,明确专业课中需要基础课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进而在时间上两者相衔接,尽早让大学生学习过基础课后,即开始相应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基础课知识的巩固,也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必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教育,从而节约教育资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是药学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药物动力学的理解。
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教具和实验设备,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实践使用。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个重点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学习、问题解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及课程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和改进。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课程评价的有效性,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李瑞张青辛洪亮刘阳高艳坤刘杰马坤芳摘要:为了提高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加强实验的综合设计性、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9)19-0261-0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筛选及结构优化、剂型设计、制剂质量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资料[1]。
这门学科涉及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
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
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我校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我校在该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改革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往生物藥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一)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地非常清楚,实验所需的各种储备液、缓冲盐、麻醉剂等溶液均配制好待用,所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器材都按相应规格准备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验时只是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药物动力学部分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及“研讨-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
作者:姜雷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1期
【摘; 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药物动力学部分的内容,由于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难以理解此门课程在药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结合该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及本校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此课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性的提出“研讨-参与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讨-参与式”教学法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是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1]。
本学科是由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个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的学科组成,其中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模型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等)进入机体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2-4]。
1 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药物动力学部分教学情况
对于此课程的教学,我们教学组采用的是国内常用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即通常所说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这种模式多是采取全程灌输教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特别药物动力学部分的传授,基于药物体内的动力学特征而进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等公式的推导计算为主,往往容易将药学基础课变成“高数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此部分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理解此门课程在药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想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加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药物动力学部分的教学效果。
2 藥物动力学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国内外适用于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其中较为经典的方法包括参与式、研讨式教学法等。
参与式教学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这一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和统一。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
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
研讨式教学要求以“导”为主,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且有熟练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后解决问题。
教师要收集足够的资料,便于双方节约时间,变原来组织教学为讨论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看法,教师应珍视之,并予以鼓励。
教师还要参与多方面研讨,使研讨式教学有广度又有深度[5]。
我们创造性的提出“研讨-参与式”教学法,提高药物动力学部分的教学效果。
2.2“研讨-参与式” 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合理设置药物动力学部分的教学课程内容,以期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合理安排研讨与参与式教学的内容,提前做好学生分组与任务布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互联网上建设一个集远程教学、资料信息检索、师生在线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身的“药物动力学”教学网站,把相应各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动画、视频等相应信息发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并为研讨-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媒介和平台;学生按照大纲及老师提供的各种参考资料进行PPT的制作,PPT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严格要求学生PPT质量,做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知识学习,让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具体操作如下:
1)班级分组:每个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编号为X班第1组-第6组。
同一小组同学上课时座位尽量靠近,便于研讨交流。
2)主发言:每次课由1个小组同学主发言,按照“教学进度表”进行研讨,每次各组长可安排1名或多名同学于不同次研讨课轮流主发言,本学期每个组主发言次数为7-8次,尽量每个同学都安排到;主发言同学陈述过程应严格控制时间,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并尽可能结合图、表和实例;涉及到的课程专有名词,应给出相应的定义,并强调其英文单词或缩写。
3)PPT要求:主发言者使用多媒体课件,PPT文件字体应在20-44号之间,文字图片与背景的颜色对比应较强,如深色背景用浅色字,浅色背景用深色字,尽量不用颜色种类过于丰富的的背景为母板。
2.3 实验考核方法
最后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指标综合考核的方法:期末总成绩=平时考核×40 % + 期中考核
×20 % + 期末闭卷考试×40 %。
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突出了课程的考核重点,还可以全方位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表现等,在考核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该课程体系的建立及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小结
基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药物动力学部分的教学,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全面调整该部分的教学模式,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法良好应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结合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到药物动力学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导做讲解,教师引导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药物动力学部分的课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受到一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邱利焱,赵庆贺,朱卡林.《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7:123-125.
[2]成颖,刘道洲,刘苗,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标准的建立与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55 -757.
[3]王锐利,张淑秋,张丽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47-49.
[4]吕霄.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分析及其特点、方法.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5: 143-145.
[5]基于问题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阳令明,张俭民,李丽民,李松.高教学刊.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