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危机和央行外汇管理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82.50 KB
- 文档页数:7
卢比和人民币的汇率趋势卢比和人民币的汇率是指当地货币单位对外国货币单位的价值比例。
卢比是印度的货币单位,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
两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政府政策、外贸情况等因素对卢比和人民币的汇率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过去的十年间卢比和人民币的汇率趋势。
在2010年初,1印度卢比约等于0.105中国人民币。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经济逐渐增长,而中国也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这种经济增长导致了人民币相对于卢比的升值趋势。
到了2015年初,1印度卢比约等于0.097中国人民币。
然而,在2015年末和2016年初,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人民币贬值,同时印度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导致卢比相对升值。
到了2016年底,1印度卢比约等于0.099中国人民币。
之后,两国货币的汇率波动相对较小,但整体趋势是人民币略微升值。
在2020年初,1印度卢比约等于0.109中国人民币。
卢比和人民币的汇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国家经济状况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那么其货币就有可能升值,反之亦然。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庞大且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其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比之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其次,货币政策也是导致卢比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整、外汇干预等手段来管理货币流通量和汇率。
印度和中国分别有自己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稳定。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引起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预期变化,那么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中国在过去几年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人民币的汇率,包括限制资本流动和加强外汇市场干预。
外贸状况也会影响卢比和人民币的汇率。
印度和中国都是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对外贸易情况对汇率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逆差较大,那么该国的货币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货币可能会贬值,以便提高该国的出口竞争力。
浅析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从近十年的走势看,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处于升值状态,至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幅度累计超过30%。
但是2014年1月之后,人民币明显呈现出贬值趋势,贬值幅度接近15%(见下图)。
因此,本文将近十年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5-2013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状态。
二是2014年至今,人民币贬值状态。
图 2012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图一、传统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轨迹的解释根据传统理论,影响汇率的长期变化因素主要是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模式等因素;而影响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则是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市场预期及政府干预等因素。
1. 2005-2013年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2005-2013年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主要是受到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长期因素的共同影响。
从国际收支方面看,我国随着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货物出口出现快速膨胀,经常项目的大额顺差(保持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导致国外对人民币的需求上升,从而人民币汇率提高。
从通货膨胀看,我国通胀率在3%左右,而美国由于网络泡沫的影响,通胀率远高于我国,所以我国相对的低通胀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
从经济增长看,我国持续了两位数的GDP增长速度,且出口导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汇率。
2. 2014年以来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因素2014年人民币开始呈现出贬值的波动轨迹,既有长期因素要素的转变原因,也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
从长期因素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通胀水平持续处于低位,CPI增速曾一段时期持续低于2%,故我国相对的高通胀造成本币购买力下降。
由于通胀对汇率变化的影响力比好持久,所以其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从短期因素看,一是我国货币供给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9年投放的4万亿元仍未消化,对人民币贬值形成一定推动力;二是我国多次下调基准利率,尤其是为力保经济平稳增长,2015年以来曾多次密集下调利率,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三是2014年以来美联储多轮加息预期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集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
人民币汇率暴跌之谜2016-10-27白云先生至道学宫一、货币背后的秘密货币是央行的负债。
货币的购买力,源于央行的信用,央行的信用,源于央行的资产。
央行要发行更多的货币,需要对应更多的资产。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必须平衡,如果没有足够的资产与货币相对应,那么凭空产生的信用货币,它的购买力就会被稀释。
把上面这段话,翻译成人们喜闻乐见表述,可以这么来理解。
我们平时所持有的货币,它们本质上都是欠条,央行对我们的欠条。
我们之所以可以拿这些欠条去买东西,它的购买力来源于央行具备相应的抵押物。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就可以理解为借贷关系中的抵押物。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占比最大的项目是外汇。
所以,人民币的发行,90%是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
也就是说,我们所持有的人民币,它的购买力,源于我国央行的信用,央行的信用,源于央行的资产,央行所持有的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
在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中,又以持有美元外汇资产为主。
所以,我国货币当局能发行多少人民币,并非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我们持有了多少美元外汇。
我们能持有多少美元外汇资产,这点也不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而是取决于美国人印了多少美元。
美元印的多,我们的外汇储备就增加,他们印的少,我们的外汇储备就下降。
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资本市场,美元就像无孔不入的洪水一样,美元多了,热钱涌入中国境内的就多,美元少了,热钱就会外逃。
人民币的发行,取决于美元的供给规模。
那美元的发行,又取决于什么呢?它取决于美国的国家政府债务。
美元是美联储对美元持有者的负债,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它的资产端,对应的是对美国政府的债权。
美国的国债也是欠条,它的抵押物则是美国的财政收入。
我们来理一理思路。
人民币以美元外汇为锚,美元以美债为锚,美债以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为锚。
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信用基础,就是建立在美债无风险这一假设之上。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则是入不敷出的,而且表现为孪生赤字。
人民币兑外汇汇率变化及分析作者:马子婧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摘要】本文研究了从1994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在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着重阐述了“8.11汇改”、“英国脱欧”事件前后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反映,并结合我国发展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美元 8.11汇改英国脱欧一、建国20年来汇率变动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势经历几个大的周期。
首先是从1994年1月开始人民币小幅升值,随后到2005年保持了长达10年盯住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人民币8.3元上下;2005年第二次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1美元兑人民币8.27元调整到8.11元,随后人民币进入长达3年的持续升值期;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再度盯住美元;2010年以后人民币进入新的升值期,尽管到2012年欧债危机爆发,人民币受到一定影响,但此轮升值一直持续到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接近1美元兑人民币6.10元。
显然,从1994年到2014年的20余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升值超过30%,随市场变化而小幅波动。
过去20年人民币对美元保持持续升值态势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攀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高。
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10.3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8.11汇改后的汇率形势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态势表现出新特征,出现年底汇率弱于年初汇率的情况。
2015年8月11日9点13分,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2298元,较前一日下调1136个基点,贬值1.86%;较前一日收盘价6.2097元贬值200个基点。
从外部看,此次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受美国加息周期启动后美元汇率指数继续走强的影响。
截止8月14日,四个交易日累计,人民币贬值约2.93%。
人民币汇率贬值与跨境资本流动作者:谭小芬金玥来源:《国际贸易》 2017年第7期一、人民币汇率贬值伴随跨境资本流出2015年8月11日,央行调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引发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3日内大幅下调近3000点,在岸、离岸汇率均出现大幅贬值。
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出,特朗普胜选带来的不确定性与美元加息预期的不断强化,使人民币不断承压,“8.11汇改”至2016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贬值10. 65%。
此轮人民币贬值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预期。
汇改前,人民币积累了大量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自2005年分别累计升值51. 82%和59. 96%,远远超过同期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变动幅度。
汇改后随着升值预期的逆转,资本开始大规模流出,导致人民币进一步贬值。
同时,美元处于升值周期,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减。
本轮美元升值周期从2011年8月开始,美元指数到2016年底已经累计上涨32. 67%,特朗普当选的两个月时间内,美元指数上涨了3. 77%。
美联储12月FOMC会议的点阵图显示,2017年美联储将加息三次,2018年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中值为2. 1%,2019年底将接近3%的长期中性利率。
随着美联储开启缩表进程,人民币将持续存在贬值预期,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出的压力。
国际通行口径下跨境资本流动一般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来衡量,资金流动的最后结果表现在储备资产项目下,2015年外汇储备大规模减少,2016年下半年外汇储备连续7个月下降,2017年3月末官方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至3万亿美元。
宽口径下资本流动一般通过结售汇和跨境收付数据来衡量,跨境收付数据主要反映企业和个人通过银行办理的对外收付款:银行代客结售汇主要反映企业和个人在实现上述跨境资金收付前后,从银行购汇或者结汇的数额。
从二者数据来看,资本流出较严重的时期是2015年“8. 11汇改”,以及2015年底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时期,2016年银行结售汇和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规模明显收敛。
2016年人民币汇率变动猜想作者:张明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6年第01期预计2016年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可能稳中有升,而人民币兑日元汇率可能稳中有贬。
2015年的811汇改以及随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引发了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关注。
笔者认为,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5%左右的可能性较高。
尽管2015年将会出现创纪录的贸易顺差,但这种贸易顺差不是因为出口变现强劲,而是进出口表现都很差,且进口表现尤其差。
这种衰退中的贸易顺差并不能构成我们对人民币汇率过于乐观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目前资本账户逆差的规模超过了经常账户顺差,这意味着资本外流目前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兑美元之所以面临较强的贬值压力,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两年多时间,人民币跟随美元兑其他货币强劲升值,而这种升值背离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从而导致从2014年第2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面临持续的贬值预期。
中国央行试图通过811汇改来释放贬值预期,但随后很快在国内外压力下选择了通过在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公开市场干预来稳定汇率。
但如果存在贬值预期,越是抑制贬值,市场上的贬值预期就可能变得更加强烈,未来的贬值就可能变得越剧烈。
因此,自人民币加入SDR之后,在美联储首次加息前后,央行已经开始降低对市场的干预,此举无疑是正确的。
尽管停止外汇市场干预,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贬值到位,进而基本消除持续贬值预期,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上可能是合理的。
但考虑到汇率一次性大幅贬值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例如过去几年举借外债的企业债务成本上升、其他国家货币出现竞争性贬值等),中国央行很可能不会选择这种做法,而是会选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温和贬值的做法。
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冲击较小,但成本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预期将会继续存在,进而短期资本外流也很可能持续下去。
近期中国央行公布了新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这意味着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参考一篮子货币。
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人民币汇率高希言【期刊名称】《资源再生》【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2页(P62-63)【作者】高希言【作者单位】中国证券报【正文语种】中文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界关心的热门话题,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上年末的6.4936贬值至6.9454,全年累计贬值6.5%,系人民币汇率2014年转入震荡贬值以来,贬值幅度最大的一年。
由此,这一时期各方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一话题涉及面广泛,真正能系统性解释清楚的人很少,多数情况下也仅仅只是一家之言。
作为汇率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政策的参与者之一,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的管涛,可以说是对当前汇率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学者之一。
“与其简单告知一些基本结论或判断,不如告知一些分析问题的框架和方法,而这些框架和方法都是可复制和推广的。
”正如管涛本人所言,其新近面世的《汇率的本质》一书,从基本概念和原理入手,涉及对国际收支数据的解读、对“8·11”新汇改的评价和预判、对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前瞻,以及对资本流动冲击风险的监测预警等。
人民币汇率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涉及广义的分配问题。
从内部利益结构与分配影响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贸易出口部门与进口部门以及对外投资部门对人民币汇率的认识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通读《汇率的本质》一书,应该可以发现,管涛的很多观点都代表了国内学术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智库机构等主流论调。
作为曾经的政府官员,在卸任后能以学者的身份重新思考汇率问题,这本身就是此书的一大看点。
不同领域、不同利益关系的群体应该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答案。
对于外汇问题,在管涛看来,貌似神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国内问题,解决之道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为此,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都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二是尽管近年来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兴趣提高,但人民币资产终究是风险资产而非避险资产;三是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关键在于练好内功,只要国内经济保持健康运行,跨境资本流动最终都会回归经济基本面;四是要用市场化的意识和方式应对市场状况。
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原因和应对摘要:近一年,人民币出现了四轮明显的贬值;本文基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角度探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原因,讨论了对于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应对之策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贬值;外汇;一篮子货币一、人民币贬值的现状过去一年,人民币出现过四轮较为明显的贬值;2015年的“8·11新汇改”后,人民币快速贬值近3%;2015年12月,央行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持续走贬至2016年2月G20上海峰会前;今年6月24日英国意外脱欧,英镑暴跌导致美元被动升值,人民币再度贬值;而第四轮贬值则正在进行;在2014年的人民币贬值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央银行的主动引导;央行通过持续买入美元,主动引导人民币贬值;央行的购汇行为相当于向金融机构投放了大量的人民币,使得基础货币得到扩张,造成人民币贬值与资金宽松的状况;央行大力购汇,提升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为的是增加了资金的套利成本,打击了套利交易;而近一年人民币贬值的过程中市场化的作用更为凸显,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正不断减少,未来的汇率更取决于一篮子货币的波动;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8·11新汇改”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在很大程度上由央行干预制定,这使得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上一日收盘价对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影响有限;央行可以通过高开或低开中间价的方式抑制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或贬值;“8·11新汇改”之后, 中间价报价机制要求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有了一次重要推进;2015年1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加大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自此,“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立,做市商在进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时,需要考虑“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原因可以从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角度出发;三、人民币贬值的原因一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收盘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从美元供给角度看,美联储于2014年10月宣布结束资产购买计划,同时明确下一步政策重点将转向加息;这意味着为期六年的量化宽松政策结束,美元进入加息通道,更多的美元资金将回流美国,美元供给减少;从美元需求角度看,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美元可以分为交易动机、投资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动机,这三个动机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都呈现出愈发强烈的态势,国内对美元需求上升;1.从交易动机角度看,可以分为个人购汇和企业购汇两类;个人购汇主要用于贸易项下的海外旅行和其他服务,企业购汇主要用于贸易项下的货款及劳务支出和资本项下的投资项目;个人购汇方面,旅行支出的绝对规模已经相当庞大,2016年上半年旅行支出合计1605亿美元,今年第三季度,旅行项下结售汇逆差比第二季度扩大了132亿美元;企业购汇方面,出于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企业提前偿还美元负债,对美元的需求增加;2016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售汇逆差1.6万亿元人民币;9月,银行结售汇逆差1897亿元,较8月逆差规模8月逆差收窄扩大1263亿元;这是人民币持续贬值的直接原因之一;2.从投资动机角度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中产阶层在发展壮大,在“经济增速趋缓+楼市政策紧缩+人民币贬值压力”的综合背景下,资产配置需求无法在国内得到满足;因此,部分居民通过海外置业等手段,配置海外资产,分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战略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机构将视角转向海外;2016年1月至9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约为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已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对外投资规模;3.从投机角度看,在美元的升值趋势下,中国企业和居民换汇的需求不断攀升,居民换取美元资产保值,这也进一步使得人民币承压;总之,美元供给减少,需求增加,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机构和个人对人民币持贬值预期;我国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扩大了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对中美利差的变化也更为敏感;一旦中美利差呈缩小的变化趋势,人民币对美元走贬的预期就会明显升温;近期中美利差收窄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经济调整步伐不一导致的货币政策走向分化;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放缓,通胀走低,基准利率处于低位;而美国经济复苏之势渐趋稳固,就业形势趋好,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因此,未来中美两国间的利差仍可能继续收窄,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持续的下行压力;二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为“上一日收盘价+CFETS一篮子货币变动”;CFETS 一篮子货币主要包括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这三种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居于前三位,美元占26.4%,欧元占21.39%,日元占14.68%,三者合计占比达62.47%,对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假设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为了保持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就要表现为贬值,即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需贬值,以反映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因此欧、日、货币的贬值所造成的美元被动升值无疑使得人民币承压;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和美元指数变化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美元指数走强,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倾向于贬值;美元指数走弱,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倾向于升值;1.美元加息概率增加;近期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均显示,美国经济正稳步增长,通胀上行使得加息概率进一步增加,美联储官员开始释放更多年内加息的信号,市场对美联储12月加息的预期大幅升温;尽管加息周期和美元指数周期并不同步,但美元指数通常会在加息前开始上涨,并在首次加息后出现小幅回落,美元指数上升的趋势一般会伴随整个加息周期,并在加息周期结束后达到高点;2.英国脱欧及欧债危机拖累欧元走弱;一方面市场对英国“硬脱欧”的担忧加剧使得英镑遭受重挫,另一方面欧盟前景的不明朗叠加欧债危机影响,使得欧元走弱;3.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外需严重缩水,日元以及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都因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美联储加息预期、英国脱欧后续影响叠加欧债危机、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不容乐观带来的避险情绪,共同推动美元指数创高;在“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下,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相应有所贬值;四、人民币贬值的对策当前人民币贬值弊大于利,不仅对出口的提振作用有限,而且可能加速资本外流,引发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此,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措施应对;一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要扭转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局面,关键是要打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二是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当前形势下我国应更加侧重于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在现阶段应采取审慎的原则,通过加强对资本流入流出的管理,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的冲击,以保证外汇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和人民币汇率稳定;三是央行审慎实行货币政策;当前我国基准利率已处于低位,为防止资本外流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央行对进一步降息应持审慎态度;货币政策应以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改善为主,不宜过度释放流动性;四是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需要财政对贬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形势下,相应的支出压力会有所增长;财政政策未来应更注重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等领域的结构上的影响力,提升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控方面的精准性;五是积极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形成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持续下行压力;应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化解过剩产能,鼓励创业创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保持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变化趋势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与外币的换算比例,其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变化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既受市场因素影响又受政策因素影响。
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外汇供求、国内外利差、资本流动和风险偏好等因素。
政策因素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因素。
1. 外汇供求外汇供求是影响汇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外汇供大于求时,人民币汇率下跌;当外汇求大于供时,人民币汇率上涨。
例如,某一时期外商在中国进口大量商品,需要购买人民币支付货款,这就使得外汇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而如果国内居民倾向于购买外国商品,在外币市场购买外币,从而导致外汇供给增加,人民币贬值。
2. 利差利差是指不同国家货币利率之差。
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时,国外投资者会将资金转投到中国,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从而增加人民币供给;而当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时,则会出现资本流出,人民币需求减少。
3. 资本流动和风险偏好资本流动是指国际投资者长期或短期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当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不足时,资本流出加剧,人民币贬值。
另外,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人民币汇率。
例如,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偏好于持有安全美元,人民币也因此贬值。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
如果中国货币政策过度宽松,货币供应增加,人民币贬值;如果货币政策过度紧缩,货币供应减少,人民币升值。
5. 外汇政策根据中国的外汇政策,政府会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干预。
政府可以使用外汇储备购买或出售人民币,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
例如,2008年中国政府曾采取干预措施,令人民币汇率从8.28上涨至8.11。
6.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也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和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如果政府加大对经济的投资,引导资本流入中国,人民币汇率将升值。
金融视线Financial View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图1:2017年1-12月国家外汇储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1月7日公布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1399亿美元,环比增加207亿美元。
2017年全年的外汇储备较2016年上涨1294亿美元,为2015年来首次增长,主要是由于欧元、英镑等非美元货币汇率上涨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201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在质和量上全面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推进了跨境资本的稳定流动,国际收支形势平稳保障了外汇储备规模连续稳步回升。
另外,通过综合trade economic 上公布的各国的外汇储备数据发现,中国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并且显著高于第二名日本。
表:各国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百万美元)国家近期数据更新日期排名中国3119000.002017年11月1日本1261200.002017年11月2瑞士746453.532017年11月3俄罗斯431636.002017年11月4香港422100.002017年11月5印度401390.002017年12月6韩国387250.002017年11月7巴西381056.002017年11月8新加坡280749.142017年11月9泰国203073.062017年11月10墨西哥201441.472017年10月11德国176441.002017年11月12英国152867.842017年11月13中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分析及规模管理李雨晴合肥工业大学【摘 要】根据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发展情况及相关数据发现,中国外汇储备多年来持续增长,规模庞大,而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本文对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发展变化的原因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的利弊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管理我国外汇储备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发展现状 ;原因分析;利弊捷克共和国149973.982017年11月14土耳其145740.762017年10月15意大利142537.802017年11月16印尼125967.232017年11月17美国122632.002017年10月18阿尔及利亚114653.002016年12月19波兰113377.402017年11月20二、我国外汇储备发展及原因分析2017年,中国外汇储备量为31399亿美元,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量为30105亿美元。
2015年末—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危机和央行外汇管理探析作者:王锴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0期[摘要]2016年年初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人民币被沽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正在遭遇人民币汇率危机。
许多金融机构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85年广场协议作比较,但此一时彼一时,历史的相似性只是现象,驱动这种相似性的是人性主导下的群体金融行为。
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的外汇管理就是利用货币政策预防或扭转“群体金融行为”。
文章主要阐述2015年年末以来我国遭遇的人民币汇率危机,以及中国央行为应对汇率危机采取强有力的货币政策组合,使得人民币汇率暂时稳定。
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远少于国家公布的外汇储备,未完全开放的资本和巨大的货币量M2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
文章建议央行还可以通过增加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来遏制人民币投机沽空。
[关键词]中央银行外汇管理;人民币汇率危机;人民币投机沽空1引言2016年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跌幅继续扩大,在岸和离岸即期汇率也再现快速贬值。
2016年1月6日在岸即期汇率盘中跌破6.56元,离岸汇率一度跌破6.73,双双下挫数百个基点,两地汇率差价甚至扩大至1600基点左右。
中国央行随即动用巨额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买进人民币抛售美元,但是效果不大。
1月11日,中国央行开始实施货币政策组合拳,人民币沽空被暂时制止。
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储备减外债余额)远少于国家公布的外汇储备,未完全开放的资本和巨大的货币量M2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此外,本文建议中国央行也可以通过增加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来遏制人民币投机沽空。
22015年末—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状况2.1人民币汇率下挫与在岸、离岸两个市场人民币汇率差扩大中国人民币汇率市场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汇率报价:第一种是境内市场的在岸人民币(CNY)即期汇率报价;第二种是香港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的离岸人民币(CNH)汇率报价。
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报价一般反映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的意愿,第二种主要反映境外机构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预判方向。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史称8·11汇改),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的汇率差不断扩大,逐渐演变成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争夺战:其中一种势力是利用中国央行的汇改政策套利,并凭借杠杆融资沽空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投机资本;另一种则是努力使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
新浪财经2016年1月7日的一篇报道就很好地说明了在岸和离岸两个市场人民币汇率差的严重性:“(1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跌幅继续扩大,在岸和离岸即期汇率也再次出现快速贬值。
在岸即期汇率盘中跌破6.56元,离岸汇率一度跌破6.73,双双下挫数百个基点。
在岸、离岸两个市场人民币汇率差价扩至1600基点左右,再攀新高”。
假如境内市场的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报价受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比较大,第一种势力——国际投机资本,就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影响”汇率(中间价)的波动幅度,进而在境外国际投机资本的不断沽空压力下,在岸人民币汇率与离岸人民币汇率就会双双无序下跌(见图1),引起资本大规模外流和中国金融市场动荡,因此,中国央行必须利用货币政策调控汇率。
2.2人民币沽空运作方式第一,利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影响中间价波动幅度。
例如,某些投机资本利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市场化形成机制,首先使离岸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引发第二天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幅下挫,又由于中国央行外汇管理的时滞性,就会造成中国央行对人民币大幅贬值采取默认态度,引发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沽空浪潮,并且投机资本会进一步压低人民币市场汇率以获取更高的沽空收益。
第二,利用在岸、离岸两个市场人民币汇率差进行套利交易。
例如,某些投机资本利用在岸人民币汇率和离岸人民币巨大的汇率差,先在境外卖出外币(一般是美元)买入离岸人民币,然后再通过贸易项将离岸人民币划转到境内的贸易账户,从而按照境内较高的在岸人民币汇率兑换更多美元,最后把兑换的较多美元流转到境外。
在这个套利过程中,如果在岸和离岸人民币的汇差收益能抵消汇兑过程的交易成本和杠杆融资费用,就会获得丰厚的套利收益。
由此可知,人民币汇差套利交易与人民币沽空运作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币汇差交易与沽空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利用单日人民币汇率的高波动性赚取沽空收益。
例如,某些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人民币汇率单日的高波动性(如400~500个基点下跌幅度),在香港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建立人民币沽空期权投资组合(基于波动性套利的期权投资组合),获得丰厚的沽空收益。
2.3人民币沽空原因人民币沽空(汇率波动和境内外汇差套利交易)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的决议,使得国际投机资本认为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稳定会采取消极态度;二是2015年12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后,中国央行的外汇管理从人民币紧盯美元转向紧盯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这使得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预期空前膨胀;三是中国外汇储备2015年12月下降1100亿美元,是2004年以来单月最大降幅,这使得国际投机资本认为中国央行不可能持续大规模的消耗外汇储备调节人民币汇率;四是2016年股市刚刚实施熔断机制就引发A股大跌,这也增加了国际投机资本沽空人民币的底气。
3央行应对人民币汇率沽空的外汇管理措施3.12015年外汇储备消耗创新高据央行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8月央行动用939亿美元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9月动用432.6亿美元;10月由于央行动用外汇期货使得外汇储备微增113.9亿美元;11月央行又动用939亿美元外汇储备;12月更是消耗外汇储备1100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单月最大消耗)。
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全年累计消耗5126.6亿美元(见图2),也是有记录以来最大年度消耗值。
3.22016年年初央行动用货币政策组合受到人民币沽空和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差套利交易的冲击,2016年第一周在岸人民币汇率波动深受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双双大幅下挫。
在此期间,中国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曾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市,效果并不明显,没能阻止人民币汇率大幅下挫。
但是在2016年1月11日和12日央行改变传统单方面从外汇市场买入人民币抛售美元的做法,实行多个方面的货币政策组合,积极干预外汇市场:一是减少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可获得性),增加人民币沽空成本。
例如,通过实施限制RQDⅡ资金出海、加强外币现钞收付管理等措施,增加境外人民币融资成本,使国际投机资本沽空人民币的成本大幅增加。
二是大幅撤走离岸市场人民币,增加人民币沽空成本。
大幅撤走离岸市场人民币,导致香港Hibor利率大幅上升,使得杠杆融资成本(保证金成本)大幅提升,迫使国际投机资本只能削减人民币沽空规模。
三是买入离岸人民币,抹平汇率差。
当人民币融资成本上升,投机资本难以维持沽空时,中国央行开始买入离岸市场人民币,抹平汇率差,从而大幅降低人民币沽空收益。
4央行外汇管理的货币政策评价从1月11日开始,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大涨900个基点,甚至近1600个基点的境内外汇差被抹平。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止跌企稳(见图1)。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组合暂时取得了预期效果。
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环境并不支持坚挺的人民币汇率。
4.1实际外汇储备并不支持央行长期大规模的外汇管理首先考虑我国目前的外债水平。
外债是指政府和企业借来的外币,分为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
本文的外债包含长、短期外债,是长、短期外债的和。
中国外债是稳步增加的,这符合我国经济一直增长的趋势,在2013年和2014年的外债水平基本维持在8000亿~9000亿美元(见图3),彼时的外汇储备稳定在3.8万亿美元左右(见图2)。
2015年整年的外债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是前三季度的全口径外债数据已经公布,并且2015年第一季度外债余额明显高于2014年年末的外债余额(见图3)。
2015年前三季度飙升的外债理论上应当推升外汇储备的总量,但是实际上2015年前三季度外汇储备却在一路下滑(见图2)。
我们将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数据和外债余额相减就可得出实际的外汇储备,结果发现实际外汇储备要远小于国家公布的外汇储备,并且实际外汇储备减少的幅度远大于国家公布的外汇储备减少量(见表1)。
这就暗示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人民币抛售外币,从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做法并不是我们之前认为的那样持久。
简而言之,央行可利用的外汇储备并不十分宽裕。
4.2未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通过开放资本账户也可以抹平在岸、离岸人民币汇差。
也就是说人民币资本账户完全放开,就不会有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差别。
例如,美国资本账户开放,就没有在岸、离岸美元汇率价差。
人民币存在两种汇率价格,一方面表明中国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没有满足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差不断扩大,表明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将会诱发资本外流。
完全开放资本账户是抹平在岸、离岸人民币汇差的根本方法,中国却很难做到(至少现在是不可能)。
在当前中国持续恶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开放资本账户,会大幅增加难以控制的金融风险。
4.3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支持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汇率下行压力增加。
2015年央行实际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5年12月底货币量M2已达到13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16.39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13%),M2增长量差不多是美国和欧盟之和(见表2),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5小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央行干预汇市是一种短期应急手段,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央行从紧盯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过渡到维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关键在于中国央行需要向市场传递明确的汇改意图和允许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汇率的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不能同时拥有,一个国家最多只能实现两个方面。
显然,2015年以来中国央行选择了“汇率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宽松的货币政策实现了GDP的较快增长和维持了中国经济体基本面的良好状态,汇率市场的强力干预也使得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但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资本管制阻碍了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许多金融机构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85年广场协议作比较,但此一时彼一时,历史的相似性只是现象,驱动这种相似性的是人性主导下的群体金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