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311.87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探究摘要:新课改对现代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在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倡导重视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现阶段,高中数学在新高中课改背景下,立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学如何”,建设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加高效的学习条件。
本文就高中数学建设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重要意义、面临问题、有效策略,展开了详细分析和探究,以期与广大教学工作者分享及交流。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重要意义;有效策略引言: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评价是检验教和学效果的方法,教学、学习、评价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对教学质量起到了共同影响的作用,所以高中数学创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将教学、学习和评价有机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诸如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教学评价缺乏多元化等,严重阻碍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坚定实施教学改革,旨在创造教学、学习和评价有效衔接的桥梁。
文章首先阐述了建设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有效策略,并列举实践教学案例加以详解。
一、建设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重要意义实现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会贯通,能够创建起更为高效、全面和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并且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建设而言,其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能够保障整个教学计划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调整教学目标的难度与维度,这将为学生开展学习指明方向。
第二,能够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创新进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学生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容易集中精力学习,并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1.1 利用生动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策略。
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在解释直线和曲线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现实中的直线和曲线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
1.2 引入趣味性学习活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一些趣味性学习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1.3 推崇数学家和数学成就当学生了解到一些数学家和数学成就时,他们会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崇尚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成就感和骄傲感,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避免时间不足或者过长,从而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除了讲授知识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演示、实验、课外作业等方法,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3 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考试与评价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考试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检测手段,但是也需要注意考试与评价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探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除了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知识的根基。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发现、启发和引导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讲解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化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激发他们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强调问题解决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强调问题的解决结果,但忽略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关键。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最后的答案。
可以通过拓展思路、引导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
三、注重实际应用数学的实际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何、代数、函数、概率等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数学思想。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通过几何图形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等方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生动比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思想。
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合作学习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课堂内容的抽象和难度较大而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 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和观点碰撞。
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和协同工作,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包括分工合作、信息共享、相互鼓励等。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常见方式之一,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学习、互帮互助。
2. 问题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多步骤、复杂性较大的问题和问题解决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 项目合作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信息整理以及结果展示等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角色分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设置学生的不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通过这些不同的角色分工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3篇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
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一、知识结构二、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三、教法建议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ab,ac,ba,bc,ca,cb,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表示排列数.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一、引言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1. 教学内容设置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效果的基础。
当前,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庞杂,学科知识结构复杂,教师往往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有些学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着教学任务过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零碎、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深度。
教学内容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提倡以精品课程为主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与手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受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需要采用多种灵活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维训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智能化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目前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不仅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育背景有关,更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态度消极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参与教育培训、专业学习,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学品质。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摘要】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并提出了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结合实践案例展示了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及效果。
最后结论部分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活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全文的讨论,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为未来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数学课堂、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引入方式、实践案例、活力、教育趋势。
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而探究性学习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他们不仅能够记住知识,更能够灵活运用、延伸和创新。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实践,思考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同学讨论交流,积极参与和合作。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游刃有余。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独立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实践,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新课程对于数学课的要求是:使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四步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科学应用2.教学模式各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
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
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
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高中数学课堂是一个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好地方,因为这个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逻辑性强,有很多理论需要去揣摩和理解。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自身优秀的潜能。
探究性学习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反叛,不再是教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更是必须的。
首先,高中数学课程包括了很多数学原理和应用,同时又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各个原理的含义,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应用。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由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在一些习题中重复的做题,课程的重点是在板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原理,并且对数学缺少创造性。
而探究性学习则不同,它着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去理解数学原理,去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创造性,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应用。
其次,探究性学习重在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找不出答案,需要不断思考和尝试。
学生在这些尝试中不断钻研,去探究出正确的方法和答案,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思考和创造中的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最后,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组织的活动中,从而合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更加透彻,掌握的知识也更加深入到灵魂深处,更能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成长。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及方法一、困惑1. 学生自主性不足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习惯了被动学习,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较差,难以主动展开探索和思考。
在面对新的数学概念和问题时,学生往往缺乏主动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探究性学习难以顺利展开。
2. 缺乏引导和支持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老师提供足够的引导和支持,指导他们如何正确思考问题、如何展开探索。
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并不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或者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指导,导致学生在探究中无所适从。
3. 课程压力和教学资源不足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学生面临着大量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教师也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使得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奢侈品”,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方法1. 慢慢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发展出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探究中自由发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习题、实验、教学视频等。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展开探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4.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能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和碰撞出更多的思路和见解,从而提高探究效果。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发表时间:2011-02-21T14:24:19.49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何志权[导读] 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高效率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何志权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整个过程中。
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高效率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联系生活作者简介:何志权,任教于甘肃省临夏中学。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
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兴趣,使学生更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对于这一点,教材本身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引入分段函数这个概念时,必修1第31页的例3:“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
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这个例题笔者认为在此出现相当恰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乘出租车也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件事。
所以,这道题目的解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用它来引出分段函数的书写形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还有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时,必修5第43页的例5:“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上,空盘时盘芯直径120mm。
已知卫生纸的厚度为0.1mm。
问: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米(精确到1m)?”笔者在课堂上刚读完这个例题,马上就有同学随手从桌肚里拿出了一个卷筒纸。
因此,笔者也不用费很多时间去解释诸如盘芯、空盘和满盘之类的问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很快就把这个例题解决了。
二、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运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是:1.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内就加以解决。
2.能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
3.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可能的话,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个公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要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有学生回答一个,那么笔者就说,如果一个,木条还能绕着这个钉子旋转,我们现在强调要固定住不能动了。
这时学生异口同声说应是两个。
由此,笔者接着解释可把墙看成是一个平面,木条看成一条直线,钉子看成一个点。
木条用两个钉子就可以固定在墙上,相当于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还有在学习随机事件概率时,书上有一个用Excel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抛掷一枚一元的硬币若干次,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然后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正、反面出现的百分数都越来越接近50%;再让学生分析摸奖中的中奖概率,从而渗透概率思想。
这一系列活动就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面临数学问题,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新学生思维,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进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时,银行利息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
此时可提前安排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或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方式、利息、复利的计算方法,还有银行借贷分期付款等问题。
这就避免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死记硬背,似懂非懂。
事实上,从课堂反应来看,在回答“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时,将会怎么办”时,他们就会想到买保险、炒股、买房增值、买期货、存银行……。
这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理财方面并非一无所知,甚至有的学生具有相当的经济头脑。
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整理数据、编制统计图表。
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价值,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四、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
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地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
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教师应腾出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我们要把研究的目光投射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充分利用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邮政编码:731800A Probe into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HE ZhiquanAbstract: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ire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reflect students-orientation and requires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merging, developing, forming and applying knowledge. The cor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design is how to reflect “the essence of mathematics”, so that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and experience the value and charm of mathematics.Key words: life situation; stressing the key point; breaking the difficult point; connecting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