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7.86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林口镇明德小学刘苹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非常重视,不仅作了量的规定,而且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也作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这说明新课标对阅读(特别是大容量的课外阅读)作用是肯定的,它强调了阅读能够起到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从而起到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发展人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丰富人的文化积累,建构具有自己意义的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我认为,低年级课外阅读在于老师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课题的界定:

1.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2.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是指低年级学生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必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低段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阅读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

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显性目标:探索多样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喜欢和好书交朋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人人参与读书成为学校、家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隐性目标: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全校师生热爱阅读、喜欢思考,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努力达到“读书,让学校精神起来”的目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注重硬、软件建设,每个班集体要尽力营造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

3.综合目标: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各学科教学效率,形成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探索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大阅读教育模式,形成鲜明的课外阅读特色。

五、课题的实践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

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的确,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家长、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也。

(二)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化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玩耍,却不愿化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

3.第三阶段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完善升华。

七、成果显示:

(一)显性成果:

1.研究报告

2.教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总结、论文、课堂实录、教育效果等。

3.教师的优秀课例、相关的资料。

4.各类获奖的材料、证书。

5.学生的成绩等相关材料。

(二)隐性成果:

1.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学生自主阅读水平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1.文献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分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适当调整课题研究,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