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诸子之文

  • 格式:pptx
  • 大小:151.80 KB
  • 文档页数:3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荀子概况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荀卿,亦称孙卿 生卒之年无从考定,大约活动于公元前298年-前238年见。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学术上集大成的 一位人物。弟子甚众,著名者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
2、《荀子》其书,今传32篇,一般认为《大略》、《宥 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 为“弟子杂录”,其余为荀子手笔。也有人认为《仲尼 》、《致仕》亦属弟子杂凑,甚至有别家窜入者。
1、神情毕现的孟轲形象 (1)在驳难答疑中表现鲜明的情感倾向
(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爰, 是无父也。无父无 君,是禽兽也!……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2)个性鲜明Biblioteka Baidu大儒形象

忠于孔学,坚持理想,孜孜不倦,百折不挠,声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长者之文,淳厚老练 • 淳厚老到,圆熟练达,谨严有度,明晰条畅。 • 取譬设喻;少用寓言
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 贯通百家学说,继承、批判、发展 • 涉及各种领域: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
教育学、音乐、伦理、文学等
《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 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 之集大成者。
以“法治”为中心,“法、 术、势”三者合一的政治思 想体系。强调严刑峻法和使 用暴力。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 (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 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 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庄子、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时 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亦称《南华真 经》。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 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 结构、文风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 杂篇为其门人后学所著,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 别篇章,思想内容与内篇多有出入
肉,罪不容死。”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倡导民本思想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论。他同情人民, 看到了人民的支持对君主治国的重要性,在当时历史条件 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另一方面, 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 点,为统治阶级剥削、压榨人民提供了口实
(四)其他
注重人格修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 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 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强调人的 价值和尊严,更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心。他赞扬禹稷的救世精 神,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认为,生命与义,都是人 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
“天”的意思,掌握好“天”给人安排好的“命运”。这是一个先验论观 点。
(二)主张施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政”学说 “省刑罚、薄赋敛。”要减轻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
“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他认为实行仁政,就要给人民一个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的生 活条件。
《荀子》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唐代杨倞为 此书作注,又将刘向校定本所定各篇次序略加改动,始 改其名为《荀子》。
(二)荀子思想
1、“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 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 不能祸。”
①围绕核心,反复申说,既有纲领式的阐述,更有具体入 微的分析。
②重视把握论辩中的主动权,善于抓住要害,善设机巧, 引人入彀,然后层层追逼,锋芒毕现,令人无法回避。
③极善用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进行论辩说理,如“揠苗助 长、”“齐人乞番”等,富有形象形与幽默感,文章的说 服力很强。
3、气盛辞壮的语言风格
教育思想上重视培养贤才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他认 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 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 “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 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自谓“知言”, 且称“善养吾浩然之气”。 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词锋逼人,颇富阳刚 之美。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膀礴、明快 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其语言明白晓畅,不 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 谓明朗而爽快,锋锐而壮美。《孟子》散文气盛 辞壮的语言风格,历来备受称道。
4、“人治”与“法治”
明确提出“有治人,无治法”,把人的因素摆在首位,强调重视个人的 修养和品质。法由人制定,也要靠人去执行和维护,人的素质如何关系 重大。但荀子强调人治,其主要意图在突出“君人”、“君子”的作用。
(三)《荀子》之文的主要特色
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 构思周密,论述详赡。 • 独立成篇,结构严整。 • 长于正论反驳,善立善破。
《庄子》的思想特征
1、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道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道” 乃指人的主体精神。世界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是神秘 莫测、不可知的。
崇尚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用,认为 “安之若命”乃“德之至也”,从天道自然无为滑进了宿 命论的泥潭。
庄子的认识论是从相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否认失误差别, 否认是非标准,否认客观真理,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 论和诡辩论。
2、性恶论
否定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并重视教育与社会 环境的影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3、“法后王”的政治观
荀子主张实行“令行禁止”、“天下为一”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其主 要思想为“隆礼”和“重法”。与此同时,他明确提出“法后王”的政 治主张。
一、《孟子》其书
《孟子》作者 孟子自著 孟子死后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所记纂 孟子与万章之徒合著(较为可信)
《孟子》篇章
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各 分上下。
二、孟子的思想特征
(一)“尽心、知性、知天”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 系
齐桓晋文之事章
【解题】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 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虽然形式上全属对话, 实际上却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政 论文。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即行 仁政、“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也充分体现了孟子 善辩、善譬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文章气势,是 《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
“性善”论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
“万物皆备于我”
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于“我”的内心。
“尽心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只要充分发挥天赋的四种“心”,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了解
4、新颖独到的文论见解
知言养气说
孟子对人的思想人格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概括性提法。语 出《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自称擅长“知言”与“养气”。 “养气”,指主观思想、品格、气概的修养。孟子认为,思 想清明、品格伟大是养气的植根所在,通过对人的道义的养 护,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刚健之气。“知言”,指能够善于运 用言辞并通过他人言辞判断其目的和动机。因此,知言养气 之说充分反映了孟子对人的精神道德和语言文辞的高度重视。 后用于文论,把文学创作和作者道德修养相联系,对诸如 “文以气为主”、“气盛言宣”等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 影响至深。
4、追求自然率真的美学观(文艺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 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子 家 之手
合体 学思想
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朴素可贵的辩证法 凝练精妙的口语格式
思想
无为而治的社会政
治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或说字子舆,子车, 盖出附会。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子思的再传弟 子,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诸侯国相继实行变法,都想 称霸天下,合纵、连横的斗争进入了最激烈的时代。 孟子反对“法”“道”之说,称颂尧、舜、汤、武之 世,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当时秦、齐、楚等国 都重用法家,图强称霸,所以各国统治者都认为他 “迂阔而疏于事情”,他始终不得重用。
论 儒 孔子弟子 语录体 “仁”与“礼” 语 家 及其再传
弟子所著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人物形象,鲜明具体 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墨 墨 墨子弟子、语录体、 兼爱、非攻 子 家 门人及其 对话体
后学所撰 并向专
论体过
渡的趋 势
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文体因革,承前启后
老 道 成于后学 散韵结 天道自然无为的哲 散韵结合的特殊文体
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主张革新
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 观
《韩非子》五十五篇,大多为韩非自撰。
从文章体裁看,大致包括两类作品:
一类是政论文,如《五蠹》、《说难》、《孤愤》等。 其特点是说理深切,分析透辟,文辞犀利,言语专断, 锋芒毕露,表现出严刻、峻峭的风格。
另一类,则是类似寓言故事集性质的散文,如《说林 》、《内外储说》等,其中保存了很多民间文学资料。 著名的像“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 兔”、“买椟还珠”等等。韩非运用这些寓言故事作 论据进行说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自信,胸怀“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的非凡气概。
正气凛然,傲骨铮铮,“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 巍然”。

坚持操守,刚直不阿“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 人”。
2、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 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 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旬,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 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 志。
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 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 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 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灌输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实行“孝悌忠信”。 反对虐政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残暴酷毒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反对虐政 反对兼并战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
2、“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
庄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 把老子“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推向极端, 鼓吹毁绝一切文明的蒙昧主义,勾画出一幅所谓“至德之世” 的社会蓝图,梦想回到“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
3、追求自由与超越的人生态度
庄子从齐物我、齐生死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 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把无人无我、效法自 然、毫无人间烟火气的所谓“真人”奉为堪称师表的“大 宗师”,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沉浸在纯属虚构的精 神世界里,自我体验超脱现实的“逍遥”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