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考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4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在项目开展前进行的一项环境保护措施,旨在评估和预测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这些影响。
对于大气环境的评价,有一些技术导则可以指导和规范评价工作。
首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
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内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区域范围,以及项目可能引起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传输过程。
评价的对象应该包括项目可能导致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其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包括现场调查和监测、数学模型建立与模拟、环境质量评估、风险评估等。
现场调查和监测可以用于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基本状况,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分布等;数学模型可以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环境质量评估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风险评估可以评估项目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
第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提出相应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基于评价结果,需要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案,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的长期和短期监测,以及项目运营过程中的监测等。
此外,还需要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减少排放物的排放,改善排放工艺,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等。
最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评价工作应该广泛征求当地居民、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评价报告中。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关注项目的排放与传输特征,提出监测和控制措施,并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工作,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可能带来的大气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战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球环境和大气质量受到可能影响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其所引起的影响和减排效率的一种正式的管理程序,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界定大气环境活动引起的影响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可控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客观依据,保障大气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景观、电性能和噪声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小规模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要素(一)要考虑的空气污染要素:悬浮物、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要考虑的气候变化效应: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变暖影响、陆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三)要考虑的生态变化效应:植物分布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
四、主要技术内容(一)调查环境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参考点的气候情况、活动周边陆地、空气或水域的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涉及的生态资源是事项,进一步定义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二)采用预测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对烟气的组成和数量分配和计算烟气有毒物质浓度、毒性物质的相关环境质量指标评价和推算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程度等;(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活动:收集、整理现存的大气污染物质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对活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识别和评价;(四)采用计算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乌托邦模型、气象模型等技术,用来反推当前排放及未来排放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对应采取适当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五)模拟分析法:根据系统结构,建立空气污染活动的模拟分析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建立完备的空气污染的影响模型;(六)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将上述独立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空气污染活动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模型,对活动决策给出有理性的建议与决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旨在促进有效研究和政策制定,以防
止和减轻大气污染、大气品质变化及其引起的健康和环境后果。
它是
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从数据的角度评估空气污染的影响,并考虑各
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全球健康和环境质量,其中包括噪声污染、
气态污染、烟气污染等。
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化学物质(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氨等)、微尘,气溶胶,气体(氯气,甲烷等)等有害物质
造成的,也可能是由建筑物持续释放的有毒物质造成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需要分析和评估已知污染物,以便确
定相关的潜在负面影响,并审视已论证的和潜在的解决方案,以减轻
其影响。
此外,还需确定不同敏感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容易受污
染的人群)的潜在暴露,并考虑基于风险的评估,以确定最大允许污
染水平。
此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还要求实施进行有效的空气污
染检测、监测和监督,以及评估污染源的可行性。
一旦可行性确定,
就可以确定解决方案需要的资源,并考虑在大规模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将投资变为环境和健康益处的可行性。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一个系统的方法,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估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减轻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环境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