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岩溶区多因素组合下旱涝灾害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7.14 KB
- 文档页数:4
从西南旱灾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捅要]2010年的西南旱灾引起了全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
本文从导致旱灾的原因入手,对大气、森林和水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环保立法中存在的共性缺陷,以期引起对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西南旱灾;造成原因;保护缺失问题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发生大面积重度旱灾。
截至3月底,西南地区重旱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9654万亩,占到全国受旱面积的83%。
同时,整个北方地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沙尘暴席卷了全国37个城市近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高气温、少降水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旱情初露头角。
干旱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和直接后果。
寻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灾难源于气候的异常,而气候的变化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体现。
简单来说,由于环境破坏,大气圈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气候多变,极端天气多现。
降水的过多或过少,气温的过高或过低,直接表现为地面状况的各种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冰冻雪灾。
今年的旱灾等等。
那么,要从根源上解决旱灾和类似问题。
依靠人工力量的救助仅仅是缓兵之计。
我们要分析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整个生态圈存在的问题,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造成西南旱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气候异常;森林破坏所造成的气候调节功能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大气供水能力减弱。
首先,大气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一切生命过程都离不开大气。
这就决定了大气环境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而非仅仅关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
一部分大气的污染会在季风及多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扩散到整个环境中去。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及企鹅体内的DDT就是极好的证明。
对于人类来说,大气污染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重点:其一,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其二,大气特性的改变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西南旱灾总结汇报范文西南地区是我国的旱灾高发地区之一,每年都会受到干旱的困扰。
为了总结西南旱灾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以下是一份1000字的汇报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西南旱灾的总结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汇报更好地了解旱灾对西南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
一、旱灾原因西南地区多山丘陵,地势高低差别大,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分布不均匀,是导致旱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使得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干旱现象加剧。
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等破坏了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速了干旱的发生。
二、西南旱灾的影响1.农业受灾:干旱导致农田温度升高、土壤水分减少,作物生长受阻,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被破坏。
3.水资源紧张:干旱导致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应紧张。
4.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农业减产、水资源紧张等问题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压力。
三、应对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力度,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2.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限制乱砍滥伐,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3.推广节水技术: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用水效率。
4.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农业,降低对一季作物的依赖,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
5.加强科技支持:加大对旱灾研究的投入,提高旱灾预警和应对能力,发展干旱适应性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6.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旱灾防治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的旱灾防范意识,自觉参与旱灾防治工作。
四、展望未来西南旱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各方努力合作,共同应对。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究力度,深入调查西南旱灾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为西南地区的旱灾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支持。
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地表岩石易溶解而形成的地区。
这类地区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种类繁多的生物群落。
然而,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干旱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拓展:1.气候因素岩溶地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降雨不足。
这些地区的降雨量较少,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使得水资源非常匮乏。
同时,由于地势高差较大,雨水很难在地表停留,大部分雨水会迅速流失,导致土地极易干旱。
2.地形条件岩溶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存在大量的裸露岩石和悬挂谷壁。
这样的地貌特征使得岩溶地区的土地覆盖度较低,土壤薄而疏松,水分含量极低,很难存储水分。
同时,由于地势高差较大,雨水很难在地表停留,大部分雨水会迅速流失,导致土地极易干旱。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岩溶地区干旱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些地区大量开垦耕地、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干旱化,导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
此外,过度的采石、采矿和城市化也对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干旱问题的加剧。
4.自然因素岩溶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是干旱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草原或者灌丛。
这种植被状况导致土地水分蒸发速度较快,水分含量很难得到补充,形成了干旱的局面。
另外,岩溶地区的水文系统非常脆弱,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如干旱、山洪、滑坡等,这也间接导致了干旱问题的加剧。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的干旱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从改善气候、保护植被、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控制人类活动等方面入手,保护好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孙洪泉;高辉;张海滨【摘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年干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连年受灾以及因旱农村饮水困难突出和农业因旱成灾率高、损失大等特点.从地理和气象角度分析,西南地区连年干旱灾害是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质和地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致.建议今后从加强水源工程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等几个方面提高该地区的抗旱能力.【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西南地区;干旱;气象地理;应对措施【作者】孙洪泉;高辉;张海滨【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西南地区(特指云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贵州、云南两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600mm,水资源相对丰富。
近年,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上旬,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西部等地又一次遭受严重干旱,3月中下旬以后旱情才略有缓解,局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
云南、四川省分别启动了抗旱Ⅱ级、Ⅲ级应急响应。
西南五省作为水资源丰沛地区近几年遭受连年干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在对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的机理入手,分别从地理、气象和经济社会等角度对旱灾成因进行剖析,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一、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9次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其中1950—1989年 3次,1990—2012年 6次,2006—2012年仅7年间,共发生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4次,发生频率高达57.1%,严重及以上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
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最终定稿)第一篇: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摘要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
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2.1 自然因素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
摘要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
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2.1 自然因素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
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
以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为题,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岩溶地区以及什么是旱地。
岩溶地区是指由于石灰岩、石膏岩等岩石受到水的侵蚀和溶解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而旱地则是指由于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因素影响,导致土地干旱、缺水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岩溶地区常常会出现旱地呢?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
由于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特性,地下水往往较少,地下水储量小且分布不均匀。
而且,在岩溶地区,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下河道、水洞和裂隙中,水流速度快,补给面积小,容易受到地表污染和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较差。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土壤薄,植被少,加上地表水资源的匮乏,导致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而水土流失又会加速土地干旱化和水资源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岩溶地区受气候影响较大。
岩溶地区通常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地区,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比较常见。
这种气候环境的特点是干燥少雨,季节性分配不均匀,且易受到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岩溶地区的旱情比其他地区更加严重。
人类活动加剧了岩溶地区的旱情。
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匮乏和水土流失严重,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往往会加剧这种情况。
比
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砍伐植被、过度放牧等活动都会加重岩溶地区的旱情。
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下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受气候影响较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的旱情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好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从而减缓旱情的发生。
文章编号:1007-2284(2015)04-0101-04中国西南岩溶区多因素组合下旱涝灾害分析周 蕊1,2,郭纯青1,潘林艳1(1.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水市水利勘察设计院,湖北随州432700) 摘 要: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是气象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变异的结果,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比较复杂。
以不同降水强度为条件,综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数据对比结果及研究区相关资料系统地分析岩溶区地表地下多因素组合下发生旱涝灾害及致灾过程,以期为中国西南岩溶区洼地系统的旱涝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关键词:西南岩溶区;多因素;旱涝;致灾过程 中图分类号:P33;P641.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Factors of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Karst Area of Southwest ChinaZHOU Rui 1,2,GUO Chun-qing1,PAN Lin-yan1(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Guangxi Province,China;2.Guangshui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Suizhou 432700,Hubei Province,China)Abstract:In southwestern China,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related to calamities and special regional multi-mediakarst environment,the possibl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sasters are very complicate.Combined with rainfall condition,indoor physicalsimulation comparativ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other factors,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about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sas-ter,to provide a theoretic basis and practice reference for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Key words:karst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multiple factors;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formation mechanism收稿日期:2014-07-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机理及水安全”(41172230/D0213)。
作者简介:周 蕊(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dulcet520@163.com。
通讯作者:郭纯青(1955-),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地质和岩溶水文。
E-mail:guochunqing99@aliyun.com。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是气象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变异的结果,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比较复杂。
分析中国西南岩溶区洪涝灾害的演变过程,应首先明确导致旱涝灾害发生的各项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方式。
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降水条件是导致旱涝发生的主要因素,岩溶区地表地下复杂的因素组合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此外,岩溶区旱涝灾害的形成过程也与人为因素紧密相关[1-5]。
本文以降水强度为前提条件,研究多因素参与下旱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致灾过程。
1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中国西南岩溶区是以贵州为中心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区,岩溶面积按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计为114万km2,按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面积计为76万km2[6]。
研究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为800~2 000mm,局部地区降水量大于2 000mm/a,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甚至高达85%。
该区气候属于季风气候。
历史上中国西南岩溶区干旱总体上呈现出“每年旱灾,3~6年中旱,7~10年大旱”的特点[7],洪水总体上呈现“2~3年中洪,5~8年大洪”的特点,岩溶区特有的涝灾则是年年不断,且灾情严重,旷日持久。
在该区,干旱特征比较明显,即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需水不能保证。
洪涝灾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岩溶发育的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区地形平坦,地表河系发育少,河道坡降小,水流缓慢,在强降水情况下,地表汇水能力大于下渗101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年第4期能力,在地表地势低洼处形成洪涝;二是岩溶区地下岩溶管道在消水过程中因地下通道狭窄曲折或被堵塞而引发排泄不畅,地下水通过地表地下连通管道外溢,很多地方的地下径流转变为地表径流,与地表积水共同造成洪涝。
涝灾多发的地区负地形分布集中,因此,岩溶洼地便成为水灾重灾区。
在广西、贵州等地,多有居民长期受到洪涝之苦,每隔2~3年的5-8月,都会发生严重的洪涝,在岩溶洼地处造成大面积淹没,水深最大可达20m左右,近岩溶洼地的房屋往往会被浸没,岩溶洼地集水时长会持续一个月甚至更久才会逐渐消退,从而会造成该区的农作物颗粒无收。
2 中国西南岩溶区多因素组合下旱涝灾害及致灾过程 由于无降水条件下,势必会发生地表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几近为零,无研究意义。
因此,文中所选降水条件仅为强降水条件和一般降水条件。
岩溶区地表地下复杂的因素组合包括地表岩溶洼地系统和地下岩溶管道系统的各项因素,具体包括:岩溶洼地类型(“平底圆筒”型、“抛物线形四周合围”型)、岩溶地形地貌(岩溶峰丛洼地、岩溶峰林谷地)、地下岩溶管道结构(单直管型、上游分叉型、树枝型)、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方式(天窗与岩溶漏斗的数目)、地下岩溶管道埋深和地下岩溶管道水力坡度等6个因素。
人为因素则包括地表建有水库和提水工程两项。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机理及水安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数据对比结果及研究区相关资料进行以下分析。
2.1 一般降水条件一般降水条件指的是雨强较小的持续的或非持续的降水。
可以是持续性阴雨,也可以是间歇性非持续降水。
持续性阴雨的雨强较小,绵绵不绝,降水历时长。
间歇性非持续降水之间连续无降水时长超过中国2006年公布的气象干旱灾害等级划分时长时必会造成干旱(见表1)。
间歇性非持续降水即为在一场大雨之后的“X”天之内区无其他降水过程(“X”为连续无降水时长,由中国西南岩溶区当地的气象条件决定)。
由于中国西南岩溶区特殊的地质环境影响,素有“一场暴雨千洼涝,十日不雨禾焦田”一说,因此,在西南岩溶区对干旱等级划分中的持续无降水时长应该在国家标准上再减少,减少时长应该视当地用水困难情况而定。
表1 中国气象干旱灾害的等级划分(2006年)dTab.1 The hierarch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disasters连续无降水时长春季夏季秋冬季小旱16~30 16~25 31~50中旱31~45 26~35 51~70大旱46~60 36~45 71~90特大旱≥61≥46≥91 一般降水条件在中国西南岩溶区非汛期比较普遍,经常是在2-3月、10-11月。
降水降落至地表,大多数都会下渗至地下,地表缺水,江河水位会因为无降水补给而降低,不会从地下河口倒灌入地下,因而岩溶浸没内涝不易发生,长期无雨时,必须要利用水库或者地下提水工程,引水灌溉,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否则便会引发干旱。
这个过程中,地表水基本上都会通过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转化为地下水(见图1),这种降水条件下不会因为地表水来不及转化为地下水而产生洪涝。
图1 一般降水条件下中国西南岩溶区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过程示意图Fig.1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precipitation processdiagram under General conditions of precipitation分析物理模拟实验降水3min,降水量为12.4L的降水条件下,岩溶地表地下多因素组合下对降水的响应过程。
分析得到以下3点:地表为峰林谷地、“平底圆筒”型岩溶洼地,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性越好,地下岩溶管道越复杂、水力坡度越大、地下水埋深越深,地表地下消水速度越快;地表为峰丛洼地、“抛物线形四周合围”型岩溶洼地,地表地下连通性差,地表消水慢;地表地下连通性好,地下岩溶管道越简单、水力坡度越小、地下水埋深越浅,地下水易因地下水位过高而在地势低洼的负地形处外溢。
综合理论与物理实验结论可以得到一般降水条件下中国西南岩溶区各种岩溶地表地下因素组合下可能发生的灾害和致灾过程(见表2)。
2.2 强降水条件强降水指的是24h降水量在50mm以上。
此类降水在中国西南岩溶区比较常见,集中分布在5-9月。
在强降水条件下,降水降落至地表,往往会迅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表层岩溶带与包气带下渗至地下,形成土壤水、孔隙水或者地下径流;另一部分在雨强大于地表下渗速度的同时产生坡面汇流,进入河流的集水区,形成地表径流。
此时,如果降水停止,地表水多由落水洞、天窗等地表地下连通管道而进入地下,表层岩溶带因截水能力差而缺水,连续十天无雨,此地将会发生旱灾;另一方面,由于地表水已大部分进入地下与附近的河流水库,对河流水库附近的岩溶洼地而言,当河流水库的水位超过岩溶地下河水位的时候,便会在堵住地下河出口的同时回水倒灌,使地下河的水从地势比较低洼的出口(岩溶洼地的落水洞、天窗)涌泄而出,在岩溶洼地处积水,而岩溶洼地一般是土壤养分比较好的农耕区,因此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形成内涝,损失情况比较严重。
如果降水一直持续到汛期结束,往往只会出现内涝,汛期内将不会发生旱灾,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少见。
综合分析物理模拟实验降水3min,降水量为33.5L的降水条件下,岩溶地表地下多因素组合下对降水的响应过程。
分析强降水条件下中国西南岩溶区各种岩溶地表地下因素组合下可能发生的灾害和致灾过程(见表3)。
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同样的降水条件下,峰丛岩溶洼地Tab.2 The possibil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sasters in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under General conditions of precipitation因素分类降水后期降水停止致灾过程岩溶地形地貌峰丛洼地涝旱 地表汇流作用大于入渗和转化为地下水的作用,在地势低洼处形成大量的小“湖泊”,淹没成涝,后期水排干而旱峰林谷地-旱 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地表缺水而旱岩溶洼地类型“平底圆筒”型涝旱 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地表缺水而旱“抛物线形四周合围”型涝旱 地表汇流作用大于入渗和转化为地下水的作用,在地势低洼处形成小“湖泊”,淹没成涝,后期水排干而旱地下岩溶管道复杂旱旱 地下水排水畅通,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岩溶洼地所聚水排干而旱简单涝旱 地下水排水不畅,在地势低洼处通过地表地下连通管道外溢而涝,后期水排干而旱埋深浅-涝 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埋深浅,易在地势低洼处外溢而涝埋深深-旱 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地表缺水,地下水深埋地表干旱水力坡度大-旱 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地表缺水而旱水力坡度小涝旱 地下水排水不畅,在地势低洼处通过地表地下连通管道外溢而涝,后期水排干而旱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性连通性好-旱 地表水迅速转化为地下水,地表缺水而旱连通性差涝涝 地表水难以通过地表地下连通管道快速转化,在地表低洼处汇流成小“湖泊”,降水停止后仍会长期被淹没人为因素地表建有水库涝/-- 降水前期水库蓄水,岩溶地下河水位也上涨,在降水中期,水库的水位升高,对岩溶地下水系产生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