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绒蒿在欧洲的园林里
- 格式:doc
- 大小:17.39 KB
- 文档页数:6
欧洲园林植物的特点
欧洲园林植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性:欧洲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包括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在欧洲的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2. 适应性强:欧洲园林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从北欧的寒带气候到地中海的亚热带气候,都有相应的植物适应生长。
3. 色彩丰富:欧洲园林植物的花朵和叶子颜色丰富多彩,从深红色到浅黄色,从深绿色到浅绿色,从白色到紫色,各种颜色的植物相互交织,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4. 历史悠久:欧洲园林植物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和植物种植技术。
在欧洲园林植物的发展历程中,人们注重植物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植物种植技术和园林设计理念。
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采用了对称式的设计,以几何形状的花坛和修剪整齐的树木为主要特色;英国的庄园花园则注重自然风格,强调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自然形态,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氛围。
欧洲园林植物的特点是多样性、适应性强、色彩丰富和历史悠久,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欧洲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绿绒蒿评价
绿绒蒿(Artemisiavulgaris)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被用作中药材来治疗许多疾病以及改善健康状况。
它是一种灰绿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欧洲和亚洲的老家园里都可以找到。
它的植株有一条分枝的根和长而浓密的叶子,小叶子有深绿色和灰色发黄,并且有几个类似灰色小蒿穗。
绿绒蒿可以治疗很多不同的疾病,包括头痛,咳嗽,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和败血症等。
它的药效是因为它含有鞣酸,苦味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它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以及维生素B族等,含有的矿物质包括钾,钠,镁,铁,锌和钙等。
它还含有多种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可以帮助身体抵御自由基和环境污染,从而防止老化和疾病发生。
绿绒蒿还可以用于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促进健康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减轻肌肉酸痛,疲劳,促进睡眠,增强记忆力,增强性能和身体活动能力,并且对肝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绿绒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增强性能,促进睡眠等。
但是,它有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包括皮肤过敏,恶心,头痛,呕吐,和腹泻等。
为了确保安全,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并遵守医嘱,使用指定的量。
总的来说,绿绒蒿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改善健康状况,但由于可能出现副作用,在使用前仍应务必咨询医生,
并遵守医嘱,以确保安全。
绿绒蒿,最让植物学家向往的花!究竟美在哪?炎盛夏,城市早已经开启了烧烤模式,而巴朗山的花季却悄然到来,各色花儿在高山上次第开放。
在这个短暂而炫烂的花季,绿绒蒿,紫堇,报春,百合,马先蒿,鸢尾,委陵菜,龙胆......各种野花在林缘草坡,在高山草甸,在貌似荒凉的流石滩竞相绽放。
这让不远千里赶来的植物爱好者们止不住地惊叹欣喜。
在这片花海之中,再没有什么植物能如同绿绒蒿这般让人目驰神迷。
行走在山野的植物爱好者被西方植物猎人追随的绿绒蒿时光回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我发现了它,我的红色情侣,它生长在灌木丛中,仿佛要我验证它的身份。
”这是1903年的夏季,年轻的植物猎人威尔逊在他第二次中国之行中,首次在四川西北的边陲小城松潘县附近海拔3650 米的山地相遇他梦寐以求的红花绿绒蒿时的情景。
在此前,1903年7月14日,他已经在康定附近的高山上如愿以偿见到了他此行的重要采集目标,被西方人称为“黄色喜马拉雅罂粟花”的全缘绿绒蒿。
红花绿绒蒿不久以后,威尔逊来到了巴朗山口,这一天,他惊喜万分地发现了一大片开满黄色花朵的全缘绿绒蒿的花海!威尔逊无法抑制住自己内心的那种喜悦和激动,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海拔11500英尺以上,华丽的全缘叶绿绒蒿,开着巨大的、球形的、内向弯曲的黄花,在山坡上盛开,绵延几英里。
千万朵绝无伦比的绿绒蒿,2-2.5英尺高的、耸立在其他草本之上,呈现一片景观宏大的场面。
我相信再也找不到一个如此夸张豪华的地方。
”全缘绿绒蒿的花海1905年,威尔逊回到英国,带回了510种树种和2400种植物标本,其中包括好几种来自中国四川西南山地的绿绒蒿。
威尔逊所服务的维奇公司特地用5块纯金和41颗钻石制成一枚形状如“黄色喜马拉雅罂粟花”的全缘绿绒蒿的胸针来表彰他的贡献。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植物猎人为了喜马拉雅罂粟花,前赴后继地踏上了东方探险之旅。
这些生长在中国西南腹地的绿绒蒿,为什么会让远在万里之遥的西方人如此迷恋,如此倾慕?西欧绿绒蒿——被踢出去的“属长”19世纪后,来到中国西南的植物探险家们发现,在中国西南,有着比欧洲家乡更丰富的绿绒蒿,由于她们都来自于罂粟科,同罂粟属植物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西方花卉爱好者们把它们统称为“喜马拉雅罂粟”。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园林植物应用--以埃斯特、兰特、冈贝里亚庄园为例尹航【摘要】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以规则的几何布局、统领全园的长轴和绿篱围合成的植物空间为主要特征。
当时园林景观常常作为建筑在室外的延续,其形式也与建筑有所关联。
而文艺复兴园林之所以能形成这些特征、形式,园林植物的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几个具有代表性园林的实地调研,对园林植物类型和其对园林整体布局的影响做了阐述。
%Italian renaissance classical garden is famous for its geometry structure,long axis and the plant space which is encircled by hedges. At that time the garden was often used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building,and its form was related to the buildings frequently.The landscape pla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make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me ture.This essay expounds the types of landscape plants of several Italian middle renaissance classical gardens combining with the field research by the author,and reveals the landscape plants’ impact on the overal layout of the garden.【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200-201)【关键词】文艺复兴园林;园林植物;埃斯特庄园;兰特庄园;冈贝里亚庄园【作者】尹航【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意大利古典园林常以15世纪到17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园林为代表。
绿绒蒿喜马拉雅的传奇作者:徐波董磊来源:《森林与人类》2016年第04期“绿绒蒿”,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
它花型硕大、色彩艳丽、姿态优美,是喜马拉雅地区众多高山植物的明星物种,也是著名的观赏花卉。
在西方园艺界,它被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家喻户晓。
在中国,了解它的人不多,仅限于部分植物学者及往来于西南山地或者青藏高原地区的观花爱好者。
是的,绿绒蒿是一个美丽多样,甚至有些神秘的高山花卉,与人们熟悉的罂粟、虞美人是近亲,但绿绒蒿更加桀骜孤高。
传奇的植物学发现史欧洲人把绿绒蒿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这个名字的背后蕴藏着传奇的植物学发现史。
1814年,法国植物学家路易斯·维古尔(Louis Viguier)发现“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早在1753年命名的“西欧罂粟”的雌蕊具有明显的棒状花柱,有别于其他已知的罂粟,于是,以西欧罂粟为模式,建立了一个新属“Meconopsis Viguier”,中文名为“绿绒蒿属”,西欧罂粟改名为西欧绿绒蒿。
在西欧湿润的丘陵地带,从大不列颠群岛到伊比利亚半岛、比利牛斯山及法国中央高原等地,几乎随处可见黄色至橙黄色的西欧绿绒蒿。
1824年,瑞士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Augustin-Pyramus de Candolle)基于“植物猎人”在喜马拉雅山南侧尼泊尔中部采集的标本,发表尼泊尔绿绒蒿。
这是绿绒蒿属在亚洲的第一个代表种,也使绿绒蒿属由一个分布仅限西欧的属,变为西欧-喜马拉雅地区间断分布的属,属内种数也由1个种变为两个种。
19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和“植物猎人”涌入喜马拉雅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
其中一些标本经过当时世界顶级的植物学家研究后被证实是振奋人心的新物种。
20世纪,英国人欧内斯特·威尔逊(Ernest Wilson)、乔治·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及金登·沃德(Kingdon Ward)等分别来到喜马拉雅山脉另一侧的中国西南山地进行植物收集,采集和发现了大量新物种,如极具观赏价值的黄杯杜鹃、高穗报春、橘红灯台报春、天蓝龙胆、帝王百合以及具有蓝色花朵的绿绒蒿——藿香叶绿绒蒿。
著名的园林植物学家威尔逊(Ernest H. Wilson,1876-1930) 曾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没有任何其它一类乔灌木能比木兰科植物在园林园艺界更著名、更受赏识,也没有任何其它一类乔灌木能比木兰科植物盛开更大、更丰富多彩的花朵”。
威尔逊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
1899年——1910年,威尔逊四次来到中国考察湖北、四川、西康东部的植物。
1903年第二次来康定采集植物标本,时值冬季未能采到中国西部山区松杉植物球果,但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910年又第四次来到康定。
四次考察中,威尔逊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多种植物种子,并引种到欧洲和美洲许多植物园。
通过对标本的鉴定,他发现大量新种,回国后著有《中国西部植物志》。
中国西部许多植物的命名都是由威尔逊、雷德、马斯特共同命名或单独命名发表。
如康定云杉和川西云杉等都是他们命名的。
之所以在植物的拉丁学名里经常见到Rehd 、Wils 、Mast等命名人,这说明是他们首先发现这些植物种。
他四次到中国收集植物,尤其以在四川境内收集的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
在前后十二年里,他一共收集了65000多份植物标本,并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带回了西方。
其中,最著名的有被西方称为“中国鸽子树”和“手帕树”的珙桐、有被称为“高傲的玛格里特”的黄花杓兰、有被称为“帝王百合”的岷江百合、有被称为“华丽美人”的绿绒蒿(这种花属罂粟科绿绒植物)以及后来成为新西兰重要的栽培水果“中国鹅莓”的猕猴桃等。
威尔逊因此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他撰写的《中国,园林之母》一书,至今在西方世界备受推崇和赞誉。
威尔逊发现的叫“全绒绿绒蒿”,在西方被称之为黄色罂粟花。
威尔逊先后三次到达位于川藏线上的康定、泸定、丹巴、荣经、汉源、石棉等地,采集了上千种植物标本,其中包括有20多种新植物,如:康定云杉、川西云杉、黄果云杉、小檗叶石楠、细梗蔷薇、华西蔷薇、木帚栒子、泡叶栒子、狭叶牡丹、晚花铁线莲、康定木兰、西康木兰、康南杜鹃、凹叶杜鹃、毛蕊杜鹃、多叶小漆树、泸定百合、香海仙报春等。
华丽的盛宴川西邂逅全缘叶绿绒蒿作者:火姐来源:《户外探险》2017年第08期一直以来,西方人把绿绒蒿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直到漫长的两百年过去后,人们才将绿绒蒿属和罂粟属的科属区别开来。
绿绒蒿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及横断山脉。
大多数绿绒蒿多年生,且一生只开一次花,它生长于高寒地带,喜欢寒冷湿润的环境,目前在国内几乎无法进行人工栽培。
因此想要看它,只能走进高原。
初见传奇植物绿绒蒿是在雅家埂。
雅家埂属于贡嘎山保护区,从摩西经雅家埂到康定50多公里,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山上除了野放的牦牛以外,就只有叮咚的流水和无处不在的花鸟。
我一个人端着相机循迹而去,却不想被几只牦牛跟上了。
我慢它们也慢,我快它们也快,我跑它们也跑……吓得我放弃公路,朝山上垭口跑去。
垭口的天气经常是凄风苦雨,走几步就可能让人气紧胸闷,然而就是这逃命的一跑,我竟然邂逅了垭口附近的“世外桃源”:雨雾中的红石堆里,有成片的黄色在凛冽的寒风细雨中步调一致的欢快摇摆,这不就是心心念念的全缘叶绿绒蒿吗?其实在一个世纪前,有两个英国人发出了像我一样的感叹。
英国自然科学家普拉特把全缘叶绿绒蒿介绍到欧洲,称之为黄罂粟,他采集的标本至今珍藏在邱园。
他描述黄色罂粟花在阳光照射下会发出绸缎般炫目的色彩,这让狂热的西方花卉爱好者深深迷恋。
后来植物猎人威尔逊被维奇园艺公司派到中国西部,收集可供栽培的全缘叶绿绒蒿的种子,并且成功引种了绿绒蒿。
为表彰他的功绩,维奇园艺公司奖励他一枚用5块纯金和41颗钻石制成的全缘叶绿绒蒿形胸针。
看来和全缘叶绿绒蒿的缘分着实不浅,雅家梗之后,又在巴郎山与其重逢,湛蓝天空之下,尽是它的金黄身影。
巴郎山位于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至四姑娘山风景区之间,地处中国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
巴郎山海拔5040米,垭口海拔4523米,距成都200余公里,省道303线蜿蜒其间。
整个地区生态资源极为丰富。
通常来说,6月至8月是观花时节,然而花季雨季常常伴随在一起,我们常常戏谑雨季出行的都是壮士。
绿绒蒿在欧洲的园林里邱园:绿绒蒿文化传播大本营绿绒蒿的分布中心虽然在中国,可我初识它,却是在英国。
2013年5月,应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邀请,我随中国花卉考察团赴伦敦参加英国切尔西花展100周年纪念展。
切尔西花展是园艺与花卉界的“奥斯卡”,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近700名园艺师都会在这里亮出自己的“绝活”,展园里挤满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花展上,我见到一种叶色墨绿的草本植物,上面开着天蓝色的花朵,花瓣有皱丝一样的质感,亮橙色的花蕊与碧蓝的花瓣交相辉映。
这种花如此超凡脱俗,让人过目难忘。
第二天,我们访问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邱园的植物种类之多、标本之丰富令人瞠目。
在这个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植物园参观时,我惊喜地发现了一张绿绒蒿的老照片――昨日失之交臂,今日在此复得,怎不令人欣喜!见我如此感兴趣,主人介绍说,这张黑白照片的主角是藿香叶绿绒蒿,作者金登?沃德是邱园的专业植物采集家(“植物猎人”),作品拍摄于1950年左右。
藿香叶绿绒蒿来自我国西藏东南部的高山上。
我们的话题,围绕绿绒蒿展开,许多与绿绒蒿相关的人和往事,在我们的交谈中鲜活起来。
与绿绒蒿关系最密切的邱园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欧内斯特?威尔逊。
这位邱园的植物学家,在中国西部12年的传奇经历,使他成为20世纪对世界园艺学和植物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
12年的中国之行,他一共收集了6.5万余份的植物标本(共计4500种植物),发现了许多新种,并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其中包含了多种绿绒蒿。
邱园是绿绒蒿在欧洲的落脚地,也是绿绒蒿文化传播的大本营。
1913年,欧内斯特?威尔逊完成了自己的专著《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全面介绍了绿绒蒿的发现之旅。
自那以后,欧洲的绿绒蒿热一直“高烧不退”。
1934年,后来担任邱园植物园主任的乔治?泰勒,写下了第一本关于绿绒蒿的专著,书中收录了41个绿绒蒿相关物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物种的发现,绿绒蒿及其变异品种数量逐渐达到70多个。
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及其对世界园林的贡献园林植物资源是植物造景的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多彩,仅种子植物就超过25000种以上,其中乔灌木种类约8000多种。
很多著名的园林植物以我国为分布中心,为公认的“花卉王国”。
现例举一些属中原产的中国的园林植物种类与世界种类总数的比较,见表1。
第一节、西方国家引种中国园林植物资源史实16世纪葡萄牙人首先从海上进入中国引走了甜橙,17世纪英国人,荷兰人相继而来。
1689年最早来中国采集植物的是英国的外科医生詹姆斯·坎安宁,他收集有600份标本,并命名了杉木。
专业引种开始于19世纪。
1803年,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派汤姆斯·埃义斯引走了中国的多花蔷薇、栎棠、南夭竺、木香及淡紫百合,并将此百合繁殖了l万个球。
1815年英国决定在中国建立使馆,指定植物学家克拉克·艾贝尔为使馆内科医生,他和助手引回300种植物种子,其中包括梅和六道木。
罗夫船长引走了云南山茶和紫藤,这株紫藤1818年栽于花园中,至1839年已长达55m,覆盖167m2的墙面,一次开67.5万朵花,被认为是世界上观赏植物中的一个奇迹。
从1839年起,英国多次派员来华收集园林植物资源,同时兼顾收集很多重要的经济植物资源,使我国很多珍贵、有价值的植物资源不断流向国外。
其重要人员如下: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由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在1839 -1860年中曾四次来华调查及引种。
协会命他引种野生或栽培的观赏植物及经济植物的种子,收集花园、农业和气象情报资料,并特别要他收集北京故宫御花园中桃的栽培品种、不同品质的茶叶、在香港的灯笼花生长环境,调查有无黄色重瓣月季、黄色山茶及蓝色芍药等,收集荷花的变种。
佛手。
金柑、食用百合及做宣纸的原料植物,分析植被生长茂密处自然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适合山茶。
杜鹃、菊花。
灯笼花等植物生长的栽培土壤理化性质。
福琼从中国引走了秋牡丹、桔梗、金钟花、构骨、石岩杜鹃、柏木、阔叶十大功劳、榆叶梅、榕树、搜疏、12-13种牡丹栽培品种、二种小菊变种和云杜鹃。
绿绒蒿在欧洲的园林里
邱园:绿绒蒿文化传播大本营
绿绒蒿的分布中心虽然在中国,可我初识它,却是在英国。
2013年5月,应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邀请,我随中国花卉考察团赴伦敦参加英国切尔西花展100周年纪念展。
切尔西花展是园艺与花卉界的“奥斯卡”,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
近700名园艺师都会在这里亮出自己的“绝活”,展园里挤
满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花展上,我见到一种叶色墨绿的草本植物,上面开着天蓝色的花朵,花瓣有皱丝一样的质感,亮橙色的花蕊与碧蓝的花瓣交相辉映。
这种花如此超凡脱俗,让人过目难忘。
第二天,我们访问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邱园的植物种类之多、标本之丰富令人瞠目。
在这个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植物园参观时,我惊喜地发现了一张绿绒蒿的老照片――昨日失之交臂,今日在此复得,怎不令人欣喜!见我如此感兴趣,主人介绍说,这张黑白照片的主角是藿香叶绿绒蒿,作者金登?沃德是邱园的专业植物采集家(“植物猎人”),作品拍摄于1950年左右。
藿香叶绿绒蒿来自我国西藏东南部的高山上。
我们的话
题,围绕绿绒蒿展开,许多与绿绒蒿相关的人和往事,在我们的交谈中鲜活起来。
与绿绒蒿关系最密切的邱园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欧内斯特?威尔逊。
这位邱园的植物学家,在中国西部12年的传奇经历,使他成为20世纪对世界园艺学和植物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
12年的中国之行,他一共收集了6.5万余份的植物标本(共计4500种植物),发现了许多新种,并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其中包含了多种绿绒蒿。
邱园是绿绒蒿在欧洲的落脚地,也是绿绒蒿文化传播的大本营。
1913年,欧内斯特?威尔逊完成了自己的专著《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全面介绍了绿绒蒿的发现之旅。
自那以后,欧洲的绿绒蒿热一直“高烧不退”。
1934年,后来担任邱园植物园主任的乔治?泰勒,写下了第一本关于绿绒蒿的专著,书中收录了41个绿绒蒿相关物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物种的发现,绿绒蒿及其变异品种数量逐渐达到70多个。
最近,英国邱园植物学家格雷?威尔逊出版了专著《绿绒蒿:蓝罂粟及其近亲》,详细描述了绿绒蒿及其亚种、变种的栖息地,同时配发了绿绒蒿的分布图。
那些拍摄于野外的彩色照片以及彩绘图片,再次展示了绿绒蒿植物的美丽多彩。
盛开在欧洲花园
参观完邱园后,我们去到英国伦敦西南郊的威斯丽花园,在这里再次领略了绿绒蒿的迷人风采。
威斯丽花园是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旗舰花园。
如果说邱园以植物收集分类等科学研究著称,那么威斯丽花园在景观设计和视觉呈现方面更胜一筹。
我们到访的季节,杜鹃花开得正艳,在一丛杜鹃花的边缘,一株娇小纤美的蓝色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这就是绿绒蒿。
众所周知,我国西南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山脉是绿绒蒿分布的中心,绿绒蒿在西方的花园中能够扎下根,与植物学家金登?沃德密不可分。
1924年,他和另一位植物学家由乃堆
拉山口进入西藏,在尼羊曲河边一个叫塔巴则的地方,采集到了大量的藿香叶绿绒蒿种子,这是法国人德拉维于1886
年在云南首次发现的、最容易培植的一种绿绒蒿。
金登?沃德带回欧洲的绿绒蒿种子,在西方的花园和植
物园扎下了根,和杜鹃、报春等植物一样,成为欧洲青藏高原植物的代表――欧洲的一些“喜马拉雅花园”里,就种满了绿绒蒿和其他高原植物。
尽管发现并采集了100多种杜鹃属植物,但最让金登?沃德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被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的神奇花朵,他于1923年完成专著《蓝罂
粟的故乡》,让绿绒蒿(蓝罂粟)这一美丽娇艳的花朵,被
更多人得知。
今天,绿绒蒿的传奇故事至今依旧在上演。
1997年5月,由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组织的考察队专程到四川西部观赏野
生花卉。
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绿绒蒿发烧友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到中国来看看当年威尔逊收集的野生花卉生长的故乡。
他们很多人的私人花园里,都栽种了大量的中国植物,其中不乏喜马拉雅高原上的瑰宝――绿绒蒿。
2006年6月,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们再次来到四川雅加埂。
草地上、山坡上,浅黄色的全缘绿绒蒿灿烂地开着,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但是这些植物爱好者们仍激动不已。
只有骨灰级玩家才能种活它
绿绒蒿是园艺界的小众品种,没有大规模工厂化栽培。
1926年,绿绒蒿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春季展上亮相,英国的园艺家都醉心于引种它,拥有它是每一个园艺家的梦想,然而在那个时代,种活它是一项不可完成的挑战。
今天,即使在园艺十分发达的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也只有骨灰级玩家才能种活这种植物。
比尔?泰瑞,一位有着40年种植经验的园艺家,同时也是绿绒蒿的拥趸。
1994年以来,他和妻子生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阳光海岸,致力于打造一座“完美花园”。
他也是成功栽培和推广绿绒蒿的专家,拥有的绿绒蒿种质资源一度位居北美第一。
在他撰写的《蓝色天堂:邂逅绿绒蒿》
(2009)一书中,比尔不但讲述了绿绒蒿的美丽故事,而且还展示了作为一位有毅力和恒心的园艺家,是如何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侍养这种谜一般的植物的。
据介绍,由于绿绒蒿来自高寒山区,喜欢冷凉环境,怕热,喜湿,所以苏格兰、爱尔兰、不列颠哥伦比亚沿海、阿拉斯加和挪威北部,都是它的适生地。
如果需要在其他地方培育,就要创造相应的小气候。
专家说,绿绒蒿人工培植的最大难题就是催芽,种子需要低温处理才能成功。
它适合秋播或是春播,也有玩家建议在隆冬季节室内冷凉处播种,或直播在室外环境,经历冬季自然的低温期可以很好帮助萌发。
也可以盛在穴盘里面,放到冰箱冷藏室4周-6周,之后拿出到室温环境培养。
绿绒蒿需要排水性好的土地和肥沃的酸性土壤。
绿绒花在初夏盛开,可以持续到初秋。
除非你想让种子成熟,否则在花卉凋谢后割除地上的花茎,标记好花的位置,以待来年生发。
根据国外花友的说法,绿绒蒿根系不是很深,盆栽也能够成功。
“重点不是盆栽,而是看能否满足其生长需要的特殊环境”,这位花友告诫说。
近年来,也有国内的园艺爱好者开始试种绿绒蒿,并指出绿绒蒿在国内适宜栽培的大致环境,如川西、云南、贵州、山东胶东半岛、西藏和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地区最适宜繁衍,但究竟成效如何,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