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之人格权案例
- 格式:pdf
- 大小:92.25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人格尊严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涉及人格尊严的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一起典型的案例为“张某名誉侵权案”。
本案中,张某因名誉侵权被法院判决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人格尊严保护的严格态度。
二、案情简介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系邻居关系。
2019年5月,李某家饲养的宠物狗在张某家附近咬伤了一名儿童。
事后,张某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李某家的宠物狗咬人的照片,并附文:“这家邻居的狗真是害人不浅,希望他们能管好自家的狗,别再让无辜的儿童受到伤害。
”此消息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李某认为张某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遂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张某删除相关言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张某辩称,自己发布的信息真实,且是出于对邻居宠物狗咬人事件的关注和提醒,并无恶意。
三、争议焦点1.张某发布的信息是否构成名誉侵权?2.若构成名誉侵权,张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张某发布的信息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李某家的宠物狗咬人照片,并附带侮辱性言论,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首先,张某的行为具有侮辱性。
在朋友圈发布侮辱性言论,使李某的社会评价降低,损害了李某的名誉。
其次,张某的行为具有过错。
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李某的名誉,却故意为之,具有明显的过错。
再次,张某的行为与李某的名誉权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张某发布的信息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导致李某的名誉受损。
综上所述,张某发布的信息构成名誉侵权。
2.若构成名誉侵权,张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
”本案中,张某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删除相关言论:张某应立即删除微信朋友圈中的相关言论,消除对李某名誉权的侵害。
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一)一、“好一朵蔷薇花”案。
1987入选理由:最早发生的媒体诽谤名誉权的案件「案情」1985年1月18日,某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蔷薇怨》,《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对某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某某与单位领导的不正之风斗争的事迹作了报道。
嗣后,女作家刘某到该县体验生活,根据一些人的反映,认为《蔷薇怨》的内容失实,以“为正视听,换回《蔷薇怨》给某县带来的严重困难”为写作目的,撰写了“纪实小说”《特号产品王某某》。
文章使用真实姓名,声称“要展览一下王某某”,在文章的人物对话中,使用“小妖精”、“大妖怪”、“”、“疯狗”、“政治骗子”、“扒手”、“派”、“江西出产的特号产品”、“一贯的恶霸”、“小辣椒”、“专门的营私者”、“南方怪味鸡”和“打斗演员”等语言,侮辱王某某人格。
该文在《女子文学》、《法制文学选刊》、《江河文学》和《文汇月刊》4个刊物发表,发行64。
9万册。
王某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和发表这篇作品的刊物承担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
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这个案件是《民法通则》实施后最早发生的一件极有影响的侵害名誉权案件。
案件的典型性在于:第一,它涉及的是文学作品的问题,写作小说会不会侵害人格权。
案例的回答是,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任何文字作品,只要是用来侮辱诽谤他人的,都能构成的行为方式。
第二,在事实基本真实的作品中,只有侮辱的语言,是不是构成责任。
案例的回答是,无论是纪实性的文章还是评论的文章,事实不真实,当然构成;事实真实但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也构成。
第三,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究竟应当怎样认定。
法律并不要求受害人一定要造成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后果才是精神损害事实,才能够构成责任的损害事实要件,而是侮辱、诽谤的言辞已经被第三人知道,即“公布”,即为造成了的损害事实。
因此,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在人格权法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女经理隐私被宣扬并加以批判”案。
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一、冒名顶替上大学,侵犯姓名权和受教育权。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读书,就等着上大学改变命运呢,结果有人冒你的名把这个机会给抢了。
就有这么一个案例,张三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好,好不容易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结果李四呢,通过不正当手段,冒用张三的名字,用张三的录取通知书去上了大学。
这可不得了,张三的姓名权被侵犯了呀,自己的名字被别人乱用。
而且,受教育权也被剥夺了,本来该张三去接受大学教育的。
张三发现后就把李四告上了法庭。
法院最后判定李四这种行为是严重错误的,李四得赔偿张三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这就是告诉大家,姓名权和受教育权是很重要的人格权,不能随便侵犯。
二、网络暴力中的名誉权受损。
现在网络很发达,但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网络暴力。
比如说,有个网红小花,她就被人在网上恶意抹黑了。
有一些人在网上编造各种谣言,说小花私生活混乱啊,还说她的钱都是不正当手段得来的。
其实小花是一个很努力上进的女孩,这些谣言根本就是无中生有。
可是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就跟着一起骂小花。
小花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她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品牌都不敢找她合作了。
小花实在受不了了,就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把那些造谣的人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后认为,这些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传播不实信息,损害了小花的名誉权,最后要求那些造谣者公开道歉,并且赔偿小花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这就表明在网络上说话也得负责,不能随便侵犯别人的名誉权。
三、照片被商家私自用于广告,侵犯肖像权。
有个小伙子小王,长得很帅。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健身俱乐部的广告海报上。
可他从来没有同意这家俱乐部使用自己的照片啊。
这家俱乐部就是想利用小王帅气的形象来吸引顾客。
小王觉得自己的肖像权被侵犯了,自己的脸怎么能被别人随便用来赚钱呢?于是他就去找俱乐部理论,俱乐部还不愿意认错。
小王就起诉了这家俱乐部。
法院判定俱乐部私自使用小王的照片用于商业广告,这是明显的侵犯肖像权行为。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被告某知名餐饮企业,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一家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2019年12月,张某某在被告餐饮企业就餐时,因服务员服务态度不佳,与服务员发生争执。
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情绪激动,大声吵闹,影响了其他顾客用餐。
服务员随即报警,民警到场后将张某某带离现场。
事后,张某某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指责被告餐饮企业服务态度差,并恶意诋毁被告企业及员工。
被告餐饮企业认为张某某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遂将张某某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张某某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是否构成对被告餐饮企业名誉权的侵犯。
三、法院审理1. 被告餐饮企业提交的证据(1)警方出警记录,证明张某某在餐饮企业内大声吵闹,扰乱公共秩序。
(2)餐厅监控录像,证明张某某在餐厅内与服务员发生争执。
(3)网络截图,证明张某某在网络上发表侮辱、诽谤被告餐饮企业及员工的言论。
2. 原告张某某提交的证据(1)张某某的朋友证言,证明张某某在餐厅内遭遇不公正对待。
(2)张某某在餐厅内的消费凭证,证明其确实在餐厅就餐。
3. 法院审理过程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餐饮企业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张某某在餐厅内大声吵闹,扰乱公共秩序,其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
张某某在网络上发表侮辱、诽谤被告餐饮企业及员工的言论,侵犯了被告企业的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故法院判决如下:(1)张某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删除其在网络上发表的侮辱、诽谤被告餐饮企业及员工的言论。
(2)张某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被告餐饮企业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5000元。
四、案例评析1. 人格权保护的重要性本案中,张某某在餐厅内大声吵闹,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
同时,张某某在网络上发表侮辱、诽谤被告餐饮企业及员工的言论,侵犯了被告企业的名誉权。
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4.11•【分类】其他正文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目录1.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应遵循自愿和有利成长原则——未成年人姓名变更维权案2.养女在过世养父母墓碑上的刻名权益受法律保护——养女墓碑刻名维权案3.用竞争对手名称设置搜索关键词进行商业推广构成侵害名称权——网络竞价排名侵害名称权案4.人工智能软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创设虚拟人物构成侵权——“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5.具有明显可识别性的肖像剪影属于肖像权的保护范畴——知名艺人甲某肖像权、姓名权纠纷案6.金融机构长期怠于核查更正债务人信用记录可构成名誉侵权——债务人诉金融机构名誉侵权案7. 未超出必要限度的负面评价不构成名誉侵权——物业公司诉业主名誉侵权案8. 近距离安装可视门铃可构成侵害邻里隐私权——人脸识别装置侵害邻居隐私案9.大规模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侵害人格权和社会公共利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案例一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应遵循自愿和有利成长原则——未成年人姓名变更维权案一、简要案情2011年10月,被告向某云与原告向某杉(未成年人)之母郑某离婚,约定原告由母亲郑某抚养。
原告跟随郑某生活后,郑某将其姓名变更为“郑某文”,原告一直使用“郑某文”生活、学习,以“郑某文”之名参加数学、美术、拉丁舞等国内、国际比赛,并多次获奖。
2018年12月,被告向某云向派出所申请将原告姓名变更回“向某杉”。
在原告姓名变更回“向某杉”后,其学习、生活、参赛均产生一定困扰。
原告及其母亲郑某与被告向某云协商未果,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配合原告将原告姓名变更为“郑某文”。
审理中,原告到庭明确表示,其愿意使用“郑某文”这一姓名继续生活。
二、裁判结果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姓名是自然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格标志,依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的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的人格权纠纷案,原告甲与被告乙系同村村民,两家因土地纠纷多次发生争执。
2019年,甲因在乙家门口种植蔬菜,导致乙家出行受阻,双方矛盾激化。
在一次争执中,甲在情绪激动之下,对着乙大声辱骂,并使用了侮辱性语言。
乙认为甲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人格权,遂将甲诉至法院,要求甲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甲的行为是否构成对乙人格权的侵犯,以及甲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分析1. 人格权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人格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
”人格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侵犯性。
2. 名誉权的侵犯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名誉的维护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在本案中,甲在争执中使用了侮辱性语言,对乙进行了辱骂,明显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3.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甲的行为已构成对乙名誉权的侵犯,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赔礼道歉和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应当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人格权,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本案中,甲的行为给乙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乙有权要求甲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在争执中使用侮辱性语言,对乙进行了辱骂,侵犯了乙的名誉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甲向乙赔礼道歉,并在当地报纸上公开道歉;同时,赔偿乙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000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人格权纠纷案,体现了人格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人格权的案例人格权是指个人对自身形象、声誉、姓名、肖像等方面的权利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与人格权相关的案例,下面列举了十个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人格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
1. 著名演员因商标侵权案申请人格权保护某著名演员发现有一家公司使用了与其名字相似的商标,且该商标在产品宣传中使用了该演员的肖像。
演员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权的侵犯,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禁止对方继续使用该商标,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网络中的人身攻击引发人格权纠纷某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带有恶意的文章,对另一个人进行了人身攻击。
被攻击的人认为自己的人格权受到了侵犯,因此向法院起诉,要求删除相关文章、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3. 名人隐私权案件一位知名人士的私人照片被不法分子盗取并公开发布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名人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删除相关照片、追究侵权者的责任,并要求赔偿因此造成的精神损失。
4. 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人格权纠纷某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泄露事件导致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公开,其中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
用户认为自己的人格权受到了侵犯,因此集体向该公司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5. 公开隐私引发的人格权纠纷某媒体报道了某明星的私人生活,包括家庭矛盾、个人隐私等内容。
明星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权的侵犯,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删除相关报道、停止侵犯,并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6. 商业竞争中的人格权纠纷某公司通过在广告中使用一位著名明星的肖像进行宣传,企图借助明星的知名度提升自己的产品销量。
明星认为自己的人格权受到了侵犯,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使用自己的肖像,并赔偿经济损失。
7. 著作权侵权引发的人格权纠纷一位作家发现有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盗版、传播了自己的作品。
作家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权的侵犯,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禁止对方继续盗版、传播,并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民法典人格权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民法典人格权的例子:
1. 名誉权可重要啦!就像有人故意在网上散播关于你的假话,让别人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这多气人呀!比如说,小明在班级群里编造关于小花不好的谣言,让同学们都对小花有了误解,这不就是侵犯名誉权嘛!
2. 肖像权得重视呀!假如有人没经过你的同意就用你的照片去做广告,这合适吗?就像小李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印在商品包装上,而他根本没授权,这就是侵犯他肖像权呀,能不生气?
3. 隐私权绝对不能碰!这不就相当于别人偷看你的日记,知道你的秘密还到处说嘛!比如小强偷偷看了小张的手机聊天记录,还告诉别人,这多可恶呀,明显侵犯了隐私权啊!
4. 你说生命健康权多关键啊!要是有人故意打伤你,这还了得?就如同小刚在课间和同学打闹,把人打得受伤住院了,这就是对生命健康权的严重侵犯呀!
5. 姓名权也很重要呢!要是有人冒用你的名字去做坏事,那你不就倒霉了嘛!像小敏发现有人用她的名字去签合同,搞出一堆麻烦事,这就是在侵犯她的姓名权呀,是不是很过分?
6. 人身自由权可得捍卫呀!好比有人限制你出门,不让你自由活动,那多憋屈呀!比如有人把小王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出去,这绝对是侵犯人身自由权啊!
7. 一般人格权也不容小觑呀!它就像是一个兜底的保障,当其他人格权不能完全涵盖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说,某人对他人进行长期的精神骚扰,虽然可能不完全符合其他具体人格权的定义,但也是侵犯了一般人格权呀!总之,民法典的人格权就是我们的保护盾,我们一定要好好了解并维护它啊!。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男,28岁,某公司职员。
乙,女,25岁,甲的同事。
甲与乙在单位同事期间,关系亲密。
某日,甲在酒后失言,对乙说:“我暗恋你很久了,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乙听后十分惊讶,觉得甲的行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造成了侵害。
乙遂向公司投诉,要求甲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公司对甲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认为甲的行为确实侵犯了乙的人格权,遂要求甲向乙赔礼道歉,并赔偿乙精神损失。
甲不服,遂将公司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甲是否侵犯了乙的人格权,以及甲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在酒后失言,对乙说出了不当的话语,对乙的人格尊严造成了侵害。
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人格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犯他人人格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法院判决甲向乙赔礼道歉,并赔偿乙精神损失。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人格权法律关系,人格权是指自然人在法律上享有的与自身人格相联系的权利,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在本案中,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1. 名誉权的法律特征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名誉享有保护的权利。
名誉权的法律特征如下:(1)名誉权是一种人格权。
名誉权与自然人的名誉紧密相连,是自然人的人格权利之一。
(2)名誉权是一种绝对权。
名誉权具有对世性,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3)名誉权具有不可转让性。
名誉权与自然人的名誉紧密相连,不能转让给他人。
2. 甲侵犯乙名誉权的行为本案中,甲在酒后失言,对乙说出了不当的话语,使乙的名誉受到了侵害。
甲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甲的行为具有主观过错。
甲在酒后失言,表明其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乙的名誉造成侵害,但仍然实施了该行为。
(2)甲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甲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3)甲的行为造成了乙的名誉损失。
人格权编案例解析一、案例一:名誉权受损。
1. 案例详情。
小王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红,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叫小李的人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帖子里说小王的成名是靠不正当手段,说他贿赂平台工作人员才获得那么多流量,还说他私生活混乱。
但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小王的粉丝看到帖子后,很多都开始对他产生怀疑,他的商业合作也受到了影响。
2. 解析。
在法律上,小王是可以要求小李停止侵权行为的,也就是让小李把帖子删了。
而且,小王还可以要求小李赔礼道歉,恢复他的名誉。
这就好比把被弄脏的衣服洗干净一样。
另外,因为小王的商业合作受到了影响,他遭受了经济损失,他也有权要求小李赔偿这些损失。
这就像是小李把小王的钱袋子给捅了个洞,得负责把这个洞补上呢。
二、案例二:隐私权被侵犯。
1. 案例详情。
小张是个公司职员,他发现公司的领导未经他同意,就查看了他的办公电脑里的私人邮件。
这些邮件里包含小张一些家庭事务的讨论,还有他个人的一些隐私想法。
小张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很不舒服。
2. 解析。
隐私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就像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小秘密花园,不想让别人随便闯入。
小张的办公电脑虽然是公司的财产,但他的私人邮件是属于他个人隐私的范畴。
公司领导没有经过小张的同意就查看,这是不合法的。
小张可以向领导提出他的不满,要求领导停止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
如果因为这件事情给小张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比如他因为隐私被曝光而感到焦虑或者失眠,他还可以要求公司或者领导给予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
这就好比有人闯进你的秘密花园踩坏了你的花,你得让他赔一样。
三、案例三:肖像权纠纷。
1. 案例详情。
小赵是个漂亮的女孩,她发现一家美容医院在没有经过她同意的情况下,把她的照片用在了医院的宣传广告上,广告上还写着“来我院整形,你也能像她一样美丽”。
小赵非常生气,她觉得自己的肖像被滥用了。
2. 解析。
肖像权是我们对自己的外貌形象享有的权利。
小赵的照片被美容医院拿去做广告,这可是未经她许可的。
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与侵权赔偿责任案例分析在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与侵权赔偿责任案例分析中,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人格权保护与侵权赔偿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权。
案例一:隐私权的侵犯在一家大型企业中,员工小李因涉嫌工作纪律问题受到调查。
然而,在公司内部的公开会议上,公司高层无故透露并公开讨论了小李的私人信息,包括他的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等。
小李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严重侵犯,他决定将公司告上法庭。
根据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每个人都有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权。
公司在公开会议上无故泄露员工的私人信息,严重违反了小李的隐私权。
根据民法的规定,对于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侵权方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小李有权要求公司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
案例二:名誉权的损害张先生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他在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某天,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关于张先生的文章,指责他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并且给他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张先生决定起诉该媒体侵犯他的名誉权。
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保护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名誉。
媒体在未经事实确认的情况下发布了对张先生的负面新闻,给他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民法的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因此,张先生有权要求该媒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案例三:肖像权的侵犯小明是一位著名的演员,他的形象在媒体上广为宣传。
突然有一天,小明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一家广告公司用于他从未代言过的产品宣传中。
小明认为该广告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了他的肖像权,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他决定以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肖像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保护了每个人在自己的肖像使用方面的自由。
广告公司在未经小明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他的肖像,严重违反了小明的肖像权。
根据民法的规定,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因此,小明有权要求该广告公司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总结: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与侵权赔偿责任存在密切的关系。
民法典人格权指导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位年轻的作家,他曾经因撰写了一本畅销书而走红一时。
然而,近期有一家新闻杂志刊登了一篇对他的诽谤文章,声称他撰写的书籍是抄袭了其他作家的作品。
这一指责严重损害了小明的名誉和声誉,他决定向法院提起人格权侵权诉讼。
二、案例分析首先,小明需要证明杂志刊登的文章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他可以通过提供自己过去的作品销量、受到的媒体报道等证据,来证明自己在文学界的知名度和声誉,以及这篇诽谤文章对他的形象和名誉的损害。
最后,小明还需要证明杂志的行为构成侮辱名誉。
侮辱名誉是指通过诋毁、中伤等言辞或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益的行为。
小明可以通过分析该文章的词句和表达方式来证明其具有侮辱性质,直接损害了他的名誉。
三、解决方案小明可以向法院提起人格权侵权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并要求对该篇文章在杂志上的刊登做出撤回和澄清。
在诉讼过程中,他需要提供上述的证据来证明杂志的侵权行为以及他所受到的损害。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应当重视保护人格权的法律原则,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法院认定杂志存在诽谤行为,应当依法判决为小明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并要求杂志撤回和澄清有关小明的诽谤文章,以恢复小明的名誉和声誉。
四、总结此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人格权侵权案例,涉及到名誉权的损害和法律责任。
民法典人格权编对于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受到侵权的人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
在实施民法典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格权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并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引言法律人格权是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和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权利。
在我国,法律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这些权利的保护对于维护个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法律人格权的重要性。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侵犯姓名权甲是一名知名企业家,某知名企业未经甲同意,擅自使用甲的姓名作为广告宣传,导致甲的名誉受损。
甲发现后,将该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该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该公司未经甲同意,擅自使用甲的姓名作为广告宣传,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法院判决该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甲经济损失。
2. 案例二:侵犯肖像权乙是一名模特,某摄影机构未经乙同意,擅自使用乙的肖像作为宣传资料。
乙发现后,将摄影机构诉至法院,要求摄影机构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摄影机构未经乙同意,擅自使用乙的肖像作为宣传资料,侵犯了乙的肖像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法院判决摄影机构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乙经济损失。
3. 案例三:侵犯名誉权丙是一名教师,因工作原因与同事发生矛盾。
某媒体报道了此事,并恶意歪曲事实,导致丙的名誉受损。
丙发现后,将该媒体诉至法院,要求该媒体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该媒体报道了丙与同事的矛盾,但恶意歪曲事实,侵犯了丙的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法院判决该媒体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丙经济损失。
4. 案例四:侵犯隐私权丁是一名医生,某网站未经丁同意,擅自公开丁的病历信息。
丁发现后,将网站诉至法院,要求网站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因人格权侵犯引起的纠纷。
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系同村村民,平日里关系尚可。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某发现张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关于其的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李某的名誉。
李某多次与张某沟通,要求其删除虚假信息并公开道歉,但张某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李某将张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张某删除虚假信息、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二、案件事实1. 原告李某:某市村民,平日里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被告张某:某市村民,平日里与李某关系尚可。
2018年12月,张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关于李某的虚假信息,称李某曾参与一起盗窃案,并附上了李某的照片。
该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导致李某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李某多次与张某沟通,要求其删除虚假信息并公开道歉,但张某置之不理。
三、争议焦点1. 张某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是否构成对李某人格权的侵犯?2. 如果构成侵权,张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法院判决1. 关于张某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是否构成对李某人格权的侵犯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张某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捏造事实,严重损害了李某的名誉,侵犯了李某的人格权。
2. 关于张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院判决如下:(1)张某立即删除其在网络上发布的关于李某的虚假信息;(2)张某在市级媒体上公开向李某道歉,消除影响;(3)张某赔偿李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00元。
五、案例分析1. 人格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在本案中,张某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明显侵犯了李某的人格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张某捏造事实,损害了李某的名誉,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侵犯了李某的人格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人格尊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受到法律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尊严侵权案件逐渐增多,涉及名誉、隐私、荣誉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某名誉侵权案为例,对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进行剖析。
二、案情简介2018年,某甲因与某乙在工作中有矛盾,心生怨恨。
某甲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一系列诽谤某乙的言论,声称某乙贪污、挪用公款、生活作风有问题等。
某乙发现后,认为某甲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其名誉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院审理(一)法院审理过程1. 被告答辩某甲在答辩中辩称,其发布言论是基于对某乙的不满,且所发布内容均属真实,没有恶意。
同时,某甲认为,其言论只是个人观点,不构成对某乙名誉权的侵犯。
2. 原告举证某乙提交了相关证据,证明某甲发布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其名誉,给其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3. 法院调查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了调查,核实了相关证据,并组织双方进行了庭审辩论。
(二)法院判决1. 法院认定事实法院认为,某甲发布的言论中,有部分内容捏造事实、歪曲事实,严重损害了某乙的名誉。
某甲的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
2. 法院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某甲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其社交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某乙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四、案例分析(一)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1. 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之一,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与其人格相联系的名誉利益。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
”2. 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私人生活、家庭生活、通信等活动中享有的、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九条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3. 荣誉权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因突出贡献或特殊才能,所获得的社会荣誉和称号。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的荣誉权受法律保护。
”(二)名誉侵权行为的认定1. 捏造事实捏造事实是指编造、传播与事实不符的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李某某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案——为避免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基本案情】自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被告张某某使用其拥有40万粉丝的网络账号直播40余次,发布针对李某某的视频,其中含有大量谩骂和人身攻击言辞。
引发网民围观,跟进评论、嘲讽、诋毁。
同时,张某某还组建粉丝群,煽动他人辱骂李某某。
李某某据此向法院提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诉讼。
案件审理期间,经法庭释明后,张某某仍每晚定时直播,继续针对李某某发布相关侵权言论,并公开李某某数位身份证号码。
2023年7月6日,李某某向法院提出人格权侵害禁令申请。
【裁判结果】北京互联网法院裁定认为:结合张某某既往行为和本案实际情况,其正在实施侵害行为,且继续实施侵权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涉案直播视频播放量较高,若不及时制止,将极大增加原告李某某的维权负担,导致侵权影响范围、损害后果进一步扩大。
据此,依法作出裁定,责令张某某立即停止在涉案账号中发布侵害李某某名誉权的内容。
该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被申请人张某某已停止相关行为。
【典型意义】网络暴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与现实空间之中的侵害行为具有明显不同。
特别是,网络暴力的强度及其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害程度,往往与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速度、规模直接相关联。
基于此,阻断网络暴力信息扩散、发酵往往具有急迫性,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对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对此,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规定:“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据此,权利人对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网络暴力行为,在提起民事诉讼时,还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依法适用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
本案即是依法适用人格权侵害禁令的案例,被告发布相关侵权信息的持续时间较长、信息受众群体规模巨大,对原告名誉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人民法院根据原告申请,在一周内即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及时制止了被告继续实施相关行为,有力维护了受害人合法权益。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男,30岁,某市某公司职员。
李某,男,35岁,某市某公司总经理。
两人曾因工作关系相识,后因业务往来产生矛盾。
李某在网络上散布关于张某的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张某的名誉权。
张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一、案件背景张某与李某原为同事,后因工作调动,张某调至另一部门工作。
由于业务往来,两人偶有接触。
某日,张某因工作失误导致公司损失,李某得知后心生怨恨。
此后,李某开始在网络上散布关于张某的虚假信息,称张某为“骗子”、“无赖”,并附上张某的照片和姓名。
这些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严重损害了张某的名誉。
二、争议焦点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2. 李某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3. 李某应当承担何种侵权责任?三、法院审理(一)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本案中,李某在网络上散布关于张某的虚假信息,捏造张某的品行,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
(二)李某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明知其行为会侵犯张某的名誉权,却仍然故意为之,其行为具有主观恶意,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李某应当承担何种侵权责任?1. 停止侵权行为:李某应当立即停止在网络上散布关于张某的虚假信息,消除对张某名誉权的侵害。
2. 公开赔礼道歉:李某应当在网络上公开向张某赔礼道歉,消除对张某名誉权的侵害。
3. 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侵权人侵害他人名誉权,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应当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给张某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应当赔偿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遂判决李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在网络上公开向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名誉权及客体的规定。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
名誉是名誉权的客体,本条第2款对名誉概念作了界定。
应当区别的是,名誉分为主观名誉和客观名誉。
作为名誉权客体的名誉是客观名誉,即独立于权利主体之外的“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它既不是权利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也不是权利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而是社会对权利人的客观评价。
主观名誉也叫名誉感,是主体对自己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自我评价和感受。
名誉权对主观名誉不予以保护,只保护主体的客观名誉不因受他人的非法行为侵害而降低。
名誉权的义务主体是权利主体之外的其他任何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它所负有的义务是不可侵义务,即“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的义务主体违反这一不可侵义务,造成权利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评析张某诉俞某某网络环境中侵犯名誉权纠纷案案情:张某以“红颜静”为网名、俞某某以“华容道”为网名,在同一网站登记上网。
“红颜静”“华容道”在某网站登记的都是真实网友级别。
通过线下聚会,二人相识且互相知道了对方上网使用的网名。
俞某某另有登记网名“大跃进”。
后二人在网络上发生纠纷,俞某某以“大跃进”账号多次对“红颜静”进行侮辱、诽谤,张某便诉至法院。
法院认为:张某、俞某某虽然各自以虚拟的网名登录网站并参与网站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聚会,已经相互认识并且相互知道网名所对应的人,且张某的“红颜静”网名及真实身份还被其他网友知悉,“红颜静”不再仅仅是网络上的虚拟身份。
俞某某通过某网站的公开讨论版,以“大跃进”的网名多次使用侮辱性语言贬低“红颜静”的人格,主观上具有对张某的名誉进行毁损的恶意,客观上实施了侵权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人对张某的公正评价,构成侵权。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系邻居关系,两人因邻里纠纷多次发生争执。
2019年5月,李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题为《邻居张某某是个无赖,侵犯我家权益,请大家评评理》的文章,内容涉及张某某在邻里关系中的不良行为,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张某某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为李某在网络上发布的文章是否构成对张某某名誉权的侵犯。
三、案件事实1. 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系邻居关系,两人居住在同一小区,相邻而居。
2. 2019年4月,张某某在自家阳台放置花盆,李某认为此举会影响自己家的采光,双方因此发生争执。
3. 李某多次与张某某沟通无果,遂于2019年5月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题为《邻居张某某是个无赖,侵犯我家权益,请大家评评理》的文章,内容涉及张某某在邻里关系中的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张某某在自家阳台放置花盆,影响李某家的采光;(2)张某某曾在家中酒后滋事,影响邻里安宁;(3)张某某在小区内随意丢弃垃圾,污染环境。
4. 张某某认为李某的文章内容失实,且未经过核实,对自身名誉造成了严重损害,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李某在网络上发布的文章涉及原告张某某的名誉,但文章内容存在以下问题:1. 文章中所述事实部分失实,未能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对原告名誉造成负面影响;2. 被告李某在发表文章时,未对所涉事实进行核实,存在过错。
综上,法院认为被告李某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张某某名誉权的侵犯,判决被告李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删除侵权文章,并在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公开道歉,向原告张某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原告张某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000元。
五、案例分析1.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名誉所享有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P219钱缘诉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强令搜身检查侵害名誉权案
本案原告钱缘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名学生,1998年7月8日,钱缘来到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以下简称屈臣氏四川北路店)购物。
当钱缘准备离开屈臣氏四川北路店时,店门口警报器鸣响,于是该店一女保安员上前阻拦钱缘离店,并引导钱缘穿行三处防盗门,但警报器仍鸣响,钱缘遂被保安人员带入该店办公室内。
女保安用手提电子探测器对钱缘全身进行检查,确定钱缘在髋部带有磁信号。
在女保安员及另一女文员在场的情况下,钱缘解开裤扣接受女保安的检查。
店方未检查出钱缘身上有带磁信号的商品,遂允许钱缘离店。
但钱缘向店方提出抗议,要求店方赔偿经济损失,并表示要向有关部门投诉。
钱缘在当日12时许离店后即向上海市虹口区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要求屈臣氏店方向其赔礼道歉,并给予人民币1500元─2000元的经济赔偿,消费者协会经调解未成。
此后,钱缘还将此事投诉到《新民晚报》。
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屈臣氏公司)在1998年7月14日致《新民晚报》一份情况说明中称:钱缘到办公室后,女保安用电子探测仪测试了一下,仍发现在身体左侧下方发出声响,当时该顾客情绪也较激动,即刻解下裤子上的二粒钮扣(并未脱去裤子),让女保安检查,看是否有磁性物品。
P235荷花女案——死亡人的名誉权
原告陈秀琴系天津解放前已故曲艺演员吉文贞(艺名荷花女)之母。
吉文贞自幼随父学艺,15岁起在天津登台演出,有一定名声,1944年19岁时病故。
被告魏锡林于1985年着手创作以吉文贞为原型,表现旧社会艺人苦难生活的小说。
在创作期间,魏锡林曾先后3次找到原告陈秀琴,并给吉文贞之弟写信了解有关吉文贞的生平以及从艺情况,索要了吉文贞的照片,但未将写小说一事告诉原告及其家人。
被告魏锡林写完小说《荷花女》后,投稿于《今晚报》。
该报于1987年4月18日至6月12日在副刊上连载,每日刊登1篇,共计56篇,约11万字。
当小说在《今晚报》刊登不久,原告陈秀琴及其亲属即以小说内容及插图有损吉文贞名誉为由,先后两次去《今晚报》社要求停载。
《今晚报》社以报纸要对读者负责为由予以拒绝。
被告魏锡林所著《荷花女》一书使用了吉文贞的真实姓名和艺名,称陈秀琴为陈氏。
书中描写了吉文贞从17岁到19岁病逝的两年间,先后同许某某等3人恋爱,并3次接收对方聘礼,其中于某某已婚,吉文贞却愿意作于某某的妾。
小说还描写了吉文贞先后到当时天津帮会头头、大恶霸袁某某和刘某某家唱堂会并被袁、刘侮辱。
小说最后影射吉文贞系患性病打错针致死。
同时,小说还描写了陈秀琴同意女儿作于某某的妾,接收了于家的聘礼。
上述内容确属魏锡林虚构。
原告陈秀琴在《荷花女》发表后,精神受到刺激致病,造成医药费等实际损失404.58元。
在审理中,被告魏锡林辩称,《荷花女》体裁为小说,作者有权虚构。
创作该小说的目的是通过对荷花女悲惨命运的描写,使读者热爱新社会,痛恨旧社会,小说《荷花女》并未损害吉文贞的形象,而是美化、抬高了她的形象,故不构成侵害原告及吉文贞的名誉权。
吉文贞本人已故,原告陈秀琴与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无权起诉。
被告《今晚报》社辩称,报社对小说不负有核实内容是否真实的义务。
如该小说构成侵权,按“文责自负”原则,责任应由作者本人承担;吉文贞早已死亡,保护死人名誉权没有法律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