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使命与教师职责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使命与教师职责

----与新上岗/入职教师共勉

应邀在中山大学2007年岗前教师培训班上的发言(已作删略)

夏纪梅

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的信任,让我在全校教师岗前培训班谈谈自己当教师的体会。

培训主办者为这个发言命名为“成功教师的经验分享”。我想先对“成功教师”的定义和标准作个简单的个人阐释。我对“成功教师”的理解是“两爱”和“两享受”,即喜爱教学,心爱学生;自己享受教学的全过程,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全过程;自己为自己自豪和喝彩,也受到学生的认同和爱戴;一辈子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我在中山大学任教28年,期间的教学相长,教研相益,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使自己很有点成就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成功。

在大学任教要有所成功,教师对高等教育的定义、大学的使命、人才的目标、教学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理念原则都要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本”,我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都是人才,都是有思想、有智慧、有专长、有学习潜能和知识创造力的高级人才资源。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需要怎样培养?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人才需要怎样施教才能实现人才目标?这两种人才是什么关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三个“教会”和四个“学会”,即首先教会学生学习以便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从而可持续发展;同时教会学生思考,特别是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最终教会做人的要领和做事的本领。国际上高等教育领域归纳出四个“学会”,即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live together, learn to be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特别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与传统教育相比,learn to know 和learn the knowledge不同, learn to do something 和learn something有本质区别。虽然都是“学”,但一个是学方法,另一个则只是学现成的知识。现代大学追求的“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去学。事实上,学生学现成的书本知识不需要在学校里学,不需要教师教。灌输传授现成的知识其实是很低级的教学活动,只有善于启发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创新、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指导学生朝着自我发展的目标努力并且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前行的教师,才能显出大学教师的英雄本色。应当说,现代大学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书或教课,而是教人。这三者的区别在于:教书:以课本为中心,围着书本转,着眼点在现成的书本知识。教课:以课堂为中心,局限于课本,着眼点在当课。教人:以学生为中心,着眼点在人的认知,力求课堂的延伸和知识的探索的效益。

在大学,面对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群体,教师应当教什么?怎样教?要和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涉及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就是强调“学问思辩行”。问题是,大学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问思辩行”?教师和学生如何共同或相互“学问思辩行”?现代青年人思想活跃,视野宽广(媒体作用),一经点拨,二给挑战,就会焕发出不可估量的聪明才智。事实上,一位老师只有一个大脑,一个班有几十上百个学生,调教得当的话,其智慧的力量会很大很大。从这个意义来看高等教育者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脑矿开采者”,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关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美国一个“教育政策导向团”团长(2006广州)的说法,就是“两个出路”:大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将进一步深入象牙塔作学术;另一部份人将直接进入社会职场搞业务。因此,她认为办大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期间为这两种出路分别做好准备。按照这样的办学思路去反思对照我们的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与检测等各个环节有没有按照这样的需求、规律和要求去做呢?就教师而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教学生做学问、做学术的方法或者培养学生应对、处理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缺失了真正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达不到这两种人才培养目标的。我国的教学改革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程了。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好当,只管讲;学生也好当,只管记,但这种单向讲授型教学既不利于培养有特色的好教师,也不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不好当,因为有很强的挑战性,但却能够锤炼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好老师、好学生、好人才。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都是科学。科学不是灌输而来的,是探索、研究、求真、求解而来的。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说,科学教育给人以灵性,人文教育给人以人性。灵性和人性也不是读死书听讲课就能获得的,还要靠体验和感悟。所以,高等教育必须讲究方法。“学术学术,学而有术”。“才干才干,要有才也能干”。“才”指科学和

专业知识,“干”指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或动脑动手的能力。“才干”合一加上良好的品德才算具备综合素质。问题是,“才”从哪里来?“干”的能力从哪里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直接从课本里来,不会从黑板上下来,不会从教师的口中来。早在194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charles L. Gragg 就在校友名册上写道“聪明才智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将其所学付诸行动”(Hallinger 1998)。当代教育提倡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办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创造发明或改革创新,在干中学习,在干中培养才干(learning by doing)。据1998年的信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应用性强的学科院系,40%的课程是用一种叫“难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完成的,就是把本学科本专业本行业中各种难题、问题、矛盾等交给学生去学会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处理难题的过程中学习,而不是接受现成知识。“难题教学法”就是“在干中学”理念的产物。事实证明,教学一味灌输,照本宣科,只会使学生窒息、麻木、盲从、呆板。老师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得呆板木纳。如前所述,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力很大,问题是,教师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人才自身有没有创新能力,有没有意识到学生有创新的回冲力?愿意不愿意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道在“难题堆”中闯荡?教师的教学创新应当表现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课程创新、教案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测试创新、课堂创新、师生关系创新等,而这些创新首先来自观念创新,因为行动跟着观念走。观念更新了,还需要能力跟上。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标准,大学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而非获得学习的内容。因此,现代大学教师至少要有两种能力:1)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更新、自我挑战。2)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不是救世主,不是万事通,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不是帮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教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前提是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提出问题,老师也要提出有挑战性,有高峰可攀,有未知东西待开发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接受提问,共同求解问题,从中得到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

要达到以上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很重要。教学研究包括研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测试与评估等。例如,大学学习是复制性学习、积累性学习还是创造性、思辩性学习?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怎样使他们“困而学之”,然后,“学而知之”。所谓“困”,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困”:困惑,疑问,不足,才能产生原动力,产生一种内在的要求,去解困,并从中得到追求,探究和成功的兴奋。“困”是实现创造性学习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在获知后,又开始新的“困”,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自我发展,就有了知识更新和创新的意义。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只注重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听课认真,笔记详尽,考试高分。现在要看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过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需要反躬自问:从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工作的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例如:除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需不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我国大学教师大多数设有受过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也很少进行教育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事实上,有专业特长不等于有教学特长,有专业知识不等于有教育知识,优秀的专家不等于优秀的教师,富有学术成果的大学教师不一定富有教学成果。从自己懂,自己能,自己行到教会别人,其中的学问不少。如前所述,高等教育不是起“传承、传授”功能,而是担负“培养、培育”的使命。教师不能“复制”与自己一样的人才,而应“挖掘和研制”比自己更高明的人才。听说大数学家苏步青住院时,他的弟子古绍豪去看望他。苏步青表扬他说:“你超过了我,是个好数学家”。然后跟着又批评他说“但你是个失败的教育家,没有培养出超过你的学生。我是成功的教育家,因为我培养出你这样的数学家。”(《新民晚报》2000年7月)。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和育人永远应当排在职责的首位。要做得出色离不开研究,但要研究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学科,还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学习规律,学习过程,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需求等。要懂得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以及“学习”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才会真正产生。要追究知识从哪里来,更要研究知识要到哪里去。从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认识办大学的话,将学校比作市场,把学生视为消费者,教师是商家,课程是商品,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营销,教材是产品说明书,测验是质量验收。在这个“链条”上, 每一个环节都与“市场”规律极为相似。例如,对“产品研发”和“营销手段”以及“产品验收”,“质量监控”等问题,商品是否老化过时,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有没有市场卖点;营销手段是否有新颖独到之处,是否有创意和吸引力,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