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31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力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探索,逐渐形成为了现代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古代力学的发展古代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而阿基米德则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为后来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力学的发展中世纪时期,欧洲的科学发展受到了宗教和哲学的束缚,力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伽利略·伽利莱的浮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斜面上物体滑动的规律,揭示了运动的规律性。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力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近代力学的发展17世纪,牛顿的力学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近代力学的开始。
牛顿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力学研究的基石。
牛顿力学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19世纪末,随着电磁学的发展,力学理论逐渐融入到电磁学中,形成为了电动力学和电磁场理论。
同时,热力学的发展也对力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了物体的热力学性质和热力学过程。
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浮现进一步推动了力学理论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观念的认识,提出了质能等价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量子力学的浮现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律,对力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现代力学的应用现代力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
在工程领域,力学理论被应用于结构设计、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为建造、航天、机械等行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
在生物医学领域,力学理论被应用于骨骼系统的力学分析、人体运动的摹拟和仿真等方面,为医学研究和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航空航天工程中的材料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分支,其中材料力学是航空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力学是以材料的力学性能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力学、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材料的本构关系、疲劳、断裂、裂纹扩展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航空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一、材料力学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航空航天工程中需要使用高强度、轻量化、高温抗氧化等特殊性能的材料。
材料力学的研究可以为选取最优材料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确定材料合理的制造工艺提供指导。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材料力学的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湍流传热、波浪加载、静态分析等。
其中,疲劳与断裂分析是航空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航空器飞行过程中,飞行器受到复杂的机械载荷作用,如温度、风压、载荷等等,这些载荷的作用会对飞行器上的各个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材料力学的研究可以预测飞行器在疲劳和断裂方面的性能,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二、航空航天工程中材料力学的发展历史航空航天工程的发展趋势逐渐从自重减轻转向使用高强度、高刚性、防高温、抗腐蚀等特殊要求的材料。
这一转变使得航空航天工程对材料力学研究的要求愈加严格。
早期的航空航天工程中,木材、钢材等相对简单的材料被广泛使用,并不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航天工程需求更加严格的材料,并要求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材料力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材料力学专业,并提出了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材料力学的研究逐渐发展到了断裂和疲劳方面。
20世纪70年代,航空航天工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材料力学开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并在空间技术和航空技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未来材料力学技术的趋势作为航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力学的发展趋势可以反映航空航天工程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材料力学技术将展现出以下趋势:1、数字材料科学的兴起。
工程力学的就业发展历史_这个专业的优势体现工程力学的就业发展历史工程力学作为一门工学专业,其就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程学科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工程力学专业的就业发展历史概述:早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工程力学专业起源于对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研究,当时主要关注桥梁、建筑物和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分析。
这个时期,工程力学主要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结构项目中,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中期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程实践的深入,工程力学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如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
在这个时期,工程力学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中。
现代阶段(21世纪至今):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工程力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工程力学已经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形成了计算力学和虚拟仿真技术。
工程力学还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风工程等领域,为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工程力学专业的优势体现基础学科:工程力学专业涵盖了物理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综合能力培养:工程力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室实践、工程项目和模拟仿真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领域应用:工程力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可以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航天、船舶、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和领域,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高薪就业机会: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市场上有较为广阔的就业机会,且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在工程行业中需求较高,因此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相对较好。
工程力学专业就业前景作为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在几乎所有工程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各行业都将面临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而行业中的力学问题更是为工程力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工程力学发展简史及基本研究方式1. 前言工程力学是研究各种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起源于18世纪初期的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实践,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一门学科,并融合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介绍工程力学的发展简史和基本研究方式。
2. 工程力学的起源工程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工程力学原理和方法。
18世纪初期,英国的牛顿和欧拉等人开展了力学基础研究,为工程力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9世纪末期,美国的著名工程师约翰·艾金森发表了《工程力学手册》,使工程力学得到快速发展。
3. 工程力学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程力学在20世纪迅速发展。
在国际上,美国和英国成为工程力学研究的中心,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逐渐崛起。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工程力学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成为一个发展较为完善的学科。
4. 工程力学的基本研究方式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基本研究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工程力学的基础,它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构在不同力和环境下的变化和响应。
实验研究可以验证理论模型、优化设计方案等。
目前,实验研究已成为工程力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数值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成为了工程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对真实结构进行数据建模和计算,预测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和响应。
数值模拟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复杂环境和过程,并能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
4.3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是工程力学的基础,它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和物理原理,研究结构受力和响应的规律和特性。
理论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但需要以实验数据作为验证。
5. 结论工程力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中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材料力学的发展简史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变形状态和破坏规律,为工程设计中选用材料和选择构件尺寸提供依据。
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杆件,包括直杆、曲杆(如挂钩、拱)和薄壁杆等,但也涉及一些简单的板壳问题。
在固体力学各分支中,材料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一般说来最为简单,但材料力学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起着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在古代建筑中,尽管还没有严格的科学理论,但人们从长期生产实践中,对构件的承力情况已有一些定性或较粗浅的定量认识。
例如,从圆木中截取矩形截面的木梁,当高宽比为3:2时最为经济,这大体上符合现代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
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解决建造船舶和水闸所需的梁的尺寸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于1638年首次提出梁的强度计算公式。
由于当时对材料受力后会发生变形这一规律缺乏认识,他采用了刚体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以致所得结论不完全正确。
后来,英国科学家胡克在1678年发表了根据弹簧实验观察所得的,“力与变形成正比”这一重要物理定律(即胡克定律)。
奠定了材料力学的基础。
从18世纪起,材料力学开始沿着科学理论的方向向前发展。
随着工业的发展,在车辆、船舶、机械和大型建筑工程的建造中所碰到的问题日益复杂,单凭经验已无法解决,这样,在对构件强度和刚度长期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材料力学高速车辆、飞机、大型机械以及铁路桥梁等的出现,使减轻构件的自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弹性力学发展简史弹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弹性物体在外力和其它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也称为弹性理论。
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塑性力学和某些交叉学科的基础。
启 蒙 时 代1600-1700年弹性力学植根于早期的数学和物理研究。
自牛顿时代以来才逐渐从其中得以分离。
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能够理解断裂行为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Leonard Da Vinci 曾在他的笔记中记载了测试绳索拉伸强度的一种实验,据说这或许对悬挂他的画作至关重要。
由于绳索中的缺陷分布,他认识到强度对长度可能的依赖关系。
Leonard Da Vinci 及其机械设计经典力学有时候被称为“伽利略-牛顿”力学。
原因很清楚,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原理,牛顿将其扩展为牛顿三定律。
伽利略的经典著作《两种新科学的对话》是力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伽利略除了家喻户晓的惯性原理外,其中详细讨论了固体的变形和强度。
他研究杆单向拉伸断裂时的载荷,得出了断裂载荷与杆长无关的结论,这与达芬奇基于缺陷沿长度统计分布的认识不同。
在一个科学即是天文学的时代,伽利略在材料强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非同寻常的。
关于伽利略试验方法的历史记载可参见S.P.Timoshenko(1878-1972)的著作《材料力学史》。
伽利略的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示意图伽利略梁横截面为矩形,其长度L,一端固支在墙中,另一端悬挂一桶水或其他形式的重物。
伽利略对这种悬臂梁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梁作为变形体来进行研究。
分析结果正确地给出了梁的强度和几何尺寸的依赖关系,例如长度和截面抗弯刚度。
然而伽利略并未给出正确的轴向应力沿着高度分布的关系,他认为轴向应力在下底面处为零,而非现在我们认识到的中性层处。
弹性关系的感念首先是英国科学家Robert.Hooker提出。
胡克定律发现于1660年,发表时已经是1678年。
在他的论文《论弹簧》中,原始的弹性关系写为拉丁文的字谜形式“ceiiiosssttuu”,重新排列后为“ut tensio sic vis”,也就是现在的弹性胡克定律。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
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
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 ∙ ∙ ∙。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材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制作物品的来源即原料或材料。
其中“来源”指物质。
材料:是由一种化学物质为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的助剂作为次要成分所组成的,可以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使之熔融,并在模具中塑制成一定形状,冷却后在室温下能保持既定形状,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制品,其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最高的生产率、最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能耗,最少地产生废物和环境污染物,并且其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
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类:利用材料力学性能的称为结构材料;而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则称为功能材料。
也可将材料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两者无严格区别,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传统材料的特征: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新型材料的特征: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
狭义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
二者的坯料都由长石、硅石和矾土(氧化铝)构成。
陶器的原料中矾土的成分多一些,是粘土质。
瓷器的坯料是矾土成分较少的矿石质。
陶瓷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的,以多晶聚集体为主的固态物质。
狭义的陶瓷概念中不包括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金属陶瓷等。
从广义上说,陶瓷泛指一切经高温处理而获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人工单晶、非晶态、狭义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半导体、耐火材料及水泥等。
公元前8000年左右,铜首次被有意识地用来作为原料。
先民们发现并利用天然铜块制作铜兵器和铜工具。
到公元前5000年,人们已逐渐学会用铜矿石炼铜。
公元前4000年,铜器及其制造就已推广,而石头作为材料已退居第二位。
材料力学发展史材料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起源到现代应用,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材料力学的发展史。
1.起源与早期发展材料力学起源于古代,人们在建造桥梁、房屋等设施时,通过对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材料力学的雏形。
早在古罗马时期,工程师们就学会了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确定材料的承载能力,为当时的建设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中世纪,欧洲的学者开始研究材料的性质和应力关系,提出了许多基本的力学概念,为后续的材料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之后,材料力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达芬奇、伽利略等著名学者对材料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
17世纪,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对液体和固体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帕斯卡定理,为材料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材料力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工程师们开始大量使用钢铁、混凝土等新型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当时工业和工程领域的发展。
同时,一些经典的材料力学实验和研究成果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如艾米莉实验、莫尔圆等,这些实验和成果对材料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是材料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材料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著名的材料力学科学家也相继涌现。
例如,托马斯·杨通过对弹性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杨氏模量等基本参数,为材料的弹性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纳维耶尔通过对金属材料的疲劳研究,发现了疲劳极限和应力循环等重要概念,为材料的耐久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现代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材料力学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材料力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在材料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这使得材料力学的研究更加精确和高效,也为工程师们在设计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优化方案。
材料力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性质和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材料在外部载荷下的力学响应,探索材料在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上的相互关系。
材料力学在工程、材料科学和物理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提高材料强度、改善材料性能、优化材料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材料力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展开阐述。
一、材料力学的发展历程材料力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牛顿时期。
在牛顿的研究中,人们开始关注物质体的强度、弹性和振动等基本力学问题。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我们对材料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对材料性能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材料强度学逐渐成为了材料力学的其中一个分支。
20世纪初,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人们对材料强度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材料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热处理,还与微观结构有关。
材料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科。
1980年代初,超导材料的出现,又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材料力学的应用前景材料力学的研究与现代化的科技应用密不可分。
下面将分别阐述材料力学在几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1. 材料强度的提高材料强度是材料力学中的核心问题。
材料强度的提高,在现代制造、建筑、交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材料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材料也逐渐到达了其极限。
因此,研究并开发具有更高强度的新材料是材料力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无论是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还是复合材料领域,都有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例如,近年来碳纳米管材料的发展,使得材料强度有了显著提高,未来碳纳米管材料的广泛应用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福音。
2. 智能材料的开发材料力学对于智能材料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智能材料是指能够感知和响应其外部环境,实现各种功能的材料。
利用智能材料可以制造具有智能控制的产品,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
材料力学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验手段,为智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帮助。
简述材料力学发展史材料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的结构、力学性质和行为。
材料力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下面将简述材料力学的发展史。
古代时期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研究过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在中国,古代工匠们也掌握了许多材料的加工技术,并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质。
中世纪时期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钢铁等新的材料,并开始研究这些材料的力学性质。
意大利的伦巴第人和威尼斯人在铸造和锻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研究了铁、钢等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近代时期在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生产的需求促进了材料力学的发展。
材料的强度、韧性、断裂行为等问题成为工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当时的研究重点是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先后出现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等分支。
20世纪20世纪,随着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材料力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金属材料,而是涉及到了陶瓷、玻璃、高分子材料等各种材料。
同时,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出现了数值计算、计算机模拟等新技术。
21世纪进入21世纪,材料力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了微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新领域。
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也进一步发展,如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量子力学计算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材料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材料力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从古代到现代,从金属到微纳米材料,材料力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认识。
工程力学发展简史及基本研究方式工程力学是一个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学科,它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
它是从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力学现象的观察和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从工程力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研究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工程力学的发展历程工程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力学原理对于建筑和工程的重要性。
古代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运用了基本的力学原理,他们使用简单的滚动和滑动技术来搬运巨石。
古希腊人则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提出了许多力学原理和概念,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
到了中世纪,工程力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开始运用力学原理来设计和建造大型建筑物,如教堂和桥梁。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他研究了力学和结构力学,并运用这些知识设计了许多创新的工程项目。
到了18世纪,工程力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对力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推理。
伽利略·伽利莱是当时最重要的力学家之一,他提出了惯性定律和斜面实验,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欧拉和拉格朗日等数学家也对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世纪是工程力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提出了刚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理论,为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基础。
克莱伯研究了材料的弹性性质,开创了材料力学的研究。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实用的工程应用,如铁路、电力和通信等。
到了20世纪,工程力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和计算力学等方法开始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工程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分析来预测和优化工程结构的性能。
此外,新材料的发展也为工程力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
二、工程力学的基本研究方式工程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