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6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简称EPMA)是一种用于材料分析的先进技术。
它结合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简称SEM)和能谱仪,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成分分析和元素分布图像。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的原理是利用电子束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电子束通过集束系统聚焦到样品表面,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在样品表面产生的次级电子、背散射电子和散射电子。
次级电子是从样品表面弹出的电子,背散射电子是从样品内部产生的电子,散射电子是从相互作用点散射出的电子。
次级电子和背散射电子是电子显微镜的常规成像信号,这部分信号可以用来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和显微结构。
而散射电子则包含了样品的化学信息,通过能谱仪可以对这些散射电子进行能谱分析,获得样品的元素组成。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既可以定性分析材料中的元素,也可以定量分析元素的含量。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在材料科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它可以对金属、陶瓷、半导体、岩石等各种材料进行分析。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可以用于分析材料中的微观缺陷、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
在地质学研究中,它可以用于分析岩石样品中的矿物成分和地球化学元素分布。
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它可以对大气颗粒物、水体中的溶解物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除了成分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还可以进行元素的显微分布分析。
通过调整电子束的扫描区域和扫描速度,可以获得样品中元素的分布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相分离、溶质迁移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总之,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是一种强大的材料分析工具。
它提供了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成分分析和元素分布图像,对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将在更多领域展示其潜力和应用价值。
第13-14讲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方法教学要求:掌握电子探针原理,了解电子探针基本信号,掌握电子探针工作方式;理解能谱仪和波谱仪之间差异教学重点:电子探针基本原理;工作方式;波谱和能谱区别教学难点:衍射衬度像成像原理教学难点:波谱仪及能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比较,探针的三种分析方式及其应用教学拓展:查阅文献,了解探针在那些领域有较好应用作业:1.波谱仪和能谱仪的比较;2.电子探针各自采集的最主要的物理信号及仪器的最主要功能。
第4节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1电子探针基本原理电子探针(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EPMA)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微区成分分析。
它是在电子光学和X射线光谱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分析仪器。
其原理是:用细聚焦电子束入射样品表面,激发出样品元素的特征X射线,分析特征X射线的波长(或能量)可知元素种类;分析特征X射线的强度可知元素的含量。
其镜筒部分构造和SEM相同,检测部分使用X射线谱仪,用来检测X射线的特征波长(波谱仪)和特征能量(能谱仪),以此对微区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电子探针设备2电子探针两个物理学基础a莫塞莱定律:=C(Z-σ)2,特征X射线频率与发射X射线的原子的原子序数平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b布拉格定律:2dsinθ=nλ,λ为X射线波长,单位为Å,n是正整数。
测出X射线的掠射角θ,即可计算出X射线的波长,进而确定出产生波长特征X射线的元素。
3波谱仪(WDS)工作原理已知电子束入射样品表面产生的X射线是在样品表面下一个um量级乃至纳米量级的作用体积发出的,若该体积内含有各种元素,则可激发出各个相应元素的特征X线,沿各向发出,成为点光源。
在样品上方放置分光晶体,当入射X 波长、入射角、分光晶体面间距d之间满足2dsinθ=nλ时,该波长将发生衍射,若在其衍射方向安装探测器,便可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