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德育课程特色体系的构建--以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为背景
- 格式:pdf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
试论新时期公安院校德育环境的构建摘要: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德育工作前提就是构建和谐、统一、良好的德育环境。
公安院校德育环境的构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优化和统一。
公安院校德育环境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与社会、家庭一同构建德育的环境体系。
关键词:公安院校;德育环境;构建“环境”一词在汉语字典中解释为“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公安院校的中心任务是以德育为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的公安人才。
公安院校的德育作为公安教育体系中重要部分,所发生的一切主、客观教育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
社会是公安院校德育的宏观环境;学校是公安院校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家庭是公安院校德育的启蒙环境。
社会、公安院校、家庭共同构成公安院校德育的环境系统。
公安院校德育的环境必然是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有机统一和三位一体。
一、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内涵及现状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公安院校德育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安院校的德育效果,作用于公安院校德育的全过程。
如何在公安院校德育范畴内理解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内涵和现状是将三者统一的前提。
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的实质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及人们日常生活场所的一种人际氛围。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质作用于德育系统,影响着德育主体和客体对德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优化与否决定着德育内化的深度和外化的广度。
政治生活、经济体制、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公安院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的格局既有利于公安院系的学员树立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浅谈如何加强司法警官院校警体课中的德育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警官队伍越来越重要。
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司法警官受到广泛的关注。
他们的工作不仅是维护法律权威,保障社会安全,同时还体现着国家的形象和国家的风范。
因此,对于司法警官来说,高质量的培训和良好的德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谈如何加强司法警官院校警体课中的德育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德育教育是司法警官教育的重要方面,而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司法警官。
因此,建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勇气、决心和担当精神,面对挑战和困难,勇往直前。
为此,学校需要设置多维度的德育教育体系。
二、加强体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康的身心体育教育是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司法警官的职业中,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因此,运动是为了保持健康,维持精神状态和意志力。
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面对压力的能力。
三、探索互动式、个性化德育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差异性,他们需要的教育内容不同,他们喜欢的方式不一样。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可以采用互动式、个性化的方式。
例如,学校可以设置不同的导师,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得到指导。
通过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清思路,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品德。
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从实际考虑,法律是一个运用很广的学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理解。
因此,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实践。
总之,德育教育在培养良好的法律工作者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德育教育是塑造良好的品德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司法警官的职业职责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需要从课程规划、实践操作、个性化培养等方面改进德育教育,加强司法警官院校警体课中的德育教育,使其更加科学、完整和实用。
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思路构建摘要:公安院校是为我国输送公安人才的重要教学机构,在课程思政广泛开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安院校更是需要加大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确保全体师生均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深入探索公安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公安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还可以为党和国家输送大量优质的公安人才。
本文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了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要点以及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更多的公安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教育模式之一,其指的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且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公安院校的学生是我国公安人才的预备军,其更是需要具备极高的思想政治意识,为党和国家贡献新的能量。
基于此,就需要基于新时期的先进教学理念开展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确保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专业课程教育实现有机统一。
一、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建设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能够在培养公安院校学生政治品格的同时增强其职业操守,使这一群体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民警察。
在我国,公安机关有着非常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对党忠诚”。
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育人价值能够让学生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明确所肩负的时代重任。
所以,就需要在公安院校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利用最先进的理论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院校的育人优势。
二、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一)结合我国的伟大变革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伟大变革,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悟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
教师应将党在新时期的精神以及思想理论作为主要的引领,如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并开展更为系统化且学科化的研究,让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更具全方位性。
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对人民警察这个特殊职业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目前,随着公安院校招录培养制度的改革,公安专业毕业生基本全部走向公安岗位,逐渐成为我国公安队伍的主体。
他们的专业素质、品德修养对公安队伍建设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全国许多公安院校已加强了德育课建设,但此类课程多以通识课的形式出现,大多学生觉得与其专业关系不大,因此收效有限。
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上专业课的热情和注意力往往是所有课程中最高的。
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也许能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公安院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法医学是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在公安实践中,需要用到法医学知识的案件,往往涉及人身伤亡,社会关注度极高。
再则,由于法医工作的特殊性,必须法医参与的案件中,常涉及大量的伦理问题。
而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因此,这类案件的处理可能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形象的认可。
近年,我国发生的数起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警察形象的事件,均与普通民警处置不当,造成或加重人员伤害有关。
由此可见,对法医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可直接影响办案的进程及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可程度。
因此,在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有助于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还可培养学生的生命道德观,从法医学实践中学习如何重视、尊重生命。
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核心词汇是“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与“德育渗透”,下面对这几个词进行界定。
公安院校:是指由公安部和省级公安机关直属和管理的,为公安机关培养人民警察的高等院校。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德育课程体系的概念及其起源,以及当前德育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学生的学术成就,而对于德育的培养往往忽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科学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探析,希望通过对德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引言完】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德育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惑,德育课程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角色和责任如何合理分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资源不平衡、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给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1.3 研究意义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引言德育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德育课程体系的意义还在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2019年2月第31卷第1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Feb.,2019Vol.30No.1德法兼修背景下公安院校《民法学》课程定位与体系建构贾建平(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内容摘要:民法学是公安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不仅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公安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德法兼修的理念培养、民事纠纷的调处、行(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都离不开民法。
在德法兼修的要求下民法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授课内容、考核方式都面临挑战。
因此公安院校必须重构民法学课程体系,以区别于普通法学专业的民法学体系安排,实现“学科交叉,专业融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德法兼修;民法学;课程定位;体系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612(2019)01-0109-06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政法高校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公安院校实现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的公安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对公安院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当前民法学课程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清,课程开设杂乱,直接影响到公安院校学员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的培育和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一、德法兼修背景下公安院校《民法学》课程定位关于民法学课程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存在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公安执法主要是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公安民警只需要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法律知识就够用了,民法与公安执法没有直接的关系,没必要开设民法课程。
这在我省公安民警的培训中可窥一斑(近几年各种形式的在职民警培训、新入警民警培训中均没有民法内容)。
有人认为,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基础,公安院校应当开设民法学课程。
笔者认为,民法学是公安院校的法律基础课,尤其是在德法兼修背景下,民法学课程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公安院校实践性德育模式研究作者:朱小波丁欣荣吴龑斌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5期(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137)摘要:实践性德育是在认知性德育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系统的道德实践活动为介质的德育模式。
公安院校通过以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生活训练为重点的入学教学;以警务化管理为特色的实践性德育模式;以政治仪式教育强化德育效果,把德育实践转换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真正提高其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
关键词:德育;实践性;实施途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256-02Abstract: Practical mor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cognitive mor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he teacher as the leading, with the system of moral practice as the medium of moral education model. The police colleges take the military training, the behavior standard, the life training as the key point of the school teaching; the police managemen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actical moral education mode; the political ritual education strengthens the moral education effect, converts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the student's conscious action,truly improves its moral quality and moral ability.Keywords: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al; implement way公安院校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公安院校德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研究坚持以德育为先,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警务人才,一直是公安院校的中心任务。
当前,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我校不断推进,第二学历教育逐渐成为了上海公安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录的第二学历学生作为公安院校新的培育对象,也给传统意义上的公安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因此,面对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教育的新形势,特别是生源改变后出现的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公安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突破,及时适应主、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仍因循守旧,则恐怕无法达到应有的育人标准。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就如何创新公安院校德育工作作一个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一、第二学历学生的基本特点公安院校招录的第二学历学生均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并已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资格考试,明确了工作单位与岗位,进入了预备警察行列。
学生入学后接受为期两年左右的公安专业教育,毕业后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第二学历文凭。
与高中毕业考入公安院校的学生相比,第二学历学生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人格特征基本成型,塑造难度陡增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三至四年的大学阶段是第二学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容易塑造和成型的重要时期,而且对人的其它方面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刻与持久的。
因而,作为高校毕业生,第二学历学生的人格特征基本成型,思想相对成熟,行为习惯也较为固定。
由于普通高校多元化、开放式的特点和相对自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和氛围,第二学历学生的思想更为复杂,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为张扬,更崇尚独立与自由,而服从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个体差异也会更大。
另一方面,作为成年人,第二学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直接、更广泛,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社会人”的特点更为明显。
因此,强调政治建警和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公安院校与其它普通高校形成了巨大反差,对于第二学历学生来说,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尽管其心智更为成熟,适应能力也比高中毕业生更强,但要改变或调整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相比之下反而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是在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强政法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
由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公安院校德育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改革,是公安院校德育课教师所要面临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
一、招录培养体制下德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一)招录体制下培养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的基本需要公安院校是人民警察成长的摇篮和培训的重要基地,造就大批人民警察成长的摇篮和培训的重要基地[1]。
公安院校培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于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这一目标,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因此,德育课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作为培养的根本点,结合警察职业的特点,坚持把“政治建校、政治育警”的教育理念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位,树立培养忠诚卫士的具体目标。
探索适合公安工作的德育实用课程教学发展之路,研究适合公安工作的德育课程,增强学生的警察职业能力,是招录体制下培养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的基本需要。
(二)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内在需要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把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的目标放在首位,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公安院校招生范围从原来的普通高中生扩展为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由于受原来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学生已形成警察理念普遍不强,出现与警察职业不协调的行为。
公安院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政治坚定、业务娴熟、技能过硬,不怕艰苦、勇于献身的高素质公安人才,这需要德育课程坚持以警察意识培养和警察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警务化管理,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或退伍军人向一名合格的警察转变。
二、招录培养体制下德育课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由于公安院校培养对象的变化,使得德育课呈现新的问题。
德育课如何有效实施学历与职业并重的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实现普遍性向特殊性转变,达到“政治育警”的效果。
本项研究从本校的招录培养体制试点班2013级每个专业各抽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264名,并分析针对当前试点班德育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特殊性,导致德育课的效果不佳招录体培养体制试点班学生均为第二学历的专科生,招录对象有退役军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院校应届毕业生及服务基层项目人员。
由此可见,学生的结构较为复杂:从学历层面,本科毕业生占36%,专公安院校德育课程特色体系的构建——以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为背景刘丽琴(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广西南宁530023)摘要: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公安实战型人才,这为公安院校的德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阐明招录培养体制下德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公安院校德育课的现状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探析,提出德育课程的特色体系构建模式,为各试点院校的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安院校;德育课程;特色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20(2015)03-0079-03第30卷第3期2015年6月柳州师专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30No.3Jun.2015[收稿日期]2015-04-12[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15)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丽琴(1974—),女,副教授,广西天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警察伦理。
79科生占48%,其他(高中毕业生与研究生)占16%;从来源方面,退伍军人占18%,社会人员占10%,还有来自地方院校和公安院校的学生占72%;从年龄层次方面,22-25岁占21%,25-28岁占71%,29-33岁占8%。
不同类型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自部队的学生服从意识、团队精神及纪律意识较强,不足之处在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来自高校的学生却与之相反,由于学生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教师在整体把握教学和授课时出现相应的困难。
“入警动机”是个体对入警的思想和觉悟的表现。
关于调查入警动机这一项的数据显示:“服务于老百姓,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而选择警察这职业的占18%,“为了生活与就业”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6%,“崇尚警察的威严和权利”的占16%。
可见,招录体制下的学生价值观趋于多元化,表现出职业价值观上的短期化、功利化。
同时,地方院校的学生对警务化管理不适应,对警察职业道德素养认知不足,警察意识不强,造成教师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对重塑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难度。
调查中,48%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没有必要开设,16%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此课程。
因此,背景相对多元化的学生对德育课没多大的兴趣,德育往往变成“走过场”,导致德育课的效果不佳。
德育课教师如何使学生积极适应警务化管理,扭转学生原有的、不利于警察职业的认识、作风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德育课要真正做到重构学生的警察职业道德品质、警察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德育课教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教材内容滞后,警察职业特点不突出招录体制改革从2008年起步,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育课作为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其教材和高职高专公共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一个面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的教材,基本上没涉及到警察这个具体的职业要求。
调查显示,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本校学生考入的学员,他们面对过去同样的老师与教材,现又要重新学习这一门课程,导致这类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另一类是其他学员(非本校的历届毕业生或其他成员),这类学员没有接触过公安工作,对公安工作很陌生,对公安实践工作不了解,对警察的具体伦理与道德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对职业的敬畏。
基础性教材没有涉及警察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不突出警察职业特点,非本校考入学员会感到迷茫,容易迷失学习的方向,影响学习的主动性。
可见,现使用的教材既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又不能突显出德育教育在警察具体职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效果不佳,考核方式陈旧公安院校对试点改革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其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从事公安工作所需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人格[2]。
目前,德育课在教学和考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你不喜欢德育课的原因”中的选项中(多项选择):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占21%,枯燥难懂占31%,漫无边际的闲聊太多占20%,太理论化占60%,照本宣科占33%;“对影响德育课教学针对性的因素”(多项选择):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占35%,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占31%,教学方式陈旧占47%,教学方法单一占60%;“你认为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多项选择):改革教学内容29%,改革教学方式44%,提高教师理论水平27%,加强实践教学65%,改革考试方式25%。
从调查显示:由于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化,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方式相对简单等种种原因,造成德育课程出现重形式,轻内容,失效果的问题,导致学生警察职业素质低、政治鉴别力不强。
同时,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是笔试或通过小论文形式给学生打个分,这种测评不足以体现学生德育方面的表现。
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背景下德育课程特色体系的构建如何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变为警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从传统的服从教育转变为生活教育,从传统的普遍性教育转变为针对性教育[3]。
为了适应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德育课必须重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构新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招录体制改革目的是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调整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培养方向上实现了入学即入警。
他们要成为合格的准警察、既要有过硬的警察职业能力,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在政治上忠诚可靠[4]51-52。
德育课作为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突出德育课教学重点,又要保证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对此,德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准确把握学员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拆解原有课程,增加“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内容,以警种岗位的职责为导向,针对不同警种岗位的具体能力需求,增加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形成职业化、系统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课程的编排方面,融合时代特征、区域特性,加强与公安专业学科的内在联系,形成与警察职业逐一对应的德育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模式的课程编排。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材整改相结合招录体制改革为把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这一80目标放在首位,因此,公安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紧扣这一主题,应当把优化教学内容与教材整改结合起来。
首先,整改教材,突出警察职业性。
打破传统德育以章节为主的结构,删除与之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和章节,以培养学员的“警察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宏观层面上,以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角度,在微观层面上,以围绕人民警察职业责任、形象的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重构学生的警察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对警察职业的高度认同。
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彰显公安特色教育。
根据招录方案和公安职业要求,德育教育呈现出时间短而任务重的特点,因此,必须优化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德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同时,课程内容体系还应当渗透人民警察的忠诚教育、执法规范化教育、廉洁从警教育等相关内容,突出了公安教育特色,形成系统的、职业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招录体制改革后,面对新的培养对象,现行德育课教学方法与考核必须进行改革。
由于教学内容有了较大调整,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也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
德育教师应当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问题教学法、项目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员试讲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并与基层派出所建立实习基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同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接触的机会,有效的开展实践课,使学生在学习中从感性认识阶段向实践认知阶段转变,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协调”转变,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素质。
实现教学模式由“抽象理论”,走向“贴近实际”,由“单向灌输”走向“师生互动”,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的转变[4]52。
从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实现校局互动,建立有效考核机制。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考评不仅是学校层面的事,还应当与培养联合体、学校相关部门、基层公安机关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品质的考核,做到真实有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