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护理--大小便护理篇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婴儿大小便的观察及护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幼儿护理基础》第三章“婴儿日常生活护理”中的第三节“婴儿大小便的观察及护理”。
详细内容包括: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如何观察婴儿大小便的异常情况、婴儿大小便护理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掌握观察婴儿大小便的方法。
2. 学会判断婴儿大小便异常情况,并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判断及护理方法。
重点: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观察方法及护理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婴儿护理用品。
学具:笔记本、笔、护理操作实践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婴儿大小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婴儿大小便护理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
(2)观察婴儿大小便的方法。
(3)婴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判断及护理方法。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如何观察婴儿大小便,并进行护理操作。
(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观察、评价、改进。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婴儿是否便秘?(2)婴儿腹泻的护理措施有哪些?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2. 观察婴儿大小便的方法3. 婴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判断及护理(1)便秘(2)腹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
(2)列举三种观察婴儿大小便的方法。
A. 婴儿便秘B. 婴儿腹泻2. 答案:(1)婴儿大小便的正常规律:每日34次小便,12次大便。
(2)观察婴儿大小便的方法:观察颜色、形状、次数、量等。
(3)护理措施:A. 婴儿便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适当按摩腹部。
B. 婴儿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遵医嘱用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婴儿大小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婴儿护理--大小便护理篇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一、新生儿大小便的状况(一)大便大多数婴儿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粪便,即胎便。
出生后第一天排出的完全是胎便,颜色通常是深绿色,棕黑色,呈黏糊状,没有臭味。
接下来几天,粪便颜色逐渐变淡,一般在3—4天内胎便排尽,婴儿粪便转为黄色。
如果婴儿出生后24小时以后不见胎便排出,应报告医生,请其进行检查,看看有无肛门、有无腹部膨隆和包块等情况,以确定是否有消化道的先天异常。
(二)小便多数婴儿出生后第一天就开始排尿,但尿量很少,全天尿量通常只有1030毫升;小便次数开始也不多,第一天只有2—3次;尿色开始较深,一般呈黄色,以后随着开始喂奶,婴儿摄入的水分逐渐增加,小便总量逐天增加,小便次数也逐渐增多,到出生后一周小便次数可增加到每天10—30次,小便颜色也慢慢变淡。
少数婴儿出生后刚排出的小便略带砖红色,这是由于尿酸盐沉积所致,属正常现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只需增加喂奶量,过几天即可逐渐消失。
(三)不同喂养方式的排便次数1.母乳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几周内,每天会有几次排便,有些在每次哺乳后都排便,通常是浅黄色面糊状或浓奶汤状。
在1—3个月时排便次数慢慢减少,有的1天只排便1次,还有的需隔1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
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婴儿没有不适,就不必担心。
母乳喂养的婴儿即使2—3天排便1次时,大便都应该是软的。
2.人工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人工喂养的婴儿每日可排便1—4次,并逐渐过渡到每天1—2次。
作为母婴护理员,要注意婴儿大便的质地是否正常,如果大便的质地正常,排便的次数多少并不重要。
二、大小便后的清洁处理新生儿不懂得控制大小便,屁股经常会沾上大小便,清洗时不仅要注意是否洗得干净,还要注意不要因为手力过重伤到婴儿。
下面分男女婴来介绍大小便的清洁处理。
(一)女婴清洁的基本步骤步骤1:解开健康宝宝纸尿裤,擦去肛门周围残余的粪便,用湿由纸或洁净的温湿毛巾擦洗小肚子各处,直至脐部。
婴幼儿排泄护理知识婴幼儿的排泄护理是每个父母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正确的排泄护理可以保证婴幼儿的健康和舒适,同时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重要亲密接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婴幼儿排泄护理的一些重要知识和技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婴幼儿的排泄习惯。
新生儿通常会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排出一种叫做胎便的黑色粪便,这是由于在子宫内吞食了羊水和毛发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胎便会逐渐变为黄色,这是正常的现象。
婴儿的排便频率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从每天多次到每天一次或两次。
此外,婴儿的尿布也需要经常更换,以保持干燥和清洁。
在进行婴幼儿的排泄护理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持洁净和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在每次更换尿布之前,应该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婴儿湿巾或棉球将婴儿的臀部和生殖器清洁干净。
同时,要确保使用的尿布是柔软舒适的,以避免对婴儿的皮肤造成摩擦和刺激。
其次,正确的排泄姿势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婴儿来说,最好是让他们躺在平坦的表面上进行排便或小便。
这样可以减少对婴儿的不适和压力。
在更换尿布时,我们可以将婴儿的腿部稍微抬高,以便更好地清洁和更换尿布。
除了正确的排泄护理姿势,正确的护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选择适合婴儿的尿布和湿巾非常重要。
尿布应该是柔软、透气和吸水性好的,以避免对婴儿的皮肤造成过多的湿气和刺激。
湿巾应该是无刺激性的,不含酒精和化学物质,以免对婴儿的皮肤造成伤害。
另外,婴幼儿的排泄护理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
例如,尿布疹是婴儿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
尿布疹通常是由于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以及尿布摩擦而引起的。
为了预防和治疗尿布疹,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抗菌和保护性的尿布膏或乳液,同时保持婴儿的尿布干燥和清洁。
最后,婴幼儿的排泄护理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重要的亲密接触。
在进行排泄护理时,父母可以与婴儿进行眼神交流、轻柔的触摸和温暖的话语,以增进亲子关系和安全感。
这种亲密接触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和身体发展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婴幼儿的排泄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父母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优质课件2024030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四章“新生儿护理”第二节“新生儿大小便护理”,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大小便的特点与生理机制,护理原则及操作步骤,异常情况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原则。
2. 掌握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与异常情况识别及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护理新生儿大小便的专业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
教学重点: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生理特点,护理原则及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新生儿模型,大小便护理器材,PPT课件。
2. 学具: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手册,练习用的大小便护理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原则及操作步骤。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例题,分析新生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练习,教师指导与纠正。
5. 小组讨论(10分钟):讨论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生理特点护理原则操作步骤2. 异常情况识别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步骤及异常情况处理方法。
2. 答案:根据教材及课堂讲解,详细列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步骤及异常情况处理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专业素养。
同时,组织实地考察,了解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操作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2. 实践操作练习的指导与纠正3. 作业设计的操作步骤及异常情况处理方法的详细解答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生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1. 大便颜色异常:红色大便:可能因肛门裂伤或肠套叠所致,需及时就医。
2024年新生儿大小便护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新生儿护理》教材第3章第2节“新生儿大小便护理”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2. 能够识别并处理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中常见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教学重点: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新生儿模型、护理用品(尿布、湿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操作视频,让学生了解护理过程。
2. 理论讲解(10分钟)(1)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新生儿尿布更换为例,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个新生儿模型,进行尿布更换的实操练习。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6. 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2.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3.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新生儿尿布更换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答案:(1)操作步骤:①准备物品;②将新生儿平躺;③解开尿布;④擦拭臀部;⑤穿上新的尿布;⑥整理衣物。
(2)注意事项:①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②避免尿布过紧或过松;③观察新生儿皮肤,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基本知识。
课后,学生应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
同时,拓展延伸部分可了解新生儿其他方面的护理知识,如沐浴、喂养等,提高自己的综合护理能力。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课件2024030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儿科护理学》第4版第7章“新生儿护理”中的第2节“新生儿大小便特点及护理”。
详细内容涉及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原则、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掌握大小便护理的基本原则。
2. 学会观察新生儿大小便情况,识别并处理常见的大小便问题。
3. 培养学生关爱新生儿,提高护理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原则及方法。
难点: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大小便问题,如便秘、腹泻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大小便护理用品。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原则,展示护理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模拟操作,教师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如便秘、腹泻等,并提供解决方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大小便护理的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2.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原则3. 常见大小便问题及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论述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原则及方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详细阐述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原则及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原则。
2. 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大小便问题,如便秘、腹泻等。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原则1. 大便: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35次/天,颜色呈黄色或黄绿色。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课件2024030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实用新生儿护理教程》第3章第2节,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情况,如何正确更换尿布,新生儿大小便异常的观察与处理,以及大小便护理中的卫生与安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情况,学会正确更换尿布的方法。
2. 能够观察新生儿大小便异常现象,并进行简单的处理。
3. 提高学生的大小便护理技能,增强护理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大小便异常的观察与处理。
教学重点: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情况,正确更换尿布的方法,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新生儿模型,尿布,湿巾,护理用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场景,让学生了解护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1)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情况。
(2)正确更换尿布的方法。
(3)新生儿大小便异常的观察与处理。
(4)护理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例题1:新生儿每日正常大便次数是多少?例题2: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大便异常?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1)正常情况(2)更换尿布方法(3)异常观察与处理(4)卫生与安全2. 例题与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新生儿每日正常大便次数及性状。
(2)列举三种新生儿大小便异常现象,并简要说明处理方法。
2. 答案:(1)新生儿每日正常大便次数为35次,性状为黄色或绿色,糊状或膏状。
(2)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① 大便次数过多: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腹泻症状,注意饮食卫生,必要时就医。
② 大便次数过少:增加哺乳次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便秘症状,适当按摩腹部。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实用新生儿护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详细讲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要点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新生儿大小便的频率、颜色、性状;如何正确更换尿布、清洁臀部;新生儿便秘、腹泻等常见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能正确判断新生儿大小便是否正常。
2. 学会正确更换尿布、清洁臀部的方法,提高护理技能。
3. 了解新生儿常见大小便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的理解,常见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2. 教学重点:正确更换尿布、清洁臀部的方法,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新生儿模型、尿布、湿巾、护臀膏、体温计、手套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新生儿护理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实际操作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要点及常见问题。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判断新生儿大小便是否正常,如何处理常见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进行判断和处理方法的练习。
5. 操作演示(10分钟):教师演示正确更换尿布、清洁臀部的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6. 学生操作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2. 正确更换尿布、清洁臀部方法3. 新生儿常见大小便问题及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篇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指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基本技能。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新生儿其他方面的护理知识,提高综合护理能力。
2024年新生儿护理大小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生儿护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大小便的特点、护理要点、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重点分析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探讨如何科学地进行大小便护理,以提高新生儿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掌握大小便护理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观察新生儿大小便状况,识别并处理常见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护理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操作技巧和问题处理。
重点: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新生儿模型、大小便护理用品、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手册、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案例分享,引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演示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流程。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互相扮演新生儿和家长,进行大小便护理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要点生理特点护理方法常见问题及处理2. 操作流程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案例分析。
2. 答案:(1)案例一:新生儿腹泻,处理方法为调整饮食、保持清洁、观察病情。
(2)案例二:新生儿便秘,处理方法为增加水分摄入、按摩腹部、适当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的熟练度。
2. 拓展延伸:了解新生儿其他方面的护理知识,如睡眠、喂养、沐浴等,提高综合护理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新生儿护理实践活动,加深对护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实用新生儿护理》第四章第三节:新生儿大小便护理。
内容详细包括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方法、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了解护理原则和方法。
2. 学会正确观察新生儿大小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新生儿大小便异常情况的识别及处理。
重点: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护理原则及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新生儿模型、尿布、湿巾、护臀膏等。
2. 学具:教材、《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新生儿大小便护理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讲解新生儿大小便的生理特点,阐述护理原则和方法。
3. 演示操作:利用新生儿模型演示大小便护理的正确操作步骤。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教师指导纠正。
5. 例题讲解:分析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2.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原则与方法3. 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答案:参照教材和《新生儿大小便护理操作手册》。
2. 课后实践:回家后,为家里的新生儿进行大小便护理,记录操作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新生儿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了解更多的护理技巧和理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2.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原则与方法3. 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4. 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操作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及课后实践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生儿大小便生理特点新生儿的消化系统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其大小便生理特点如下:1. 消化吸收能力差: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3. 尿布更换要及时:新生儿尿布需每23小时更换一次,以防尿布疹。
新生儿大小便护理一、新生儿大小便的状况(一)大便大多数婴儿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粪便,即胎便。
出生后第一天排出的完全是胎便,颜色通常是深绿色,棕黑色,呈黏糊状,没有臭味。
接下来几天,粪便颜色逐渐变淡,一般在3—4天内胎便排尽,婴儿粪便转为黄色。
如果婴儿出生后24小时以后不见胎便排出,应报告医生,请其进行检查,看看有无肛门、有无腹部膨隆和包块等情况,以确定是否有消化道的先天异常。
(二)小便多数婴儿出生后第一天就开始排尿,但尿量很少,全天尿量通常只有1030毫升;小便次数开始也不多,第一天只有2—3次;尿色开始较深,一般呈黄色,以后随着开始喂奶,婴儿摄入的水分逐渐增加,小便总量逐天增加,小便次数也逐渐增多,到出生后一周小便次数可增加到每天10—30次,小便颜色也慢慢变淡。
少数婴儿出生后刚排出的小便略带砖红色,这是由于尿酸盐沉积所致,属正常现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只需增加喂奶量,过几天即可逐渐消失。
(三)不同喂养方式的排便次数1.母乳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几周内,每天会有几次排便,有些在每次哺乳后都排便,通常是浅黄色面糊状或浓奶汤状。
在1—3个月时排便次数慢慢减少,有的1天只排便1次,还有的需隔1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
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婴儿没有不适,就不必担心。
母乳喂养的婴儿即使2—3天排便1次时,大便都应该是软的。
2.人工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人工喂养的婴儿每日可排便1—4次,并逐渐过渡到每天1—2次。
作为母婴护理员,要注意婴儿大便的质地是否正常,如果大便的质地正常,排便的次数多少并不重要。
二、大小便后的清洁处理新生儿不懂得控制大小便,屁股经常会沾上大小便,清洗时不仅要注意是否洗得干净,还要注意不要因为手力过重伤到婴儿。
下面分男女婴来介绍大小便的清洁处理。
(一)女婴清洁的基本步骤步骤1:解开健康宝宝纸尿裤,擦去肛门周围残余的粪便,用湿由纸或洁净的温湿毛巾擦洗小肚子各处,直至脐部。
步骤2:用一块干净的湿巾擦洗婴儿大腿根部所有皮肤褶皱,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擦。
步骤3:抬起婴儿的双腿,并把一只手指置于女婴双踝之间。
接下来清洁其外阴部,注意由前往后擦洗,防止肛门处的细菌进入阴道和尿道。
用干净的湿巾纸清洁肛门,然后清洁屁股及大腿,向里洗至肛门处。
步骤4:擦干双手,用纸巾抹干婴儿的屁股。
如果患有红臀,可以先让婴儿光着屁股玩一会,使屁股干透,并在外阴部四周、阴唇及肛门、臀部等处擦上护臀膏。
(二)男婴清洁的基本步骤步骤1:让婴儿平躺在床上,解开健康宝宝纸尿裤,男婴常常在此时撒尿,因此,解开健康宝宝纸尿裤后仍将尿布的前半片停留在阴茎处几秒钟,等他尿完。
利用健康宝宝纸尿裤的吸水性,兜住尿液,以免弄湿和污染床垫。
步骤2:母婴护理员站在婴儿身体的右侧,先用左手抓住婴儿的两只脚踝向上拉起,一只手指置于其两踝之间,以免因两腿挤压得过紧造成婴儿疼痛不适。
再用右手翻开健康宝宝纸尿裤,用相对洁净的健康宝宝纸尿裤内面擦去肛门周围残余的粪便,将健康宝宝纸尿裤前后两片折叠,暂时垫在屁股下面。
然后,放下婴儿的两脚,用专门的湿巾纸或洁净的温湿毛巾擦洗屁股。
步骤3:先擦洗肚皮,直到脐部。
再清洁大腿根部和外生殖器的皮肤褶皱,由里往外顺着擦拭。
用干净的湿巾清洁睾丸及阴茎下面。
给婴儿清洁阴茎时,要顺着离开其身体的方向擦拭,不要把包皮往上推。
在男婴半岁前都不必刻意清洗包皮,因为大约4岁左右包皮才和阴茎完全长在一起,过早地翻动柔软的包皮会伤害其生殖器。
当清洁睾丸下面时,用手指轻轻将睾丸往上托住。
洗完前部,再举起婴儿的双腿,清洁肛门及屁股后部。
步骤4:护理员擦干双手,用纸巾抹干婴儿的屁股。
如果患有红臀,可以先让他光着屁股玩一会,使屁股干透,并在肛门周围、臀部涂抹一些护臀膏。
三、如何辨别新生儿大小便的异常观察大小便性状是判断新生儿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大便状况的辨别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
胎便中含有胎儿时期的肠黏液腺分泌物、脱落的上皮细胞、毳毛、皮脂、胆汁等,这种肠腔中的混合液并非是肠道出血,完全不必担心。
如果新生儿出24小时后尚无大便排出时,应该请医生检查是否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母婴护理员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大便,了解母乳的质量,也可以得知婴儿母亲的营养是否适当,以便调整饮食结构及科学哺乳。
例如:(1)婴儿的大便呈黄色,且粪与水分开,大便次数增多,说明婴儿消化不良,提示母乳中含糖分太多。
因为糖分过度发酵使婴儿出现肠胀气、大便多泡沫、酸味重,应该限制产妇的摄糖量。
(2)当母乳中蛋白质过多时,婴儿的大便有硬结块、臭味特别重,此时应限制产妇鸡蛋的摄入量。
(3)当母乳喂养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且次数多,婴儿常因饥饿而多哭闹。
(4)肠道感染时,大便稀薄或为水样的黏液便,且呈脓性,有腥臭味。
(二)小便状况的辨别婴儿可在分娩中或出生后立即排小便,尿液色黄透明,开始量较少,一周后排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20余次。
如果婴儿出生后24小时尚无小便排出时,应该请医生检查是否患有先天性泌尿道畸形。
(三)几种异常大便的性状及处理1.粪便量少,次数多,呈绿色黏液状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喂养不足引起的,这种大便也称饥饿性大便。
只要给予足量喂养,大便就可以转为正常。
2.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呈深棕色水样,带有明显酸味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摄入过多的淀粉类食物(如米糊、乳儿糕等),对食物中的糖类不消化所引起的,如果排除婴儿肠道感染的可能性,就应该调整婴儿的饮食结构。
3.粪便中水分增多,呈汤样,水与粪便分离,而且排便的次数和量有所增多,这是病态的表现,多为肠炎、秋季腹泻等病。
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引起婴儿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应该建议雇主立即带婴儿到医院就诊。
4.大便稀,呈黄绿色且带有黏液,有时呈豆腐渣样这可能是霉菌性肠炎,患有霉菌性肠炎的婴儿同时还会患有鹅口疮,如果婴儿有上述症状,需到医院就诊。
5.大便恶臭大便恶臭,如臭鸡蛋味。
这主要是婴儿蛋白质摄入过量,或蛋白质消化不良。
应注意配奶浓度是否过高,进食是否过量,可适当稀释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
如果已经给婴儿添加蛋黄、鱼肉等辅食,可以考虑暂时停止添加此类辅食,等到婴儿大便恢复正常后再逐步添加辅食。
还可以给婴儿用点多种维生素制剂,以帮助其消化。
6.大便变稀,含较多黏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时婴儿哭闹不安。
应该考虑是不是因为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病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7.大便为淘米水样,排便无腹痛,婴儿快速出现脱水、抽搐、休克等症状。
这种情况提示婴儿患霍乱病的可能性比较大,必须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8.大便量白色或陶土色,且伴有黄疸、瘙痒等症状首先考虑是胆道梗阻,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延误诊断和治疗会导致永久性肝脏损伤。
9.血便血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婴儿肠道出血,首先应该看看是否给孩子服用过铁剂或大量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血所引起的假性便血。
如果大便呈赤豆汤样,颜色为暗红色并伴有恶臭,可能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如果大便呈果酱色可能为肠套叠;如果大便呈柏油样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鲜红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来源于直肠或肛门。
以上状况均需立即到医院诊治。
(四)小便异常反映的疾病(1)小便次数较多,每次尿量少,小便时疼痛哭闹,可能尿道有炎症。
(2)小便金黄色或橘黄色,可能受维生素B2、黄连素、痢物灵等药物的影响。
(3)小便啤酒色或发红,为血尿,多见于肾炎,此病多见于3—8岁的孩子,2岁以下少见,有的新生儿由于盐结晶把尿布染红,不算病态。
(4)小便棕黄色或浓茶色,摇晃尿液时,黄色沾在便盆上,泡沫也发黄,多见于黄疸型肝炎。
(5)小便乳白混浊,如加热后变清则为正常现象,加热后变得更混浊则不正常。
(6)小便放置片刻有白色沉淀,如果婴儿一切正常,尿检查除盐类结晶外,没有其他异常,不属病态,多喂点水,沉淀即会消失。
婴儿大小便能够很好地反映其身体健康状况,如果需要带其去医院就诊,可以在家中提前留取婴儿的大便样,以便到医院能够及时进行化验,尽早得到诊治。
四、尿布的使用与更换(一)使用布尿布的方法尿布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正方形尿布的边长大约为70—80厘米,折成三角形使用,因此又称之为三角尿布。
长方形尿布一般宽约35厘米,长100—120厘米,对折成细长条,做成圈形使用。
婴儿的腿,总是两腿伸开自然形成M字形的姿势。
如果换尿布的动作太粗鲁,会引起髋关节脱臼,所以,必须在不破坏腿的自然姿势的前提下垫尿布。
垫尿布时,尽量要松松地垫上。
只垫上胯股部分就可能了。
如果用尿布和尿布罩、衣服等将婴儿的下半身勒得太紧,不仅会妨碍其腿部运动,也会妨碍其呼吸运动。
绝对不能用过去常见到的那种从腰到脚层层缠绕的方法。
在婴儿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变换尿布的叠法和垫法。
出生后3个月内尿量少,用长方形尿布竖着叠两折。
只垫在胯下就可以了(正方形尿布竖着叠四折)。
尿布罩要胯裆间宽大的,不要勒紧新生儿的腿部的较好。
3个月以后尿量增多,长方形尿布需用两块才能不漏尿。
正方形尿布最好变换一下叠法。
(二)使用尿布时应注意的问题(1)不应在尿布外再垫塑料布或橡皮布。
因为塑料布或橡皮布不透气、不吸水,尿液渗不出去,会使新生儿臀部的小环境潮湿、温度升高,容易发生尿布疹和霉菌感染。
但是可以在夜间用棉花、棉布做成厚的尿布垫垫在尿布外面,但更换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
(2)到了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给新生儿换尿布时不要直接用刚刚暴晒的尿布,需要等尿布凉透后再用。
从防止发生尿布疹的目的出发,在夏季应该增加新生儿光屁股的时间。
(3)气候寒冷的冬季,在给新生儿换尿布时,要用热水袋先将尿布烘暖,也可放在大人的棉衣内焐热再用。
这样新生儿在换尿布时就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三)换尿布的方法至少要为新生儿准备15—20套尿布,条件许可,最好准备30套。
换尿布要在做好全部准备以后,快速换上。
在冬季,要用暖炉将尿布烤暖些,换尿布人的手也要暖和。
大便后换尿布时,应先用尿布干净的部分擦净臀部的大便,再用脱脂棉或纱布浸泡在热水里,拧干后擦干净臀部;小便后换尿布时,也应该这样做。
给女婴擦臀部时,要从前向后擦。
也就是先洗小便部位,再洗大便部位。
给男婴擦臀部时,要看阴囊上是否沾有大便。
换完尿布,一定要洗手以保持清洁。
五、健康宝宝纸尿裤的使用与更换(一)使用健康宝宝纸尿裤的方法健康的皮肤应当是干爽的。
湿皮肤很快就会变得脆弱,易发生尿布疹。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健康宝宝纸尿裤造成的湿润,应当经常更换健康宝宝纸尿裤,并使用吸收力强的健康宝宝纸尿裤。
凡士林油、氧化锌软膏或尿疹膏也有助于保护皮肤不受潮湿的影响。
新生儿粉也许会使成年人的皮肤感到很舒服,但并非适合新生儿。
新生儿粉可以在短时间里减少健康宝宝纸尿裤与新生儿皮肤之间的摩擦,但是一旦被尿浸湿,就不起作用了。
(二)使用健康宝宝纸尿裤时应注意的问题(1)换健康宝宝纸尿裤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