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的冲击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媒体行业也逐渐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机器人记者”。
这种新型记者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快速提取信息,并生成相应的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也给传统的新闻记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使新闻记者的工作岗位受到了威胁。
尤其是一些机械化任务,例如报道简单的新闻事件、整理统计数据等,都可以被机器人替代。
许多传统记者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这无疑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剧烈的变革。
与传统新闻记者相比,“机器人记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报道,这可能导致新闻质量的下降。
虽然机器可以从各个渠道快速提取信息,但它们缺乏人类的直观分析能力和人文关怀。
而新闻中的情感、文化背景等人类因素对于深入报道至关重要。
如果完全依赖机器人记者会导致新闻报道的单一和机械化。
面对这种冲击,新闻记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是学习和适应新技术。
新闻记者应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报道质量和效率。
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等,来更好地采集和处理信息。
其次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即使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记者的专业素养仍然非常重要。
新闻记者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培养自己的直观分析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中。
记者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视角来增加自己的独特性。
再次是加强团队合作。
新闻记者可以与机器人记者形成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机器人记者可以通过快速提取信息和生成报道来提高效率,而人类记者则可以通过分析报道中的人文因素来提升报道质量。
通过团队合作,记者们可以共同将新闻报道做得更好。
政府和媒体机构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机器人记者”的冲击。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闻记者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媒体机构可以通过对记者进行培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新闻质量和效率。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的冲击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新科技的普及和完善,机器人记者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竞争者,他们用快速、准确的新闻报道来取代了传统的新闻记者。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给传统新闻记者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他们不得不想出什么方法应对这种局面。
首先,传统新闻记者应从宽松的角度看待机器人记者,充分利用他们搜集数据的能力,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同时,通过使用不同的规则来筛选数据,以使机器人记者的新闻报道更加完整和可靠。
其次,传统新闻记者应充分利用他们的有限优势,把握人类社会里无法取代的元素,如深度思考、推理和情感体验等,专注于分析及报道社会问题,把重点放在引起社会思考和变化的新闻报道上。
此外,传统新闻记者应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如熟悉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掌握新科技和新媒体的使用,同时也需要培养更灵活的思维,增强新闻记者的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传统新闻记者应努力开拓新业务,同时不断深化新闻理念,努力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更加独特,以有效区分和建立与机器人记者有别的优势,从而获得优先报道的权利。
总之,传统新闻记者在面对机器人记者的冲击时。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的冲击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记者已经开始逐渐进入新闻领域。
与传统新闻记者相比,机器人记者具有高效、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对传统新闻记者造成了一定冲击,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的问题。
机器人记者的到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高效和快速。
传统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前往新闻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而机器人记者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收集和整理新闻资讯,大大缩短了报道的时间。
这对传统新闻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因为他们可能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也给传统新闻记者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相比于人类记者,机器人记者具有更准确和客观的特点,能够避免主观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机器人记者还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报道,这对传统新闻记者的工作岗位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尽管机器人记者对传统新闻记者带来了冲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器人记者的局限性。
虽然机器人记者能够快速收集和整理新闻资讯,但在一些复杂和敏感的新闻事件中,其客观性和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
机器人记者也缺乏人类记者所具备的情感和创造力,难以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报道。
面对机器人记者的冲击,传统新闻记者应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传统新闻记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包括丰富的新闻知识和敏锐的新闻嗅觉。
只有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入的调查,才能进行更高质量的报道。
传统新闻记者还应该注重个人的特色和品牌建设。
只有通过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和风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争取更多的读者和认可。
与机器人记者合作可以是一种应对策略。
传统新闻记者可以利用机器人记者的高效和准确性,将其作为辅助工具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记者的专业素养,可以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记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口崔子龙【摘要】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快到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从大数据搜集,再到新闻报道撰写,人工智能加入新闻行业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让新闻记者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若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保持优势,新闻记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行业新闻记者在多个行业中,人工智能已经发挥出了人类大脑无法达到的高度。
现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自主撰写出新闻报道,那么新闻记者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新闻记者会和人工智能共存吗?新闻记者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新闻记者要积极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在几年前便开始接入新闻行业。
早期名为Truth Teller的项目,是一种专门核实新闻准度的机器人,能多的是新闻记者的2014年,杉矶时报》便通过人写手,花3撰写的新闻报道度人工业的度人的是,报道的大经新闻人写,度达到人的2000新闻报道的新闻行业, 2015年新闻也已通过机器人撰写出高质量的财经新闻年11新通过自主研发的新”进行新闻。
过去,新闻从业者人工智能会现在新闻行业中,大人始,人工智能无法在时人类行新闻是,几年的时,人工智能以的度入到新闻行业中,这种大的实,已经新闻行业到了大的便,是当今新闻记者。
人工智能是新闻从业者的人将取代新闻从业者在一报道中到的,来10年将的业,便是新闻记者。
道人工智能的取代新闻记者实是这如果单纯从速度上来比较,人脑确实没有任何优势。
是现新闻的价值,只是看度,看仅 仅依靠人工智能的算法,是无法得到一高的新闻报道的。
高的新闻报道是通过新闻记者现场的调查、采访后,经过缜密的梳理才能够创作出的。
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要积极地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挖掘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充人工智能带的便,为己所,实现人类好地合只这,才能人工智能充发挥服务于人的优势,能新闻记者脱离常规繁琐工,让自身价值在工中有着更好地现二、新闻记者要与人工智能寻求合作人工智能虽然在据搜集和率上胜于新闻记者,是人工智能是万能的。
机器人新闻的优劣势及记者与高校的应对策略【摘要】机器人新闻的出现给传媒行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其优势包括速度快、成本低、减少人为失误等。
机器人新闻也存在着缺乏人情味、难以应对复杂场景等劣势。
为了应对机器人新闻的挑战,记者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深度分析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高校则需要加强对传媒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通过记者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机器人新闻带来的变革。
结合人类的创造力和机器的便利性,机器人新闻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优劣势、记者、高校、应对策略、应用前景1. 引言1.1 机器人新闻的优劣势及记者与高校的应对策略机器人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行业的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机器人新闻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由于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新闻稿件,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机器人新闻具有客观、客观的特点。
机器人撰写的新闻报道不受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可以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报道的干扰。
机器人新闻还具有多语言、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机器翻译和算法优化,机器人可以快速将新闻翻译成多种语言,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机器人新闻也存在一些劣势。
机器人缺乏人类的情感和判断能力,容易在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报道中出现偏误。
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缺乏深度和思考,无法像人类记者那样深入挖掘和分析事件的内在含义。
记者在面对机器人新闻的挑战时,可以通过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人际交流、注重深度报道等方式来保持竞争力。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培养更多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器人新闻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但需要记者和高校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新闻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2. 正文2.1 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机器人新闻具有快速的速度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就业的冲击作用及应对措施分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记者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媒体运营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大媒体机构纷纷引进了机器人记者,以提高报道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撰写新闻报道。
机器人记者的崛起给传统新闻记者的就业带来了冲击,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记者能够代替人类记者执行部分工作,如自动分析大量数据、生成新闻报道等。
传统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信息、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文字编辑,而机器人记者可以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快速生成一些新闻报道,新闻记者的就业受到了一定影响。
2. 新技术改变新闻编辑方式3. 挑战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随着机器人记者技术的不断提升,它们可以执行越来越复杂的新闻报道工作,亦能够替代传统新闻记者的一些专业能力。
传统新闻记者在与机器人记者竞争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
二、应对机器人记者带来的冲击的措施面对机器人记者的崛起,传统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扩大自己的报道领域,如进行深度报道、调查新闻、文化评论等减少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
新闻记者需要学习新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多媒体报道和创新型报道,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2. 创新思维促进新闻报道随着机器人记者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新闻记者需在报道过程中注重独特视角和深度分析,努力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创新思维的加强,有助于新闻记者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3. 学习数据技能应对新媒体发展传统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学习数据管理和分析技能,提高自己在新媒体发展中的应对能力。
掌握数据技能有助于新闻记者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资源,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事件,提炼新闻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报道工作增添更多的竞争优势。
4. 运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即使机器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新闻记者仍然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的冲击及应对措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记者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机器人记者具有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记者对传统新闻记者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替代性和影响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因此,传统新闻记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应这一变化。
首先,机器人记者以其高效、精准的特点正逐步取代传统新闻记者的部分工作。
机器人记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具备标准结构的新闻报道,从而实现新闻快速发布和信息传播。
这一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人记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报道工作,与传统新闻记者相比更具优势。
在一些情况下,面对时效性要求更高的报道任务,传统新闻记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挤压。
其次,机器人记者的出现也对传统新闻记者的岗位需求和薪资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新闻机构在推广机器人记者的同时,也在考虑减少人员成本,以及提高报道效率和质量。
这可能导致一些传统新闻记者的工作受到威胁,甚至被取代。
而且,由于机器人记者的报道不需要像传统新闻记者那样支出薪资和福利等额外费用,因此机器人记者可能影响到传统新闻记者的薪资水平。
为了应对机器人记者的冲击,传统新闻记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首先,传统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报道水平。
只有具备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传统新闻记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传统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
新闻报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笔和采访技巧,传统新闻记者需要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此外,传统新闻记者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报道领域和发展方向,深化专业能力,为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面对机器人记者的挑战时,传统新闻记者也可以借助机器人记者的优势来提升自身的报道效率和质量。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就业的冲击作用及应对措施分析新闻记者职业面临许多挑战,而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无疑会对其就业产生冲击。
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应对这种冲击。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给新闻记者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替代。
机器人记者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信息,并以更快的速度撰写新闻报道。
相比之下,人工记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分析和撰写新闻报道。
这可能导致新闻记者的数量减少,因为机器人记者在效率和成本方面更具优势。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还可能改变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
机器人记者可以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新闻报道,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
这意味着一些常规的新闻报道可能会被机器人记者替代,而新闻记者需要更专注于深度分析、采访和报道人类故事等更具创造性和情感的工作。
面对这种冲击,新闻记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新闻记者可以与机器人记者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
机器人记者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常规性的报道,而新闻记者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独特、深入的信息,并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深度报道。
新闻记者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机器人记者的工具和技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新闻记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强调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更多创造性、情感和领导力的能力。
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其他相关技术,来适应技术的变革,并掌握新的工具和方法。
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个人品牌和专业声誉。
机器人记者可以提供快速和准确的新闻报道,但他们很难替代新闻记者的灵感、洞察力和人性化报道。
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独特性,从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和价值。
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持新闻记者的就业和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新闻记者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媒体机构雇佣新闻记者,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创作环境。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对新闻记者的就业产生了冲击,但我们可以通过与机器人记者合作、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以及发展个人品牌和专业声誉等方式,来应对这种冲击,并保持我们的竞争力和价值。
“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的冲击及应对措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完善,机器人记者已经逐渐拓宽了它们在媒体领域的应用范围。
机器人记者不仅在新闻报道、事件解析、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数据量大、时间紧迫、工作效率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机器人记者的到来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来说,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甚至有可能对就业形势造成影响。
机器人记者的工作效率高,能够快速采集数据并自动生成新闻报道,这给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被机器人记者自动化完成,限制了新闻记者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不能跑得更快,新闻记者将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应对机器人记者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需要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机器人记者有它的局限性,例如不具备判断力和情感上的表达能力。
相反,人类新闻记者更能够实现人文关怀和情感传达,这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
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应该坚持自己工作的人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独家新闻报道率和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同时,新闻记者还需要积极拥抱科技,并且从科技的角度来探究更好的新闻报道方式。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需要通过口耳相传、新闻电话、电话采访等手段获取新闻资讯,而这种方式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渐被淘汰。
新闻记者应该更加依赖于高科技新闻报道方式,例如:云办公、数字化新闻发布、手机软件新闻编辑等,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更好地理解机器人记者的工作方式和机制,新闻记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掌握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这样,机器人记者和人类记者之间的竞争,将会不断的促进媒体业界的进步,实现媒体业界更好的的发展。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冲击传媒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传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正在对传媒行业产生深刻冲击。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冲击,并提供解决方案。
一、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高效、智能、自动化的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
在传媒行业中,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影响新闻报道、广告营销、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 新闻报道的智能化人工智能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新闻采编、编辑和发布,大大提高了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机器可以自动从大量数据中分析、筛选出与新闻相关的信息,快速生成新闻稿件并发布。
这种智能化的新闻报道形式,对传统的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广告营销的智能化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准确预测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实现定向广告投放,提高广告的投放效果。
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内容和产品,进一步提升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3. 内容创作的智能化人工智能能够自动生成文章、摘要和标题,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进行音视频的智能剪辑和特效处理,提高内容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应对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冲击面对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冲击,传媒从业者需要积极应对和适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是应对策略:1. 转型更新技能传媒从业者需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比如,学习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知识,掌握人工智能相关工具的使用。
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传媒从业者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行业的变革。
2. 强化内容创作和质量控制在人工智能时代,内容制作仍然是传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机构应加强对原创内容的生产,提高内容的质量和独特性。
此外,传媒机构还需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新闻记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作者:徐伟来源:《科技传播》2017年第20期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到新闻媒体行业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新闻机器人的出现并不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敌人而是伙伴,新闻“智能化”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写出更具温度新闻作品。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机器人;职业挑战;新闻温度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7-0021-030:3!柯洁落败,AlphaGo完胜!今年5月27日14时11分,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柯洁九段与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AlphaGo大战三个回合,最终以失败落下帷幕。
这场“石破惊天”的胜利,不仅用铁一般的事实宣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黑客帝国为代表的美国科幻电影描摹的“人工智超越人类”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创作之中,已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身边了。
对于这场人机大战,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关注点已经超过围棋本身。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参与和融入人类工作与生活,新闻记者将面临巨大职业挑战。
机器人会不会取代记者成为“无需吃饭睡觉零薪水”的新闻工作者?记者会不会下岗重新谋业?记者和机器人究竟是敌人还是伙伴?记者如何写出超越机器人的新闻作品?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1 赤裸裸的威胁已逼近事实上,利用新闻机器人写作新闻报道早已不是新闻了。
早在5年前,一个名为“truth teller”的实时新闻核查项目便由《华盛顿邮报》启动了。
据报道,“truth teller”是一名专注核实新闻准确性的机器人,它将新闻报道中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与“打假”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异常情况,便会自动提示。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不少媒体开始探索用电脑程序来生成新闻报道,《洛杉矶时报》就是最早开发并使用这一技术的。
目前该报所使用的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由一名兼任报社记者的电脑程序员进行编写。
2014年3月,美国加州发生一起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仅用时3分钟就完成报道生成并将其发表在该报网站上,而其正是利用了“机器人写手”,成为第一家报道此次地震的媒体[1]。
2015年8月,《纽约时报》研发出机器人Blossom,它能够帮助编辑预测并挑选出更具有社会推广效应的内容,甚至还可以独立完成制定标题、摘要文案、配图等工作。
机器人写作是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引起的变革。
利用新闻机器人进行报道并非国外媒体的专利。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说,腾讯在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上早已开始布局,机器人写手2015年进入媒体领域,启动了内容生产的智能化[2]。
2015年9月10日上午10时9分,腾讯网财经频道刊发《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的财经新闻稿件,这篇稿件就是由腾讯财经开发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自动编写的。
同年11月,新华社宣布利用“快笔小新”进行新闻写作,这是我国主流媒体对于机器人写稿的重要探索,标志着这种写作方式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
据报道,雅虎和美联社有相当一部分财经报道和体育新闻都是机器人写的。
它们使用的名为WordSmith的软件每周可以写超百万篇报道,系统每秒甚至能生产2 000篇文章。
每秒2 000篇文章?赤裸裸的威胁已逼近广大媒体从业者。
过去,媒体从业者们普遍相信,人类的思维短时间内还无法被机器人所模仿,高质量报道需要的诸多能力尚无法被机器人所掌握,但此次,阿尔法狗大胜柯洁,正是他们幻想破灭的开始。
科技正在改变着传媒行业,在越来越注重效率的今天,机器人写新闻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趋势。
不少媒体记者职业危机感顿生,甚至惊呼:“今后记者的饭碗会被新闻机器人抢走!”搜狐公众平台也预测:今后即将消失的10种职业中,记者位居榜首[3]。
2 伙伴比敌人更合适难道记者这个职业群体真的要“集体下岗”吗?新闻机器人写出的新闻作品真的是又快又好吗?一名资深记者真的难敌新闻机器人吗?一场人机对弈拉开了序幕。
2015年5月,为测试机器人和记者谁能写出更好的报道,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资深记者Scott Horsley(NPR公认的写作好手)和机器人WordSmith进行了一场写稿比赛。
规则如下:两位参赛者一起等待Denny’s餐饮公司出财报。
财报发出后,同时开始写一篇短报道,采用秒表计时,最终比拼速度和质量。
Scott Horsley是Denny’s的常客,甚至有一位经常接待他的女服务生吉纳维芙(Genevieve)知道他爱吃什么。
加上Scott对此类报道轻车熟路。
结果,Scott Horsley花了7分钟完成这篇报道时,机器人WordSmith早已等待多时了,后者仅用了2分钟。
然而,在新闻作品的质量上,Scott Horsley获得了绝对优势。
在NPR发起的投票中,Scott Horsley获得了9 916票,机器人WordSmith仅仅获得了912票。
机器人写稿,的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形成一篇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然而,涉及到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新闻机器人显然是“力不从心”。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称,新闻机器人当前最善于发挥的领域是财经和体育,因为这些领域的一些报道早已很“机械化”。
美联社总编辑费拉拉也承认:“通过机器人撰写的稿件,会因为内容的生硬和重复而影响稿件的质量。
”[4]“联系采访对象,观察对方,用心去和采访对象交流,再对大量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取舍,这些并非新闻机器人用算法就能搞定的。
”《法制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说,更甭提深入背街小巷明察暗访、进入抗险救灾一线写出感人肺腑的新闻故事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利用新闻机器人写作目前这种方式更适合财经媒体,因为财经媒体的新闻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且进行逻辑分析[5]。
“互联网永远都只是工具,互联网不可能代替人的思考,所以现在记者一定要适应互联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一定要学会在思想深度上开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乔新生说。
的确,人工智能发展使机器人实现了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采编,根据固定算法生成的新闻内容甚至可以媲美媒体记者的创作,但在应对深度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据统计,在新闻报道的类型上,机器人所撰写的新闻局限于包含大量数据的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而对于社会新闻以及实际情况较为复杂的一些新闻,目前并没有触及。
新闻毕竟是需要温度的,不是冷冰冰的,任何一篇报道都会掺杂着人的情感、责任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是无法给予一个机器人太多幻想的。
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评价说:“新闻是有温度的,机器人做新闻给人看,很可能像报纸的静态版面一样,在昙花一现之后,优雅地死掉。
”因此,但就目前机器人写作而言,报道模式单一、范围有限、深度不够等劣势是显著存在的。
机器人毕竟只是人工智能产品,还不能代替人们进行思考[6]。
事实表明,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机器人更有可能成为记者的伙伴而不是敌人。
美联社采用新闻机器人写稿系统一年多以后,并未发生记者集体失业的现象。
由于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搜索、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可以帮助记者从繁琐的数据分析工作中摆脱,集中精力去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势必要和新闻机器人相结合,这将大大促进新闻作品产量的增加及写作质量的提高,也将会是未来新闻写作的发展方向。
3 写出有温度的作品诚然,作为一门涉及计算机、认知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型技术学科,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获得了发展和应用,其应用到新闻媒体行业不可避免,新闻生产进入“智能化”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7]。
可以预想到,终究会有一天,新闻业也需要结合实际将机器人写作、个性化新闻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新闻选题决策、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渠道传播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子、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8]。
无论在传统时代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新闻媒体,内容是王道,深度是王道。
新闻舆论工作者写出不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就有被新闻机器人淘汰的危险。
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呢?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情怀。
100多年以前,美国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作为当今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写出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情怀。
铁肩担道义,一头心系百姓利益,一头情牵国计民生。
新闻的“温度”,包含着媒体人为受众服务的热情和态度。
为受众服务的热情越高、态度越好,体现在新闻作品中就是“温度”越高[9]。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激发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己任。
媒体从业者在选取题材方面,必须有高瞻远瞩的新闻眼光,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且紧扣群众关注的焦点,而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情怀,这一点是断难做到的。
其次,必须“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
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没有群众的支持,新闻工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0]。
群众真实的生产生活是是新闻作品的源泉,当一名新闻记者仅仅满足于电信网络、新闻发布会中的内容时,他就丧失了写出一篇好的作品的基本。
脚上不沾满泥土,就不可能做到“肚里有活,笔下有情”。
只有当新闻记者真正走到基层去、到老百姓身边时,才能收获最具真情的素材,这是写出有温度新闻作品的关键。
作为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
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带头“走转改”,采编人员自觉“走转改”,要在“走转改”中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强化社会责任,全面提升新闻业务本领。
最后,必须仔细观察细节,深度开掘动人故事。
新闻记者与新闻机器人写出的作品最大的区别是一个用“心”,一个用“芯”。
新闻机器人依靠程序自动生成新闻作品,就像一个复杂的填词游戏,尽管逻辑严密、数据精准,但写出的文章好比冷冰冰的“拼盘”,没有丝毫感染力;而新闻记者用心形成的新闻作品,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镜头之下,都融入了情感,包含了价值观和人文关怀,可以激励人、启发人、鼓舞人。
《法制日报》要求每一位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深度开掘政法机关广大干警在维护稳定、社会治理、执法办案、服务群众中的动人故事,仔细观察记录细节,努力推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1]鲁烨.“机器人记者”在发酵[J],中国传媒科技,2015(3):9-12.[2]刘育英,机器人写作会替代记者写作吗?[EB/OL].http:///16/1114/21/C5S69GSB000187V5.html.[3]马维军.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如何突围[J].青年记者,2016(23):61-62.[4]刘洋.别相信这些不靠谱的“地震常识”[J].南国博览,2014(9):1.[5]翟子瑶.机器人写稿后媒体记者该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EB/OL],http:///a/31750818_114814.[6]张思远,于娇娇,杨亮亮.机器人新闻的优劣势及记者与高校的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16(13):1-4.[7]刘滢,陈明霞.如何让“智能机器人”成为好记者——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行动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7(16):85-87.[8]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2-20.[9]李根萍.让新闻作品更有温度[J].军事记者,2016(10):30-31.[10]伍彪.牢记党报职责使命讲好动人政法故事[J].新闻战线,2017(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