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中国民居
- 格式:pptx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民居高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中国民居的特点主要有哪些?A. 木结构建筑B. 四合院式布局C. 传统的屋顶设计D. 基于风水理论的设计E. 窗棂的艺术装饰F. 古代建筑技术的瑰宝答案:A、B、C、E、F2. 以下哪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A. 北方平原地区B. 南方水乡地区C. 西南高原地区D. 东北辽阔地区答案:B、C3.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下面哪个方面?A. 木构件的组装技术B. 屋顶的瓦片排列技巧C. 地基的处理方法D. 墙体的砌筑方式答案:A、B、C、D4. 中国传统民居中有哪些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特点?A. 庭院的设置B. 窗户的布置C. 屋顶的形状D. 房屋的朝向答案:A、B、D5. 以下哪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在历史上影响最大?A. 四合院B. 地支楼C. 总统府邸D. 地中海风格别墅答案:A第二部分: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特点。
答: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结构建筑,即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搭建。
房屋布局一般都是四合院式的,即将房屋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屋顶通常采用传统的悬山顶或歇山顶设计,瓦片的排列方式也颇具特色。
此外,中国传统民居还注重窗棂的艺术装饰,通过雕刻等方式营造出独特的美感。
2. 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答: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民居建筑以水为中心,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房屋建筑通常都是木结构的,底层常常用石板铺地以防止受水侵蚀。
其次,房屋的布局多以水面和码头为界,房屋悬挑于水面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民居景观。
此外,为了应对水灾,房屋的底层主要用于储存和出行,实现了居住和经济功能的合理分配。
3.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对现代建筑有什么启示?答: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对现代建筑有以下几个启示:首先,现代建筑可以借鉴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组装技术,通过预制构件的使用,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高考地理复习微专题——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选择题·学生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 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①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②地域文化的特点独特性: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利用景观感受地域文化①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②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解读1解读1城乡景观乡村有农田、果树、池塘等景观。
城市有高楼、工厂、学校、商店等景观。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体现人地和谐理念: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
这种“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解读2解读2乡村景观体现人地和谐理念举例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如下图所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环境影响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云南哈尼族的森林—溪流—村寨—梯田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
例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通过沟渠引进梯田。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传统民居分布地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四合院北京、华北 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 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 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 角,保温防寒避风沙,冬 季多纳阳光有正房、厢房之分,长 辈住正房,体现正统、 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蒙古包内蒙古地 区 温带草原、游牧民族的需 要逐水草而居,易于拆卸、 迁徙窑洞黄土高原 地区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黄土 直立性好,土质疏松 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 凉客家土楼赣南、闽 西、粤北地 区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 复杂,红壤土质黏重,气 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 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 隔热中原汉族迁居此地,为 御匪盗聚族共居一楼, 具有防御功能,乂体现 了家族中的平等团结徽州民居皖南地区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幽静、典雅、古朴傣家竹楼云南西双版纳竹乡、气候湿热,因地制宜,竹子和茅草筑成,通风散热上层住人,防御虫蛇侵袭,楼下饲养畜禽【典例剖析】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雨,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提示: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3.试从北方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的民居知识在高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了解民居的类型、特征、分布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于理解人类的居住行为和地域分布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就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民居类型民居是指人类居住、生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民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简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如丹麦瑞典、芬兰等地,它们通常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外墙通常涂抹着红色或者白色的颜料,给人一种朴素而又温馨的感觉。
2. 茅屋: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茅屋以其简单、廉价的特点而广受欢迎。
它主要由茅草、竹子等自然材料构建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3. 石屋: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的一些山区和寒冷地区,如瑞士、挪威等地。
石屋以其坚固、耐寒的特点而闻名。
它们通常由石块堆砌而成,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厚重的感觉。
4. 农舍: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农舍是农民的居所,通常由普通的砖石和木材构建而成。
农舍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舒适实用。
二、民居特征不同类型的民居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居特征:1. 地理环境适应性: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通常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
例如,茅屋适应热带雨林的湿润气候,而石屋则适应高山寒冷的气候。
2. 结构稳固性:民居的结构稳固性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一些地震频发地区的民居通常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以增加其抗震能力。
3. 空间布局合理性: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民居的使用效率。
例如,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民居通常会将建筑物围绕一个庭院或者天井,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人们的休闲和娱乐。
三、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民居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下是一些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例子:1. 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建筑有所不同。
中国民居复习资料全解第一章传统民居什么是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家,民房●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聚落/村落)●住宅,又称房屋、家宅,是人所修建以供居住的建筑物百姓居住自发兴建趋同性(传统的/现代的)◆第一节民居的分类1、结构形式:干欄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2、外部形式:四合院、围龙屋、土楼、碉楼、窑洞等;3、材料:砖、夯土、木、竹等;4、宗教民居:汉族民居、藏族民居、满族民居等;5、地域划分:东西南北6、地域文化划分:中国传统民居从大的空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东北传统民居、西北传统民居、华北传统民居、西南传统民居、中南传统民居、华东传统民居。
东北民居:东北大院、满族民居、朝鲜族满屋炕民居;西北民居:陕西窑洞、关中窄院民居、青海庄窠民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华北民居:山西平遥古城、蒙古包、河北民居,北京的四合院;中南民居:广州民居、围垄式客家民居、吊楼式的湘西民居、窑房混合的河南民居、广西干栏式建筑等。
华东民居:苏南、浙江民居,江西、皖南民居,福建民居、山东民居。
第二节各类民居1、东北民居:(1)根据气候:高台基、南侧大窗、窄进深、低净高(2)取材:木梁柱结构、黄土墙布局:前、后、内三院,中轴对称、正房、东西厢房东北套大院一般是三合院式,正房和东西厢房距离较远。
外围围合院墙很大,马套打车可以出入。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广人稀的农村2、西北民居:(1)窑洞:依山就势、顺应自然、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冬暖夏凉、节约能源、少占良田、保护环境;采光通风差;独立式窑洞:用砖石或土坯砌筑成窑洞形式的建筑,保留了窑洞节省木材、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的优点。
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区。
(2)关中窄院民居以窄长四合院为基础的院落组合型民居山西民居:特点是院落东西窄、南北长。
房屋大都为单坡屋顶,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部。
庄巢:青海地区一种平屋顶房为合成的院落式民居。
考点05 居民与聚落一、单选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
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C.促进劳动力就业D.提高城镇化水平2.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A.I B.II C.III D.IV3.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A.集聚扩大B.原地保护C.均衡布局D.分散迁移【答案】1.B 2.D 3.A【解析】1.据图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方向为从生态功能区向经济功能区迁移,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将生态功能区的聚落迁移到经济功能区,B正确;增强功能区竞争力应该采取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等措施,单纯的聚落迁移无法增强功能区竞争力,A错误;乡村聚落从生态功能区迁移到经济功能区是所有人群的迁移,促进劳动力就业说法有些片面,C错误;评价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模式I 图无法判断城镇化水平的变化,D错误。
2.图IV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D项正确;A项只是单纯的从生态功能区迁移至经济功能区无法看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转变,A 错误;B项只是乡村聚落从山地迁移至丘陵然后又迁移至平原,只体现了受自然要素的影响,B错误;C项小的乡村聚落向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迁移,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本题选D。
3.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所学可知乡村聚落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1.城乡结合趋势;2.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3.空心村撤并的趋势,故可以判断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集聚扩大,从而提高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A项正确;有些乡村聚落分布在偏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苦,不适合原地保护,B 错误;乡村聚落数量多,空间分布不均,均衡布局显然不可能,C错误;乡村聚落一般规模不大,分散迁移不太实际且没有必要,D项错误,本题选A。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类型名称平面特征分布特点与地区形成因素团状近于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平原和盆地中耕作区的中心自然环境、传统风俗习惯带状不规则的长条状沿河道伸展或沿高地成带状河流与地形环状不规则的环状沿丘陵或湖泊等高地四周散居三五户或独户散落于耕地上农业生产方式区域住宅形式聚落规模与密度聚落形式南方房屋斜顶无院落中小型、密度最大带状北方房屋平顶有院落大型、密度较小团状和带状西部小型、密度最小散居、流动性村落(1)自然环境的支配。
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分布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布分散。
水源供应充尾聚落分布集中;水源供应匮乏,聚落分布分散。
气候优越,聚落分布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布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
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庄、刘家屯等。
五、城市的出现乡村聚落自然环境的支配农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平面面积水源供给气候优劣集中大充足优越水田农耕半径小家族群聚,安全防卫分散小匮乏恶劣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城市的发展及特点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出现地区及代表城市资本主义出现以前原始社会末到奴隶社会青铜器出现,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工城市形成,数目少,规模小灌溉农业发达地区封建社会铁器出现,生产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一定发展,出现百万人口城市3% (1800年)罗马、洛阳、长安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到第二次大战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惊人增长13.3%(1900年)21%(1925年)西欧、美国、苏联等地的工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农业、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大城市不断涌现41%(1990) 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东京、墨西哥城、上海……。
考点规范练39中国地理分区下图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A.甲—华北平原B.乙—内蒙古高原C.丙—塔里木盆地D.丁—黄土高原2.根据传统民居的结构和取材,可以判断()A.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B.乙地地形崎岖,荒漠广布C.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D.丁地气候湿热,树木葱茏3.清明时节,丙传统民居所在地区()A.家家打稻趁霜晴B.新雨山头荔枝熟C.小麦登场雨熟梅D.梨花淡白柳深青(2020广西南宁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人体体感温度受温度、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影响。
研究显示,体感温度在13℃以下就会觉得冷。
南方地区冬春时节常采用空调分散供热。
下图为我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地区11月至次年3月室内体感均温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西南地区冬季室内体感均温较华中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B.风速快C.日照少D.湿度大5.下列地区中,空调使用率最高的可能是()A.华南地区B.华中地区C.华东地区D.西南地区下表为2015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
完成第6~7题。
6.表中①②③④四个省级行政区依次是()A.新疆、浙江、安徽、贵州B.新疆、浙江、贵州、安徽C.浙江、新疆、贵州、安徽D.浙江、新疆、安徽、贵州7.关于四个省级行政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省级行政区农业以旱作为主B.②省级行政区工业以重工业为主C.③省级行政区有色金属丰富D.④省级行政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2017年中央政府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雄安新区将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
据此完成第8~9题。
8.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雄安新区()①基础设施完善②人口密度较大③土地价格较低④发展潜力较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雄安新区的发展将会使北京()A.生态环境压力减轻B.城市用地规模减小C.第二产业比重增大D.城市化水平下降(2019河南漯河月考)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