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抽查结果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21 古诗词三首(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教材分析《21 古诗词三首》是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选取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哲理。
诗词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体验。
同时,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句式严谨,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学习本课文时,学生需要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并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哲理进行创作。
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可以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21 古诗词三首》,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诗词中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哲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学情分析在五年级的学生群体中,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但仍然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
他们对古诗词可能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并能背诵一些古诗词。
然而,对于诗词深层意境和哲理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关于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许多年轻人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逐渐下降。
为了解当前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现状,本次调查着重于探讨高中生古诗阅读的情况。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面向全国高中生开展。
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度:调查对象是否熟悉古诗,是否有过阅读和学习的经验。
2.理解能力:调查对象在阅读古诗时,是否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3.阅读量:调查对象是否有阅读古诗的习惯,平均阅读量是多少。
4.喜好程度:调查对象是否喜欢阅读古诗,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调查结果熟悉度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表示熟悉古诗,其中有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有过阅读和学习的经验,仅有20%的受访者表示不熟悉古诗。
理解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受访者表示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其中大约30%的受访者表现出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够对古诗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有约30%的受访者表示只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
约3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办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阅读量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受访者表示有阅读古诗的习惯,平均阅读量较为稳定,在1-2首古诗之间。
另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阅读古诗的习惯,20%的受访者表示只在学校里接触过古诗。
喜好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约40%的受访者表示喜欢阅读古诗,其中大约1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阅读古诗。
喜欢阅读的原因主要有认为古诗有意境、有趣味、有启发作用等。
结论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对古诗有一定的熟悉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2.阅读古诗的习惯普遍存在,但是平均阅读量较少;3.相对较少的受访者表示喜欢阅读古诗,但是喜欢阅读的受访者认为古诗具有意境、趣味和启发作用。
古诗背诵失败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道理咱都懂,可真轮到自己上阵背诵古诗的时候,那状况简直是惨不忍睹。
前几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下周进行古诗背诵抽查,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把我给劈懵了。
我平时就对背诵古诗这件事不太上心,总觉得那些古人们的词句拗口又难记。
这下可好,要“大难临头”了。
回到家,我故作镇定地打开课本,一首一首地看着那些古诗。
第一首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嗯,这首简单,小时候就会背了,先放过。
再往下看,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还行,勉强能记住。
可当我看到王维的时,脑袋就开始大了起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一首也太长了吧!而且那些词句的意思我都还没搞明白呢,怎么背呀?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
我一句一句地读,读了十几遍之后,开始尝试着背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明月啥来着?”哎呀,刚记住前面两句,后面就卡壳了。
我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怎么这么笨呐!”重新再来,这次我一边背一边在纸上写,想着这样能加深记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清泉石上流。
”好不容易背到这儿,又忘了下面的。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却没什么进展,心里那个烦躁啊。
“不背了不背了,烦死了!”我把书往桌子上一扔,一屁股坐在床上生闷气。
可过了一会儿,又觉得这样不行,还是得继续。
于是又乖乖地把书拿起来,重新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我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课本背古诗。
上学路上背,吃饭的时候背,甚至连做梦都在背。
有一次,我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背了一句“春眠不觉晓”,把我妈都给逗乐了。
终于到了抽查的那一天,我的心紧张得怦怦直跳。
老师开始点名了,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千万别叫到我,千万别叫到我。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介绍1.1.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1.1.2 古诗词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1.1.3 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2.1 诗词的魅力2.1.1 诗词语言精炼,用词讲究,给人以美的享受。
2.1.2 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
2.1.3 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1 诗词的传承3.1.1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传承和发扬。
3.1.2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1.3 诗词中的智慧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1.1 诗词的格律1.1.1 诗词的格律是指诗词的音韵、平仄、押韵等规律。
1.1.2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形式美的基础,是吟诵的重要依据。
1.1.3 学习诗词格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1 诗词的意象2.1.1 诗词中的意象是指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画面或场景。
2.1.2 意象是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2.1.3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1 诗词的修辞手法3.1.1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3.1.2 修辞手法使诗词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
3.1.3 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1 《静夜思》1.1.1 作者:李白1.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1.3 重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1 《登鹳雀楼》2.1.1 作者:王之涣2.1.2 内容: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丽景色。
2.1.3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1 《赋得古原草送别》3.1.1 作者:白居易3.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校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小学古诗文抽测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检测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目的1. 检测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情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我校多功能厅四、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 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
3. 确定评委,负责活动现场的监督和评价。
五、活动内容1. 古诗文知识竞赛:参赛选手现场抽取题目,回答相关问题。
2. 古诗文朗诵:参赛选手自选一首古诗文进行朗诵,评委现场打分。
3. 古诗文创作:参赛选手现场创作一首古诗文,评委现场打分。
六、活动过程1. 活动前期准备(1)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
(2)选拔参赛选手,进行古诗文知识培训和朗诵指导。
(3)制作活动场地布置,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现场(1)古诗文知识竞赛环节:参赛选手现场抽取题目,回答相关问题。
评委根据回答的正确性和速度进行评分。
(2)古诗文朗诵环节:参赛选手自选一首古诗文进行朗诵,评委现场打分。
评委从朗诵的音准、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古诗文创作环节:参赛选手现场创作一首古诗文,评委现场打分。
评委从创作的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活动总结(1)评选出本次活动的优秀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
(2)对活动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七、活动成果1. 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积极参与活动,展现了良好的古诗文素养。
2. 通过活动,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报告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报告xx在xx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段精辟的论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化的积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鉴于此,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迫切的任务。
针对本次“小学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展开,我们设计本次问卷调查,以期能全面、准确、具体地了解与掌握我校学生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现状,为本课题提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一、整体思路(一)设计目的此次问卷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习惯的一般状况,包括诵读兴趣、诵读原因、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方式、诵读效果以及诵读环境几个方面。
为“小学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为当前的古诗文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减少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低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二)设计依据问题的设计,一是小学古诗文诵读研究的方向与目的;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设计内容针对目前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情况,设计了11个题目。
依序涉及诵读兴趣调查、诵读原因(目的)调查、诵读时间调查、诵读范围调查、诵读方式调查、诵读效果调查、诵读环境调查几大方面。
二、基本做法(一)问卷形式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集中性不记名式调查。
(二)问卷结构问卷包括问卷标题、样本资料、调查说明、调查题目四个部分。
1.问卷标题小学古诗文诵读情况的调查问卷2.样本资料随机选取我校一百八十名学生,包括各个年级。
3.调查说明在调查问卷发放时以亲切、商量、平等的姿态,简要地说明确调查的主题,说明调查的要求,同时在卷头印制答题说明。
4.调查题目每道客观选择题,一般按由高到低的层次顺序设置了四个选项或三个选项。
关于《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调查报告旬阳县赵湾小学沈维婷一、调查目的1、问题的提出:1、教育部新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160篇(段)。
绝大部分是诗词。
即平均每学年二三十篇,每学期十多篇。
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将为学生的一生健康成长发展奠基,我们学校开展了古诗词吟诵活动,这一新的举措、目标在师生的共同实施中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在教学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呢?为此我做了详尽的调查。
2. 达到以下目的:(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阅读现状,包括学生阅读的方法、兴趣、心理、时间等。
(2)、根据调查分析原因。
3、提出相应对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的吟诵、积累提供方法,创造条件。
二、调查过程1、调查时间:2009年2月4日至4月14日。
2、调查地点:旬阳县赵湾镇中心学校。
3、调查对象:小学三(2)班、五(3)班、四(1)班的全体学生4、抽样方法:(1)、问卷调查。
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2)、个别交谈。
这是本调查采用的补充手段,针对某些尚需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有选择地与有关学生交谈,以获取典型案例或验证某种调查结果。
5、调查内容:(1)、是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2)、是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3)、是否真正让学生感悟经典,通过背诵古诗文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文化美德的教育6、实施步骤:2009年1月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2009年2月进行数据统计,有选择地进行个别交谈;2009年3月—4月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关于古诗词阅读的兴趣和知识面问卷1: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问卷2:能否写出五个以上的著名诗人?问卷3:能否背出50首以上的古诗词?问卷4:填古诗词名句(见附表)不难看出,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部分还停留在漫画书上,其次是儿童文学类和科普类,而只有少数的同学喜欢读古诗词,说明我们的古诗词还缺乏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