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体温测量(基护)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生命体征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了解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医学院护理实训室三、实训内容1. 体温测量2. 脉搏测量3. 呼吸测量4. 血压测量四、实训仪器与材料1. 电子体温计2. 脉搏计3. 呼吸柜4. 血压计5. 记录表格和笔五、实训步骤1. 体温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口腔、腋窝或肛门)。
- 将体温计放置在测量部位,等待测量完成。
- 记录体温数值。
2. 脉搏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桡动脉、颈动脉等)。
- 将手指轻轻放在测量部位,感受脉搏跳动。
- 记录脉搏次数。
3. 呼吸测量- 观察患者胸腹部的起伏。
- 记录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4. 血压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上臂肱动脉)。
- 将血压计袖带缠在患者上臂,袖带下缘距离肘窝2-3厘米。
- 将听诊器放在袖带下缘,启动血压计。
- 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体温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2. 脉搏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脉搏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呼吸次数在正常范围内。
4. 血压测量- 实训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七、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生命体征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了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 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体温计、脉搏计、血压计等测量仪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实训不足-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生命体征测量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 部分同学在测量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改进措施- 加强对生命体征测量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提高操作熟练度。
- 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体温因⼈、因时⽽不相同。
⼀般来说,⽼⼈略低些,⽽孩⼦则略⾼些。
在健康和安静状态下,体温的正常标准如下:
成⼈36-37℃⼝腔测略⾼些
⽼⼈⽐成⼈低1-2℃
孩⼦⽐成⼈⾼1-2℃
婴⼉37-37.5℃
体温测量法
测量体温⼀般通过腋下,⼝腔、肛门来进⾏,成⼈以腋下测温最普遍。
腋下测温时,先将体温计⽔银甩⾄35度以下,解开⾐钮,揩⼲腋下,然后将⽔银端放于腋窝中央略靠前的部位,夹紧体温计,另⼀只⼿也可握住测量的⼿肘部帮助固定。
腋下测温需10分钟,取出看明度数并作好记录。
怎样为孩⼦测体温?
对孩⼦采⽤肛门测量双较准确,如果通过腑下测量体温的话。
可以让孩⼦⾯背着坐在⼤⼈腿上,放⼊体温计后,可⽤双⼿从背后按住孩⼦双臂以夹住腋下的体温计。
孩⼦的体温⽐成⼈⾼1-2分,⽽当孩⼦剧烈运动或啼哭之后,体温会更⾼些。
所以给孩⼦测温,要注意选择在孩⼦⽐较安静的状态下进⾏,这样更准确些。
⼝腔和肛门测温
通过⼝腔和肛门测温⽐腋下测温度更接近体内温度。
⼝腔测温时,先要消毒体温计,将⼝表⽔银端斜放于⾆下,嘱病⼈闭⼝⽤⿐呼吸,勿⽤⽛咬体温计,3分钟后取出。
进⾷后庆隔30分钟后⽅可测量。
肛门测温最准确。
肛门测温需⽤专门的肛门测温计,使⽤时应在体温计头部涂些凡⼠林等润滑剂。
测温时要让病⼈,曲膝侧躺或仰卧露出臀部,将⽔银头端轻轻插⼊肛门2-3厘⽶,并帮着⽤⼿轻轻提着体温计的另⼀端。
3分钟后取出,擦净肛表并为病⼈擦净肛门,看清度数并作好记录。
2016护士考试基础护理辅导讲义:测量体温的方法1.体温计的种类(1)水银体温计的种类:包括口表、肛表、腋表,分别用来测量口腔、直肠、腋下温度。
(2)其他:如电子体温计、可弃式化学体温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2.测量方法(1)用物:体温计放入弯盘内(垫纱布)或体温篮内,消毒液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2)操作方法:测量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备好用物携至床边,确认病人,给予解释,以取得合作。
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1)口腔测温法:①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即舌系带两侧;②嘱病人紧闭口唇含住口表,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不要说话;③3分钟后取出。
2)腋下测温法:①协助病人解开衣扣,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使之紧贴皮肤;②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不能合作的病人应协助夹紧手臂;③l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温法:①协助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②润滑肛表水银端,将其轻轻插入肛门3~4era;③3分钟后取出;④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处。
体温计取出后,用消毒纱布擦净,准确读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到消毒液容器内消毒,记录体温值;整理床单位,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3)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
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勿触及他物,以防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入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2)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El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3)病人进食、饮水,或进行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测口腔温度;腋窝局部冷热敷应隔30分钟再测量腋温;灌肠、坐浴后须隔30分钟,方可经直肠测温。
体温的测量-基础护理
体温的测量-基础护理
体温的测量相关内容: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适宜的测温方法。
2.操作要点: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
(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婴幼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基础护理学:体温测量方法及操作要点基础护理学:体温测量方法及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度以下。
度以下。
2、口腔测温口腔测温口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口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3、直肠测温直肠测温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4厘米,3 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4厘米,3分钟取出。
分钟取出。
4、腋下测温腋下测温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
建议院外用此法。
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
建议院外用此法。
5、用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净使用过的体温计看读数。
用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净使用过的体温计看读数。
注意事项:1、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可采用口表测温。
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可采用口表测温。
2、进食、吸烟、面夹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进食、吸烟、面夹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分钟方可用口表测温。
分钟方可用口表测温。
3、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n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n后行直肠测温。
后行直肠测温。
4、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段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
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段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
5、体形过于消瘦者不宜用腋表,患者淋浴后30体形过于消瘦者不宜用腋表,患者淋浴后30分钟方可测腋温。
分钟方可测腋温。
基护复习题答案1. 基护中,如何正确测量病人的体温?答案:测量病人体温时,应选择适宜的时间,通常在病人安静状态下进行。
使用水银体温计时,应将体温计的尖端置于病人的腋下,夹紧5-10分钟,然后读取体温计上的数值。
使用电子体温计时,按照说明书操作,通常将体温计探头置于病人的口腔、耳道或腋下,等待几秒钟后读取数值。
2. 病人的脉搏测量方法是什么?答案:测量病人脉搏时,应选择病人安静状态下进行。
最常用的测量部位是桡动脉,位于手腕的外侧。
将食指和中指轻轻放在桡动脉上,感受脉搏的跳动。
测量时间为30秒,然后将数值乘以2得到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3. 描述如何正确测量病人的呼吸频率。
答案:测量病人呼吸频率时,应选择病人安静状态下进行。
观察病人的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每次起伏代表一次呼吸。
测量时间为一分钟,记录这一分钟内病人的呼吸次数。
4. 基护中,如何进行病人的血压测量?答案:测量病人血压时,应选择病人安静状态下进行。
病人应坐位或卧位,手臂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
使用血压计,将袖带绑在病人的上臂,然后充气至听不到脉搏跳动的声音。
缓慢放气,当听到第一声脉搏跳动的声音时,记录此时的汞柱读数,即为收缩压。
继续放气,直到脉搏跳动的声音消失,记录此时的汞柱读数,即为舒张压。
5. 病人的疼痛评估有哪些常用方法?答案:疼痛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言语评分法(VRS)和面部表情评分法(FPS)。
视觉模拟评分法是通过一条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最痛,病人在线上标记疼痛程度。
数字评分法是让病人在0-10的数字范围内选择一个数字来表示疼痛程度。
言语评分法是通过一组描述疼痛程度的词汇让病人选择。
面部表情评分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程度。
6. 基护中,如何进行病人的皮肤护理?答案:进行病人皮肤护理时,应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定期为病人洗澡,使用温和的肥皂和水清洁皮肤。
对于卧床病人,应定期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温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温测量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1. 体温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体温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2. 学生对体温测量数据的解读。
教学准备:1. 体温计、温度计、PPT课件。
2. 教学活动材料:温度计、温度计纸、温度计操作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温?体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体温是人体内部温度的反映,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体温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总结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讨论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测量体温?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测量体温时,要选择合适的部位,保持体温计清洁,操作要轻柔。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温度计纸,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体温曲线图。
2. 学生绘制完毕后,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给予表扬。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温测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体温,并记录下来。
2. 下节课分享测量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体温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
在讨论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提高了课堂氛围。
但在巩固练习环节,部分学生绘制体温曲线图时出现错误,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时:1课时年级:护理专业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体温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正常值。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并能正确记录和报告。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1. 体温测量的方法2. 体温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3. 体温测量的注意事项4. 正常体温值范围5. 体温异常的观察与处理教学重点:1. 体温测量的方法2. 体温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3. 体温异常的观察与处理教学难点:1. 体温计的使用方法2. 体温异常的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体温测量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体温?体温的正常范围是多少?二、新课讲解1. 体温测量的方法a. 口腔测温法b. 腋下测温法c. 肛门测温法d. 耳温测温法2. 体温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a. 水银体温计b. 数字体温计c. 耳温枪d. 使用方法3. 体温测量的注意事项a. 测量前洗手,确保体温计的清洁。
b.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测量部位。
c. 测量时保持体温计水平,避免因倾斜导致测量不准确。
d. 体温计使用后要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 正常体温值范围a. 口腔测温:36.1℃~37.2℃b. 腋下测温:36.0℃~37.0℃c. 肛门测温:36.5℃~37.7℃d. 耳温测温:36.0℃~37.5℃5. 体温异常的观察与处理a. 体温过高:观察患者的症状,必要时给予退热药物。
b. 体温过低:观察患者的症状,必要时给予保暖措施。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体温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 学生之间互相测量体温,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体温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正常值。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