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1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俄狄浦斯神话流传中形成了不同变种,不同“版本”,它们都体现出大体相似的“主题”,即“过分强调人的血缘关系与过低估价人的血缘关系”的矛盾。
该神话的不同变种无非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
2、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3、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一、文学概念三义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美的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如一些政论散文。
二、文学作为文化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通常被作为一般文化形态即广义文学看待。
1、魏晋前,文学泛指一切文章“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文学、德行、言语、政事为孔门四科;诗有多方面作用;《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2、古希腊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
文学(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三、文学作为审美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专题温习专题一文学的起源问题一、巫术仪式发生说:以为巫术并非文学的直接来源,而是巫术意义的生产进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乃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宗教发生说:以为文学起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致使了文学的发生,初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二、游戏发生说:康德以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成心图性和无心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和斯宾塞进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多余精力”这一概念,以为生产力进展到必然水平后,人类除知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刻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刻和精力的方式确实是游戏,它是艺术进展的初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三、仿照说: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一种假说。
以为人与动物的全然区别在于人会仿照。
艺术起源于人的仿照本能,艺术是人类仿照自然、社会和人一辈子的产物。
四、劳动说:以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知足大体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确实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制造了人本身。
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和谐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再次,劳动组成了文学描述的要紧内容,远古时期遗存的作品中多数描述了那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搜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
最后,劳动制约了初期文学的形式,初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实那么是劳动进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拍)统一在一路的反映。
专题二文学的审好心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好心识形态。
文学的审好心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进程与意识表现进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说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转达出来。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概论笔记一(童庆炳)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播音主持培训|广播电视编导培训|数字媒体专业|中传考研|广播电视艺术学: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4)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关于“什么是文学理论?”的解答,分三个方面。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p3)文艺学定义: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性质: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那么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地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的任务(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p7)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p7)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形态的学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个别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从长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换言之,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正科学的文学理论不但在于这些学说形成之时,而且在于尔后为文学实践所印证之日。
所以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决定了文学理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科学。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第四节文学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章学诚:《文史通义》“《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1、文学理论概念p3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分支之一,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其他分支的研究,本身有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p12(略看)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远远高于动物,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征的,所谓自由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有意识且以理性为指导;自觉指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能动性。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活动论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做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唯物主义始终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活决定意识,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所阐发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
首先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他提出了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的观点,不断强调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了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其次毛泽东更鲜明的表述了文学反映论,肯定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应,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因而更有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作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活动。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艺术生产论强调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面对目前的商品潮流涌动的现实,艺术生产论更加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4)文学审美意识型态论: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了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
他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但并没有指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一完整的概念。
这一概念由20世纪东西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如阿布洛夫,他指出艺术中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才会现实的存在。
把文学艺术看做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是意识形态和审美的有机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中文等学者补充了这种思想。
(5)艺术交往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提出的交往思想,提出交往行为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彼岸世界、作家与读者的交往关系,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一部文本没被读者阅读、理解和具体化,那它就不是现实中的审美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
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交换互动关系理论在文学上的反映。
总之,这五种观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经济观点看,文学是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观点来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型态;从媒介和符号来看,文学是交往对话。
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