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5 KB
- 文档页数:10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和差异,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差异。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技能。
3. 科学探究方法与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找出衔接点与差异。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对比分析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
2. 准备实验器材,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3.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和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分析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差异,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
3. 实验教学:演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技能。
4. 科学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化学知识讲座,邀请高中化学教师或专业人士进行讲解,拓宽学生视野。
2. 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 布置开放性化学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初高中衔接教案化学教案标题:初高中衔接教案化学一、教学目标1. 确保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
2. 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2. 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三、教学内容1. 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础概念。
2. 引入高中化学知识,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内容。
3. 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 实验操作: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3.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内容。
2. 引入高中化学知识,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内容。
3. 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等内容。
4. 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5. 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课堂练习:通过布置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评估,检查其实验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和改进。
3. 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化学初中与高中衔接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初中与高中衔接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初中与高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
2.掌握化学初中与高中的知识点,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难点:初中学生如何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引起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形成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对比(10分钟)1.学生讨论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不同之处,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化学初中与高中的知识点梳理(15分钟)1.教师逐一介绍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解释其重要性和难度。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记录重点知识点,并与初中化学知识点对比,找出差异和联系。
四、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引导(10分钟)1.教师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做好笔记、如何复习知识点等。
2.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多思考,多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巩固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化学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教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上的变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高中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4. 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顺利完成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如原子结构、分子构成、化学反应、溶液浓度等。
2. 回顾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如试剂取用、仪器使用、数据处理等。
3.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使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 分析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差异,如知识深度、广度、教学方法等,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5. 探讨高中化学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回顾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点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或抽查,检验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总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1课时初高中化学课本的衔接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化学的课程结构和教科书的栏目与功能。
2.明确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的不同。
3.举例初步学习钢铁的腐蚀。
教学过程初高中化学所学的化学内容都是非常基础的,在整个化学的世界里,其实是九牛一毛。
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一点上,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是自成体系的,研究的都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用途,主要学的都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化学是一个螺旋的环,初中化学是下面的一个小环,高中化学就是上面的一个大环,这两个环是相连的,但又是不同的,主要是在层次和高度上不同。
在学习高中课程之前,首先应该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不同。
初中化学用一年的时间学了两本书,上册和下册;高中化学将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1和必修2,后面可以再选修一门或者几门化学模块。
化学选修有六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化学与生活主要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主要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案了解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为高中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回顾与扩展。
教学重点: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回顾。
教学难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延伸应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整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通过实例引入化学知识的衔接,让学生了解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之间的联系。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Step 2:复习初中化学知识1. 回顾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2. 练习初中化学相关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Step 3:拓展化学知识1. 介绍高中化学中的新知识点,与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对比。
2. 演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化学知识的魅力。
Step 4: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
Step 5: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课外阅读、练习题等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化学知识的衔接与延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2. 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性质等。
2. 高中化学知识的引导与讲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3.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
2. 利用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类、变化、性质等基本概念。
2. 讲解高中化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并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初中和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学生对化学学习有兴趣,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和高中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滴定管等3. 教学课件:化学知识讲解、实验操作演示等4. 网络资源:化学知识讲解视频、实验操作视频等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2. 实验室环境:安全、整洁、设备齐全,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共10课时2. 课间休息:10分钟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初中化学知识,讲解高中化学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讲解高中化学基本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3. 第三课时:进行化学实验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第四课时:总结本章节内容,进行学习评价十、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4. 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初高中化学衔接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和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差异;
2. 掌握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初中化学知识回顾;
2. 高中化学知识概述;
3.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技巧。
教学步骤:
1. 导入: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并谈谈初中和高中学习化学的不同之处。
2. 知识梳理:概述高中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强调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3. 练习:设计一些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
能力。
4.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技巧,并尝试应用
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衔接技巧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提供相关的初高中化学知识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
1. 考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测试题,考查学生对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技巧
的掌握情况;
2. 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对学生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反馈;
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
初高中衔接课程化学教案课程目标:
1. 系统复习初中化学知识,梳理基础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建立科学思维;
3.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提升学习成绩。
教学重点:
1. 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与扩展;
2. 高中化学知识引入与理解;
3. 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中化学知识复习
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2. 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4.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高中化学知识引入
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进阶;
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4. 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
第三节: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1. 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与维护;
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操作;
3.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4. 实验结论的推断与验证。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与实例讲解相结合;
2. 实验操作与观测实践相结合;
3. 课堂讨论与思维激发相结合。
教学评价:
1. 定期小测验巩固知识;
2. 实验报告评分考核实验操作技能;
3. 期末考试检验知识理解与运用。
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进行个性化辅导;
3. 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以上为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化学高中衔接教案
主题:化学高中衔接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对高中学习的帮助。
3.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和回顾。
2.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的延伸和应用。
3.高中化学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的性质、化学键的种类、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
2.讨论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引导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和体系。
4.介绍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机理等。
5.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高中化学,包括细致阅读教科书、多做练习题、积累化学知识点等。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以实例和案例为主导,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估:
1.通过课堂讨论和答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布置作业和课外阅读,检查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1.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与高中教师沟通交流,了解高中化学知识的要求和重点,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希望通过这份教案,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化学的衔接,顺利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第一课时: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目的要求:1、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组成(包括内涵和外延。
2、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3、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4、通过对具体概念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讲解]概念是物质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义。
要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还必须了解概念的外延(即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所以当前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所有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发展与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眼光都密切相关。
但是无法衡量的是兴趣能够发展到什么地步和程度。
以及兴趣的[板书](一概念的学习方法内涵(定义概念外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问]如何去理解概念的定义呢?[讲解]以化合物这个概念为例。
方法:(1可列举一部分化合物,让学生去找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然后抽象出化合物的定义。
(2再请学生根据定义,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合物。
[讲解]要真正理解“化合物”的概念,还必须知道“化合物”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1、与“化合物”概念有关的有哪些概念?2、它们和“化合物”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图:[讲解]由化合物这个概念我们引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
对概念的学习,我们必须掌握好概念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我们只知道去记住个定义,在从具体的事例中来理解这个定义。
而在高中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概念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概念。
[板书](二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讲解]在对化合物这个概念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
下面具体地来分析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空气海水液态氧铁[提问]1、怎样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根据什么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根据性质的不同,单质可分为哪几类?4、根据什么把化合物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5、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氧化物可分成哪几类?[练习]请大家把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在脑海里想一遍,并画在纸上,注明分类的依据。
图:[练习]1、下列物质:①含C a O99%的生石灰②C a 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③水银④浓盐酸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用编号填入下列空格:属混合物的是,属单质的是,属化合物的是。
2、从H、C、O、N a四种元素种,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①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③酸、碱、盐。
第二课时: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目的要求: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板书](三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1、物质的变化[提问]物质的变化类型有哪些?[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干冰汽化煤的燃烧铁器生锈[提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板书]2、物质的反应类型[练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①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在氧气中剧烈燃烧②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不充分③氢气能使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⑤硫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提问]根据什么把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讨论]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析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思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提问]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中何者被氧化、何者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1、用“双线桥”表示上述反应。
2、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反应[提问]请大家标出以上两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请问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有何关系?[练习]试从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升降来分析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从化合价的角度能得出上述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无法判断。
因此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比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范围更广。
不仅可以分析有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分析无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为什么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改变?[讲解]从原子结构来分析。
请大家写出氯和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带负电荷,因此钠原子失去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氯元素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负价。
所以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缘故。
对于这类反应,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叫学生来写,虽然没有电子的得失,但由于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离,从而使氢显+1价,氯显-1,这类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大家举出类似的电子发生偏离的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还原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使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得失来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表示。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存在怎样的关系?[投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三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应用。
2、熟练“双线桥”的表示方法。
[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请举出我们周围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讲解]如植物的光和作用,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素的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
[投影][讲解]如人和动物的呼吸[投影][讲解]我们需要的许多金属,都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如铁的冶炼。
[投影][讲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供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大量能量,如我们家里用的液化气,它的主要成分是乙烷。
[投影][讲解]但并不都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造福于人类,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如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讲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练习。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巩固[练习]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复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3、下列变化需要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2+Fe3+(ACaCO(CH+H 2(DSO42-BaSO44、下列分子、原子或离子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AA l3+(BCl-(CFe(DCl25、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6、用“双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提问]我们常用的氧化剂有哪些?[提问]为什么它们可以用作氧化剂?[提问]我们常用的还原剂有哪些?[提问]为什么它们可以作还原剂?第四课时:物质的性质目的要求:1、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初中所学的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
3、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
[板书](四物质的性质[提问]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成几类?[板书]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练习]判断下列性质式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①汽油具有挥发性②碳具有还原性③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④氧气具有氧化性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⑥氢氧化钠具有碱性[提问]我们式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提问]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练习]阅读下列这段文字,请说明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
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上。
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 82.9℃。
[提问]初中所学的物质有哪些?[提问]具体地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注: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物质的性质。
2、即要找出物质的特性,又要找出物质的共性。
第五课时:物质的结构目的要求:1、复习原子的构成,熟练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4、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提问]原子有哪几部分构成?[板书]1、原子的结构[提问]中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核电核数,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练习]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答:①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在氧原子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8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③由于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核,而核外的8个电子却带有8个单位的负电核,两者带有的电荷相反,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性。
[板书]2、核外电子的排布[练习]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N O Na Al S Ca[提问]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怎样的规律?①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②排布规律:a.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B.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上不超过2个。
c.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练习]分别写出He、Ne、Ar、K、Mg、Al、F、S、P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He、Ne、Ar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He是2个,达到饱和,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和其它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若最外层达到饱和,这样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提问]试分析K、Mg、Al、F、S、P等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结论]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讲解]所有的元素的原子都力求达到8电子(K层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又各不相同,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合物分成两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讲解]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