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3
文心雕龙的文论成就和结构体系《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分为六篇,总计十万余字。
它的篇章结构严密,论述内容精深,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的文论成就和结构体系。
一、文论成就1. 简明精辟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文学理论,如“章法之家,皆以文体为本”、“文章之所以为文章,必有气象之盛衰,骨法之严肃轻便,声音之高下长短,辞章之疏密慷慨”等等。
这些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依据。
2. 精准的文学分类《文心雕龙》对文学进行了精准的分类,分为“章”、“节”、“句”、“字”四个层次。
这种分类方式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而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3. 独特的批评方法《文心雕龙》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批评方法,如“析言”、“别论”、“夹注”等等。
这些批评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结构体系《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非常严密,可以分为六篇,分别是“论衡”、“论文”、“论志”、“论辞”、“论议”和“论评”。
每一篇都有着明确的主题和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
1. “论衡”“论衡”是《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它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文学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出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2. “论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形式。
它从“章”、“节”、“句”、“字”四个层次入手,对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出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美学价值。
3. “论志”“论志”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
它从“道”、“义”、“情”、“理”四个方面入手,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出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意义。
4. “论辞”“论辞”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典籍。
它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学的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
以下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
1. 主题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具有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刘勰提出了“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儒、道、佛三种教派和九种类型,如史、传、诗、赋、文、曲、笔记、书信、礼记等。
2. 情感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必情,情必真”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情感应该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表达方式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3. 形式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美观、协调,具有艺术性。
刘勰提出了“文合体用,字合形音”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字词应该符合语言的规律和音律,形式应该与内容相适应。
4. 大成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成”的标准,即完美、卓越、协调。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
以上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它们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瑰宝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瑰宝。
该书以雕龙文比喻精妙的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文心雕龙的起源、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一、文心雕龙的起源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江左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批评家。
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集结了自己多年的文学修养和批评经验,以艰深独特的文风阐述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刘勰的文学批评标准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1. 文心雕龙的总论刘勰首先在总论部分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是“神明在心,形于言辞”,将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归结为心灵与情感的体验,并将言辞的运用与表达作为实现的手段。
2. 文心雕龙的分类评析文心雕龙将文学作品分为九品,分别是象、理、事、言、章、约、文、聚、辞。
刘勰对于每一品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以佐证。
3. 文心雕龙的修辞手法刘勰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心雕龙》中也有涉及,他提出了文学作品应当注重意境的塑造、形象的描绘、节奏的感染等修辞层面的要素。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1. 彰显文学批评的价值《文心雕龙》的问世填补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空白,为后世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它强调了对于文学作品情感和形式的综合考察,不仅将文学批评提升到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也为后世的文艺评论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 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品类的文学作品特点和修辞手法,为当代作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他对于意境塑造的讨论更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呈现更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3. 丰富中国文学的艺术遗产《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得以传世,也为后世文艺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文心雕龙被视为重要的文学遗产,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心雕龙的总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批评性著作,由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全书共分六十篇,涵盖了包括谋篇、议论篇、文字篇、说理篇、叙事篇等多个方面,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以雕龙为喻,意在通过精雕细琢、凤凰涅槃的比喻,来表达对文学创作之理论和艺术的追求。
全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的评析,也有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和规范。
刘勰在书中提倡文学创作要注重意境的塑造,准确表达心理感受,力求达到意境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提到了诗、词、赋、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要求和特点,指导作家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塑造形象和语言的使用等。
他提倡文学作品要遵循言必信、辞必境的原则,不仅要有道理,还要有形象的表达和感觉的烘托,尽可能地实现形象、意境和情感的统一。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总结和归纳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和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
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家和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三、《文心雕龙》得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就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就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就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就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得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得《辨骚》,既有列入“枢纽"得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得性质。
“论文叙笔"得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得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得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得《杂文》与《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得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得十九篇就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得《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与批评论得性质.最后一篇《序志》就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得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得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ﻫ“枢纽”不等于总论,这就是首先要明确得.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得长期争论,主要就就是混淆了“枢纽”与总论得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就是贯穿全书得基本论点,或者就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得指导思想.从这个理解来瞧,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得性质.所谓“枢纽”,也就是关系全书得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与不利下面得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得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就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得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文心雕龙的总论一、引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进行总论,介绍其背景、内容和影响,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二、背景刘勰生活在东晋时期(公元3世纪末至5世纪初),当时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发展却十分繁荣。
刘勰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士人,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来总结和梳理古代文学批评的经验和规律。
于是,他撰写了《文心雕龙》,成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三、内容《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涵盖了诗歌、赋、骈文、辞章等多个文体,并对各种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先对文学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同时,他还将文学分为五种类型:诗、赋、骈文、辞章和曲。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后世文艺批评的基础。
2. 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刘勰深入研究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心”、“形”、“意”、“辞”等概念。
他认为,一篇优秀的作品应该有恰当的情感表达(心)、合理的结构安排(形)、深远的思想内涵(意)以及精确准确的语言运用(辞)。
3. 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文心雕龙》还介绍了一系列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如“比兴”、“转喻”、“兴尽悲来思故乡”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刘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四、影响《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批评方法的规范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经验和规律,将其规范化为一套方法和技巧。
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2.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文心雕龙》通过详细解析各种文学形式和技巧,提供给作家和读者一种理论基础和审美标准。
这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和欣赏上更加深入、全面。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是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
“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理解来看,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
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一、介绍《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撰写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该书于东晋时期成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文心雕龙》的内容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二、《文心雕龙》概述1. 作者背景刘勰,字性之,东晋时期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辞章家,被誉为"千年第一才子"。
他以其深厚的知识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概括《文心雕龙》共分四卷,包含了极具观点独特和高度务实性的文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 总论:引言部分,讨论了文章创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道德伦理;b) 文章别体篇: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范,如骈、赋、议、辞等;c) 文章法则篇:阐述文章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起承转合、用典比喻等方面;d) 文章品辨篇:论述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和要点;e) 文章深后篇: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必须把握好情感和意境;f) 书目摄要篇:收录了当时的著名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对古代文学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1. 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以其严谨性和全面性,使读者对古代文学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指导性意见以改进自身创作。
2. 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心雕龙》凝聚着东晋时期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突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情感体验。
3. 对后世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辞章学著作,它为后世的文艺批评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许多后来的文人都以《文心雕龙》为基础,进行创作和钻研。
四、结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著作。
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平及启迪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文学家刘晨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开山之作。
该书共分八篇,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体的分类、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篇以“文心”为题,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是要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读者领略其中的道理和情感。
刘晨认为作品的情感应真实自然,道理应深邃精微,通过文字的表达得以体现出来,因此文学创作需要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感情积淀。
第二篇以“记”为题,明确了文学的功用在于传承与记载,文学作品应当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呈现出真实的历史面貌。
刘晨强调了“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作品要严谨真实、富有表现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震撼。
第三篇以“议”为题,探讨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认为文学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位文艺理论家,刘晨倡导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提出文学应当“雅俗共赏”,既要有高尚的审美品位,又要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四篇以“称”为题,介绍了文学的分类和规范,强调了文体的多样性和特点。
刘晨对古文、诗歌、赋、颔联等文体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文学分类理论,为后人研究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审美趣味提供了参考。
第五篇以“义”为题,阐述了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与时代的态度和见解。
刘晨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涵,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价值。
第六篇以“度”为题,讨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和创作要求,提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雕细篆大”的审美特质,注重字句的细腻雕琢和整体结构的完美协调,力求形神兼备,气蕴悠长,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第七篇以“适”为题,探讨了文学作品的现实应用与审美观感的平衡,主张文学既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又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刘晨认为文学既是享乐的艺术形式,又是人们审美情感的满足,应当追求虚实结合,理性感性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文心雕龙的总论
【最新版】
目录
一、文心雕龙的背景和意义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三、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
四、文心雕龙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一、文心雕龙的背景和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刘勰。
这部书诞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政治变迁频繁,文化传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勰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创作了《文心雕龙》,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共分为五十篇,内容涵盖了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历史发展等。
刘勰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文以载道”、“言志说”等,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一部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其次,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如“文以载道”、“言志说”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作为一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对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文心雕龙的影响和启示
《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观念和方法,而且对文学创作本身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文心雕龙》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心雕龙的总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他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地论述文学的专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在《文心雕龙》中,文心雕龙提出了“文以载道,自牧游民之词”的总论,这一总论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文以载道,自牧游民之词”意味着文章是为了表达道理和抒发情感而存在的。
文章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追求艺术性的表达。
这样的文章才能起到教育和感染人的作用,使读者受到启发,得到激励。
文心雕龙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章是思想和美感的结合,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这一总论强调了文章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要求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要注重文章的艺术性。
文章不仅要内容丰富,同时也要形式多样。
这种文学形式的艺术性,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和考虑的。
文心雕龙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一尺之玉,十丈之堤,始于至微”的观点,强调了文章创作中微小细节的重要性。
“文以载道,自牧游民之词”这一总论,为文章创作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指导思想。
在《文心雕龙》中,文心雕龙还提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言,表达了文章创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作者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创作出优秀的文章。
同时,作者也应该明确地了解自己的得失,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文以载道,自牧游民之词”这一总论,也体现了作者对文章创作的高度要求。
文心雕龙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文章创作中的自我修养和素养,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作者也要注重文章的批判性和正确性,在文章中反映社会现实,对现实问题提出批判和建议。
总之,“文以载道,自牧游民之词”是文心雕龙提出的总论,这一总论为文章创作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强调了文章创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作者对文章创作的高度要求。
这一总论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译注--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译注--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就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就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就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就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
“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与《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就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与批评论的性质。
最后一篇《序志》就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就是首先要明确的。
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就是混淆了“枢纽”与总论的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就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就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理解来瞧,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
所谓“枢纽”,也就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与不利下面的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就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解读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由刘勰所著。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共分为八卷,分别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目的、内涵以及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它以全面系统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和特点,并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文心雕龙对文学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刘勰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天性,人类天生具备了表达自己情感和体验的欲望,并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表达。
他还阐述了文学的本质是通过言语来塑造形象,以此抒发情感、传递思想。
其次,文心雕龙探讨了文学的目的。
刘勰认为文学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影响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具备情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发共鸣。
文心雕龙还详细论述了文学的内涵。
刘勰将文学内涵分为六个方面,包括情感、意象、语言、品格、故事和章法。
他强调了这六个方面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准确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对比与意象的运用等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探讨了文学创作技巧。
他强调了修辞技巧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在文学作品中能增加艺术感和表现力。
他还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如创作应该遵循情理合一、言之有物等原则。
此外,文心雕龙还讨论了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刘勰提出了“设色取势”的观点,其中“设色”指的是描写手法和创作技巧的运用,而“取势”则是指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
总结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承载了古代文学家对文学本质、创作技巧和评价标准的思考与总结。
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深远,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学习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
“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理解来看,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
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刘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
文心雕龙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
本书由刘勰所作,在全书中对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总结《文心雕龙》的知识点,包括内容梗概、理论观点、范畴分类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经典之作。
一、《文心雕龙》的梗概《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20篇,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的定义、修辞、体裁、风格、技巧等。
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观点,展现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全面思考和深刻理解。
1. 第一篇定勢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美感和审美价值,并提出了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记叙、议论、赋、比。
2. 第二篇修辞篇该篇详细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对仗等,强调了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3. 第三篇理论篇该篇阐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学的本源、创作方法、审美标准等,对文学创作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4. 第四篇风度篇该篇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和气质,包括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情感的种类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
5. 第五篇深湛篇这一篇主要讨论了文学作品的深邃性和内涵,包括作品的深度、内在的含义和文学作品的丰富性。
6. 第六篇考據篇该篇对文学作品的考据和研究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包括文学作品的起源、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版本。
7. 第七篇水调篇这一篇针对文学作品中的音韵和声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感。
8. 第八篇遣词篇该篇着重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词语运用和选取,包括词语的美感、表达力和文学作品中的词汇表达。
9. 第九篇凑制篇这一篇主要讨论了文学作品中的修辞配合和组合,包括句子的结构、语言的运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组合。
10. 第十篇味道篇该篇对文学作品中的味道和情趣进行了介绍,包括作品的情感表达、情趣的种类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
“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理解来看,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
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刘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
因此,整个“论文叙笔”部分,都是为后半部打基础。
这样,可以说“论文叙笔”的二十一篇,都具有论文之“枢纽”的性质。
但不可能把二十一篇全部列入“文之枢纽”中去。
把“论文叙笔”的第一篇《辨骚》列入“文之枢纽”,也正表明刘勰对整个“论文叙笔”部分的重视。
二、《楚辞》是儒家经典之后出现最早的作品,即所谓“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并且《楚辞》又是“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在文学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也就是说,《楚辞》在儒家经典与后世文学作品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
由此可见,《正纬》和《辨骚》虽列入“文之枢纽”,但并不是《文心雕龙》的总论。
属于总论的,只有《原道》、《征圣》、《宗经》三篇。
其中《征圣》和《宗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学习。
因此,刘勰的总论,只提出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
“原道”的基本观点,上面已经谈到了。
这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刘勰提出“自然之道”的意图和“征圣”、“宗经”的关系如何?《原道》的最后一段已讲到这个问题: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在《原道》的讨论中,曾有人提出:“刘勰的《原道》,完全着眼在文上。
”73这个意见是不错的,论者正看到了刘勰写《原道》篇的真正意图。
如前所述,“自然之道”作为刘勰论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指万事万物必有其自然之美的规律,这是刘勰论证一切作品应有一定文采的理论根据。
他不仅认为文采“与天地并生”,甚至断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情采》)可见,文章应该有文采,在刘勰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刘勰论文而首标“原道第一”,其用意就在于此。
他虽然崇拜儒家圣人,却认为圣人也必须本于“自然之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从伏牺到孔子,“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这里的“神理”亦即“道心”,就是“自然之道”,圣人只有本于“自然之道”,研究“自然之道”,才能写成文章,完成教化作用。
圣人的著作其所以能鼓动天下,刘勰认为,就因为他们的著作“乃道之文也”。
这就表明,必须要有符合“自然之道”的文采,其著作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而圣人的作用,只在于能掌握“自然之道”,能很好地发挥“自然之道”的作用,所以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这就是“自然之道”和圣人的关系。
对“道”和“圣”的关系,上述理解是“自然之道”和儒家圣人(主要指周、孔)的关系。
最近出现一种新的理解是:“道(佛道)沿圣(孔子)以垂文(儒家之经),圣(孔子)因文(儒家之经)而明道(佛道)。
”74“道”不等于“佛道”,前已略及。
这种“道圣”关系的新说,主要基于对“玄圣创典,素王述训”的如下新解:“玄圣”(佛)创《佛经》之典,孔子述“玄圣”所创之佛典为儒家之六经,故孔子之所述为“训”。
此说的关键在于对“玄圣”的解释,论者“肯定”是“指佛言而无疑”,实则大有可疑。
其说主要根据有三:一、宗炳的《答何衡阳书》、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中说的“玄圣”是指“佛”;二、《庄子》、《后汉书》、班固、何承天等虽用到“玄圣”,但“注家皆不得其确解”;三、刘勰之前的宗炳、孙绰,刘勰之后唐初的法琳,均以“玄圣”专指佛,处于其间的刘勰也是佛徒,不能不也是指佛75。
这些理由是很难成其为理由的。
宗、孙之文,“玄圣”指“佛”是不错的,却无法证明刘勰所说的“玄圣”也指“佛”。
道理很简单,“玄圣”二字与“佛”也好“儒”也好,都没有必然联系,各家都可用以指自家的远古之圣。
仅以刘勰一家来看:《史传》篇的“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不是佛而是孔;甚至同一篇《原道》,“光采玄圣,炳耀仁孝”,岂能说使“仁孝”焕发光彩的“玄圣”是“佛”?上二例只能指孔,而“玄圣创典”的“玄圣”却并非指孔,但也不指“佛”(详下)。
同一人,同一篇的“玄圣”尚各有所指,怎能据宗、孙的“玄圣”判定刘勰的“玄圣”必同指一物?前面说过,佛入东土之后,为了宣传效果,往往借用儒、道的一些概念和词汇。
怎能把宗、孙等借用道家与儒家早已运用的“玄圣”一词,来反证儒道的概念源于佛家呢?《庄子·天道》和班固《典引》都用过“玄圣”,论者却以为“注家皆不得其确解”。
纵使不得确解,也不能证明“玄圣”即“佛”,何况并非未得确解?成玄英注《庄子》的“玄圣、素王”为“老君、尼父是也”,“玄圣”指“老君”,“素王”指“尼父”,这怎是“泛指”,怎么不确呢?至于班固《典引》等文中的“玄圣”二字,说“均是泛指‘老君、尼父者也’”,那就不知何据了。
李善注《典引》:“玄圣,孔子也”76;李贤注《后汉书》中所录《典引》:“玄圣,谓孔丘也。
《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
’”77这都是很明确的。
第三条理由就无待细辨了,论者自己所列《上白鸠颂》的作者何承天、《后汉书》的作者范晔,都是孙绰之后、与宗炳同时、略早于刘勰的人,范晔在《王充(等)传论》中说的“玄圣御世”,是无法解为不“御世”的“佛”的,何承天则是宋初著名的反佛者,岂能颂佛为“玄圣”?“能不能说偏偏处于中间的刘勰”不用“玄圣”指“佛”,也就很清楚了。
“玄圣创典”一句的“玄圣”所指何圣,要从刘勰的具体用意来定。
他的原话本来讲得很明确: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如把这几句中的“玄圣”解为“佛”,上二句又作何解释呢?要是不割断上二句,则只能理解为“玄圣”指“风姓”,“素王”指“孔氏”,这就能顺理成章,勿劳旁搜博证。
要求旁证,也应于《原道》本篇求之: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这四句不正是上四句最好的注脚吗?“风姓”即伏牺。
相传伏牺画八卦,演而为《易》,孔子作《十翼》以解释,这就是“翼其终”了,“述训”正指孔子的“翼其终”,“创典”则是伏牺的“画其始”了。
所以,“玄圣创典”不是佛主创典,而是伏牺创典。
如此,孔子要“述训”的,也就不是什么“《佛经》之典”,“圣”与“道”的关系,就不是儒家之圣和佛家之道的关系了。
(二)至于“原道”和“宗经”两种基本观点的关系,这还须首先弄清“征圣”、“宗经”的观点之后才能说明。
《征圣》主要讲征验圣人之文,值得后人学习,即所谓“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宗经》则强调儒家经典的伟大,是“文章奥府”、“群言之祖”,因此,建言修辞,必须宗经。
其中许多对儒家著作的吹捧,大都是言过其实的,什么“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完全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儒家经书是“衔华而佩实”的典范等等,除《诗经》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外,大多数儒经都是不堪其誉的。
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刘勰为什么要强调“征圣”、“宗经”,他的用意何在。
《通变》中说:“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这个用意,《宗经》中也明确讲到了:“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
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刘勰就是针对楚汉以后日益艳侈的文风,而大喊大叫“征圣”、“宗经”,企图以此达于“正末归本”的目的。
从这一方面来看,“征圣”、“宗经”的观点虽有它的局限,但也是未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