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三课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57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学前儿童思维特点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
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
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
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
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
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
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
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
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
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幼儿开始产生简单的概念:在幼儿期末期,大多数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序列化操作,开始形成基本的概念知识。
2. 外显性思维:幼儿思维表现形式偏向于外显性,不善于推理和抽象思考,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形象。
3. 意向性行为思维:幼儿思维具有朝向目标实现的趋势,且表现为动作和操作的形式。
4. 可变性思维:幼儿思维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且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受干扰性。
5. 集束思维:幼儿思维容易出现集束效应,即只关注到服从于当前目标的局部特征,忽视更为全面综合的信息因素。
6. 意识流程的发展:从意向性行为转移到意向性思维,从外显性思维转移到隐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7. 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幼儿思维的发展不仅关注于外显性的接受与理解,而且重在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向。
巧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派生特点知识详解1.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
比如,听奶奶抱怨小鸡长得慢,就把小鸡埋在沙里,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浇,并告诉奶奶:“您的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
”【解析】幼儿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从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出发的,考试中,题干展示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例如:幼儿幼儿不小心吞了一颗西瓜籽,她会担心自己的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这就是思维经验性的表现。
2.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来对待。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赋予小动物或玩具,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作好朋友。
【解析】幼儿把动物当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加到小动物的或小玩具的身上,例如,幼儿会提出拟人化的问题:“春天来了,冬天躲到哪里去了?”或者孩子孩子听了小猪的故事,知道小猪不洗手就吃东西生病了,当孩子肚子疼时,他们会说“我不让当小猪”。
由己推人,以为万事万物和自己一样有灵性,这便是拟人性的特点。
3.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
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真题】【20XX年上】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
A.双关性B.表面性C.形象性D.绝对性【解析】表面性强调的是幼儿在思维过程中,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联系。
例如: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孩子问:“妈妈,你舔过她吗?”这一案例中体现了即是幼儿不理解词的含义,对于幼儿来说“甜”一词体现的是味觉的感受,对于词语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质的联系。
像幼儿不理解反话,也是思维表面性的特点。
4.片面性:由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
【解析】幼儿在思维的过程中,常常只考虑到事物的一个维度,不能同时兼顾两个维度,例如:孩子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就是他们不善于全面的看待问题。
思维的片面性还体现在“好心办坏事”,孩子想在妈妈下班前把米饭做好,结果只放了米在锅里,没有放水,帮了“倒忙”,就是因为幼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着丰富。
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6、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
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
•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1.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下:
1. 意象思维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缺乏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前概念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有分类、数量和时间等概念,但概念还不够严密,常常存在模糊和不准确。
3. 操作逆转阶段:学前儿童有一定的思维逆转能力,但还不够灵活和准确,常常需要指导和提示。
4. 语言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开始运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但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和准确。
5. 社会化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但也存在自我中心、依赖大人等问题。
1.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图像化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以图像为主,他们通过观察、感受、模仿等方式来认识世界。
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具体、形象,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2. 单一思维方式: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容易被局部的感觉所迷惑,从而难以进行整体思考。
3. 固定思维模式:学前儿童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定,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
他们往往只能按照既有的思维模式去进行思考。
4.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们对新事物、新环境、未知领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也促使他们进行思维发展和认知建构。
5. 简单思维维度:学前儿童的思维维度比较简单和狭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观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是儿童了解现实世界、掌握有用知识和传统等过程的关键性组成部分。
它能够帮助孩子掌握诸如实验学习、行为建模和概念识别等能力,从而为他们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能够建立可靠的理论视角,指导实践行为。
在该阶段,教师在指导孩子学习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具有易受影响性和相对封闭性。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易受影响的特点,家庭、学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尤其显著,因此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正面的影响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另外,学前儿童无法改变固定性观念和模式,所思所想受本身现有经验的影响更甚,受现实条件限制较大,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更加简单和相对固定,一个新鲜事物和经历都会引起其高度重视、好奇心和质疑,表现为封闭性。
二是具有直观显现性和发展不利性。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以直观的方式显现,以最大限度的便捷性快速发挥出效果,他们往往以当下的喜好和需求去行动,忽略长远观念和理性结论,同时他们也没有利用现有资源、能力去判断或概括,以发展不利的特点而显现出来;由于他们还未发展出精深的思维,所以表达的也比较有限,也让人感受到极大的发展不利性。
三是具有想象创造性和社会化性质。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对于儿童的想象力具有较强的发展容量,他们喜欢发挥想象力,拓展外部世界的概念,倾向于借助想象来替代客观可见的事物,意识到自己处于社会中。
另外,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也具有社会化性质,他们认知过程多以人文和社会为导向,喜欢照顾和蒙养,在认知发展中认同多种角色的行为表达,可以说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是一种朝社会的方向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具有易受影响性和相对封闭性、直观显现性和发展不利性以及想象创造性和社会化性质等特点。
这些特点是对学前儿童个性特征、学习动机以及感知能力特点等方面的应用与综合,只有全面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及正确的学习方法,把他们所能发挥的本领和能力培养得更为完善。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研究学前儿童是指3-6岁之间的儿童,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是指儿童在这个阶段的思维能力及其发展的规律。
以下将详细阐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及规律。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意象思维学前儿童思维主要是以感性为主,他们的思维是以形象、具体的形式表现的。
因此,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思维。
他们无法通过抽象的思维来理解事物,而是通过感性体验、观察、模仿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例如,他们往往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感知世界,通过具体的形象来理解事物。
综合思维学前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思维。
他们的思维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即将不同的信息、经验综合在一起来进行思考。
例如,当他们接触到一个新物体时,他们会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经验来理解这个物体。
直觉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觉思维。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训练,也不会使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例如,当学前儿童看到一幅画时,他们不会去分析画中的构图、颜色和形状等因素,而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来感受画的美。
自我中心思维学前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思维。
他们往往将自己放在事物的中心,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例如,当他们发生争执时,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无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
不稳定性思维学前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不稳定性思维。
他们的思维随时都在变化中,很难保持一个固定的状态。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件事物时,他们可能会忽然想到其他事情,然后又回到原来的思路,这种思维的不稳定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常见特点。
意识流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有时也被称为“意识流思维”,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过程很少是一个连贯的逻辑链条,而是一个自由流动的状态。
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想象。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是指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性。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指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理解事物、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正逐渐从感知向概念过渡,从单纯形象思维向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
下面将详细探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思维:3-4岁的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官经验中,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获得信息。
例如,他们会触摸、闻、尝、听火车,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火车。
2.形象思维:4-5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和符号的使用来思考和表达。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玩具模型或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想象,可以用玩具车模拟驾驶。
3.具象思维:5-6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具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分类和比较来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将玩具按照颜色、形状或尺寸进行分类,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重量或高低。
4.抽象思维:6岁及以上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除了上述几个思维发展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前儿童倾向于将事物看作整体,而不是关注细节或部分。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一个完整的人形认为是一个大头和一个身体的组合,而不是由头部、手臂、腿部等部分构成。
2.可逆性的缺乏:学前儿童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即不能理解反方向或逆过程。
例如,他们可能不能理解衣服穿反的概念,认为只要穿上就可以了。
3.过度一般化:学前儿童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一般化到所有类似的事物上,缺乏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思维。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所有狗都会咬人,或者认为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是苹果。
4.智力发展不平衡: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不均衡,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思维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他们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强,但在数学思维方面相对较弱。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1.引言1.1 概述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和成长。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是指其思考、认知和语言能力的特殊表现。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认知特点和语言特点。
在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逐渐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他们开始注重通过感觉、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开始逐渐形成概念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
此外,学前儿童的思维呈现出直观性、非逻辑性、非连续性等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依赖于直觉和联想。
此时期的儿童思维发展也呈现出矛盾性,他们常常产生一种“认为和不认为”的现象,对于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认知。
同时,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还表现出宏观和微观的特征,他们善于从整体中提取重要信息,并能够对细节进行关注。
在语言方面,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方面更加自由和灵活。
学前儿童逐渐掌握了语言的规则和结构,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
此外,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还表现出富于形象、联络和自由联想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想象力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成熟,这对于他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和家庭教育活动,为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指导。
此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只有充分关注并满足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编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使文章有条理、有逻辑性,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直观、感性和具体的特点。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特点。
1. 直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的,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通过感观直接获得。
他们倾向于通过触摸、观察、听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对于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时,他们可能会用手指着并且尖叫着说“鸟飞走了!”,而不会去探究鸟的种类、飞行速度等抽象的概念。
2. 感性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性的,即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感受和体验来认识事物。
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往往缺乏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例如,当他们吃到一种美味的食物时,他们会觉得这是好吃的,并且想要再次尝试,但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食物的成分和做法。
3. 具体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的,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具体的事例和个体。
他们往往只关注事物的具体特征和表面现象,缺乏对整体和抽象概念的理解。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只小狗时,他们只会关注它的毛色、大小等具体特征,而不会考虑它是属于哪个品种、它的行为习惯等抽象的概念。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这些特点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神经连接不完善以及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相对较少所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从直观、感性和具体向抽象、逻辑和综合发展。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感性和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感官体验、亲身参与等方式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同时,还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观察、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绘画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之,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