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四端的主要内容是指人天生具有的四种本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本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萌芽,与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这四端,实践仁、义、礼、智。
具体来说:
1. 恻隐之心:指的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
每个人都有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感到同情的能力,这是施行仁的开始。
2. 羞恶之心:指的是羞耻心,是义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行为的对错有判断能力,对于不善的行为会感到羞耻和厌恶,这是施行义的开始。
3. 辞让之心:指的是推辞谦让的心,是礼的开端。
每个人都有在利益面前退让一步的想法,这是施行礼的开始。
4. 是非之心:指的是明辨是非的心,是智的初始。
每个人都有对事物对错判断的能力,这是施行智的开始。
孟子认为这四种本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
而这种本性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第二单元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3.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开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
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教学重难点重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难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壮举,没有商鞅、范蠡的谋略,没有富可敌国的财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他的父兄,在外敬重他的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棍棒抗击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那些国家阻碍老百姓适时进行生产,使百姓不能耕作、锄草来奉养他们的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大王请不要怀疑!''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江山的霸气,但他却演绎出了他的不平凡。
他以宽广的胸怀,悟透了天道,看破了红尘。
他所为的,只是保持本心。
二、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
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开展的严重障碍。
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三、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篇课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响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一起来看看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文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解释孟子四端的含义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
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
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1]2。
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它大体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一)人性是善的。
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1]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
孟子讲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
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
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4]孟子谈的人性,主要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的。
他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就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所在。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义礼智之心。
身与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对于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物质欲求,孟子淡然视之,认为这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凭此并不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
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它们使人真正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
所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意思是说,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义礼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清和.表现在颜面.显露于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动作.不待用言语说明,人们一看便知道了。
孟子“性本善”思想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摘要:“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性善说”的核心。
本文主要介绍了“性本善”思想的内涵并提出了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本善”思想; 内涵; 道德教育; 意义一、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内涵(一)“四心”是“性本善”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内涵1.人“性本善”源于人有“四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若无“四心”,则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即“四心”与生俱有,先验地存在于人本之中。
因此,“‘四心’是人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本性所以为善的根本原因”。
2.“四心”就是“四端”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在他看来,“四端”存在于人心之中,是道德的基础。
“四心”有层次之分。
“恻隐之心”同“不忍人之心”,是四端之首;“四端”虽各有特性,但实际是一个统一体,是各种道德因素的总汇,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
(二)“仁义礼智”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四心”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四德的性质。
有了“仁”和“礼”,就能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关系;有了“义”和“智”,就能够自觉地进行道德自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善各种德性。
所以,“四德”既是人性之善发展、完善的内容,也使其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三)“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孟子认为,“人心”有共同的喜好,且“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
因此,“人心”以及由人心发出的情感对道德的完善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善的内在融合孟子认为,人内心之善和肉体形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合而为一,就成为一个有道德属性的人。
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就人的精神道德和物质之肉体形式的总体而言,是二者的统一。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的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较少涉及,这与孟子其他方面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现象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说是孟子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讨论,以求方家指正。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
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
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呢?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端”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有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套习题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书,亦或者是一本历史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教、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象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
它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
21.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____的态度。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译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篇语录体散文,出自《孟子》。
此文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也是对道德修养的殷切期望。
它提醒我们,作为人,本身就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培育它。
只有当真正理解和实践了这些道德准则,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够为个人、为家庭、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之心。
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之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之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间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之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四端”之心与人性本善———兼论以孟子为人性向善论者的理论误区云 龙【摘要】由“四端”之心出发以言人性本善是“孟子道性善”的关键理论环节。
“端”既有端始义,又有端绪义。
端始义是就人之成圣成德这一历程来说的,它内涵着以“善”为“端”而进于成圣成德这一动态生命实现的观念。
人性由此内在包含着一个“孳孳为善”、善善不断地先天动态结构。
向善论者多以经验论的方式来讲人性。
这种抽离“善”的先天内容讲人性的方法,与告子“生之谓性”的思维模式殊途同归,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性的消解。
孟子在心性论这一整体论域中,本乎“性”以言“心”,立于“本”以言“生”,从而将人性之“生”与“充端”的过程理解为人性自身的复“本”运动。
所以,充“端”实即复“本”,孟子的扩充善端说与人性本善论亦由此而为一内在关联的整体系统。
孟子所道之“性善”实为人性本善,而非人性向善。
【关键词】孟子;人性本善;“四端”之心;动态人性论;向善论中图分类号:B22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152-07作者简介:云 龙,河南开封人,(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14ZDB003)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人性本善内涵,是孟子思想体系乃至传统儒家道德学说成立的基石。
然而,古人以“性善”为人性本善的真理性共识,在现代遭到以人性向善论者为代表的“非本善论”的各路孟学研究者的质疑。
他们要么站在“同情”地理解孟子的角度,宣称孟子是人性向善论者,改头换面地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要么直接批判孟子人性本善的真理性。
这导致孟子“性善”论真实意蕴的消解,亚圣之义隐而不彰。
其中,对“四端”之心的误解性诠释构成向善论者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从“四端”之心问题入手,对向善论者的偏颇之处进行疏解,对“孟子道性善”的人性本善内涵予以澄清。
一、“四端”与“善”“四端”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選》延伸教材班級:_______座號: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
四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
(端:事物的起始。
惻隱:見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羞惡:因自己不好而覺得恥辱,看到別人不好而覺得憎惡。
辭讓:禮讓、婉拒。
)
2.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此言意謂被背棄仁義之人,就不足取了。
自暴自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
後多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3.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放心:放恣放散之心。
為學之道就是把放失的本心找回來而已。
4.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赤子之心:如赤子(嬰幼兒)般善良、純潔、真誠的心地。
5.孟子〃公孫丑上:「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
指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尚能逃避而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無法逃避懲罰的。
6.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指占有利的時機不如占地理優勢,占地理優勢又不如贏得人心。
7.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音ㄗㄨㄛˋ,悔愧也)於地,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三樂:三種令人愉悅的事。
孟子認為天下三大樂事為「父母兄弟都建在」「無愧於天地」「能教育天下的精英之人」。
而「稱王於天下」不包含在其中。
8.孟子〃離婁:「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順應天道必可長存,違逆天理將遭滅亡。
9.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困阨、不顯達時就保持個人的節操修養;顯貴時廣布恩澤,使天下蒼生皆能蒙受其惠。
10.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始作俑者: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
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11.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得道者多助:站在正義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12.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金錢、富貴不能惑亂其心志;雖然貧窮低賤但仍不改其操守;面對權勢壓迫,亦堅貞不屈,這就叫做有志氣而勇敢剛毅的男子。
13.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
棄井:廢井。
比喻前功盡棄。
14.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
言近指遠:言辭淺近而意旨深遠。
亦作「言近旨遠」。
15.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
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這就是現代國家所謂的「民主觀念」。
16.孟子〃離婁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一個人只有真誠地關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一個人只有真誠地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17.孟子〃梁惠王上:「老(v.)吾老(n.),以及人之老(n.);幼(v.)吾幼(n.),以及人
之幼(n.)。
」
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
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18.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
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熊掌了。
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
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駕在私利之上的。
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是可以捨棄的。
19.孟子〃盡心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
其慮患也深,故達。
」
孟子說:「人具有德行、智慧、學術、才識,往往是由患難中磨鍊得來的。
特別是那些被國君遺棄的孤臣和婢妾所生的兒子,他們平時對處境總是感到不安,對災患總是憂慮深遠,因此他們往往能成為通達事理的人,具有種種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