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味归经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升降浮沉

中医药物归经

第一篇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的药的药理,就是中药的性能,并不包括中药的的理化内容,中药的理化实际上西医的药理,是西医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中药的成分的分析,其意义不可抹杀,但是,它的结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的结论对中医中药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和传统的中医中药的机理却少有相吻合之处,中医临证治疗,如果按照现代药理分析的结果进行处方用药,中医几乎是无法临证,根本就没有办法开出一张合符中医中药理论和辩证施治精神的处方,纵使开出了处方也是不伦不类的处方,既像中医又像西医,特别在治疗效果上不可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原因是西医讲究中药时只是对中药的部分有效成分进行分解和讲究,而中药的功效是单味药所成分的综合作用,对于两味药以上的复合处方来说,更是多味药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现代科技提取中药中某种有效成分的片剂或酊剂,其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而是一种新的西药,这同从夹竹桃中提取的西地兰用于治疗心率不齐是一回事,那是西药而不是中药。因此,中药的药理是指中药传统意义上的性能,运用科学手段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结论,不能视为中医中药的一部分,只能是西医医药的扩充,属于西医西药。另外,中医的药理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不单是药品,中药如果离开了其他三个环节,仅仅谈中药,其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中药的药理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中药性能。

性: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能:是指中药的作用机制和功效,包括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自古性和能多并称,是中医药理的核心内容。

中医药理,是千百年来指导人们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的幷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实证理论。

中药的药理的产生和形成,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生活实践。根据汉初.陆贾记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在寻求食物的同时,必然会误食一些有毒之物,因而会发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就产生了有毒无毒的概念,人们就根据其有毒无毒思避就,有毒者则予以避之,无毒着则予以利用之。在品尝诸物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诸物的味觉的差异,大凡诸物之味可归纳为甜、酸、苦、辣、咸,古人称甜为甘、称辣为辛,即今之所言五味。先人在长期的采尝服用的过程中,久之必然会注意到一些物质会对人体产生一些独特的反应,有的反应会矫正一些机体的不适,有的会增强机体的功能,通过经验的积累,先人的意识中慢慢的就有了一些物质具有培补强壮的作用,一些物质具有

攻伐剔除的作用,进一步产生补泻的概念。但是,这一阶段还不能对物质的五味、有毒无毒、补写特性自觉地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因此,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药的概念。

2、医疗实践只有具有了自觉将上述物质特性付诸与医疗实践时,药物才真正的产生,药者,“治病之草”也(《说文》)。不做治疗之用的物质便不能称之为药物。人们开始使用药物时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总是先于理论,这是一切科学产生和形成的共同规律。只是凭经验进行对号入座,某种物质可治疗某症状,既无病的概念,更无证的概念。后来在实践中发现某些作为药物使用的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继而又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的联系,悟出其中一些规律。诸如从作用部位上发现具有治疗人体上部疾病的药物都具有上升、升提之性能;治疗外部疾病的药物多具有发散的特性;治疗下部疾病的药物多具有下行、降逆的特性;治疗内部的疾病的药物多具有补益或清消的特性;接着又从治疗的症候性质分析,某一类药物对热症有效,推断出这类药物属于寒性;某类药物治疗寒症有效,推断出这类药物为热性。药物的寒热性能的概念的形成远远晚于药物的五味概念形成。由于药物的寒热程度不同,进一步产生温凉划分,产生了四气的概念。最后,古代医疗实践者,把药物的性味、补泻、有毒无毒、升降沉浮特性综合起来考虑运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早期的中药药理。

药物的归经的认识相对于药物的四气五味来说则更晚,它是人们对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以及人体的经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才得已归纳形成的,当然同样是古代医疗实践者经验的总结。是基于人们对药物功效更明确的认识,中医中药的归经学说,是中药药理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重要标志,中医归经学说的产生,大大的提高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3、理论的实践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药理论的产生其作用除了指导临床选药用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推演、分析、综合、归纳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丰富原有的理论,使过去的理论得到进一步验证、完善、提高、发展。加快理论从经验形态向科学体系迈进。科学的理论再同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医学向前发展,把理论和医疗实践推向新的高度。中医中药的发展同样是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中医中药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临床实践,也从来没有忽视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这是中医为什么在经历多次否定风潮之后,而没有动摇其根基的原因,中药是有效的,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铁的事实。

一、性味

(一)四气

四气即今之四性。四气本来是指香、臭、腥、臊。它和五味一起,是物质的普遍特性,在发现的初期,并没有医学价值,只是有了药物之后,四气和五味才具有了医疗价值。由于四气同临床和理论的价值不大,(唯有香有较大的临床和理论价值,而且至今被沿用,其它三气已不大运用),后来由于对药物治疗症状的性质分析,而得出“四性”,人们便将原来的四气的概念进行了移植,而称四性为四气。为什么将四性称为四气,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四点:1、从物质本质的哲学角度来看,古人认为物质世界阴阳二气的作用下衍生的,万物皆以阴阳二气概之,而阴阳之性悉为寒热,因而言寒热二气,所谓“阴阳者,水火之征兆也”,火之气为热,水之气为寒。又寒热在程度上有所区别,故分为寒、凉和温、热四气;2、道家、佛家等认为人体无非“气”而已,治疗乃是调气之盛衰,因而言四性为四气;3、可能是人们沿用四气和五味称代物质的习惯,后来发现了四性,而四性的医疗价值更大,则以四性称代四气,四气代四性仅仅是处于语言习惯;4、古人根据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