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机器革命
- 格式:pdf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8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工业革命的基本技术成就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
与赤手空拳相比,这两者都可以使人更为灵巧地进行某些特定的操作。
其主要区别在于,工具是依靠人的体力,而机器则是依靠某种天然力。
这里机器这个词是按其18世纪的意义使用的,因为在当时和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原动机和其他机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从1875年勒洛给出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机器是一些人为制造的固体零件的组合,借助于机器能够使自然力产生某些明确的运动”。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
新机器需要新的原动力,因为一些比较旧的原动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风是很廉价,但不大可靠;水则受当地条件的限制。
但蒸汽就不会受这两项缺点的制约,它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
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
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
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工厂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
早期的纺织厂和钢铁厂都是这种类型的工厂,而不是具有中世纪和较早技术特征的作坊。
可是在18世纪,工厂这个词并不是按照现在的意义来使用的。
那时的工厂只不过是一个店铺、一个货栈或一座库房,只是到18世纪末这个词才被用于表示磨坊或机械工厂。
磨坊这个词更为通用,因为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机器往往是巨大的水车。
16世纪的英格兰,不仅面粉厂而且连使用榔头和风箱的钢铁厂和锻造厂,都是依靠水车工作的,首家棉织厂也不例外。
在1844年颁布的《纺织工厂法案》中,首次在法律上使用了工厂这个词。
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许多制造活动仍然在作坊里进行着,工业革命中部分工厂曾经受到过很大压力。
第二次机器革命读后感
《第二次机器革命》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所著,这本书探讨了数字技术和自动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读完《第二次机器革命》,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机器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人类劳动力,这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认为,第二次机器革命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消失,特别是一些低技能、重复性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如何帮助那些受到影响的人们转型。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数字技术和自动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将改变社会的结构和政治的格局,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和政治的组织方式。
《第二次机器革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我们需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第二次机器革命》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跨度从第1~6章,描述了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基本特征。
这些章节提供了很多精彩的例子,用以阐明最新的技术进步———就像科幻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并且还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现在会发生(毕竟,我们在几十年前就拥有了计算机),揭示了为什么我们对计算机、机器人和其他数字化工具给未来社会所带来的创新的规模和速度如此有信心。
第二部分,跨度从第7~11章,分析了数字化进程的两大经济后果,即红利和收入分化。
红利指的是现代技术进步所提供事物体量的增大、种类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
它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最令人振奋的经济新闻。
然而收入分化并不是如此令人鼓舞;它所带来的经济成功将会制造很大的差异———涵盖财富、收入、灵活性以及其他衡量指标。
技术进步的分化效应在最近一些年里一直在增长。
并且出于很多原因,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棘手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不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期加以干预,这个过程还会加速发展。
最后一部分,跨度从第12~15章,探讨的是在这个时代里,什么样的干预是合适而且有效的。
我们的经济目标应该是最大化地获得红利,削减收入分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对于如何完成这些目标,我们将会提供一些建议———不论针对的是短期还是更长远的将来。
未来,你会发现技术进步真的会把科幻小说所描绘的样子变成现实。
正如我们在最后章节里所强调的那样,我们现在所做的选择将会决定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最伟大的故事:时代的大画面●“技术是上帝的礼物———除了生命之外,它可能是上帝赐予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它是文明、艺术和科学之母。
”———弗里曼·戴森(Freem anDyson)美籍英裔数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数千年以来,人类发展曲线一直呈现出平缓向上的趋势。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极其缓慢,以至于几乎无法辨清。
牲畜和农业、战争和帝国、哲学和宗教都没有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但正好是在200多年以前的时候,剧变发生了,人口和社会发展使得人类历史的发展曲线几乎弯曲了90度。
专题十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1、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3、首先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之后扩展到冶金、采矿业。
4、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5、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原料;海外贸易的需求。
6、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7、标志性的发明(即最重大的发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8、交通工具变革(以蒸汽机为动力,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美国富尔顿1807年发明汽船,也叫轮船;英国史蒂芬孙1825年发明火车机车——旅行者号9、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0、工业革命的影响:(一)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立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与此同时,人类迅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确立。
③欧美日益富强,而东方则日益贫穷落后。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电磁学)1、开始时间: 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美国和德国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爱迪生代表性发明:1879年研制了电灯泡,被誉为“发明大王”。
3、标志性发明(即最重大的发明):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卡以及内燃机发明。
4、新式交通工具(使用内燃机为动力,以石油为主要燃料):汽车,是德国卡尔•本茨发明的;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
由于使用电,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
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电话、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解析⼈类的四次⼯业⾰命解析⼈类的四次⼯业⾰命⼯业⾰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世纪六⼗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产完成了从⼯场⼿⼯业向机器⼤⼯业过渡的阶段。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规模⼯⼚化⽣产取代个体⼯场⼿⼯⽣产的⼀场⽣产与科技⾰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系列技术⾰命引起了从⼿⼯劳动向动⼒机器⽣产转变的重⼤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整个欧洲⼤陆传播,19世纪传⾄北美。
⼀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业⾰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英国是最早开始⼯业⾰命也是最早结束⼯业⾰命的国家。
本⽂通过观察近现代的三次⼯业⾰命特点、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展望第四次⼯业⾰命未来的⾏业⽅向。
⼯业⾰命的启⽰:有⼈说,从250年第⼀次⼯业⾰命,到现在⼈类⽤了200多年时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类有⽂明以来5000多年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有⼈说,中国的改⾰开放,⽤了40年的时间,⾛完了西⽅发达国家⽤了200多年才完成的三次⼯业⾰命,给中国整个社会带来的巨量财富,让中国⼈从贫穷迈⼊⼩康社会。
⽬前,中国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正在与西⽅发达国家站在了同⼀起跑线上,⼀起经历第四⼯业⾰命,并将超越西⽅。
作为普通⼈, 我们启发呢?如果错过了前三次⼯业⾰命创富的时间,如何在未来把握住⼤⽅向?⼈类经过了原始社会的三次⼤分⼯,从畜牧业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业社会,再从⼿⼯业到商⼈的出现,之后就在以⼿⼯⽣产上持续了⼏千年。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机器进⾏⼤规模⼯⼚化⽣产,取代以⼈⼒进⾏的个体⼯场⼿⼯⽣产。
第⼀次⼯业⾰命:蒸汽时代时间:从250年前起源:英国主要技术:蒸汽机⼯业特点:轻纺⼯业热门的新⾏业:纺织业、⾦属冶炼业、机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热门的产品:⾷品饮料、服装、蒸汽机、蒸汽⽕车、蒸汽轮船。
第一次工业革命百科名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诞生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高三复习用专题资料整理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特点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酿造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历史学习」一张图看懂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工业革命早期,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提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
许多国家推行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进而支持工业的发展。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因此,民主的进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中期,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发明、改进和使用机器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希望能帮到你。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1882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
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了第一辆四轮汽车。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介绍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以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次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逐渐增大,而这次革命主要就是针对这些需求进行的,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让西方国家的社会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军事以及生产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让这些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更加坚固和牢靠,但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太过迅速也导致了垄断组织提前出现。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对现代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中叶,其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人力,并延伸到各个领域,如纺织、采矿和交通运输等行业。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发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其特征是电力、化学、钢铁和石油工业的兴起,并且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场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1.1 机械化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机械化生产,机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
在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中,一个工匠通常只能生产一种产品,并且其产量较低,而工业时代的机器生产使产品的制造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且单位成本显著降低。
1.2 专业化分工人们通过大量的科技研发和创新,使各个行业生产方式都实现了一定的专业化和分工。
即相同技能的工人可以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相应的零部件被大量生产和标准化,甚至被标准化后交由机器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1.3 工业管理制度别忘了,生产模式的革新并不单纯只是机器化,人类对于管理制度也进行了极大的创新和革新。
18世纪末期,人们开始出现了管理工业生产的新思路,工厂中开始兴起严格的工作时间制度,普及的管理者制订出一项项科学方法,来实现生产目标。
1.4 资本积累在18世纪中叶,以纺织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开始在英国快速兴起。
资本家们把外来的丝绸和棉花交由本土手工业者加工,并迅速发展纺织机械加工,并且快速新增了丝绸和棉纱机等贸易流水线,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利润并逐渐积累资本,最终把资本用于更加高效率的工业生产。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2.1 电气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着的特征是电气化的兴起。
20世纪初,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更加推广,这促使电机和电照明等终端设备的出现。
特别是通过发电机而进一步实现了工厂生产环节的调整和设备的更新。
进步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那么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和进步是什么?数千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极其缓慢。
但正好是在200多年以前的时候,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剧变就发生了。
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蒸汽革命毫无疑问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大且最快的改变。
那么你是否意识到,“第二次蒸汽机”时代已经到来了?!
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是18世纪末期伴随着蒸汽机诞生的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动力系统都在延展人类的肌肉力量”。
但是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世界发生了一些很大很大的事情,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工厂和人工智能预订员不仅仅以飞快的速度替代蓝领工人的工作,现在也在替代白领阶层的工作,甚至连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放过……每一种工作、每一座工厂,都能感受到这种剧变,第二次革命时代的序幕已悄然拉开。
在《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中,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这两位处于技术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家,向我们阐述了驱动我们经济和生活发生变革的力量。
他们认为:数字技术将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数字技术(其核心是硬件、软件和网络)在不久将来,能够比医生更准确的诊断疾病、能够使用海量的数据改变零售行业,而且还能够相当人性化的完成很多工作。
工业4.0 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慧城市
高新技术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此,全球各国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迎来新一轮“机器革命”。
从“第一次机器革命”到“第二次机器革命”,既是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阶段的接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超越。
如果说,“第二次机器革命”为人类社会走出危机的阴影昭示了光明的前景,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对“第一次机器革命“的种种极限提出了挑战。
对于处在艰难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为迫切的了。
挑战之一,就是要超越“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增长极限。
挑战之二,就是要超越在“自然物质+传统大机器”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思维与发展定式。
挑战之三,就是要超越一个个“利益中人”—现实中的你、我、他。
究竟是什么因素驱动了人均GDP 的增长?这个增长部分来自更多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但大部分则来源于固定水平的投入能够带来更多产出的能力增长——也就是说生产率的增长。
事实上,现在普通美国人每周工作11小时就能够达到1950年每周工作40小时的产出量。
技术引领 “经营” 技术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领域的进步,正在驱动财富和收入史无前例的重新分配。
数字技术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复制有价值的思想、创见和创新。
迅速发展的数字化
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所有的劳动者都将会从这种发展中有所收益。
技术不仅在掌握着不同规模人力资本的拥有者中间创造了赢家和输家,他也在改
变着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即在实体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力之间的分配。
当下,当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数字化产品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时,各种不同市场的技术领先企业会看到他们收益的大幅提升,而处于第二阶梯的企业将会发现很难与之竞争。
由此可见:直接的数字化管控也使得雇佣最出色的管理者,要比雇佣二流的管理者更加重要。
机器人大热为哪般?形势所迫是直接原因。
一方面,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民工荒、招工难频现,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以及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加剧,迫使我国制造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放弃“人海战术”,转而更多地求助于技术,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另一方面,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使得机器人性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大幅拓宽,投资成本显著降低,有的一两年就能“回本”,与投入人工相比更划算。
从更深层次看,多地出现的“机器换人”热,反映的是世界“机器人革命”大趋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
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高端制造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新一
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步伐加快,人工智能迅猛发展,高端制造的智能化特
征越来越明显。
工业机器人开始大批量走进生产线,有的智能机器人甚至已具备了
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能力,“机器人革命”加快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一轮工业
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
面对历史机遇,主要发达国家
纷纷加紧布局,力争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较远,“中国制造”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为什么赢家通吃模式能占领市场
为什么赢家通吃的市场现在如此普遍?主要是由
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技术变更,尤其是以下这三
种类型的变更:
(1)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变革愈演愈烈。
(2)交通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信技术
则出现了大幅提升。
(3)网络及其标准化应用的重要性日期突出。
个人意见
事实上,社会发展的浪潮此起彼伏,很多人惊叹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
本书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了智能机器人、智能应用程序这些数字化的技术进步,而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介绍智能机器的研发与制造,而是关注第二次机器革命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次机器革命发端于美国的技术发达国家,但他的核心影响力却在中国,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也促使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一方面美日发达国家可以借助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生产线推动制造业复苏;另一方面复苏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势必不断挤压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空间。
结合当代中国和美国对待制造业的不同之处:美国的制造业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因为美国的政策是个各经济集团博弈的结果,而中国的制造业只服于中国的GDP。
尽管从制造业的规模来看,中国早在2010年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不过,与高端制造业的龙头老大美国相比,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美国制造依然是中国追赶坐标。
欧普照明和雷士照明是中国照明企业的领头羊,但是为什么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在中国照明市场份额却连1%都不到? 传统照明业三大巨头——飞利浦、GE 和欧司朗都有百年的发家历史看它们当年是如何通过把握行业本质谋得今日之核心地位的:
1.GE :拿来一个灯泡,发明一个行业
2.欧司朗:内涵的名称,开放的视野
3.飞利浦:光源收集者
日亚化学,20年前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小厂。
面对传统照明巨头三分天下的境况,日亚化学冲破巨头封锁,以革命技术为敲门砖,在产业链的上游谋得一席之地。
然后通过技术集权的尝试压制巨头,并由上往下进入核心圈内。
从昔日他人附庸成为今日LED 产业的核心。
日亚化学:LED 照明新科状元
点亮生活的照明行业
01
在这幅示意图中,横轴上从左到右,分别为产业链的下、中、上游,纵轴上从下到上,分别代表利润率由低至高的变化。
这样,从坐标原点出发,我们画出两条红色的射线,代表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的利润率上限与下限。
从这样一个喇叭口的形状,可以明显看出,越是靠近产业链上游(喇叭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
我们借用图中构成的喇叭状的三角形,来定义整个照明行业。
低利润区
核心利益圈 中国企业
日亚化学以革命技术,在上游谋取一席之地 下游 中游 上游 产业链
高 低
利润率
在实际中,如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握“平
衡分权和集权,以获得技术效用最大化”的行业本质,就一定要结合企业身处的行业位置,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
02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VS全球处方药市场
世界医疗器械行业预测:2013~2020年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将达到5%,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5140亿美
元。
预计2013~2020年,全球处方药市场将以5.3%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高于医疗器械行业的5%。
2013~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研发投入将以4.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达到305亿美元,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
研发投入比预计为5.9%。
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2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
将略高于总体数据,2020年研发投入比预计为7.7%。
数字化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各种职业带来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
各种公司也将被迫转型,否则只能消亡。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
全球化是20世纪末期最重要的经济话题,而在21世纪初期,技术变革将会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美国前财长、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
通过上述讲解,谈一谈您对当下全球步入“第二次机器革命”的一些看法。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