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10.12 MB
- 文档页数:157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评论资料一、贺仲明:简述中国新文学乡村题材小说的渊源二、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三、王福湘:《山乡巨变》:左右为难中的艺术创造简述中国新文学乡村题材小说的渊源贺仲明一对于中国新文学的语言成就和发展方向,对于新文学语言于何时成熟以及是否成熟等问题,研究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我以为,评价新文学语言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本土化的实现。
因为众所周知,新文学是从传统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脱胎而来,它的语言更是受到文言文和翻译文体的强烈影响,要走向自立,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从外在到内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本土化转换过程。
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生活化。
也就是语言的鲜活自然,是现实生活的直接产物。
因为文学的主要反映对象是现实生活,它的语言就应该以现实人们的语言为基础,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到现实人们的真实生活。
二是民族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本土化的语言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透过语言可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三是美学化。
语言本土化不是完全回归口语,而应该是对生活语言的提高和净化。
它应该立足于生活,又比生活更美、更凝炼、更生动。
真正成熟的新文学语言,应该是汲取了传统文言文的精粹,又借鉴翻译语的优长,同时又建立在现实大众口语的基础上,是本土生活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具备了这三点,就可以说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也才可以说是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成熟。
本土化是一个基本要求,具体到语言风格和语言方向则可以是多元和丰富的。
也就是说,随文学体裁和创作题材的变化,语言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更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
像知识分子题材,就应该符合知识分子的生活话语,可以书面化一些,文气一些;乡村题材就要符合农民的生活,要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知识分子话语,尤其在直接传达农民口语时更应该如此。
此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同文学体裁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语言的表现内涵也会有所差异。
新文学语言的本土化需要现实生活的滋养,在这当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路程,那就是对农民语言的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