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汗牛(父亲在川西高原的青春记忆)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4
高原牧场的孩子读后感500字
《高原牧场的孩子》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的小说,让我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以青藏高原上的高山牧场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男孩巴桑和朋友们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广袤无垠、风景如画的高原牧场上,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孩子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与大自然共同成长。
巴桑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放牧、赛马、骑牦牛,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从中汲取着生命的力量,茁壮成长。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畏艰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成为了真正的勇士。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他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这种纯真的友谊让人感到无比珍贵。
此外,书中对高原牧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原牧场的独特风景和牧民们的生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土地上,感受着那份淳朴和坚韧。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珍惜。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孩子们拥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但我们也应该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辛和美好,让他们学会勇敢地面对挑战,珍惜友谊和自然。
总之,《高原牧场的孩子》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草原少年的牧牛岁月记得那年我刚满十岁,父亲决定让我开始独自放牛。
在我们小镇边缘的草原上,放牛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历练。
我既兴奋又紧张,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一丝丝恐惧。
第一天早晨,天还蒙蒙亮,父亲就把我叫醒了。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跟着他来到牛棚。
那里,我们家的五头牛正安静地嚼着干草。
父亲教我如何给牛套上绳索,如何用细树枝做成牛鞭。
他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我则笨拙地模仿着,生怕出什么差错。
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我就赶着牛群出发了。
父亲站在村口,目送我们渐行渐远。
我不时回头看他,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
草原上朝露未干,湿漉漉的草叶沾湿了我的裤脚。
凉爽的晨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带来青草和野花的芬芳。
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自由和独立带来的新鲜感。
起初,放牛的日子并不轻松。
我必须时刻留意牛群的动向,防止它们走散或误入禁地。
有时,调皮的小牛犊会突然窜出去,我就得撒开腿去追赶。
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常常懊恼地想:要是能像父亲那样发出一声呼哨,就能让牛群乖乖听话该多好啊!渐渐地,我学会了解读牛的"语言"。
它们摇头摆尾时是心情愉悦,竖起耳朵则是在警惕什么。
我还发现,只要轻轻拍打领头牛的背,整个牛群就会跟随它移动。
这些小技巧让我的放牛生涯变得轻松起来。
草原上的日子虽然孤单,却从不寂寞。
我交到了几个放牛的小伙伴。
我们时常聚在一起,一边放牛一边玩耍。
我们比赛谁能把石子扔得最远,谁能用树枝编出最漂亮的草环。
有时,我们会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编织着童年的梦想。
最令我难忘的是下雨天的放牛经历。
那天,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没等我反应过来,大雨就倾盆而下。
我慌乱地想要赶牛回家,可牛群却一动不动。
无奈之下,我只好和牛群一起躲在一棵大树下。
雨水打在树叶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我紧紧抱着膝盖,浑身发抖。
这时,一头老牛缓缓走到我身边,用它庞大的身躯为我挡住了风雨。
我靠在它温暖的身上,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抒情散文:老黄牛一样的父亲抒情散文:老黄牛一样的父亲五月的天气,气温变化无常,这恼人的温度总是让人烦躁不安。
老天爷整天像哭丧着脸,水接二连三下个不停。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五周年的祭日了,每当这个时候,心情总是十分沉重。
父亲已经去世五年了,时间这个万能的医生,也有治愈不了的伤口。
五年了,一切历历在目,新鲜如初的伤,不经意一碰,就会鲜血奔涌。
想起父亲在世时坎坷不平的一生,一股莫名的伤感不禁涌上心头。
父亲是五年前患晚期肺癌病逝的,享年73岁。
他含辛茹苦一辈子,好日子就像薄薄的一场冬雪,还没等他把美景看个究竟就消失得了无踪迹了。
父亲平时身体还算得上硬朗,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是在田间默默耕耘,就是出去做点小本钱买卖生意,从未有半刻清闲。
当父亲被诊断患了肺癌而且是晚期时,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如同五雷轰顶,当时就被吓得晕倒了,母亲闻讯后也是哭得死去活来,全家人终日泪眼迷蒙……父亲从小就是孤儿,属牛,爷爷奶奶在父亲几岁时就已相继去世。
听大人们讲,父亲年幼时恰逢闹饥荒,极其艰苦,因此,不幸患上了浮肿病,好歹遇上了好心人及时将父亲送往医院抢救,他才有幸活了下来,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父亲祖祖辈辈出身贫农,在他们那个年代,出身好是唯一值得骄傲的资本,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父亲才有幸娶上了出身不是太好的母亲。
母亲没有文化,父亲也只有高小文化,他们一生勤劳俭朴,以种田养家糊口,辛辛苦苦把我和我已逝去的姐姐抚养成人。
在别人眼里,父亲看起来身材瘦小,但他在我的心目中,却永远是一个伟岸高大的男子汉,是他撑起了我们这样一个曾经“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穷家。
就在那样一个上顿不接下顿的年代,农闲季节,父亲还经常独自一人奔赴数十公里以外,做点小买卖,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父亲总是天不亮就出发,直至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时才能返回家中。
为了全家人都能吃得好,穿得暖,我的父亲,我老黄牛一样的父亲,一直夜以继日奔波在路上。
2024年秋季九年级(初三)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亘.古(gèn)倜傥.(tǎng)炽.热(zhì)怏.怏不乐(yàng)B.上溯.(sù)眼眶.(kuàng)缄.默(jiān)慷慨.激昂(kǎi)C.庇.护(bì)较量.(liàng)冠冕.(miǎn)拾.级而上(shí)D.驰骋.(chěng)蓦.然(mù)锃.亮(zèng)坦荡如砥.(dǐ)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裁文彩彰显人情世故B.敦实纯粹濒临一代天娇C.星辰贸然旁骛红妆素裹D.考订洋溢熏陶神采奕奕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上海某电梯集团的潘阿锁一头扎进电梯研发之中,对技术精益求精....,终于成长为真正的工匠。
B.任何工作的过程都是充满艰辛的,抵达目的所需要的,除了激情,还有任劳任怨....,默默耕耘。
C.庆祝“五四”的晚会上,两位同学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D.人工智能时代,新职业新岗位将如雨后春笋....,为更多的人搭建更多的人生出彩的舞台。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纪传体通史的鸿篇巨制。
B.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布衣”“汗青”“婵娟”,“青鸟”“簪缨”常用来代指平民、历史、月亮、信使、达官显贵。
C.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
D.“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二、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憨厚的牦牛作文:高原的勇士》“哇,牦牛,好多牦牛呀!”我兴奋地喊着。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青藏高原,这里是牦牛的家园。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些高大又憨厚的家伙。
一头头牦牛在草原上悠闲地吃着草,它们的毛发长长的,就像穿着一件厚厚的黑色大衣。
那粗壮的牛角,看起来好威风啊!我忍不住跑过去,想要摸摸它们。
“哎呀,小朋友,可别乱跑呀!”一位藏族伯伯笑着提醒我。
“伯伯,这些牦牛好厉害呀!”我仰着头对伯伯说。
“哈哈,那当然啦,牦牛可是我们高原的勇士呢!它们能帮我们驮东西,还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生存。
”伯伯笑着说。
我看着牦牛,心想,它们真的好勇敢啊。
这时,一头小牦牛跑了过来,它眨巴着大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你是谁呀?”我高兴地伸出手,小牦牛居然用头蹭了蹭我的手。
“哇,它好可爱呀!”我开心极了。
“哈哈,这小家伙和你还挺有缘呢。
”伯伯笑着说。
爸爸走过来说:“牦牛可是藏族人民的宝贝呢,它们为藏族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是啊,牦牛就像是我们的家人一样。
”藏族伯伯感慨地说。
我看着这些牦牛,它们在这片高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那么坚韧,那么顽强。
它们不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勇士一样吗?它们不怕寒冷,不怕艰苦,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我突然觉得,我们也应该像牦牛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坚强地走下去。
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像牦牛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牦牛,真的是高原上最令人敬佩的勇士啊!。
父亲的耕牛(外二篇)作者:刘建忠来源:《昭通文学》2015年第02期刘建忠,笔名云河。
1971年出生于河北省康保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放过牛,卖过炭,打过工。
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入党。
历任部队报道员、新闻干事等职。
1997年从北京军区获准调动,只身一人来到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
2000年脱去军装,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记者职称。
现为昭通日报社特刊部主任。
写下这个题目,父亲已经远离了他的耕牛。
父亲走进了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每天面对的是车水马龙的热闹与繁华,于是,父亲就越发怀念他在乡下的日子,那些与耕牛为伴的日子。
父亲饲养的第一头耕牛,是土地承包时从队里分来的。
那是一头大黄牛,膘肥体壮,健硕威武,一身金黄色的牛毛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又用劳力说话的年代,能够分到这样一头“活宝”,这对缺少帮手的父亲来说比生个孩子还重要。
父亲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骄傲地往家里拉。
阳光打在父亲黝黑的脸上,格外灿烂。
有了这头耕牛,父亲便像呵护他的孩子一样,精心饲养,不倦不怠。
每天从早到晚,父亲总会为他的耕牛备足草料。
农忙时节,耕牛比平时的活路多、负重大,怕牛饿着,父亲常常是半夜三更爬起来给牛“加餐”。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父亲都是这样。
在父亲看来,耕牛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
父亲对耕牛的感情与日俱增,因此即使这耕牛有不听话的时候,父亲也很少用鞭子抽打它。
这耕牛似乎通达人性,明白了父亲对它的关心,便使出十足的气力干活来回报父亲。
每年的秋天,一车车满负荷的庄稼被耕牛从七拐八弯崎岖不平的山路拉回场面,剁得跟艺术品一样。
碾场了,耕牛拉着碌碡,父亲为轴,一根缰绳拴在腰间,一圈圈计算着这个季节收获的圆周。
颗粒归仓之后,佝偻着背的父亲又会套上他的耕牛,在开阔的华北平原上,任黑油油带着芬芳的泥土在铮亮的犁铧间哧哧溜溜地钻来钻去。
父亲与耕牛犁地的姿势构成了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图。
更让父亲惊喜的是,这耕牛除了承载着家里的重活之外,基本上每年都要下一个小牛犊。
高原动物——牦牛作文优秀6篇我在四川看见了牦牛,牦牛比我们湖南的牛要矮要肥,有黑色的、白色的,牦牛有长长的'毛,都要拖到地上了,因为它生活在高原上很冷,所以它就长了长长的毛,就像穿了一件厚厚的皮袄。
牦牛的角好漂亮啊!它可以做鱼、烟斗、痒痒勺还有许多的装饰品。
我看上了一个烟斗,可是妈妈没有给我买。
牦牛肉也很好吃,导游告诉我们牦牛是世界上没有污染的三大动物食品之一,它全身都是宝。
高原动物——牦牛作文1如果你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就会看见碧绿的草原上有很多黑色的棋子在不停地移动,你猜那是什么?告诉你吧!是高原之舟——牦牛。
牦牛的毛又厚又长,可以抵御严寒;角又大又弯,呈弓形,可以赶走敌人;一双尖尖的耳朵隐藏在长长的毛里,很难被人发现;鼻子又大又黑,在寒冷的天气里,鼻孔冒着热乎乎的。
气;蹄子很大,好似一块乌黑透亮的铁块;一条硬鞭似的尾巴不停地赶走身边的蚊蝇。
牦牛的颜色不同,命运就自然而然的不一样了,比如黑色,或者黑白相间的,被人们养大之后,就会卖到市场上,随后被宰杀。
然而白色的却大不一样,他们被人们当做神,养在家里,绝不卖出去,这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物你别看牦牛高大威武,其实他们一个个都胆小如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告诉你吧!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桑科草原上,看见几头牦牛在静静地吃草,我们就小心翼翼地站在旁边仔细观察,生怕遭到牦牛的攻击,过了一会儿,我们发现牦牛一点也不可怕,于是,我们壮着胆子慢慢走向那群牦牛,突然牦牛叫了一声,我们刚要逃走,可是它们先跑掉了。
我们这才知道,原来,牦牛也怕生人。
虽然牦牛很胆小,但是你也不要追赶它们,因为如果你把它们追急了,以它们那极快的速度,和老虎见了也要让三分的大角,合起来杀伤力也不是开玩笑的。
牦牛最大的用途就是可以让人骑在背上,这样不要说大草原了,就是在世界上攀爬起来有高难度的喜马拉雅山都不在话下,所以牦牛爬高山的时候比奔腾的马儿还要实用,就是因为有平常动物都没有的这个特点,人们才把牦牛叫做“高原之舟”。
感人肺腑的援藏故事我有个朋友,叫大刘,他就是一名援藏干部。
他给我讲的那些援藏故事啊,就像一把火,在我心里烧得旺旺的,既温暖又感人。
大刘刚到西藏的时候,那高原反应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一下子就把他整得晕头转向的。
头疼得像要炸开,呼吸就像有人在他胸口压了块大石头。
他说当时就想,这地方可真“不友好”啊。
可是,当他看到那些藏族同胞们淳朴的笑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他就咬着牙告诉自己:“我得留下,我得为这儿做点啥。
”大刘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
那个村子啊,穷得叮当响,孩子们上学的教室破破烂烂的,风一吹,感觉房子都要晃三晃。
大刘心里就琢磨:“再穷不能穷教育啊,这孩子们可是村子的希望。
”于是,他就开始四处奔走,拉赞助、找援助。
他去求那些企业帮忙的时候,人家一开始都不咋搭理他。
大刘就发扬他那厚脸皮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去,给人家讲村子里孩子们的故事,讲那些渴望知识的小脸蛋。
还真有一家企业被他打动了,给村子捐了钱盖新学校。
新学校盖起来的时候,那可真是全村的大喜事。
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那些藏族阿妈们拉着大刘的手,一个劲儿地往他手里塞牦牛肉干和酥油茶,嘴里还说着:“扎西德勒,你是我们的恩人啊。
”大刘说,那一刻,他觉得之前受的那些苦,跑的那些路,都值了。
还有一次,村子里有个老阿爸病得很重。
那地方医疗条件差,大刘就决定自己开车送老阿爸去城里的大医院。
那一路啊,可不容易。
路况差得要命,车子在山路上颠来颠去,就像在坐过山车,还特别危险。
大刘的手心全是汗,死死地握着方向盘。
但是他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把阿爸安全送到。
”老阿爸在医院得到了救治,病好了之后,老阿爸非要认大刘当干儿子。
大刘笑着说:“阿爸,我早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啦,您就是我亲阿爸。
”大刘在西藏的日子里,还跟着藏族同胞们学放牧、学种青稞。
他说,那些藏族兄弟特别热情,教他的时候那叫一个耐心。
有一次,他跟着去放牧,结果不小心把一群羊赶到了一个小沟里。
他急得不行,那些藏族兄弟却哈哈大笑,一边笑着一边帮他把羊弄出来,还打趣他说:“大刘啊,你这个放牧新手还得多练练哦。
我爱家乡的牦牛小学生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这里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五颜六*的花、清澈见底的小河,四季各不相同的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壮景。
勤劳、勇敢的藏族*就居住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我爱家乡的一切,然而我却更爱为家乡*默默奉献一生的耗牛。
耗牛大多是黑*的,身上长着厚而长的毛,头上顶着一对弯弯的角,一双大大的眼睛显得那么温顺。
耗牛和家乡*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耗牛是草原上主要的运输工具。
藏族*吃的酥油、手抓肉、喝的奶茶,还有生活必备用品——帐篷,耐寒的土制皮衣、皮鞋都取之于耗牛。
改革开放的今天。
耗牛为家乡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家乡新兴的奶粉厂、肉联厂、工艺品加工厂等都离不开耗牛。
奶粉厂生产的用营养丰富的耗牛奶加工制成的奶粉畅销全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鲜嫩可口的耗牛肉在国外也小有名气;利用牛角、牛骨加工而成,具有草原特*的工艺品、装饰品博得了中外游人的喜爱。
这一切给广阔的草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给*带来了福音,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器。
家乡*的功臣——耗牛,仍旧如过去一样,漫步草丛,偶尔也“哞、哞”地长叫几声,表示它内心的欢喜……
牦牛为人们献出的很多,索取的却很少。
它吃的是草,献出的是宝,它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篇1: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大半辈子,他没好好为自己活过,只一心一意为了家。
奶奶说,年轻的父亲就用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大约8岁时,父亲就为家里挑水,他的个子刚刚高过那沉重的木桶,村里只有一口水井。
有一次,他去晚了,水大部分被村民们汲走了,他只能用扁担钩子吊着木桶探到很深的地方汲水,但井太深,水太重,他的力气太小,他连同水桶一起掉在井里。
幸好井里水被大家汲干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在井里大声叫喊,幸好有乡民路过,把他救上来,那位乡亲替他汲了水,他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挑着担子回家,夕阳照着他单薄幼小的身体,但他想的是,家里的人还没有水喝呢!父亲总是对我说:“你多好活(幸福)啊,读书只管读书,哪像我那会儿!”父亲只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因为家里负担太重,爷爷认为只要不是睁眼瞎就行了,一家子饭都吃不饱,读书就算了。
父亲读书时还有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挖野菜,他每天背一个巨大的横筐,早上走的时候装几本书,晚上回来时必须挖一筐瓷实的野菜,否则一家人第二天的饭就没着落了。
但是,那个树皮都被吃光的年代,哪里有那么多的野菜?所以父亲总是先挖野菜,再去上学,如果挖不够野菜,这一天就不能上学了。
大集体时代,一家七口吃不饱,二伯还要娶媳妇,一家人勒紧裤腰带也省不出二妈娘家的彩礼来,所以父亲只能去偷,村里人告诉队长我父亲偷大集体的麦捆儿,队长下了死心要抓住他,但是一连好几个晚上队长都没抓到他。
家里没有烧的,他大清早就光着脚丫子在海子捡牲口的粪便,回家晒干,当柴火。
少年的父亲拉着他那贫穷的家庭,走在泥泞的道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内心充满希望。
等到成家后,他东拼西凑盖了第一座土坯房。
没有椽子和檩子,他就和别人借,红泥和苒是自己用麻袋背回来的,土坯是在海子里挖的,门窗是求同族的三爷爷给做的,父子四个就把房子盖起来了。
改革开放了,政策宽松了,经济发展了,人员也可以流动了。
父亲就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我听他说他们几个青年去五原担糖菜。
难忘汗牛陈体全1970年7月中旬,我从西昌军队农场第二次分配到了阿坝州的小金县。
小金县在民国初期名懋功县,也是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并在这里召开了我党历史上著名的懋功会议。
小金县位于阿坝州的西南部,北邻马尔康,东接理县和汶川,南界宝兴和康定,西与丹巴为邻。
县城海拔2400米,面积5582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
主要民族为藏、汉、回、羌,藏、汉各占近一半,属于藏汉杂居的同化区。
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邛崃山脉西侧,地形复杂,高山峡谷遍布境内,少雨而干燥,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这里冬冷夏凉,最低零下15度,最高23度。
小金县下辖四区一镇二十个乡(公社)。
我们这批分来县上的大学生共20多人,除学医学政法的以外,全部都分到了文教系统。
到文教局报道后局里又做我的工作,要我到全县最远的一个区汗牛区去教戴帽初中班。
去还是不去,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对我来说,经过军队农场的摔打,心早已凉透,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从军队农场到小金县犹如第二次充军,对于发配近一点还是远一点已无关紧要,因此没有过多地和文教局纠缠就答应了。
一同分去汗牛的还有两人,一个是川大物理系毕业的李次章,个头不高,不到1.6m,近视眼,脸小而黑,但人很精干,也很健谈,爱好运动,乒乓球打得好。
另一个是川师数学系毕业的刘类忠,身高1.7米左右,国字脸,脸白净而性格沉稳,喜欢抽烟。
我们要去的这所学校为汗牛区窝底公社春口中心小学。
从此,我就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春秋。
初识汗牛一旦接受了分配,县文教局就催促我们早点动身。
其理由是8月20日就要开学,新办戴帽初中白手起家,很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做。
后来才知道主要是县上怕我们反悔,在我们还不太了解情况的时候早点把我们弄过去。
由于初到小金,人生地不熟,县城巴掌大点地方,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走完了,呆在县城也没什么意思,我们三人商量后答应尽快启程。
得到我们的答复后县文教局立刻给我们联系了马帮并准备了干粮。
汗牛区距县城180里,中间隔着一座海拔近5000米高的汗牛山,又名雪皮樑子,意指汗牛山常年都披着一层雪皮。
若以汗牛山为界,到县上和到汗牛区刚好各半。
虽说只有180里,但中间要翻越一座大雪山,骑马要走三天才能到区上。
1970年8月初的一天上午,我们三人跟随马帮踏上了去汗牛的行程。
这队马帮有两个师傅赶10匹马,四匹马驮日用百货,我们三人雇了六匹,三匹驮行李,三匹供我们骑行。
离开军队农场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点,此时的心情反而轻松和平静了。
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沃日河逆流而上,这是一条通往汗牛的茶马古道,汗牛区的盐、茶及日用品全靠马帮从县上运过去。
沃日河两岸都是陡峭的高山,山上原是茂密的森林,前几年已被森工局砍光了,现在只剩下一些灌木丛。
我们骑的马都很驯善,虽然是第一次骑马,但一点都不感到害怕。
马帮师傅告诉我们,只要抓紧缰绳,双腿夹紧马肚就不会有危险。
我们一路骑马而行,越往上走,山谷越狭,河道越窄,不到六点,太阳已经下山,天色也渐渐暗下来。
快接近山脚的时候,马帮师傅找了一块草地停下来,很麻利地支起了帐篷,铺好了毡子并架起锅烧水。
随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边吃干粮边聊天。
从摆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马帮客一个月往返汗牛3--4次,一年365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条茶马古道上跋涉,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当时雇一匹马单边10元,一人可管理5至6匹马,除去飼料和其他开支,一个月的净收入在30--40元之间。
晚上9点过,马帮师傅就安排我们睡觉,要我们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明天才有力气爬山。
第二天天刚亮,师傅们已把茶煮好了。
茶水又浓又黑,还放了不少盐,喝起来又咸又涩,怪怪的。
在我们吃早餐时,师傅们已经把马喂好把马驮子收拾好了,不到8点我们就开始爬山。
汗牛山上山下山共60里,要走10个小时左右,天黑前必须赶到那边山脚。
我们骑马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山路越来越崎岖,骑在马上身子直往后仰,非常危险,不得已只好下来走。
由于高原缺氧,走了不一会儿就开始喘大气,头发胀,心发慌,双脚像灌了铅似的抬不起来。
看见我们这个样子,马帮师傅就教我们拉着马尾巴走,这样既省力也不担心马尦蹶子。
这一招果然很灵,我们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
经过6个小时的奋斗,我们终于爬上了汗牛山的垭口。
站在垭口,环顾四周,只见群山奔涌,一山更比一山高。
顺着马帮师傅的手指,我们向西南方向眺望,只见一座银光闪闪的雄峰直刺蓝天,据说那就是蜀中神山贡嘎山。
翻过垭口便是一大片草甸,此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两只苍鹰在湛蓝的天空中盘旋。
8月的草甸,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特别是那偶尔冒出来的罂粟花,火红火红的,开得格外热情奔放。
一群群牦牛和绵羊撒落在草甸上,行走在草甸上的马儿也忍不住要啃食路边的嫩草,脖子上的铃铛也随之发出悦耳的响声。
眼前这一切,使人感觉“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下了草甸就进入莽莽原始森林,粗壮笔直的冷杉、云杉高耸入云,繁茂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几乎挡住了午后的阳光。
一种从未见过的树挂,从一、二十米高的树枝上一直垂到地面,使得林间更加阴凉。
下山的路顺着汗牛河一直往下走,在这片原始森林中,汗牛河已从涓涓细流变成了一条小溪,随后又变成了沼泽和小的沼泽。
我们则不得不从一些临时搭建的独木桥上走过。
在高大乔木的间隙处,见缝插针地长满了沙棘、羊角(一种高山杜鹃)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野花野草点缀其间,一种羽毛非常漂亮的鸟儿在林间跳上跳下,啼转啁啾。
松软的积叶、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斑驳的阳光以及原始森林中特有的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恍如进入了世外桃源。
此情此景在以后的梦境中还多次出现。
下午6点左右,我们到了山脚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一间约100平米的石头房子。
其屋顶全用原木铺就,上面覆盖麦草和泥土,最上面盖了一层石板,风吹不走,雪压不垮,非常坚固。
屋子中间一个大火塘,专供烧水和烤火用。
屋子的四周是铺着木板的通舖,可供二、三十人住宿。
这个驿站是汗牛区公所出资修建的,专为翻越汗牛山的人使用。
从县城出发到这里我们已经走了120里,明天还有60里的路程。
第三天早上8点过我们就从驿站出发了。
走了30里才走出原始森林,出了原始森林不久就看见右边山坡上有房屋了。
马帮师傅指着上面的一排房子说,那就是汗牛公社的所在地。
下午3点过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汗牛区窝底公社春口学校。
春口小学座落在汗牛河北面一块较宽的台地上,两边高山对峙,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夏天日照约8个小时,冬天则不到5个小时。
所谓“春口”意指这里是春天的关口,每年三、四月份沿河而上的春风到此就止步了。
由此突然联想到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不免悲从中来。
但转念一想,既然位于春口,多少还能感知春天的气息,既来之,则安之,还是顺其自然吧!春口小学系窝底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兰理中,中等身材,长脸,给人一种厚道而又精明的印象。
1962年从三台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了这里,一干就是8年。
已娶妻生子,妻子余秀英,系本地人,现为本校炊事员,育有一子已3岁。
除兰校长外,学校还配有5名专职教师:王坚,女,藏族,25岁,汶川县人;阿措,男,藏族,23岁,黑水县人;阿花,女,藏族,22岁,马尔康人;春香,女,藏族,22岁,松潘县人。
他们四人均系阿坝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来的。
还有一位女教师叫陈顺香,汉族,21岁,本地人,初中文化,丈夫是区供销社的会计,育有一个半岁大的漂亮女孩。
春口小学现有一栋一楼一底的教学楼,有6间标准教室,现办有6个年级6个班共150多个学生。
草创初中汗牛区要办一所初中早在文革前文教局就做了规划,但文革开始后就一直拖下来了。
1970年恰逢老三届大学毕业生集中分配,且多分配在边远山区,这对汗牛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了开办这所初中,区里一再给县上表决心,希望县上一定要支持把汗牛初中办起来。
为了给新办初中创造条件,他们把紧靠春口小学的区公所办公楼腾出来,而把区公所搬到了窝底公社側边的旧房子里办公。
区公所这栋办公楼也是一楼一底,外墙粉糊了石灰,与周围的石头房子比起来显得格外显眼。
办公楼建筑面积400多平米,楼上有10间办公室,楼下有四间大会议室和收发室、会客室各一间。
我们来时,楼上的办公室小学老师每人分了一间,给我们留了三间,剩下的一间作会议室。
楼下的大会议室则作为初中班的教室和住校生的宿舍。
在安顿下来以后,我们三人就坐下来研究初中班的课程设置和分工问题。
鉴于初创,条件有限,我们决定开设9门课程,即语文、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体育。
分工李次章教物理、化学、体育,刘类忠教数学、生物、地理,我负责语文、政治和历史。
在我们到校不久,文教局的文件就下来了,任命我为汗牛初中的临时负责人,估计主要是因为我出身工人家庭的原因。
他们两人,一人出身工商业,一人出身小地主,这在唯成分论的当时,他们两人是很难被任用的。
区上在得知我们三人要到汗牛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专门会议,布置动员招生工作,要求三个公社抓紧调查摸底,尽量把适龄的小学毕业生都动员出来上初中。
经过努力,全区一共动员来了18名学生。
其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3岁。
这18个学生分布在三个公社的16个大队,其中有5人离校较近可以走读,其余13人都在离校15里以上,必须住校。
小金县除县城以外一天只吃两顿饭,这是由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形成的。
因此学校的作息时间也与之相适应,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接连上5节课,离校较近的学生来赶10点上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住校生的食宿安排,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学校研究决定,住校生口粮自带,菜钱由学校按每人每月3元的标准给以补助,经费在助学金中解决。
做饭所需柴禾,则利用每周的劳动课上山砍柴。
住的地方就在楼下拿一间大会议室来安排。
一切准备妥当后,于1970年8月20日汗牛区初中正式开学了。
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互相认识,介绍情况和选举班干部。
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先由老师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担任的课程以及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然后由学生们作自我介绍,包括家里面的基本情况。
在师生们相互认识以后,经过大家的推荐和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班委会:班长赵国树,汉族,18岁;学习委员罗志安,藏族,16岁;劳动委员徐定明,汉族,17岁;生活委员丁子贵,藏族,17岁;文体委员莫金莲,汉族,16岁。
汗牛区全区共5000多人,汉族占一半多一点,因此学生中汉族也要多一些。
这里的藏族也基本汉化,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地汉语,和藏族学生交流没有语言上的障碍。
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从课程设置、任课老师的安排、教材的准备、桌椅板凳的调剂以及解决住校生的食宿等等都逐一得到落实,使得汗牛初中班终于如期开学,这除了我们的努力外,县文教局、区公所以及兰校长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没有上下各方面帮助,汗牛初中是不可能办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