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一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54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周测(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Word版含解析夯基提能卷(50分)一、选择题(此题包括10个小题,每题2分)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B.植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C.植物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也都是植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成分2.某海水湖泊遭到重金属Hg污染,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停止了研讨,绘制营养结构如右图,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图中一切生物构成海水湖生态系统B.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有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和鱼类C.图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鱼类D.藻类和鱼类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表示图。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缺少类群乙那么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停止B.图中b、c、d进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异化量远小于摄入量4.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信息传递可以调理种间关系B.应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植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C.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D.生命活动的正常停止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净光协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B.假定②的量减小,那么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异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聚无机物的量可用④—②表示6.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维护区恢复进程中的能量活动关系如图[单位为103kJ/(m2·a)],请据图剖析,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遭到的影响较大B.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约为15.6%C.肉食植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 kJ/(m2·a)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消费者固定的太阳能7.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活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用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那么没有C.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③取得的能量大于①异化能量的1/25D.假定图中②由于某种缘由而灭绝,那么③的数量一定会增加8.以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B.假定体长为6.5 cm的D种群增重1 kg,至少需求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 kgC.假定向池塘中投缩小量体长为1.4 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添加D.池塘中的植物能完成水体污染,表达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下图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甲∶乙=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10.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益虫来替代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来替代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无机肥料,以鸭子不连续的活动发生中耕混水效果来抚慰水稻生长的稻田生态系统。
课前自主预习案3 人与环境素能目标★考向导航基础梳理——系统化学问点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踪迹1.生态踪迹(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和吸纳废物的。
(2)特点:生态踪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生态踪迹的大小与人类的有关。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踪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接着增长,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2)我国人口现状①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限制,人口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②我国依旧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来还将加速。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学问点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问点三生物多样性的爱护学问点四生态工程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自生含义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我优化、自我调整、就是系统的自生应用①遵循自生原理,须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并合理布设。
一般而言,应尽量提高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实力。
②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须要创建有益于生物组分的,以及它们形成的条件循环含义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较高应用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削减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协调含义、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应用须要考虑。
假如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含义各组分之间要有,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通过变更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应用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等系统的影响力3.生态工程的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问题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目的实现物质的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取得的全面提高实例北京郊区的某村以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湿地生态复原工程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湿地进行导致湿地缩小;湿地的、等,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峻退化对策a.采纳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复原。
课时规范练3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湖南岳阳模拟)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的湿地。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该湿地麋鹿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B.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C.减少鸟类天敌的数量有利于增强该区域稳定性D.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抗干扰能力呈负相关2.(江西“红色十校”第一次联考)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
近年来,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以年均约1 980 km2的速度将沙漠变为绿洲,在生态、经济、国土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会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C.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但不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3.(青海西宁三地联考)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该地动植物种类繁多。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比较多的物种B.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生物间的共同进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D.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能调节区域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人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比荒漠生态系统的快B.封山育林可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人类活动、人口剧增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危机D.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6.(湖南永州模拟)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且无叶绿体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一种沙生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
第十三单元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则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5)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3)实例:6.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8.过程✓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课堂互动探究案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任务1 完善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相互联系(见图文智连)(1)由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通过________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________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________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__________;②桥梁:__________;③主导(基石):__________。
任务2 完善生态系统各类成分的关系任务3 完善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1)根据图1构建食物链:①信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往往越多;营养级较低者,先出现波峰。
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2构建食物网:①信息:能量逐级递减;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20%内),则很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
②食物网如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重金属、农药的含量构建食物网: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①信息:重金属(农药、一些难于降解的物质)随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甲、乙中重金属含量差别不大,所以处于同一营养级,同理,丙、丁处于同一营养级。
②食物网如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__任务4 归纳总结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化规律(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动的影响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____,又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____。
2021届(人教版)生物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综合练单元练点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推荐完成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时逐级递减B.每个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C.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群落D.每个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2.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要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3.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图(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蜘蛛的最低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C.图中X代表从猎物种群流入到蜘蛛体内的能量D.如果蜘蛛全部死亡,对该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不会有影响4.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5.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下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注: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6.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
课时规范训练(35)【基础题组】1.由于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①水资源短缺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空间,同时也离不开食物,因此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所以,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压力加大、教育经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国际粮价上涨,有的国家出现缺粮的现象。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B.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解析:选B。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等。
开荒种地,围湖造田,可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故B项措施不可行。
3.通常天气预报中会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解析:选D。
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增多,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等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4.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验证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解析:选D。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夯基提能卷⑪立足于练题型悟技法——保底分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1.[2019·四川乐山调研]下列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群落演替能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群落演替能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此外生态系统还具有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2.[2016·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两者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3.[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树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导致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增加,蝉数量减少,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由细菌流向生产者,B错误;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的环节越多,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固定的,一般包括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及未被利用,D错误。
配餐作业(三十六) 生态环境的爱护1.(2024·德州期末)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动植物资源及所含基因的多样性B.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C.爱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爱护D.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解析生物圈内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爱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爱护,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D正确。
答案 D2.(2024·邯郸二模)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阅历。
下列关于生态学学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解析能量在相邻两个养分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因食物链的延长而提高,A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释放过量CO2,是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缘由,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假如导致生物入侵则会造成引入地生物多样性锐减,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D正确。
答案 D3.(2024·江淮十校联考)“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爱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人们在广阔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很多城市建立了湿地公园,比如六安市的南湖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反抗力稳定性提高B.湿地公园必需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缘由为食物D.湿地公园的欣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削减,从而导致其反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任何人工生态系统都须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缘由为阳光,C错误;湿地公园的欣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D错误。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夯基提能卷⑪立足于练题型悟技法——保底分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1.[2020·四川乐山调研]下列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群落演替能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群落演替能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此外生态系统还具有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2.[2020·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两者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3.[2020·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树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导致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增加,蝉数量减少,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由细菌流向生产者,B错误;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的环节越多,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固定的,一般包括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及未被利用,D错误。
4.[2020·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模拟]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A解析:从图甲、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A正确;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B错误;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C错误;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D 错误。
5.[2020·山东寿光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的频繁变化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我国推行的弃耕还林、还湖等措施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具有保持水土等潜在价值,因此也需保护D.建立精子库、种子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答案:C解析:频繁变化的无机环境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正确;弃耕还林、还湖等措施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B正确;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错误;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D正确。
6.[2020·山东德州模拟]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中,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B.③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C.乙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①②过程中,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A正确;③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而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D正确。
7.[2020·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模拟]在单一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农场,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
如图是该生态农场的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单一农田生态系统强B.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粪便、塘泥作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答案:D解析:该生态系统比单一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A正确;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正确;粪便、塘泥作肥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C正确;丰收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D错误。
8.[2020·广东中山一中统练]某自然生态系统下由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捕食食物链为甲→乙→丙→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不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若乙的同化量大于0.2倍甲的同化量,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般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答案:B解析:甲为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A错误;若乙的同化量大于0.2倍甲的同化量,则能量传递效率超过20%,能量过度利用,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B正确;甲种群的一个个体含有的有机物总量不一定最多,C错误;生物群落是指某区域所有生物总和,该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个体之和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9.[2020·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解析:碳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完成的,在本题中生物群落包括丝瓜、昆虫和分解者等,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要统计样方内所有的个体,包括卵、幼虫、成虫,B错误;由题干和图可判断甲、乙两种昆虫为捕食关系,由于图像仅显示二者的数量关系,而单位个体的质量或能量未知,因此无法计算二者间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甲、乙存在捕食关系,乙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
10.[2020·湖南长沙一中模拟]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
湖中藻类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其中绿藻全年占优势,硅藻在冬季占优势,蓝藻在春秋季占优势。
具有极强耐污能力的裸藻出现,说明某些地方的水体可能已经受到污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藻类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是一种演替,既有群落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影响B.湖泊中微生物可使含N、P的物质成为自身物质或能量的来源C.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D.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等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藻类优势种季节性变化的一种演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A正确;微生物分解含N和P的废弃物成为自身物质和能量的来源,B正确;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C正确;捕食者往往会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使其他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往往会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5分)11.[2020·河北五个一联盟联考]下图甲表示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因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1、2、3、4表示不同的调查段。
图乙表示该河段中3号调查段各营养级的部分生物种类受污染的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污河段中,若生态系统能够恢复稳态,恢复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号调查段。
(2)图乙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该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4号调查段,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进而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研究人员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银鸥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时间间隔太久,有些被标记的银鸥已经死亡,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
答案:(1)2 (2)捕食和竞争分解者富集效应(或生物富集) (3)正反馈(4)偏高解析:(1)据图分析,甲图中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根据水流方向可知,受污染河段只有2、3、4段,其中2号调查段污染最小,恢复速度最快。
(2)图乙包含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该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涉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导致生物体内物质a含量沿食物链逐级增加。
(3)若水生植食动物营养级中的鱼类出现大量死亡,将引发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银鸥的种群数量,设银鸥总数为N,标记数为n,再次捕捉到的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银鸥的数目为m,则N=n·M/m,若部分标记个体死亡,则m减少,因此N值会偏高。
12.[2020·安徽合肥调研性检测]如图表示某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a、b、c表示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e、f表示各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g、h、i 表示各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请据图回答:(1)能量在草与老鼠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