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
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滚压泵和离心泵两种。
目前仍以滚压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两种类型:①鼓泡式氧合器: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②膜式氧合器(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人工心肺机就是由氧合器和血泵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机械装置.)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c,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c,用于体外循环中患者的体温降升和心脏停搏液的变温。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体外循环中一旦发生意外,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为18~24%。
体外循环技术和设备还很不完善,加之体外循环工作琐碎、繁杂,需要灌注医师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能迅速正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处理。
一、体外循环意外的分类(一)机械性故障1、动脉泵故障1)表现形式(1)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停止转动。
常见原因可能是在泵头内涂抹油、滑石粉使电机短路或电机传送带断裂。
此时如有备用泵立即更换,否则手摇动脉泵至手术结束。
(2)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颤动或蠕动,或突然出现高速运转,调节控制钮无效。
多数情况下为高频电流的影响,如高频电刀,泵控制板老化亦可造成这种情况。
此时立即停止高频电流仪器使用后,泵转动可即刻正常。
动脉泵阻闭失灵致使泵管在泵头内蜷曲破裂而发生气栓,泵马达控制失灵使泵达最高转速,倾刻间使氧合器内血液排空大量气体进入体内。
2)预防措施(1)尽可能选择性能良好的体外循环机。
(2)体外循环机要有专人管理,定期检修。
(3)勿在泵头内涂抹油或滑石粉。
(4)体外循环运转中勿使用高频电流的仪器。
(5)手摇把放于固定位置,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机械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手摇泵以维持循环,参考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氧合器血平面维持动脉流量,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2、氧合器意外1)氧合性能不良此系体外循环中最常发生的意外。
如氧合不佳,不能去泡,遇此情况可采用替换氧合器的方法,具体操作:迅速降温以减低机体氧耗,速取一个消毒好的鼓泡式氧合器,准备好三通,暂停心肺转流,钳夹动脉及静脉管道,将故障氧合器静脉回流室或动脉储血室和泵管入口及新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回流室相连,再将故障氧合器的气体管道和静脉引流管接至新氧合器上。
心肺转流只需停止2-3分钟,安全简便、快捷、效果满意(图4-5-1)。
2)氧合器热交换部分渗漏此种情况相对少见。
要求在氧合器安装前先连接水泵运转5分钟,若有水向血液氧合部分渗漏即可发现。
体外循环医师岗位职责
体外循环医师是心血管手术医生团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在心脏手术期间提供体外循环支持和监测,确保患者的循环系统维持正常。
其主要岗位职责如下:
1. 准备工作:在手术前,进行体外循环设备的检验和准备工作,包括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行、准备血液以及其他必要的供给物资。
2. 体外循环设备操作:负责操作体外循环机,包括装配、调试和调节循环回路;监测和调节循环中的血流、温度、血气状态等参数,确保患者血流和氧合状态稳定。
3. 维持体外循环:在手术过程中,负责监测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调整体外循环设备的参数,保持患者心跳稳定、血流通畅和氧供充足。
4. 治疗应对:在手术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循环系统问题,如心律失常、凝血功能异常等,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5. 协助团队工作:与心脏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其他团队成员紧密合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供有关体外循环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6. 记录和报告:负责记录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术后情况,编写详细的手术报告;及时向团队成员汇报患者的情况和手术进展。
7. 持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参与学术会议和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总之,体外循环医师在心脏手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负责维持患者的循环系统稳定,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摘要】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
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
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
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
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体外循环;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大动脉转位矫治术(Switch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以及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缺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现将我院近3年开展Switch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面做回顾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共开展Swith手术7例。
手术年龄7 d~3个月;男6例,女1例;体质量3.2~6.45 kg。
1.2 ECC方法全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经鼻插管,采用JOSTRA 人工心肺机,DIDECO901希健婴儿膜式氧合器,东莞血液超滤器,国产宁波菲拉尔婴儿型动脉微栓过滤器和管道。
术中采用动脉端连续压力监测,静脉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和红细胞比积监测,鼻咽温度、肛温监测。
预充液采用复方林格液,20%人血蛋白,冰冻血浆,根据患儿术前红细胞比积适当加入新鲜库血。
在预充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15~20 ml,甘露醇2.5 ml/kg,甲基泼尼松龙30 mg/kg。
全组均采用深低温技术,术中行传统超滤复合零平衡超滤,停机后行改良超滤使患儿HCT达100~110 kg/L。
1.3心肌保护方法本组采用的停跳液以复方林格液为基底液,除加入10%氯化钾、25%硫酸镁、5%碳酸氢钠外还加入适量白蛋白。
首次灌注剂量为20 ml/kg,隔30 min再灌注首剂的半量1次。
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体外循环服务是医疗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和服务,它在手术过程中,代替心血管系统完成循环和氧合功能,为患者提供供氧、排毒、保护心脏等关键支持。
本文将对体外循环服务进行总结汇报,从其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实施过程及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体外循环服务的发展。
一、概念与发展历程体外循环服务是指通过血液透析、氧合等技术手段来代替心脏及血管系统的功能,为患者提供心脏和循环的支持服务。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体外循环被首次成功应用于人类心脏手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服务逐渐成为现代心脏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应用领域体外循环服务主要应用于心脏和血管手术、器官移植、心脏功能支持等领域。
在心脏和血管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代替心脏完成血液的氧合、排毒、循环等功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生理环境,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成功。
在器官移植中,体外循环可保持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缺氧时间,提高移植效果。
在心脏功能支持中,体外循环可以暂时替代心脏的功能,维持身体的生命体征,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支持,争取更好的治疗机会。
三、实施过程体外循环服务的实施包括设备准备、操作人员准备、术前检查、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准备好体外循环设备,包括体外循环机、氧合器、动脉管路、静脉管路等。
同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认证,保证操作人员的熟练掌握体外循环技术。
在术前检查环节,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体外循环。
手术操作阶段,操作人员需要将患者连接到体外循环机上,进行血液透析、氧合等操作。
术后处理包括拆除体外循环回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护理等工作。
四、优势与展望体外循环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提供稳定的血液氧合和循环功能,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二是可以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担,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三是可以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临时的心脏功能支持,为心脏移植、瘤切除等治疗提供机会。
体外循环整治实施方案体外循环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心脏病急救和心脏功能支持等领域。
为了确保体外循环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套科学的整治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整治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一、设备准备。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前,首先要对体外循环设备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检查。
包括检查体外循环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管路的完整性以及各种辅助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体外循环治疗的首要保障。
二、团队配备。
体外循环治疗需要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来进行协作。
这个团队通常包括心脏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和技术人员等。
各个成员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密切配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术前准备。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心脏彩超等检查。
术前准备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四、操作流程。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
包括体外循环设备的连接、气泡的排除、抗凝剂的使用等。
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五、术中监测。
在体外循环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
包括心电图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是体外循环治疗的关键。
六、术后处理。
体外循环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后处理。
包括体外循环设备的拆除、伤口的处理、患者的监护等。
术后处理的规范性,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七、风险评估。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手术风险、体外循环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等。
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八、质量管理。
体外循环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包括设备质量管理、操作流程质量管理以及术后效果的质量管理等。
质量管理的完善性,对于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心脏手术在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体外循环技术是心脏手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体外循环技术?体外循环技术(ECMO)是一种利用外部机器来代替心脏和肺部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手术中,如心脏搭桥、心脏移植等,以及危重病人的治疗,如肺功能不全、心脏骤停等。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现方式是让血液经过一系列的管路,经过氧合器、过滤器等设备,重新进入患者体内。
体外循环技术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以便完成手术或恢复病情。
二、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1. 心脏搭桥手术心脏搭桥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手术。
手术需要用到体外循环技术,将患者的心脏暂停跳动,以便进行手术。
同时,体外循环技术可以为心脏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心脏在手术过程中不会遭受到缺血和缺氧的伤害。
2. 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
手术需要用到体外循环技术,将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满足手术所需的操作条件。
与心脏搭桥手术相似,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需要将患者的心脏与体外循环连接,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瓣膜置换也是应用体外循环技术的一种手术。
在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时候,体外循环系统可以维持患者血液的循环,保证手术过程中血液压力和心输出量的稳定,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三、体外循环技术的危险性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在现代心脏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例如,体外循环系统常常与出血等并发症有关。
此外,由于长时间使用体外循环设备,患者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和感染的影响。
四、尚未解决的问题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还面临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1. 体外循环技术是否会对患者大脑血流量和氧合产生影响?2. 体外循环技术是否会加重患者的肺功能不全?3. 体外循环技术会不会增加手术操作时间,从而影响手术的效果?总之,体外循环技术在现代心脏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容摘要: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丁振元,骆荩,张涛
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丁振元,骆荩,张涛
【摘要】目的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
方法 ecc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方法。
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
结果升主及半弓置换10例,bentall手术33例,cabrol+半弓置换手术1例,bentall+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9例,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例,升主及全弓置换+带膜支架植入术5例,david手术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
采用腋动脉插管27例。
ecc时间129~414(182.3±51.9)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8~259(137.0± 35.0)min,最低鼻咽温13.8~28.0(22.8±3.5)℃,深低温停循环26例,停循环时间15~55(29.2±11.4)min,停循环时最低鼻咽温13.8~21.0(17.7±1.9) ℃,转流中尿量150~4900(1326.1±1061.2)ml,超滤量900~5000(2783.9±1246.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192(27.8±32.3)h,术后24h胸腔引流量120~1850(523.2±353.1)ml。
术后死亡4例,余者痊愈出院。
结论针对不同的大血管手术选择不同的ecc方法并加强围术期ecc管理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体外循环;大血管手术;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大血管手术的操作技术复杂,难度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由于动脉瘤所累及的病变部位不同,使手术方法也较多变,由此也决定了不同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灌注方法。
从2000年5月至2007年9月本院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将术中ecc管理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1例,男性50例,女性11例,年龄26~67岁,体重48~100
kg。
病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7例,升主动脉瘤24例,大动脉炎2例,马凡综合征8例,合并冠心病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ct或核磁共振成像确诊。
急诊手术8例,其余均为择期手术。
1.2.手术方式升主及半弓置换10例,bentall手术33例,cabrol+半弓置换手术1例,
bentall+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9例,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例,升主及全弓置换+带膜支架植入术5例,david手术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
1.3.麻醉及ecc方法
1.3.2 ecc设备及预充所有患者均使用膜式氧合器(safemaxi或terumo-18),连续血气监测(cdi-500,terumo),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polystan)。
预充液包括:乳酸林格氏液、万汶注射液、人血白蛋白、5% nahco3及20%甘露醇注射液。
1.3.3 ecc灌注方式未累及到弓部的升主动脉瘤,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建立ecc,中度低温下手术。
病变部位累及弓部者,采用右侧腋动脉、右房插管建立ecc。
停循环手术时间超过30 min则经腋动脉行顺行性脑灌注,流量8~10 ml(kg·min)。
恢复循环后加入甲基强地松龙15 mg/kg,抑肽酶27.8 u/kg(停循环者在恢复循环后使用),甘露醇200 ml。
当静脉血氧饱和度达80%以上时开始匀速复温, 同时应用超滤器滤水。
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灌注。
1 / 2
2.结果
ecc时间129~414(182.3±5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8~259(137.0± 35.0)min;
深低温停循环26例,停循环时间15~55(29.2±11.4)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13.8~
21.0(17.7±1.9) ℃;灌中尿量150~4 900(1 326.1±1 061.2)ml;超滤900~5 000(2 783.9±1 246.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192(27.8±32.3)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20~1 850(523.2±353.1)ml。
26例深低温停循环患者脑保护良好,未发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
术后死亡4例(6.6%),余者痊愈出院。
3.讨论
大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主动脉病变,常累及主动脉弓而需行弓部血管置换,常规ecc灌注方法难以保证复杂手术操作,亦难以避免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等并发症。
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及外科术式选择合适的ecc方法是保证此类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而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脑保护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脑保护方法一般为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