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91.73 KB
- 文档页数:2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配置的基础;常绿的有罗汉松、白皮松、黑松,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叶的有梧桐、银杏、榆、榔榆、榉,朴、糙叶树、槐、枫杨、臭椿,楝、合欢、梓、黄连木、皂荚等。
其中枫杨生长较速,枝干盘曲,树冠有浓荫,容易形成葱茏的佳境,园中应用颇多。
1.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
因其习性攀缘,故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
常绿的有蔷薇、木香、薜荔、络石、常春藤、金银花、匍地柏等;落叶的有紫藤、凌霄、爬墙虎,葡萄等。
其中紫藤除攀缘外,还可修剪成各种形态。
木香花千枝万条,香馥清远,园中颇喜采用。
2.竹类性喜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姿态挺秀,经冬不凋,与松柏并重。
由于生长快,不择阴阳,墙根池畔,皆可种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箬竹、石竹,观音竹、寿星竹、斑竹、紫竹、方竹、金镶碧玉竹等。
其中象竹竿大且直,多成片种植,绿意盎然。
箬竹叶阔,低矮成丛,多植于山上、石间,增添山林野趣。
紫竹,方竹竿叶纤细,多植于墙阴屋隅,或用以填补空白,遮挡视线。
3.草本与水生植物类草本植物常见的有芭蕉、芍药、菊花、萱草、书带草、诸葛菜、鸢尾(蝴蝶花)、紫萼、玉簪、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鸭趾草、虎耳草等。
其中芭蕉多植于庭院,窗前或墙隅,姿态扶疏,绿荫如盖。
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
4.长江以北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树种有:白杄、雪松、五针松、黑松、侧柏、十大功劳、南天竹、广玉兰、构骨、山茶、桂花、女贞、银杏、垂柳、桑树、构树、厚朴、腊梅、金缕梅、檵木、悬铃木、喷雪花、麻叶绣球、绣线菊、火棘、石楠、海棠花、樱花、榆叶梅、郁李、合欢、国槐、刺槐、臭椿、苦楝、丝棉木、栾树、无患子、青桐、红瑞木、山茱萸、丁香、梓树、接骨木等等。
乔木:雪松、黑松、苦楝、银杏、国槐、桂花、杨树、柳树、栾树、无患子灌木:地柏、南天竺、绣线菊、火棘、女贞、红叶小檗开花植物:梅花、樱花、月季、腊梅。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时间流程中的季相美:在时间流程中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运动, 而一年四季除了显示气候冷热变化外, 更鲜明地显示了山水花木的具体形象变化, 都可以称为季相美。
植物景观的空间审美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空间, 无论是从其层次、意境等许多方面看, 均有突出特点。
运用植物同其它造园要素创造出一个“入狭而得景广”的壶中天地, 才能产生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材料, 使产生不同的冠形、色彩、叶形、高低等变化。
引起观赏者视觉变化, 从而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 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
如在一条稍有弯曲的园路旁, 分段配置不同的花木; 也可结合山石、池水、房屋、亭廊等, 用花木或衬托、或掩映; 或是芳香袭人的兰桂, 或用晶莹碧透的蕉叶等随势配置。
观者稍一变换位置, 便能看到不同的植物景观和植物与相应的山池建筑组合的景观,这便是“步移景异”的效果, 它的形成,就是依赖植物的烘托和掩映。
于是, 空间感觉由此而得到扩大。
景虽小而天地自宽, 使园林有限空间范围, 引伸到宽广的多维空间中。
正因园林植物景观具备了这种空间艺术效果, 从而引发出欣赏者的无限空间意趣和联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文化里, 许多拟人化的植物象征着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情怀、瑰丽的想象、思想的情趣, 抒发出激情和友情的理念, 不但含意深邃, 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园林, 适宜的植物配置, 涉及到文化和技术两方面内容。
如两者结合, 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意象效果。
文化内容若是植物景观配置的“意”,那么技术内容便是“匠”。
植物景观配置的“意”和“匠”概述植物景观配置的“意”是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造园主的审美观、宇宙观、人格观的互相融合, 并使之反映到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观。
城市土地面积有限, 难以广拓园地, 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的安排,力求做到“壶中天地”景象。
这是受景观的支配, 也是园林艺术上的需要, 兼顾这两方面的统一, 就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中。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
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诗意植物的种植,符合诗情、包涵文气,也就是说园林中配置植物,要有文化气息,要立“意”。
选用反映花木性格内涵、歌颂其花姿树容等为主题的诗词、或反映友谊等内容的诗格,进行配置。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要求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要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要求基本简介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种类选择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
它们的干、叶、花、果的姿态、大小、形状、质地、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它们(主要指树木)在幼年、壮年、老年以及一年四季的景观也颇有差异。
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选择园林植物要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保证园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反映出各个地区的植物风格。
同时也不能忽视优良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
配置方式自然界的山岭岗阜上和河湖溪涧旁的植物群落,具有天然的植物组成和自然景观,是自然式植物配置的艺术创作源泉。
中国古典园林和较大的公园、风景区中,植物配置通常采用自然式,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主体建筑物附近和主干道路旁侧也采用规则式。
园林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等几种。
孤植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
对孤植树木的要求是:姿态优美,色彩鲜明,体形略大,寿命长而有特色。
周围配置其他树木,应保持合适的观赏距离。
在珍贵的古树名木周围,不可栽植其他乔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独特风姿。
用于庇荫和孤植树木,要求树冠宽大,枝叶浓密,叶片大,病虫害少,以圆球形、伞形树冠为好。
对植即对称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
绪论植物景观:指有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感和联想植物配置:指园林中各种植物如乔木、灌木、攀缘植物、水生植物、花卉植物及地被植物等之间的搭配关系,有或是指这些植物与园林中山、石、水、建筑、道路搭配的位置关系植物造景的意义:1、构成优美的环境;2、生成效应(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环境的改善、维持生态平衡)园林植物观赏特性:体量、姿态、色彩、质感、芳香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四大特征: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精炼性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乔木:指树体高大的木本植物,有明显高大的主干,树高5米以上。
观赏价值:1、有明显二高大的主干,枝叶繁茂,绿量大,生长年限长,景观效果突出;2、对其它植物营造有很大作用,比如提供生态的支持用途:1、在空间划分、围合、屏障、装饰、引导及美化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形成视线焦点灌木:指树体矮小、主干低矮或无明显主干,分枝点低的树木,高5米以下景观作用(大灌木):1、构成闭合空间或屏蔽视线,其顶部科开敞,将人的视线与行动引向远处;2、灌木为落叶树种,则围合的空间性质随季节而变化用途;1、构图中心和视线焦点;2、作为某一景物的背景;3、充当屏障,引导视线景观作用(中灌木):空间尺度最具亲人性用途:1、与高大物体形成对比,增强前者的体量感;2、形成矮墙、篱笆及护栏的功能;3、花色优美的种类可以通过孤植或丛植来创造视觉的兴奋点;4、能围合空间作为高大灌木与小乔木、矮小灌木的视线过渡景观作用(小灌木):1、在不遮挡视线的情况下分割和限制空间,从而形成开敞空间;2、在构图上,小灌木具有视觉上的链接作用草坪草及地被植物作用:1、将孤立或多组造景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可形成所设计的图案园林植物的形态美树形的类别:垂直向上型(宜表达严肃或庄严的气息)、水平式展开类型、无方向型垂直向上型(作用):有明显的主干,挺拔向上的生长势引导观赏者的视线直达天空,突出空间的垂直感,强调群体和空间的高度感水平式展开类型(作用):产生平和,舒展恒定的积极表情,同时具有疲劳,空旷的气氛;空间上,可以增加景观的宽广度,与垂直向上型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搭配分析古典园林的植物搭配特点1、因地制宜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最高境界犹如天成,即将人造的产物和大自然的产物相吻合,抹去人为的痕迹,将人的审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
在我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也考虑到了土壤质量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在同一地域中,不同的土壤质量也要区分开,依据植物的喜好来种植。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要依据它们的特点来种植。
2、因时制宜春耕夏耘和秋收冬藏是我国古代在种植业和农业中最主要的思想,这一思想也同样应用于园林植物配置中。
植物都有自身的天性,生存的季节也有所不同。
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时,要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在不同的季节种植,才能保证植物在园林中存活,为人们供应美丽的风光。
因时制宜的思想不仅表达在植物的种植季节,还表达在植物的嫁接上。
植物的嫁接和植物的种植时令有所不同,也要遵循必须的自然规律。
有些植物的嫁接对时令的要求比拟高,否那么就会较难存活。
3、因材制宜配置植物时利用的就是植物的各种特性,所以必须要充分考虑植物本身的性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我国在探究人与自然和谐时总结出的规律,应用到植物园林配置中,就是要遵循师法自然的根本原那么。
植物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在配置园林植物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特性,重视植物配置的根本生态需求,形成植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生长。
只有敬重植物的生长习性,赐予最正确的生长环境,植物才能良好的生长。
4、性天同气性天同气思想最早应起源于儒家的思想,儒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参,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原那么和方式。
与天地参的主要思想就是人和自然之间有很明确的身份关系,两者各司其职,担当不同的责任,进而到达和谐共处的境界。
荀子也曾经提到过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的思想,这一思想表达的就是人和天之间有不同的开展和道路,但是假如想要共同开展,就要各司其职,敬重各自的开展,到达和谐相处、共同开展的目的。
所以,总结他们的思想,就是将天、地、人三者联系在一起,到达性天同气的效果。
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融四大特点于一体,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表现一个精炼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反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道家对待大自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3.“诗与画的情趣”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将山水画复现到现实生活中。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林植物造景概念一、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园林植物造景[1],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一、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与文化背景植物,是风景环境中的主体物质之一[8]。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
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
而且还力求能入画,要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8]。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
如竹,因有“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品格,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节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
如“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有的植物,只从其名称上便可直接领会其含义,如吉祥草、如意兰。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自然观人类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去创造空间。
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
老庄哲学开起端,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8]。
其立意多为清高隐逸、超世脱俗,反映了守土重农的意思。
其中“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摘要:本文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及植物景观的基础上,以中国古典园林不同的历史分期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脉络,从而阐述了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的沿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在这二千多年中,越来越多的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文化。
随着古典园林有着相应漫长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
1.1商(殷)时代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殷末(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当时称之为囿或猎苑,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2]。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加以人工挖土筑台,掘沼养鱼。
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而已,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3]。
观赏树木和花卉在殷时期的各种文字记载中有很多,人们取其外貌形象之美姿,而且还注意到其象征性的寓意,但还没有运用到造园活动中。
1.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诸侯国臣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约束,竞相修建宫苑,且大多数是建置在郊野的离宫别苑。
其中的观赏对象,从早先的动物扩展到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都已收摄作为成景的要素了。
如:秦国的林光宫建在云阳风景秀丽的甘泉山上,能眺望远近之山景;齐国的柏寝台与燕国的碣石宫建在渤海之滨,可以观赏辽阔无垠的海景;赵国的赵圃,广植松柏,等等。
1.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195年)是我国封建朝代传承中第一个长时间的大一统时期,封建的农业经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浅析中西方古代园林的区别发表时间:2020-11-17T10:10:53.79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作者:黎屹张彦艳[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历史发展、哲学思想、形式布局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中西方古代园林各自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历史发展、哲学思想、形式布局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中西方古代园林各自的特点。
以便我们对中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结合自身问题,做出改变。
促进园林的良好发展以及园林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关键词:中西园林,园林植物配置,区别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园林体系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方园林凭借其不同的风格备受关注,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园林艺术是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西方各自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基础之上辅之以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从而使得中西方古代园林以不同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1.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1.1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于园林景观植物题材的认识较为深刻,从植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入手,再深入到它的内涵及寓意,最后运用"拟人化"手法,催生了"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寓意。
由于每种植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人格魅力,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更侧重于展现植物的个体美,其中孤植是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模拟自然”,即使是在很小的园林场地中,也模拟"三五成林",创造了"咫尺天涯山林"的幻境。
植物同园林其他要素搭配紧密相连,无论山水、山石、园路还是建筑,都以植物作为陪衬,甚至以植物题名,增加了场地的意境氛围。
1.2西方古代园林植物配置特点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以西部欧洲最具有代表性,法国经典园林和意大利园林中植物配置多为规则式,一般将植物修整成规则的几何形状。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其特点之一就是植物配置的精
心设计。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理念和哲学思想。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注重四季变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四季
各有特色,所以古典园林一般采用四季常青和落叶植物交替搭配的方式,使得园林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景致。
春季常见的花卉如梅花、桃花和杜鹃等点缀园林,夏季常见的植物如竹子和荷花等为园林增添清凉和雅致,秋季的菊花和枫叶让园林呈现出淡雅的秋意,冬季则以松树和梅花等落叶植物为主要景观,营造出寂静而清冷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古典园林一般采用
自然山水、树木、花草等元素进行布局,但同时也注重人为的修剪和雕塑。
这种人工的介入是为了强调植物的品种、形态和颜色,以及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效果。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园林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人们带来宁静、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讲究意境的营造。
古典园林通过对植物种类、组
合和摆放方式的精心打造,以及与建筑、水景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这种意境可以是山水的宁静与壮美,也可以是季节的变幻与流转,又或是情趣的幽雅与浪漫。
通过植物配置的巧妙组合,中国古典园林成功地营造出了让人沉浸其中、陶醉其中的独特氛围。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包括四季变化的精心安排、自然与人工的
和谐统一,以及意境的营造。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追求和人文思想,使得古典园林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案例那我就来说说苏州拙政园的植物配置案例吧。
一、拙政园概况。
拙政园那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大明星。
它就像一个绿色的大舞台,植物们在这儿各显神通。
二、植物配置妙处。
1. 以水为中心的植物搭配。
你看那水边,种了好多垂柳。
就像一个个长发飘飘的姑娘在水边梳妆呢。
垂柳细长的枝条垂到水面上,风一吹,那画面就像在给水面挠痒痒,水波跟着笑个不停。
而且垂柳的绿色和水面的波光粼粼搭配起来,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除了垂柳,水边还有大片大片的荷花。
到了夏天啊,那荷花一朵朵地冒出来,有白的像雪,有粉的像霞。
荷叶呢,就像一个个大盘子,托着那些娇艳的荷花。
荷花和荷叶把水面遮得严严实实的,你要是划个小船在里面,就感觉自己像钻进了一个绿色和粉色的童话世界。
而且荷花的清香啊,弥漫在整个园子的空气里,闻着就叫人心里舒坦。
2. 庭院中的植物组合。
在拙政园的庭院里,常常能看到竹子和芭蕉的搭配。
竹子嘛,直直地挺立着,就像一个个守卫园子的士兵,节节高升,有着一种坚韧不拔的劲儿。
芭蕉呢,它的叶子又大又宽,就像一把把大扇子。
下雨的时候,雨滴打在芭蕉叶上,滴答滴答的,就像在演奏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
这竹子和芭蕉一刚一柔,放在一起特别和谐。
还有梅花树也常常出现在庭院里。
冬天的时候,别的花都谢了,梅花却迎着寒风盛开。
那一朵朵小小的梅花,红的像火,白的像玉,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筑映衬下,梅花就像一个冷艳的佳人,给园子增添了一份高洁的气质。
3. 不同季节的植物变换。
春天的时候,拙政园里的桃花开了。
那满树的桃花,就像天边的云霞落到了园子里。
桃花树下还常常搭配着一些小草花,像荠菜之类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和艳丽的桃花相互映衬,充满了生机。
到了秋天,园子里的银杏树叶变黄了。
那满树金黄的银杏叶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在空中飞舞,落在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旁边的枫树呢,叶子红得像火,红与黄交织在一起,就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美不胜收。
拙政园的植物配置就是这么巧妙,通过不同植物的搭配,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落幕的自然大戏台。
中式庭院的植物形态
中式庭院的植物形态:
1.中式庭院植物配置讲究运用中国传统植物,外来植物引用较少;
2.植物形态上追求自然,很少修剪整齐;
3.植物应用中注重乔灌木的合理搭配体现出植物立体空间层次感。
常用植物
乔木:乌桕、桂花、垂丝海棠、石榴、腊梅、罗汉松、胡柚、鸡爪槭、紫薇、枇杷等。
花灌木:迎春、含笑、小叶黄杨、火棘、无刺枸骨、棕竹、红花继木,美人蕉等。
造园手法上,中式庭院“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将山水、植物、建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一)植物配置的艺术特色古典园林花木的应用往往较少考虑生态功能,而是着重利用其审美价值。
园林植物个体的姿态、色彩、香气、风韵及花木群体组合形成的风景美、田园美能够产生使人愉快的效果;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四季的更替,园林花木还在不断变化着形象、色彩,形成丰富的迹象景观,这些特点在园林中形成了视觉、嗅觉与听觉等诸多方面的美感,成为古代园林设计者乐于应用的主要着力点。
古典园林凭借花木配置创造出生机盎然的“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景,融入造园家的笔触和个人风格创造出借景抒情的艺术美境界,将花木人格化,进而表达出认得思想、品格、抱负等理想美的境界。
古典园林以花木为主题、主景的实力很多。
苏州的拙政园31景中有24景以花木为主景,其中“十八曼陀罗花馆”以传统的名种山茶花“十八学士”为主要观赏对象,其主景的确定已经上升到种类欣赏的高度;“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小山丛桂轩”、“殿春簃”分别以柏树、罗汉松、黑松、慈孝竹、桂花、芍药为主景;无锡梅园则是以梅花为主题的专类园,扬州个园是以珠子为主景的私家花园;扬州瘦西湖则利用地形进行花木栽植,形成了平坡小板、丛林曲水、烟渚柔波、幽静古朴的典型境遇;苏州沧浪亭未入门便有“花木泉石之胜”,门前曲水回环、池岸山石嶙峋、古木苍翠、夭矫古拙,使沧浪亭掩映在林木之中,成为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观。
拙政园案例1、海棠春坞竹子海棠种植海棠、竹等,并以海棠为主要观赏对象。
此外,还在院的东南角植高大榆树一株以作点缀2、绣绮亭香樟黑松位于山石之上,较大的五株乔木按近大远小的原则配置,从而保持了不对称的均衡。
3、雪香云蔚亭腊梅位于园的中部的一小丘上,周围除有几株高大乔木外,还种植了许多腊梅,每当岁寒之时,斗雪的腊梅开得最盛,花香与瑞雪交相辉映,为园中观赏冬景的佳处玉兰桂花共有乔木两株,一大一小,分列左右两侧。
大者为玉兰,是院内主要观赏对象,小者为桂花,起烘托陪衬的作用5、拙政园听雨轩庭院桂花树芭蕉院内一角遍植芭蕉,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渲染雨景气氛。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
发表时间:2017-01-11T11:19:46.133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1月第33期作者:王献如
[导读]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天津市华方筑景环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300384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然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使我们通过分析其植物景观构成来研究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文章介绍了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探讨了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对现代园林的启发。
关键词:园林植物;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植物造景是中国园林的五大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可按人们观景审美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进行布局,成为园林中极富变化的动景。
植物还增添园林的无穷生机和野趣,正如已故著名园林家童寯先生所说:“园林无花则无生气,盖四时之景不同,欣赏游观,怡情育物,多有赖于东篱庭砌,三径盆栽,俾自春至冬,常有不谢之花。
”
一、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让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宁静、深远、优雅、含蓄、内敛之美使中国古典园林散发出别于他物的魅力,园林中配置的植物则更好地营造出了丰富的意境,提升了中国古典园林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品种较少,但其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巧妙的搭配手法以及植物本身的独特特性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庭院空间,从而渗透和演绎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不难发现,植物在配置手法上突显了一致的原则。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
1、因地制宜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最高境界“宛如天成”,即将人造的产物和大自然的产物相吻合,抹去人为的痕迹,将人的审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
在我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也考虑到了土壤质量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在同一地域中,不同的土壤质量也要区分开,根据植物的喜好来种植。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种植。
2、因时制宜
春耕夏耘和秋收冬藏是我国古代在种植业和农业中最主要的思想,这一思想也同样应用于园林植物配置中。
植物都有自身的天性,生存的季节也有所不同。
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时,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在不同的季节种植,才能保证植物在园林中存活,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景色。
因时制宜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植物的种植季节,还体现在植物的嫁接上。
植物的嫁接和植物的种植时令有所不同,也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有些植物的嫁接对时令的要求比较高,否则就会较难存活。
3、因材制宜
配置植物时利用的就是植物的各种特性,所以一定要充分考虑植物本身的性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我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时总结出的规律,应用到植物园林配置中,就是要遵循师法自然的基本原则。
植物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在配置园林植物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特性,重视植物配置的基本生态需求,形成植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生长。
只有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给予最正确的生长环境,植物才能良好的生长。
4、性天同气
性天同气思想最早应起源于儒家的思想,儒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参”,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和方式。
“与天地参”的主要思想就是人和自然之间有很明确的身份关系,两者各司其职,承担不同的责任,进而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荀子也曾经提到过“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的思想,这一思想表达的就是人和天之间有不同的发展和道路,但是如果想要共同发展,就要各司其职,尊重各自的发展,达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
所以,总结他们的思想,就是将天、地、人三者联系在一起,达到性天同气的效果。
5、景境合一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不光是景色,还追求一种意境。
所以,搭配时要充分考虑植物周围的环境,尽可能地将植物和周围的景色融为—体。
例如,在水池的旁边种上竹子,就可以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美,竹子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也给水池增加了生机,两者交相辉映,就又是一种景色。
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不仅考虑植物和环境两者的融合,还要考虑整个园林的气氛,通过植物烘托整个园林的氛围,使景观的寓意和植物的内涵达到大和谐。
6、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指的是园林景观的配置要合乎自然天成的道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然后合理的应用,实现景观的和谐。
另外,水体旁边的植物配置要符合地形,根据堤岸的走向安排植物的种植,既要达到横向的景观效果,也要实现纵向的景观设置,形成一种有内涵的意境。
特别是在空间的变化上,一定要有错落和起伏,尊重植物生长环境的同时考虑地形和地势的影响,使景色的搭配不存在视觉上的冲突,进而创造出富有灵性的的景观。
三、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对现代园林的启发
1、运用效仿自然手法造景
古典园林热衷于效仿自然,“三五成林”手法的使用便是例证,在选中植物是贵精不贵多,重在意境,将自然之境融入园林中。
又善于采
用多样化的树木栽培,“取其自然而又均衡,相似而有对比原则,以求得自然地风格”(周维权,1999)。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少有树木被认为修成某个图形或者几何图形,设计师很注重植物的自然性,因为古代人们欣赏自然地兴趣,并善于将自然之形引入自己的生活中来。
在现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对原始自然地渴求日益增加,现代园林要吸取古典园林这一造景方法,在植物配置上注意植物的自然态,必然受到大众的喜欢。
2、运用特定寓意手法造景
在古典园林中,观赏寓意的运用使植物景观有了更深的涵义,景观本身被赋予了艺术韵味。
如栽植的松树,象征了不畏严寒,坚贞不渝,柳树象征了轻盈、飘逸的品格,竹象征清高、气节,荷花则代表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也应多加运用,并结合运用到现代园林造景新要求、新方法构建植物配置的意境之美,令人们在欣赏到园林植物美的同时,领略到植物塑造出来的艺术精神,满足观赏人精神层面的享受,以此来丰富现代园林的景观特色。
3、运用乡土植物造景
古典园林在设计上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这也是植物造景中在进行植物材料选择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乡土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园林内建筑、山石、水体的构建,使得植物立地条件变得复杂,而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可以克服这种复杂环境。
乡土植物是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植被,通过种植乡土植物,让游客领略城市独特的风采。
4、注意季相变化因素
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植物季相变化因素,以实现一年四季都能使园林内呈现美景,古典园林喜爱利用植物季相演变规律和随着季节变化植物所呈现的阶段性变化。
春天是桃红柳绿,夏天是荷蒲薰风,秋天则是桂香飘溢,冬天则是踏雪赏梅,这都是利用了植物的生长规律造景的体现。
好的园林配置能让园林四季都产生如梦如幻的美景。
结束语
总之,古代园林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要继承和发展古代园林风格关键要在与环境、景致相和谐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因势、随形、相嵌、得体,着力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从而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境界,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艺术环境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新海.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及方式[J].国土绿化.2013(6).
[2]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