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43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情况介绍2008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精神,依托杨凌农业科技优势,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突出“科技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特征,探索在不改变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途径、新模式。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园区按照“一轴、一心、八园”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原则,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15万亩,现已建成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功能园区,形成了粮油良种3270亩、设施蔬菜2.5万亩、精品苗木1.1万亩、经济林果3万亩、现代畜牧(生猪存栏72890头、奶肉牛21300头)、食用菌年产量14.7万吨、名优花卉、观光农业为主的八大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产业化示范。
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从技术研发、集聚创新、标准化生产示范、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基本情况现代农业创新园占地面积800亩。
是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新品种展示的核心园区之一。
园区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信息技术为核心,集中展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
建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露地四个功能展示区。
2014年12月,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中心总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集展示、服务、认证、信息、培训、国际交流、办公于一体。
园区简介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4月视察杨凌时提出的“杨凌要充分发挥农科教基地优势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作用,为推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落实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的决定》,在杨凌示范区实施“二次创业”的大背景下,规划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83000亩。
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
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
1、自然状况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和杨村乡的一部分,总占地面积约83000亩。
区域自然条件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0~13.4℃,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6.7℃,年极端最低气温-20.6℃,年极端最高气温43.4℃。
积温(≥10℃)不少于4300~4500℃,年降水量635.1—663.9毫米,无霜期200天以上,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
区内土壤以褐土和土娄土为主,还有草甸土、冲积土、砂土等。
自然土壤有机质、氮素和有效磷的含量一般只有0.06%~0.10%,富含钾,腐殖质含量低。
园区内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地势南低北高,处于三道塬,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区或杨凌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由陕西省直辖,并和23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管辖县级杨陵区,但因为其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国主管行政区划的民政部单独列为行政区,仍将杨陵区划属咸阳市。
示范区管委会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名称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别名 杨凌农科城行政区类别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级行政级别) 面积 135平方公里人口 2013年全区常住人口20.24万人 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猕猴桃GDP总计 84.71亿元(2013年)人均GDP 41894.16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5744元/年(2011年)杨凌示范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南端,渭河地堑一、二、三级阶地上,地形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体,由渭河河谷及其阶地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南北呈阶梯型,全区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为黑油土,黄土类,水稻土类。
杨凌示范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气候,春暖多风,夏热多雨,年平均日照2163.8小时,年总辐射114.8千卡/平方厘米,可满足多种作物生长发育要求,年平均气温12.9摄氏度,无霜期221天,年降水量为635.1毫米。
一、 杨凌农业概况201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1.05亿元,增长5.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330亩;粮食产量22598吨,较上年减少7052吨,其中夏粮产量10880吨,较上年减少4013吨,秋粮产量11534吨,较上年减少3039吨。
蔬菜种植面积30880亩,增长4.27%,蔬菜产量133368吨,增长10.93%。
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较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吨 22598 -23.3油料产量 吨 64 433.3油菜籽 吨 64 433.3蔬菜产量 吨 133368 10.9水果产量 吨 37599 2.92013年全区植树5万棵,造林面积2000亩,苗木产量0.74亿株,育苗面积1.64万亩。
农业观光园实例1——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务院于1997年7月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22km2,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集农业教育、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农科城,其教、科、研水平享誉国内外。
1、总体结构与布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极富挑战性。
规划时力求充分体现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的,突出农、高、产、示4大功能。
以农业科学研究、教学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产业经济为支柱,以示范推广为目标,把杨凌建成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城。
2、功能结构安排立足于农业科研教学、高新产业、农业生产等主要功能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建设农业“产、教、研”一体化的示范区提供适宜的空间框架、用地和基础设施保障。
按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为特征和用地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园区的用地范围。
用地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态条件,追求人工建设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布局上以“绿心”——现化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为中心,由网络状的农业作物、林地和水网体系,将几个功能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型田园城市。
规划示范区分为以下子园区:(1)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位于示范区中部,以大面积的林带、农田和人工水面、湿地构成示范区的“绿心”,重点展示区内各类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成果;展示人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改良成果,展示现代化乡村改造与建设成果。
(2)农业科学园区以现有的农业院校和科研所为基础,结合科研教育体制改革,适当扩大和调整用地。
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整治和改善环境,形成统合性的科研、实验、教学和信息中心。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园区北部布置农业产业园区,主要服务于近期的产业发展,以安排各类农业科技加工工业为主。
在园区南部布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安排高档次环境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4)农业统合园区结合示范区东部的地貌类型多样、生态条件丰富的特点,在东北和东南部布置两片农业综合园区,作为栽培和展示各类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