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 格式:pdf
- 大小:366.52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
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
《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
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
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
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
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
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
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
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
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
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王国维的意境论浅析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宋敏摘要:王国维“境界说”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真不隔王国维是我国境界说的集大成者。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综观王国维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将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内涵,大体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内容:一、“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他将“景”(物、境)在“境界”创造中的积极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审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以物观物”的审美态度其实是华夏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必然产物,因此“无我”,其实是将“我”与外物合一了。
二是从审美表现论的角度来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作用,就在于要“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因此“无我”,其实是为了更强烈地表现“我”。
王国维境界说之“真”思想探源王国维在中国文论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一些思想理论,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对文学的独特思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是集中代表他文论思想的一篇著作,而且提出了非常有影响的“境界说”。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影子,同时也发现其吸纳了西方美学思想。
说到境界,对于此种文学审美标准而言,何谓之有境界呢?深刻窥察《人间词话》,其实主要是在围绕着文学的一种审美特质“真”而言,这里的“真”指的是真情,也即真我之情。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曾对他心中的境界进行了一番具体说明,“何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在口出是也。
”①也就是外在之景,心中之情,口中之言,都要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和所见,最真我的表达。
王国维的真我思想吸纳了中国道家思想崇尚自然的真我哲学,以及西方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哲学,可谓是融贯中西的思想。
一.道家思想真我哲学的吸纳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非常之丰富,同时也难以把握,历来对其境界说的鉴定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将境界定为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如何达到其所说的境界则是《人间词话》中所讨论的。
其中王国维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真我”,是有境界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真”这一美学概念,实际上与道家所说的“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传承。
道家的文化思想是自然,而这个自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本质也是在强调真。
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自然本性”是至善至美的,不需再作任何分别,道家多称此为“性命之情”。
②道家讲人的本性看做是最本质,也是最美的东西。
在王国维看来,他所赞赏的作品都是美的,是真实的,是自然的。
在他审美意识中,美与真实,自然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人间词话》中频繁地强调“真”的思想,对于李后主、纳兰性德的评价尤其之高。
他认为李后主是“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不谙世事,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范围甚广,且多有跨时代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其中《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体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提出和建构境界说美学体系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人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条理清楚,立意明显,全文围绕“境界说”而展开的。
其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点出了《人间词话》的写作意图。
前人学者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诸如人生角度、哲学角度等,本文则选择了“境界说”的审美之维度来进行论述。
一、“境界”内涵诸说关于“境界说”内涵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佛雏认为“境界”就是能写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但要包括真切的感情和气氛。
叶嘉莹对“境界”一词的内涵加以探究,她认为“境界”出自梵语visaya,意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佛家境界,专以感觉经验特质为主。
而陈鸿祥则认为叶嘉莹的“境界“虽能给人以启发,但不能探及其真谛。
他分析境界的来历是,最能集中的抒发诗人或作者的情怀,标志其艺术风格的名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气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近人用艺术形象去解释“境界”,其说有一定的理由。
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借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诗人在生活的图画里所显示的东西,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境界”不仅是指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的生活图景,也包括了作者主观的感情。
但是就“境界”这一用语的概念来说,还不完全等同于形象。
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果说成“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形象”,就欠妥切。
王国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词中某些具有形象而缺乏真情实感之作,说它是无境界,当然可以,说他是没有形象,也就令人难以索解了。
论王国维“境界”说摘要: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在于五个方面:“境界的‘真.’”,“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造境”和”写境”,”三种境界”。
总结起来说,“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意境王国维被尊称为中国近现代美学伟大的启蒙者,他以自身深厚的学养、渊博的学识,在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时刻,成为当时罕见的可以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思想巨人之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意境”和”境界”基本上是同义词。
当他论述艺术以外的问题时,他多用”境界”,而当他论述艺术问题时,则多用”意境”。
我们在论述中不拟区分使用,一概用”境界说”指代。
那么,他眼中的”境界说”的内涵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境界之“真”在王国维看来,”境界”之为”境界”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于它是”真”。
这个”真”即”真景物”和”真感情”,而他尤其强调的是后者,所以境界的含义很多时候接近于王国维所评姜夔词中”有格无情”的”情”,他在其他地方又称为”真情”。
《人间词话》第六则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里便是对境界的解释,这一解释与佛学的境界论完全一致:境界既指景物这样的”外境”,也指第六识”意识”的对象——人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内境”。
他在此为何要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呢?这便表明王国维对于景物和人的感情是有两种不同的区分的:一般的喜怒哀乐与”真感情”;一般的景物与”真景物”。
而”真”便成为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道家文论中,”真”主要指一种与天相合的境界。
如庄子所说的”真人”,就是与”至人”、”圣人”一样,都是指与道合一之人,是老子所说的”返朴归真”的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之“境界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我们可以说此人“境界高”,形容对某件事情调追求之热烈可以说达到某种“境界”。
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多次提到“境界”一词及“境界说”。
此处的“境界”,与我们所说的“境界”含义就大不相同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就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此处的境界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第二,情与景须真。
与王国维境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个概念,即是宗白华先生提出的“意境”一词。
在《美学散步》一书中他写道“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灵境,这灵境便是艺术家之所为的意境。
”1一首好词或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必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景”乃是取自自然之境之物,而“情”则是作者内心之情思。
在王国维看来,这“情”也不仅仅是此人一己之情,更是饱含着对宇宙无限、人生须臾的思考与体悟。
情景交融即是由象征之物使人思及无名无相指无限和永恒。
“情与景必真”,此处的“真”乃是指“赤子之心”的真。
王国维说李后主阅世浅所以性情真。
与世事隔绝,内心无所挂碍,空明透彻,无所思量,因而可以容纳万物,群观万象。
生命的灵性便可融入词人性情之中。
这样的人所做出的词必是通透而充满灵气且自由自在。
“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格律、神韵,末也。
”气质、格律和神韵可看做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境界则是作品的思想内涵。
显然,思想是终于形式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曾说过“一切风格的含义即是,用符号和符号的节奏传达一种状态,一种热情的内在紧张….最佳风格在于真实地表达内在状态,合宜的使用符号以及符号的节奏和表情,一切修辞无非是表情的技巧。
”2词之格律等额可以说就是词的修辞或说符号,境界则是词所真正要表现的情感。
“境界”又有“写境”和“造境”之别。
浅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浅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王国维,字**,又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
他是中国第一个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文学研究,使得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超过了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
在王国维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境界说”既是王国维艺术美学的巅峰,又是其美学的集大成,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1、何谓“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由此可见,在作者心中,“境界”是评论词作品和词作者的一个标准。
但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独创,在我国的古代传统诗学里早以出现“境界”二字,但是却从未将其作为将“境界”作为衡量诗学的艺术标准,仅仅是涉及到境界诗论体系的一个方面。
而在王国维看来,“然**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真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将“境界”视为评价诗词的一个标准。
那么何谓“境界”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则写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由此可见,“真”是“境界”的灵魂,“真”即王国维推崇的“赤子之心”。
因而他极力推崇李后主和纳兰性德的词,因为李后主能将词所表达的感情上升为全人类的普遍感情,正如尼采说:“一切之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也正是词人所具备的特性。
而纳兰性德词之所以真切,是因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真切的词只要表现的是真我,表现的是真实的内心世界,那么即使其情意并不高雅,但也不失为有境界之词。
二、“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方为“不隔”。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真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在王国维笔下,美成了人生的一片净土,纯洁而又纯洁。
意境说更是源远流长,其文字里透露出的意境美也成了后人为文著作的最高标准。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那么,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的解释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然而,王国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境界”和“意境”两个术语,这两者是否表示同一概念呢?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意境”与“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王国维在选用“境界”一词的确费过一番心思,颇具深意。
将“境界”作为艺术批评的一种固定观点,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加以提倡,当自王国维始。
而王国维将“境界”与“意境”相提并论,我想是有道理的,在他笔下,“境界”是“意境”更高层次的融合。
中国古典美学在探寻美的本质的时候,素有“文质”、“形神”、“性灵”、“神韵”之说,而王国维唯独标榜“境界”,原因在于“境界”自产生之日起,全赖与人的感受作用,境界存在于人感受之所及。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深浅而已。
”《人间词话》中有云:“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那又以何谓之有境界?王有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实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所指的境界,也就是现在语文学习中所指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一切景语皆情语。
平常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散文还是诗歌,都注重景与情的关系,讲求意境美,这也许是受王国维的影响吧。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
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
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
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
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
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
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
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
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
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
一、研究背景“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词论的核心,几乎是百年以来的学术定论。
在王国维词学理论的研究者中,多数人都是把“真”作为“境界说”的核心来认知的。
尚永亮就认为:“王氏言‘意境’,未曾离真;言真又未曾离‘自然’。
‘自然’实乃真之内涵,而真又确为‘境界’之核心,故治‘词话’者不惟于‘境界’上用力,更当于‘自然’之真上用力。
”[1]周锡山也认为:“王国维论诗歌之内容,包括赤子说,最后皆围绕着真实性这个轴心旋转;真与不真是区分和衡量诗歌和一切文艺作品之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
”[2]但遗憾的是,系统地论述王国维“真”这一概念内涵的文献并不多。
而“真”作为境界说的核心思想,能够为理解和研究王国维的文艺理论思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此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徐调孚校注的中华书局版《人间词话》为主要论述材料,系统研究“真”的内涵,希冀能够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解释。
此外,辩证、分析其“真”究竟是一种“事实存在”,还是叔本华式的“纯粹”的“真”[3],抑或是指人的“本性”和事物的“本质”存在?“真”作为王国维词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究竟是一种性质,还是一种表达效果的程度?二、“真”的内涵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到:“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王国维在论述中指出了景、情二事,且指出了两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及其具体的对应对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文中之景与生活之景、虚构之景的关系,心中之情与文中之情的关联,甚至具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思考。
因此,本文的前半部分拟从创作主体之“真”、描写对象之“真”两个方面来论述“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
(一)创作主体之“真”论述创作主体之“真”,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创作主体产生创作冲动的基础是直观及其对世事的真见;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表现是真实流露出来的,其言辞也似脱口而出,不露痕迹;三是创作主体的真见有时能够超越个人感受,上升到普世的境界。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作者:唐海梅, Tang Hai-mei
作者单位:海南省财税学校,基础教研组,海南,海口,570203
刊名: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10(2)
被引用次数:0次
1.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 1987
2.王国维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 1986
3.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 1986
4.徐调孚校注入间词话 1955
5.陈同悲情学人王国维 1998
1.期刊论文赵盛德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读吾师林焕平教授的宏文《王国维文艺思想初探>的体会-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他的"境界说"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境界说与西方美学融铸一体,构建了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境界理论,堪称世界之最.
2.期刊论文罗钢.Luo Gang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文艺研究2006,""(3)
王国维在建构其"境界说"时,曾利用多种西方思想资源,而过去学术界关注的主要是"境界说"与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美学传统的联系,忽略了其他西方思想来源.本文通过对王国维与席勒游戏说、谷鲁斯的"佯信说"与"内模仿说"的思想关系的分析,指出西方近代心理美学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思想源泉,并对"境界说"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看法.
3.期刊论文汤秀明.TANG Xiuming从王国维评李煜词看其境界说之"真"-安康学院学报2008,20(3)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心,而"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真"."真"是王国雏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出发点,是衡量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品评词作阐述了"境界"之"真"的具体内涵.在众多词人中,王国维对李煜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拟从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这一视角,从艺术品位和创作论上探讨其"境界说"之"真".
4.期刊论文邝奕彬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科技信息2009,""(10)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5.学位论文薛彩金王国维“境界说”中文学教育经验研究2007
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其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被边缘化,文学教育这个事关培养新一代具有崇高人格、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等诸多能力的基础教育工程也在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就这一问题,一个世纪以前的王国维在面对中西交汇,古今换代的时代潮流中做出了惊人的选择和探索。
在《文学与教育》一文中,王国维大声疾呼“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
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如果说文学有永恒的价值,应当就在于此--在于对永久性的精神的重建。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的著名论著《人间词话》,对于推动真正的文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本文共分五部分,从两大方面进行研究。
一方面探讨王国维的文学教育观,分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典型性,“境界说”中的文学教育原则、文学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分析当前的文学教育现状,找出文学教育急需解决的矛盾所在,最后得出结论:“境界说”可以为当前的文学教育提供正确发展的道路,使文学教育尽快走向正规化,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6.期刊论文詹志和.Zhan zhi-he王国维"境界说"的佛学阐释-中国文学研究2008,""(4)
王国维的"境界说"诗学深受禅风佛雨的影响浸润."境界"一词本来是佛学中标举"内心"与"外境"乃不可分说之关系的重要名相."境界说"诗学的要义有二:一是强调主体精神对境相的充注性和能动性,体现了"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方可"名为境界"的佛学理念;二是强调审美对象的具象性和直观性,与禅宗标举"不隔"、看重"目前"的参禅路数实可引为同调.以佛学为向导阐释"境界说",可以更清楚更确切地理解王国维诗学观的宏旨以及他在会通中西诗学理念的思路上着意提挈中国古典诗学精粹的学术诉求.
7.期刊论文孟凌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真"-九江学院学报2009,28(2)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真",只有那些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才能得到他的赞赏和推崇. 8.期刊论文罗钢.Luo Gang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文史哲2009,""(1)
王国维把自己提出的"境界"与中国古代的"兴趣"、"神韵"之间的关系描绘为"本"与"末"的关系,近百年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实际上,王国维的"境界说"来源于以叔本华"直观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而"兴趣说"、"神韵说"植根于中国古代"比兴"的诗学原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本"与"末"的关系,王国维的"本末说"本身恰恰是近代东西方不平等文化关系的一种历史写照.
9.期刊论文曾大兴.ZENG Daxing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顾随的"高致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10.期刊论文马璐璐.陈妍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2)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他品词立论的标准.文章认为,境界说的灵魂和生命力在于真,从真的角度对其境界说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gbdsdxxb200902011.aspx
授权使用:黄小强(wfxadz),授权号:5dc9892b-46f8-4ec5-96a1-9e3301174653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