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美:藻井
- 格式:pptx
- 大小:10.74 MB
- 文档页数:28
中华古建筑之美---藻井(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华古建筑之美---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敦煌艺术之美探究——三兔飞天藻井图敦煌莫高窟第407窟藻井原貌图隋(公元581年—618年)高128厘米宽128厘米一、世界未解之“兔”谜在敦煌三兔藻井图,位于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绘制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隋代,是世界上未解之迷其一,最早出现于敦煌的藻井之上。
莲花式井心中呈现出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连在一起的耳朵,在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追随着,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
三兔,三耳,却产生一兔双耳的错觉,现代构成理论上也叹服其创造性。
画面中心突出,以动感打破方形的静稳,别有情趣。
三兔图不仅仅存在佛教的艺术中,也存在世界各个宗教之中,其艺术造诣相当之高,且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学术界人士一直感到疑惑的是,他们发现三兔共耳的图画中,三只沿着圆环相互追逐,耳朵相互交叠的兔子看起来,造型几乎是一样的,却也毫无违和感,并不让人视觉上产生不均衡感。
更令人惊讶的是,“三兔”造型纹样竟然出现在世界各个宗教之中,在时间和空间相距这么遥远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会显著地采用这个图像,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内、蒙古游牧人的金属器皿上、埃及瓷器上。
过了若干世纪,大约在13世纪,欧洲的德国、法国和英国基督教堂的屋顶浮雕出现相同或相似图案。
这三只兔子是怎样跨越时空,跑得那么远,“落户”得那么广泛?“三兔”具有怎样的寓意呢?一千多年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条著名的通商要道把中国同中亚和伊朗联系起来,要道的分支伸延到西藏和南亚。
除了商品之外,宗教和思想也通过这条要道传播到远方。
或许,三耳的形象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
公园13世纪法国Wissembourg圣彼得与保罗教堂天花板公园12世纪埃及或叙利亚瓷器碎片美术史学家安德鲁说:“我们不知道三兔图如何传到西方,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存在于西方中世纪教堂用来包裹圣物、覆盖圣坛、缝制祭服的东方珍贵丝绸上。
”率领研究组的考古学家格里夫斯说:“那是一个很漂亮和激动人心的图画,它蕴含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装饰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设计美学和数学原理。
藻井的设计理念源自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对几何学和数学的精湛运用。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藻井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建筑中,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对数学、几何学和审美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1. 藻井的形式与设计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装饰性非常强的结构,它通常用于天花板的装饰。
藻井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等形式。
在藻井的设计中,建筑师们通常会结合建筑的整体风格和主题,运用几何学的原理和技巧,设计出精美独特的藻井图案。
藻井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建筑的审美效果,更融入了数学与几何学的精密计算,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对数学和美学的高超造诣。
2. 藻井与数学原理的结合藻井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美学的追求,更融入了对数学原理的精准运用。
在藻井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需要运用几何学中的诸多原理和技巧,比如对称性、比例关系、图案重复等,来设计出符合建筑整体结构的藻井图案。
而在藻井的具体制作过程中,更需要精确的数学计算和几何测量,以确保藻井的图案和结构准确无误。
这种将数学原理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对数学和美学的高度融合。
3. 个人观点与总结我国古代建筑形式藻井的设计与数学原理的结合,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在美学与数学之间的高超造诣和深刻理解。
藻井不仅是建筑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深刻体现。
通过对藻井的研究与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古代建筑师对数学与美学的精湛应用,以及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我国古代建筑形式藻井的设计与数学原理的结合,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数学与审美的深厚内涵。
对藻井的深入研究,可拓展我们对我国古代建筑美学与文化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在当今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天花藻井及其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作者:谢璐妍陈依泠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21期摘要:本项目主要研究天花藻井的起源与其随着时代变迁的演变发展历程,藻井的多种表现形式与其内涵,探索藻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独特的传承意义,以便发扬传承好这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承,彰显古建筑设计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藻井;发展演变;文化传承;内涵;现代应用引言:当人们被数不胜数的宏伟宫殿、雕栏画柱所吸引时,往往忽略了凝聚在屋顶上的华美符号——藻井,这个在古人看来具有一种“从人间通向天庭”的象征意义的建筑装饰一直被专业人士所关注,它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更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穷的意味。
一、藻井的历史发展最初的藻井,其使用性能远大于装饰性能,在古人穴居时,顶上开洞以采光,且多设于穴内中央顶部的位置,称为“中”。
后来人们从穴居生活演变为地上生活,带有“中”的屋舍被视为古人祭天的对象,“中”便被设置于最尊贵的建筑里,一般设置于佛塔、寺庙、宗祠中,为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尊重开始在“中”上加入花纹藻饰,因为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藻井和天花作为古建筑中木构顶棚的两种形式,主要区别在于天花是用木条相交成的棋盘状方格,上覆木板,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太复杂的结构,古称“平棊”也叫“平机”“平橑”“平起”“承尘”到清代才开始称为天花;而藻井为木块堆叠而成,光平面上就有四边,六边,八边等结构,垂直面上结合中国木结构斗拱的特点还有伞状,拱形等结构,可谓变化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天花藻井并不仅仅应用在木结构建筑上,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殿作为典型的砖造建筑,顶部以砖叠涩法砌成八角藻井,再铺以木造平棊天花。
汉代至唐初的文献中的“藻井”多为方井,是一种韵连续天花,井中绘有倒悬莲花。
在佛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凿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就有石刻方形套叠藻井。
藻井的结构从隋朝开始发生变化,以敦煌莫高窟中的藻井为主要代表,结构向复杂演变,藻饰图案也变得更加写实。
敦煌艺术之美探究——三兔飞天藻井图敦煌莫高窟第407窟藻井原貌图隋(公元581年—618年)高128厘米宽128厘米一、世界未解之“兔”谜在敦煌三兔藻井图,位于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绘制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隋代,是世界上未解之迷其一,最早出现于敦煌的藻井之上。
莲花式井心中呈现出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连在一起的耳朵,在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追随着,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
三兔,三耳,却产生一兔双耳的错觉,现代构成理论上也叹服其创造性。
画面中心突出,以动感打破方形的静稳,别有情趣。
三兔图不仅仅存在佛教的艺术中,也存在世界各个宗教之中,其艺术造诣相当之高,且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学术界人士一直感到疑惑的是,他们发现三兔共耳的图画中,三只沿着圆环相互追逐,耳朵相互交叠的兔子看起来,造型几乎是一样的,却也毫无违和感,并不让人视觉上产生不均衡感。
更令人惊讶的是,“三兔”造型纹样竟然出现在世界各个宗教之中,在时间和空间相距这么遥远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会显著地采用这个图像,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内、蒙古游牧人的金属器皿上、埃及瓷器上。
过了若干世纪,大约在13世纪,欧洲的德国、法国和英国基督教堂的屋顶浮雕出现相同或相似图案。
这三只兔子是怎样跨越时空,跑得那么远,“落户”得那么广泛?“三兔”具有怎样的寓意呢?一千多年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条著名的通商要道把中国同中亚和伊朗联系起来,要道的分支伸延到西藏和南亚。
除了商品之外,宗教和思想也通过这条要道传播到远方。
或许,三耳的形象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
公园13世纪法国Wissembourg圣彼得与保罗教堂天花板公园12世纪埃及或叙利亚瓷器碎片美术史学家安德鲁说:“我们不知道三兔图如何传到西方,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存在于西方中世纪教堂用来包裹圣物、覆盖圣坛、缝制祭服的东方珍贵丝绸上。
”率领研究组的考古学家格里夫斯说:“那是一个很漂亮和激动人心的图画,它蕴含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藻井:中国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至美元素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至美元素,类比今天的“天花板”,天花是古代遮蔽室内顶部的建筑构件,既有装饰作用,亦可防止室内上方的灰尘落下。
而藻井,则是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
随着佛教的传入,藻井作为穹顶上的符号,一直在述说着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具有一种“从人间通向天庭”的象征意义。
既是如此,这样的构件通常也只能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或在寺庙佛像上方,或在宫殿中帝王宝座的上方,就如同天界诸神在人间的化身。
唐朝时,就曾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
即便到了宋代,这种限度已经大大放开,但还是规定“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
”进入明清,紫禁城中的奉天殿、太和殿中的藻井上,悬吊的乾元镜则直接地警告乱臣贼子,不要以身犯险,违抗天意。
不难推测出,那些心中有信仰的人,常会把最美的纹饰献给藻井,而那些位高权重者,则会通过巨大精美的藻井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加威望。
藻井之所以称之为“藻井”,是因为人类自从发现了火之后,深知火的好处,但也了解到了火的威力之大。
而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预估。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它是主水的,而在殿堂、楼阁高处作井,同时装饰藻类水生植物,就能压制火魔,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于是,这也便有了藻井的另一个叫法“覆海”,宋朝时,人们藉此认为:在屋顶上置有浩浩淼淼的海水,自然是任何火都烧不起来的。
然而,随着一代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在藻井中,挖掘出了其对建筑的装饰作用,于是这个最初为避免火灾的物件,最终演变成了装饰构件。
直到后来,彻底丧失了防火功能——藻井的做工越来越繁复,层层叠加的结构使得藻井表面面积很大,加上它处于屋内最高处,通风性能极好,结合周围的墙壁、屋顶上覆盖的陶瓦等围护材料,则恰好圈成一副“炉膛”,成为发生火灾时,最危险的着火点之一。
浅谈中国古建筑构件“藻井”的艺术摘要:本项目主要研究天花藻井的起源与其随着时代变迁的演变发展历程,藻井的多种表现形式与其内涵,探索藻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独特的传承意义,以便发扬传承好这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承,彰显古建筑设计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藻井;发展演变;文化传承;内涵;现代应用引言:当人们被数不胜数的宏伟宫殿、雕栏画柱所吸引时,往往忽略了凝聚在屋顶上的华美符号——藻井,这个在古人看来具有一种“从人间通向天庭”的象征意义的建筑装饰一直被专业人士所关注,它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更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穷的意味。
一、藻井的历史发展最初的藻井,其使用性能远大于装饰性能,在古人穴居时,顶上开洞以采光,且多设于穴内中央顶部的位置,称为“中”。
后来人们从穴居生活演变为地上生活,带有“中”的屋舍被视为古人祭天的对象,“中”便被设置于最尊贵的建筑里,一般设置于佛塔、寺庙、宗祠中,为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尊重开始在“中”上加入花纹藻饰,因为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藻井和天花作为古建筑中木构顶棚的两种形式,主要区别在于天花是用木条相交成的棋盘状方格,上覆木板,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太复杂的结构,古称“平棊”也叫“平机”“平橑”“平起”“承尘”到清代才开始称为天花;而藻井为木块堆叠而成,光平面上就有四边,六边,八边等结构,垂直面上结合中国木结构斗拱的特点还有伞状,拱形等结构,可谓变化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天花藻井并不仅仅应用在木结构建筑上,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殿作为典型的砖造建筑,顶部以砖叠涩法砌成八角藻井,再铺以木造平棊天花。
汉代至唐初的文献中的“藻井”多为方井,是一种韵连续天花,井中绘有倒悬莲花。
在佛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凿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就有石刻方形套叠藻井。
藻井的结构从隋朝开始发生变化,以敦煌莫高窟中的藻井为主要代表,结构向复杂演变,藻饰图案也变得更加写实。
始建于唐朝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三层顶部的斗八藻井是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没有过多华丽的藻饰和彩绘。
中国古建筑——藻井(藻井知识大全)古时的天花板,可从人间,通向苍穹。
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犹如覆斗,悬于室内天顶,这就是——藻井。
古时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
火克木,井中有水,水火相克,为了压伏火魔,古人就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以祈天祐。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中国古人对自然和自然现象都怀着敬畏之心加以崇拜,所以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同样,为了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给室内时的“天” 给予了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建筑中出现了“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建筑内部装饰藻井。
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因此,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窿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就表天体的缩影。
藻井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
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
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
藻井的按其型制可分为四类:①圆形藻井:色彩绚丽,造型精美,极具观赏价值。
②四方形藻井:增加了藻井纹样的多层次变化。
③八卦形藻井:八边形,且层叠层数增加。
④椭圆螺旋形藻井藻井结构相互交错,层层叠加的穹隆式结构,由下至上逐渐收缩成螺旋形藻井。
宫殿中的藻井无疑是统御帝国的天子与上天沟通、谋求认可的通路。
明清两代紫禁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藻井中悬吊的轩辕镜就很直接的警告任何乱臣贼子:不要以身违抗天意。
寺庙、道观中的藻井,则体现著天界诸神佛与其在人间的化身——造像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