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决狱评论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2
论“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一、概括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种审判方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以儒家经典《春秋》为依据结合当时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和法律实践,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方法。
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古代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春秋决狱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A. 背景介绍:春秋决狱的概念和历史渊源春秋决狱又称春秋大义、春秋公法,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法律审判方法。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决狱的核心理念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以法律为手段,对案件进行公正、公平的审理。
春秋决狱的实践者被称为“春秋博士”,他们负责解释经典文献《春秋》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原则,为法官提供裁决依据。
春秋决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设立了专门负责审理案件的机构——大理寺。
大理寺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大理”,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春秋决狱的方法来审理案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决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法律审判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在汉代、唐代等朝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决狱曾多次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西汉时期,著名学者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君主的行为应该符合天意,否则将受到上天的惩罚。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代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使得春秋决狱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春秋决狱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审判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中国法律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法律审判的公正、公平原则,还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 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随着中国法律传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法律方法,对于中国法律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决狱的评价
《春秋决狱》是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杰作和典范之一。
它是指根据春秋时期的法律规定,对行为不端的罪犯进行审判,并根据罪行轻重作出相应的惩罚。
此法律制度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下面就其评价进行简述。
其优点之一是它重视人情,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会根据被告人的性格、行为,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判断,以免因法不公而导致社会不安。
其次,它对罪犯的惩罚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罪行的轻重,采取了不同的惩罚方式,体现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最后,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法律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它依赖于判断个人的品德和家庭背景,可能存在偏见和不公正的情况。
其次,它的惩罚方式相对单一,可能无法满足针对不同罪行的惩罚需求。
最后,由于它受限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可能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法律需求。
总体来说,《春秋决狱》是一种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经典之作,
它体现了人性化的审判方式和公正、公平的惩罚原则。
尽管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对于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 -。
汉朝春秋决狱及司法制度的特点。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王朝,其春秋时期的决狱及司法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决狱方式多样:汉朝采用了多种决狱方式,如审讯、判决与赏罚相结合的方案,让被告人接受各种证据形式的审查,包括辩论、口供、物证等。
2. 基于案件状况的刑法量刑:汉朝的刑法量刑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状况而定。
在量刑时,考虑到犯罪的轻重和事实的严重程度,采取了不同的刑罚方式,如笞刑、徒刑、流刑和死刑等。
3. 强调事实证据:汉朝司法制度强调事实证据的重要性,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为了确保司法公正,汉朝也鼓励律师代表被告人,供其陈述案情和辩护。
4. 设置法官职位:汉朝设立了吏部尚书和御史大夫等职位,负责管理司法事务,包括案件调查、审判和监督等。
法官职位的设立加强了司法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5. 重视司法程序和审判公正:汉朝注重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审判的公正性,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司法程序包括审理前的问询、案件的调查、证人的出庭作证以及判决后的申诉制度,以确保司法的公正和权益的保护。
6. 设置监狱制度:汉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狱制度,用于羁押、管理犯人和执行刑罚。
监狱设有监察人员负责监督犯人,同时对犯人进行改造和教育,以便其后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汉朝还制定了刑罚执行的具体细则和程序。
以上是汉朝春秋决狱及司法制度的一些特点。
该时期的司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司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思春秋决狱制度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儒学成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正统思想。
当时的人们将儒家思想做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儒学思想大量渗透入立法司法实践中的现象被法制史学者称为”汉朝法律儒家化“。
顺应时代发展而来的汉律儒家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春秋决狱的出现标志着汉律儒家化达到鼎盛时期。
一春秋决狱概述(1)概念解析“春秋决狱”又名经义决狱。
是董仲舒等人根据孔子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大义理作为决断复杂、疑难案件依据的一种特殊诉讼审判制度。
所谓的春秋决狱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判断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从现代司法角度来看,当时的儒家经义和宪法的法律地位相差无几。
不论是立法思想还是定罪量刑均以儒家经义为标准。
清人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汉时以经义断事》一篇中说: "汉初法制未备, 每有大事, 朝臣得援经义以折衷是非。
"(2)产生原因(1)儒家思想盛行汉初,黄老之治收到了“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的社会效果,促使文景之治的产生。
社会财富大量积累,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适合日社会发展变化。
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介于严厉的法家思想与平和的黄老思想之间的思想体系。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使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正统法律思想。
"首先《五经》博士的设立, 其他博士一律废黜, 使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其次太学的兴办, 博士弟子员的设置, 为经师儒士开辟了一条晋身入仕的禄利之途; 第三任布衣儒生公孙弘为相、封其为侯, 唤起了人们对经学的极大兴趣"(1)(2)法律断层,法制需要汉初,礼法结合还未完成,新的法律制度还未建成,依然沿袭秦朝法律制度。
其定罪量刑既不符合稳定社会的需要又与儒家思想违背。
春秋决狱新评摘要:”春秋决狱”一词最早是用作书名而提出的,一般认为,其源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董仲舒首开”引经决狱”之风,盛行西汉几百年,承其余风,至魏晋南北朝仍有颇大影响,最终于隋唐终止。
而对”春秋决狱”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本文欲从其兴起、历史评价等方面对”春秋决狱”作一新的系统、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春秋决狱;背景;评价;影响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汉武帝时一种流行的司法审判模式,即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的依据。
本文拟对”春秋决狱”在汉朝中期兴起及利弊做一些评析。
一”春秋决狱”兴起背景西汉时期”春秋决狱”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汉初,历经战乱,局势不稳,法律与文化典籍缺乏,加上统治者多是军功阶层,因此在法律方面只能沿袭秦朝法律,因而秦律的痕迹非常明显。
至汉代中期后已明显不适应于汉代中后期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社会形势,这是”春秋决狱”出现的重要的契机。
从儒家学者自身的立场上看, “春秋决狱”的兴起还与西汉前期的经学思潮有密切关系。
先秦时,儒家理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说教理论,儒家道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难以受到重用。
在汉初,法家思想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儒家思想从压抑中释放。
儒家学者为了复兴儒学,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掀起了儒家经学思潮,经义决狱由此在汉代兴起。
真正把《春秋》作为断案依据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作为一名儒学大师自是对《春秋》极度推崇,奉为经典。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儒学开始独霸中国社会思想舞台。
届时,对儒家经义推崇的董仲舒于是提倡以《春秋》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以”春秋大义”应答皇帝咨询或廷尉问疑。
自此以后, “春秋决狱”盛行西汉几百年,承其余风,魏晋南北朝仍有颇大影响,至隋唐才终止”春秋决狱”之风。
[1]二“春秋决狱”之评价在我国历史上对春秋决狱”的评价历来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
有学者大加称颂,清人马国翰说:董仲舒引经决狱”衡情推理,颇持其平”。
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评析
王友才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8()5
【摘要】《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断狱,是指除依据法、令断狱外,还可以直接引用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特别是《公羊春秋》的内容和语义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春秋》是孔丘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我国以《春秋》决狱始于西汉中期,是经董...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分析;唯心主义;刑法学;思想体系
【作者】王友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24;B234.5
【相关文献】
1.董仲舒春秋决狱的浅探 [J], 蔡望楠;袁洁
2.董仲舒的《春秋》决狱 [J], 黄开国
3.论董仲舒与汉代以《诗》决狱 [J], 张华林;宦书亮
4.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考 [J], 高山林;
5.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J], 刘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秋决狱》佚文评析
《春秋决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套司法制度,审核判断犯罪应后果的典章。
它由战国十六
国实行制定,总结了当时历史上审判犯罪的实际经验。
它是由秦代将军司马迁整理而成的
九面书,成为中国政治司法的基础。
《春秋决狱》的特点是法律公正,它以整体的思路作出判决,考虑了历史背景、文化以及
犯罪分子的家庭状况等因素,特别是它给了每一种犯罪酌施以不同的处罚,以满足正义和惩罚的需要。
《春秋决狱》以慎重为宗旨,以宣扬法治为原则,它规定不犯法的获得的一事应当给予保护,肯定公正司法的作用,使犯罪分子无处可藏,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的司法制度延续了《春秋决狱》的精神,但不能直接套用古代的原则。
例如,《春秋
决狱》规定“重罪”和“轻罪”,近代司法把“重罪”和“轻罪”重新定义,加大了重罪的惩罚力度,提出了定罪从“重”到“轻”原则,较《春秋决狱》更加客观公正。
《春秋决狱》无疑是历史上伟大的司法制度,它不仅是中国司法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也是汉代以后长期沿袭的如今社会司法制度的基础。
《春秋决狱》的实践也给现在的司法
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无论是在惩罚力度上还是把握定罪正确程度上,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春秋决狱从汉武帝开始起,著名的儒家学者公孙弘,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决狱,遂把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实践。
《春秋》一书是孔子所做的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由于孔子在这部历史书中主张“大一统”,并以隐晦的手法指责了当时的种种社会弊端,被汉代的儒家学者认为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是评判事物的最重要标准。
因而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
汉武帝时淮南王被指控犯罪,汉武帝命令董仲舒的弟子吕布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断于外”。
张汤担任廷尉后,凡遇到疑难案件都请教已经退休的董仲舒援引《春秋》代为审判,由是引经断狱之风更加盛行起来。
董仲舒所判案例汇编为《春秋决事比》为当时的审判实践所广泛应用。
春秋决狱的具体含义是在判例时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经义或一些警局名言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罪行以及使用法律的根据,往往也成为:经义断狱“引经决狱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以等级统治的忠孝伦理纲常最为立法和用法的指导原则,因为《春秋》是“王者之大者”,“礼义至大宗“。
而《春秋》决狱是实行又进一步维护了伦理纲常。
引经决狱还强调以行为人为动机,目的善恶作为判定有罪无罪和处刑免刑的主要依据,所谓“《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至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
诛”。
作者:李拥军新闻来源:人民法院报“春秋决狱”,亦称“引经决狱”,是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终于隋唐时期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制度。
它的特点是,法官不具体引用国家正式的法律,而是凭据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思想来断案。
经典著作又以孔子所作《春秋》为主。
历史上,对“春秋决狱”的评价历来贬多褒少。
传统观点常常将之视为专制统治者破坏法制、出入人罪、滥施刑罚的表现。
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有失公允。
实际上,“春秋决狱”的做法,不但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蕴含了许多现代司法理念与价值。
一、“春秋决狱”中蕴含着对人性的关爱,而对人性的关爱则是现代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石。
在儒家看来,亲情是人性的首要之义,亲人之间的爱是人间最朴素的情感,基于这种爱而为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律的宽容和鼓励。
简述汉朝的春秋决狱与司法制度的特点(一)
简述汉朝的春秋决狱与司法制度
特点
•春秋决狱制度
–在汉朝时期,实行了春秋决狱制度,即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审判事
项和审判程序。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司法过程更具有规范性和可预测性,确保案件可以在特定时间内得到解决。
•严格的司法程序
–汉朝的司法制度注重程序公正和审查严谨。
–在审判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传唤当事人、举证、质证等步骤。
–审判过程中,对当事人的陈述和证据进行充分的审查和考量,以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轻重犯罪分类
–汉朝的司法制度将犯罪行为分为轻重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犯罪实施不同的处罚措施。
–对于轻罪,通常采用治罪而不是极刑的方式进行惩处。
而对于重罪,如谋反、叛乱等,采用严厉的极刑,如诛杀、
车裂等。
•对民众的司法保障
–汉朝的司法制度注重保护民众的权益。
–当民众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有冤案时,可以直接向皇帝申诉,以获得公正的裁决。
–司法制度中设立了监察官,负责检查和监督官员是否执行公正,确保司法制度的公平性。
总结
汉朝的春秋决狱与司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
制度在司法程序、轻重犯罪分类以及保障民众权益等方面都有明显的
特点。
通过对春秋决狱的实施,汉朝确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司法制度,为后世的司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汉朝的春秋决狱与司法制度的特点
汉朝的春秋决狱是指汉朝时期的刑事审判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石刑与狱讼相结合:春秋决狱是将遗言与石刑相结合的一种审判方式。
起初,当事人会把事件的经过记录在石头上,然后由审判官根据石刑和石状的形态来判断当事人的罪行与无辜。
后来,这种制度逐渐发展成为记录法庭词语的石刑,以及使用石状来预先判定当事人的决断。
2. 以罚代罪:春秋决狱中,石刑被视为对罪犯的一种替代惩罚,被认为能够代替实际的刑罚。
因此,在春秋决狱中,只要当事人自愿承认有罪,并愿意接受相应的石刑,就可以作为对罪行的惩罚。
3. 强调全民参与:春秋决狱鼓励全民参与进行司法制度的监督。
当事人在石刑前可以由公众展示自己的辩护技巧,并请求公众有关的证人或律师作证。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事人的无辜,那么他将被释放。
4. 受到质疑与批评:春秋决狱制度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对石刑的判断主观性较大,容易受到操纵和误判。
此外,春秋决狱中的许多审判官也存在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进一步削弱了这一制度的公正性。
总体而言,春秋决狱是汉朝司法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代表了当时司法制度的一种发展和变革。
试述春秋决狱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春秋决狱是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程序,它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原则:1.公正性原则:春秋决狱强调公正和公平,追求真相。
法官必须公正无私,不以个人好恶、权势地位作为裁判的依据。
2.民主原则:春秋决狱注重听取民众的声音,并充分考虑被告和证人的陈述。
法官将审理的权力交给民众,让他们以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来决定案件的结局。
3.调和原则:春秋决狱强调宽严与轻重相济,寻求公平的裁决。
法官要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以及社会公众对犯罪的认识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和和权衡。
4.对等原则:春秋决狱要求对各方当事人进行平等对待,不假以迁就地位或地域差异,确保裁判的公正和公平性。
二、主要内容:1.进行案情调查:春秋决狱开始前,法官要进行案情调查,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涉案人员的背景信息。
可能会采取面谈、调查证人和查阅物证等方式获取必要的信息。
2.开庭审理:春秋决狱在公众面前进行开庭审理,进行充分的听证,询问被告和证人的陈述。
法官会对涉案人员进行严格盘问,以获取更多的证据和信息。
3.证据审查:春秋决狱重视证据的审查,法官会对各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仔细评估和辨析,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证据的重要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都会被考虑在案。
4.辩论过程:春秋决狱注重双方的辩论,法官会给被告和原告表达意见的机会。
双方可以就案件的事实、证据、法理等方面进行提问和辩论,以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5.公众投票:春秋决狱的重要环节是公众投票,法官将案件的判决权交给公众。
公众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被告的定罪与否,以及刑罚的轻重。
6.结案决定:春秋决狱的最后一步是法官根据公众的投票结果,作出结案决定。
法官会根据投票结果来判定被告的有罪与否,以及确定刑罚的种类和程度。
春秋决狱体现了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强调公正、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原则。
它是一种带有一定局限性的司法程序,虽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不再存在,但它对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题】春秋决狱的影响及启示【作者】周健【关键词】春秋决狱基本原则历史意义司法启示【指导老师】易彪【专业】历史【正文】“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
它是在西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后来又有了发展,到唐代由于与法律相融合而最终结束。
在它的推行过程中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也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的有带有了消极的影响。
但从它的产生、发展、结束的整个历史来看积极影响应该是主要的,而且对现代司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推行春秋决狱的历史背景汉王朝建立以后,面临着刚刚建立政权,社会生产被战争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国库枯竭的局面。
为了巩固胜利、发展生产,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策略,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缓和社会矛盾。
经过“文景之治”等几十年的发展,汉王朝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政权得以巩固。
随着“无为而治”的推行,也使得各诸侯王国和地方豪强的财力得到积累,实力不断增强,竭力想要摆脱中央的控制;边疆地区,匈奴频频入侵,“无为而治”的策略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维护封建大一统和专制王权的儒学,法律指导思想开始变化,春秋决狱制度就在此时产生。
当然儒家思想的复兴对“春秋决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以道德礼仪教化万民。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同时反对严刑重法,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搁。
”[2]其实这些充满仁爱的人道主义色彩的政治思想在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代所遭遇的是处处碰壁,但却迎合了汉朝天下一统,民心安定的时代需要。
所以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礼仪规范在这时已上升为最高行为规范,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司法领域也渗透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出现了春秋决狱这种断案形式。
就其概念来讲,“春秋决狱”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
对春秋决狱的评价摘要:“春秋决狱”是始于汉代,终于隋唐的一种以儒家经义为指导思想的特殊的审判方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原心定罪”。
“春秋决狱”是用儒家的经典,特别是以《春秋》的思想和原则来解释现有的法律,以《春秋》的事例与大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春秋决狱”在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中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影响着传统的立法和司法。
标志着封建法律体系的儒家化。
关键词:春秋决狱原心定罪法律儒家化一、春秋决狱的概述“春秋决狱“又被称为经义决狱或引经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首创者为董仲舒。
是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终于隋唐时期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制度。
它的特点是,法官不具体引用国家正式的法律,而是凭据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思想来断案。
经典著作又以孔子所作《春秋》为主。
二、《春秋》决狱的重要原则是“原心定罪”“亲亲得相首匿”及“以礼入律”。
(一)原心定罪东汉董仲舒说:“《春秋》之决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即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判例:子误伤父。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仗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仗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
《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西汉时,“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
及至唐朝,唐律继承发展秦汉以来的刑事立法原则,将“二人以上共犯”定为共同犯罪,明确区分首犯与从犯,实行主犯从重严惩,从犯相对减轻的刑法适用原则。
这也是根据犯罪主观恶意的大小来确定刑法适用。
“原心定罪”的原则取消了汉律的残酷和冷峻,使得长期中国的法制乃至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人性关怀,并成为现代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审判原则的一大进步。
春秋决狱的名词解释以及有什么评价春秋决狱的名词解释: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书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决狱的案例:第一个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第二个案例甲把儿子乙送给了别人,儿子长大后,甲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
结果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二十棍子。
按照法律,打父亲要处死刑。
但董仲舒认为甲生了儿子不亲自抚养,父子关系已经断绝,所以乙不应被处死刑。
第三个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有的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第四个案例有个女子的丈夫坐船时不幸淹死海中,无法找到尸体安葬。
四个月后,父母将这个女子改嫁。
按照法律,丈夫没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则处死。
董仲舒认为女子改嫁不是淫荡,也不是为了私利,所以应免罪。
春秋决狱的评价:正面“春秋决狱”的核心是“论心定罪”,也就是按当事人的主观动机、意图、愿望来确定其是否有罪及量刑的轻重。
春秋决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罚株连家族的问题,对减轻秦朝以来的严酷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帮助。
“春秋决狱”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汉朝政权统治,并将儒家思想带进法律之中,进一步加强儒家思想对统治阶级的影响力。
负面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及模糊性,尤其是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处理,也为后世的“文字狱”等统治者的主观意愿断案甚至是为惩罚某人而定罪提供一定的依据。
论春秋决狱及其影响冀慎增2012119040 法双2012级1班摘要:“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断案方式,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它是汉朝审判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法系儒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存在了900多年,占中华文明史的近五分之一时间,对整个中国法制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春秋决狱、春秋、原心定罪、影响正文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经义决狱”,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案的指导思想,直接引用《春秋》等儒家经义分析案情、认定犯罪,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一种审判形式。
它是汉朝审判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法系儒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原是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记述了自周平王东迁以后鲁国以及其他周边诸侯国的史实。
在这本史书中,孔子借叙述历史之机阐发了自己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
因此《春秋》遂被后世儒生奉为经典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一书是“礼义之大宗”。
书中的许多观点也被当作不可怀疑的儒家经典而被代代遵循。
除了最常被引用的《春秋》,其他经典,如《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有时也会被引用,如现存的董仲舒春秋决狱的六个事例中,就有三条分别引用《诗经》、《礼记》和《论语》。
这种由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司法制度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明确的法律制度,直至唐朝儒家思想和法学完全结合在一起,“礼法合一”而结束。
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存在了900多年,占中华文明史的近五分之一时间,对整个中国法制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推行春秋决狱的历史背景首先,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由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变为董仲舒提出的儒家“德主刑辅”等理论,春秋决狱制度的确立就是其典型表现。
经过汉初“无为而治”的推行,改变了战乱后社会生产被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国库枯竭的局面,为汉王朝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政权得以巩固。
春秋决狱,又称春秋说理,是中国古代法律说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春秋战
国时期。
一般认为,《春秋》是由古代智者孔子辑录的历史典籍,记录了自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间的諸侯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动态。
春秋决狱主
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进行说理;二是以春秋时期的法律、道德观念为基础进行评论和评价。
春秋决狱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明辨是非:春秋决狱强调在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上明辨是非,使古代法律审判更
加贴近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它使法律更加合理,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风
气良好。
2. 开创性:春秋决狱是一种新兴的法律审判方式,对于法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
动作用。
它不仅将历史经验与当时的法律道德观念相结合,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法律
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
3. 反映历史实情:春秋决狱以历史为主线,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等问题
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种以历史事件为依托的说理方式,能够更真实地
反映当时社会的法律现象和问题。
4. 精神传承:春秋决狱强调义理清明,倡导忠诚、正义、仁爱等儒家道德观念,对于
后世法律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它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法律思想中一种不可或缺
的精神传承。
然而,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古代法律说理方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受到当时社
会文化背景的局限,部分法律理念和价值观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体来说,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值
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司法官根据儒家经典特别是孔子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之义理作为决断复杂、疑难案件依据的一种特殊审判方式,其应起源于汉以前,并盛行于
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定遇疑难案件应以儒家经义来决断,实际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春秋决狱”的明显案例到唐代基本结束。
中国法律人
对“春秋决狱”多有诟病,但笔者认为其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断案方式,,“春秋决狱”的精神要义植根于中国法律的深层土壤,对整个中国法制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
究“春秋决狱”,对现代司法无疑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秦灭后,由于法律的延续性及统治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汉代法律多抄袭秦律,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逐步趋于稳定,这样的酷刑就不能再适应当
时社会,,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还组织编辑《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汉朝的司法
审判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
,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
儒家经典为指导,还组织编辑《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汉朝的司法审判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
时的判例法。
董仲舒首先倡导的“春秋决狱”无疑是具有较大负面作用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导致
了封建司法腐败。
由于当时法律十分的不完善,许多案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二,
不利于封建法制的完善。
笔者认为,汉朝成文法和判例法混合使用,这本身并无坏处,可无论成文法还是判例法,均没有以应该有的速度继续完善、充实,如果说没有“春秋决狱”的审判方法,那么司法官在遇到疑难案件后,不按照儒家经典来决断的话,虽然会暂时增加审判难度,可也会逼着司法官们去思考如何完善现有法律的问题,从而促
进法律的修改、充实、完善。
在遇到疑难案件时,司法官们可依据儒家经典决断,这
就给司法官们带来了思想和实践上的极大惰性。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对“春秋决狱”同样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
实际上,“春秋决狱”的贡献和价值远远超过其缺陷,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亦可为现代司法提供重要的
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般认为,“春秋决狱”对古代司法的贡献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法律儒家化、纠正法律人性化不足、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古代
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等方面,笔者则从促进了社会和谐、体现了朴素的人本思想、对
现代司法的一些启.
我们从春秋决狱的发展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诸多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儒
家思想不仅在形式上占据了社会思潮的主体地位,更在现实生活中深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使民众内心产生了对其的认同感、归属感。
汉代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并且经魏
晋南北朝的深化,唐代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
法律的儒家化表现在
很多方面,并且这种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汉代法制是中国法制
史上的重要一环,其中汉代法律的儒家化更是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法律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
的风风雨雨,经受了古代中国社会司法实践的考验。
它从整个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开创了完全不同的文明古国的法律体系,在世界法制史上
谱写了一曲华美乐章
作为一名大学法律学生,如何传承中国古代的法律精神,将其与当代西方先进的法学
思想和立法成就相结合,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服务,正是我们要完成并思考的首要任务。
以史为鉴,通过对法制史的学习,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规律与
延续。
我们尽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贡献法律人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