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 (24)
- 格式:ppt
- 大小:850.00 KB
- 文档页数:14
《声声慢》精品教案一等奖(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声声慢》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阅读: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分析词的韵律、节奏及情感。
2. 课文解析:对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解析词的意境和寓意。
3. 课文背景: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声慢》的词牌特点,词中的生僻字、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词卡片,课后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注意词的韵律、节奏。
3. 课文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的意境和寓意。
4. 课文背景: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声声慢》2. 词牌特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3. 生僻字词:重点字词、释义4. 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翻译课文中的经典句子。
(3)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特点。
2. 答案:(1)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例句翻译。
(3)课后拓展阅读,学生自主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红笺一叶《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的一、导入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
而诗人呢?用诗。
词人呢?用词。
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喝酒?借酒浇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词赋”中的《声声慢》。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分析词的音韵、情感、意境,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品鉴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把握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把握。
教学重点:词的音韵、情感、意境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声声慢》词谱、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声声慢》,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词的音韵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韵律、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声声慢》风格相近的词,分析其音韵、情感、意境,让学生实际操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分享并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内容:(1)词牌特点:音韵、情感、意境(2)李清照:生平事迹、创作背景(3)鉴赏要点: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词,从音韵、情感、意境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诗词文化。
省级优质课一等奖陆游《声声慢》教学实
录
简介
本文档记录了陆游的《声声慢》的教学实录,该教学实录获得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声声慢》是陆游的一首经典诗歌作品,通过细腻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本教学实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美。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理解诗歌《声声慢》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感受和体会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教学步骤:
1. 诗歌导读:教师对《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作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欣赏:全班共同朗读《声声慢》,学生按照学生课本中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感情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思念之情和对逝去爱情的描绘。
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对话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4. 讨论与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就诗歌的意象、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对话等方式表达的情感体验;
3. 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环节中展示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结束语
《声声慢》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内涵的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本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美。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对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两首词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歌曲导入课前请大家欣赏了歌曲《菊花台》,歌里提到一种花,它是?菊花。
有一句歌词“菊花残,满地伤”很好的道出了菊花这一意象的深层意蕴。
菊花即是古典诗词当中的黄花。
诗人用它来表达伤感情怀。
欣赏两个李清照描写黄花的名句: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正如东方不败善用绣花针,杨过擅长黯然销魂掌,李清照也是运用黄花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思的词中高手。
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运用黄花这一个意象来表达不同情思呢?请同学们随老师欣赏《李清照词两首》,感受“一般黄花两样情”。
三、作者介绍(提问学生)李清照 (约1084--约1155)。
济南(今属山东)人,横跨两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 当时就广为流传,人们争相效仿,称其词为“易安体”。
有《漱玉词》。
李清照的生平:1、出身: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
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2、丈夫: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3、南渡遭遇: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品味分析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意象,理解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愁情。
难点: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月满西楼》MTV,《声声慢》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随学生入场播放《月满西楼》。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位词人的作品吗?(明确:李清照)同学们初中时就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谁能给大家介绍下李清照呢?(学生简介)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所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愁?(相思之愁、闲愁、甜蜜之愁)二、整体感知1.齐读2.听朗诵(注意字音、语速、节奏、情感)3.再读(借鉴朗读录音的语速和语调)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
三、重点赏析大家都抓住了一个“愁”字,那么李清照再《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呢?(一)怎样入愁1.找出定下全词基调的句子(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具体分析“寻寻觅觅”3.具体分析“冷冷清清”4.具体分析“凄凄惨惨戚戚”5.分析这14个字的特点、好处(二)缘愁选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具体探究每个意象的涵义:淡酒——突出愁浓晚风——渲染愁情过雁——象征离愁黄花——憔悴容颜梧桐细雨——愁苦哀伤(三)为何生愁联系李清照具体的人生经历。
附: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我要通过李清照写愁之作《声声慢》的教学,再拓展到秋和愁的结缘,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意象蕴藉之美, 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视野,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让他们强烈感受到——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美字了得!我从高二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出发, 以诵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为了让学生带着强大的内驱力来学习,我还渗透了微课程教学法,制作了自主学习任务单,录制了微课,让学生课前学习,课中展示分享。
1、诵读涵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品味诗歌意象美。
3、知人论世,探究诗歌情感美。
4、用诵读传达音韵、情感美。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着诗一般的年龄,正处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朦胧的青春阶段,对诗歌有一定的兴趣,但鉴赏能力不强,而这个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鉴赏宋词。
因此,希望通过本词的学习,让他们受到一次美的熏陶,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诵读涵咏,感受词的音韵美(难点)联想想象,品味诗歌意象美(重点)知人论世,探究诗歌情感美(重点)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点拨法学生准备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通过看课文注释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读准全诗,掌握“次第”“乍暖还寒”词语读音和意义。
任务二:进入生命阅读工作室,网络阅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再通过其它阅读途径查找、阅读、整和李清照大事记的历史资料,探究诗人寻觅对象及其结果,准备小组展示分享。
任务三:看微课《探究开篇音韵美》,能至少说出一种开篇音韵美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音乐起:《秋日私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1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经验。
2重点难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两地相思离愁别绪,愁是我国古代文化风景中凄凉的一角。
李煜的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崔莺莺的愁是“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那么,作为词坛愁将的李清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词——《声声慢》。
二、新课学习: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
3、教师范读。
4、疏通词意。
5、把握词眼。
﹙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常有“诗眼” “词眼”之说。
“眼”传神之所,“词眼”是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或句子,请找出本词的“词眼”。
﹚——明确:词眼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活动2【讲授】品味语言(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希望找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不但无获,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反而感到凄凉忧戚。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声声慢》,详细内容为词作全文及其背景介绍,涉及词牌知识、词人李清照的生平简介,以及对词中意象、语言、情感的深入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础知识,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及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词作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与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品味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哀愁。
随后提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充满哀愁的宋词《声声慢》。
”2. 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奠定基础。
3. 词牌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10分钟)(1)阅读全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词作的初步感受。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讲解词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叠词等。
5.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及其作用”为例,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练习分析词中的其他意象,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仄起平收,韵律优美。
(2)意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等。
(3)情感:孤独、哀愁、失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谈谈你对《声声慢》情感的理解。
1、高二语文《声声慢》教案一等奖《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不仅要熟识课文,还需要了解作者或者诗人的信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语文《声声慢》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2、理解文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全词教学重点难点1、词中出现的意象及其体现的情感2、背诵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
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风格顿变。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语言清丽,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此外,她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善于以新颖的形象抒发情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
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解题词牌三、整体感知(1)教师朗诵,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声声慢》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情,掌握文本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意。
二、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体味词中的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学难点】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的深刻意蕴。
【教学设想】《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其主旨情感一目了然——“愁”。
可想要挖掘这“愁”字背后词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多数授课者往往先“瞻前顾后”,找出首尾两句直接抒情的句子以明确情感,然后对中间部分的各类意象加以分析体会。
本课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文本的连贯性,打乱了词人的情感脉络,使得文本的意脉出现了断层。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
而这贯穿全词的情感脉络却是有踪可寻,从当时到当今,大多词评家的论述都集中在赞赏她的开篇十四个叠字上,仔细咀嚼这十四个字,除了韵律的特殊性外,后文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都集中在这十四个字上。
所以本课以这十四个字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以此来引领学生入词境——品词意——悟词心。
本课认为循着这样的教学思路,才能更接近词人,更接近文本。
教学过程中将采取点读、范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进行古诗词鉴赏。
【预习要求】1.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训练美读,争取课前背诵《声声慢》。
2. 搜集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作比较阅读;查找有关李清照生平的资料,做摘记(字数不限)。
3. 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诵读1. 导入:她是“愁”的化身,她一生的悲怀愁情,都化作了词中的美丽音律。
声声慢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深入领会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情感。
2.分析《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2.难点:理解李清照的创作情感,体会其在诗中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李清照生平介绍、诗歌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声声慢》,了解李清照生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她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声声慢》中的哪个意象或修辞手法最为突出?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1.学生齐读《声声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3.学生尝试背诵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完成《声声慢》的课后练习。
2.深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和创作的了解。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典诗词《声声慢》,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
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呢?生1: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诗人,她的诗词很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