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乙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25物理化学(乙)考研初试大纲《物理化学(乙)》考试大纲本《物理化学》(乙)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整个化学学科和化工学科的理论基础。
它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
物理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 气体的PVT关系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理想气体混合物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5、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3、恒容热、恒压热、焓4、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5、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6、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7、相变化过程8、溶解焓及混合焓9、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和标准摩尔反应焓10、由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11、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12、稳流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三) 热力学第二定律1、卡诺循环2、热力学第二定律3、熵、熵增原理4、单纯pVT变化熵变的计算5、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6、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7、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8、热力学基本方程9、克拉佩龙方程10、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偏摩尔量2、化学势3、气体组分的化学势4、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5、理想液态混合物6、理想稀溶液7、稀溶液的依数性8、逸度与逸度因子9、活度及活度因子(五)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3、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4、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压力对于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反应物的摩5、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6、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街(六)相平衡1、相律2、杠杆规则3、单组分系统相图4、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5、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6、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 液平衡相图7、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街相图8、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9、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10、三组分系统液-液平衡相图(七)电化学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迁移数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4、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5、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6、原电池热力学7、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8、电极的种类9、原电池设计举例10、分解电压11、极化作用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八)统计热力学初步1、粒子各运动形式的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2、能级分布的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3、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4、玻耳兹曼分布5、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6、系统的热力学能与配分函数的关系7、系统的摩尔定容热容与配分函数的关系8、系统的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9、其它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10、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九)界面现象1、界面张力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3、固体表面4、液-固界面5、溶液表面(十)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2、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3、速率方程的确定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典型复合反应6、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7、链反应8、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9、势能面与过渡状态理论10、溶液中反应11、多相反应12、光化学13、催化作用的通性14、单相催化反应15、多相催化反应(十一)胶体化学1、胶体系统的制备2、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3、肢体系统的动力性质4、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5、溶胶的稳定与聚沉6、悬浮液7、乳状液8、泡沫9、气溶胶10、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二、考试要求(一) 气体的PVT关系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加分容定律)。
三、计算题( 共5题60分)21. 10 分(0824)计算1mol He(理想气体) 在下列状态变化过程中的ΔH和ΔG。
He (101.325 kPa,473 K)−−→He (101.325 kPa,673 K)已知:C p, m [He(g)] = (5/2)R,473K 时S m[He(g)] = 135.1 J·K-1·mol-1。
22. 15 分(1104)某气体状态方程为pV = n(RT + Bp),始态为p1T1,该气体经绝热真空膨胀后终态压力为p2,试求该过程的Q,W及气体的ΔU,ΔH,ΔF,ΔG,ΔS。
23. 10 分(1809)两液体A, B形成理想液体混合物。
在320 K,溶液I含3 mol A和1 mol B,总蒸气压为:5.33×104 Pa。
再加入2 mol B 形成理想液体混合物II,总蒸气压为6.13×104 Pa。
(1) 计算纯液体的蒸气压p A*,p B*;(2) 理想液体混合物I的平衡气相组成y B;(3) 理想液体混合物I的混合过程自由能变化Δmix G m;(4) 若在理想液体混合物II中加入3 mol B形成理想液体混合物Ⅲ,总蒸气压为多少?24. 15 分(2419)固体CO2的蒸气压与温度间的经验式为:ln(p/Pa)=-3116 K/T + 27.537已知熔化焓∆fus H m= 8326 J·mol-1,三相点的温度为217 K。
试求出液体CO2的蒸气压与温度的经验关系式。
25. 10 分(2965)3H2+ N2= 2NH3在350℃的K p= 6.818×10-8(kPa)-2,并设与压力无关,从3:1的H2,N2混合物出发,在350℃下要获得物质的量分数为0.08 的NH3,压力至少要多大?26. 13 分(0957)4 g Ar(可视为理想气体,其摩尔质量M(Ar)=39.95 g·mol-1)在300 K时,压力为506.6 kPa,今在等温下反抗202.6 kPa的恒定外压进行膨胀。
浙 江 大 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 物理化学 (乙) 编号 566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或草稿上均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 )在下面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A .不可逆循环过程 B. 可逆循环过程C .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 D. 理想气体的自由膨胀过程2.( )2mol C 2H 5OH(l)在正常沸点完全变为蒸气时,一组不变的热力学函数是:A .内能、焓、系统的熵变 B. 温度、总熵变、吉布斯函数变C .温度、压力、定压热容 C. 内能、温度、吉布斯函数变3.( )在85℃及101.3kPa 压力下,过冷的H 2O (g )变为H 2O (l )时,应该是A .ΔS 系<0,ΔH >0,ΔG <0 B. ΔG <0,ΔU <0,ΔH <0C .ΔH <0, ΔU >0,ΔS 系<04.( )理想气体在自由膨胀过程中,其值都不为零的一组热力学函数变化是:A .ΔU 、ΔH 、ΔS 、ΔV B. ΔS 、ΔA 、ΔV 、ΔGC .ΔS 、ΔV 、ΔT 、ΔG5.( )已知H 2O 的气化热为140.60kJ mol -⋅,一高压锅使用时,允许的最高温度是150℃,此时,锅内的压力约为A .65740.461kPa B.101.482 kPa C .476.203 kPa D.104.510 kPa E. 420.315 kPa 6.( )已知2(Cu Cu)0.337V,E +=(Cu Cu)0.521V E += ,则2(Cu Cu )E ++等于 A . 0.184V B. -0.184V C. 0.352V D. 0.153V7.( )当发生极化现象时,两电极的电极电动势发生如下变化:A .E (阳)变大,E (阴)变小 C. 两者都变大C .E (阳)变小,E (阴)变大 D. 两者都变小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任何液面都存在表面张力B . 弯曲液面的表面张力方向指向曲率中心C . 平面液体没有附加压力D .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指向曲率中心9.( )气体在固体表面发生等温吸附时,A .ΔS >0 B. ΔS <0 C. S =0 D. ΔS ≥010.( )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反比于A .温度 B. 毛细管半径 C. 液体的粘度 D. 大气压力二、填空题1. 在一个体积恒定为0.50m 3的绝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使容器内气体温度升高750℃,压力增加60kPa ,此反应过程的Q ______0,W ______0,ΔU ____0,Δ H _____0。
目录中科院北化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北大清华中科大北化工华南理工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南京大学东华大学这是我最近搜集的有关高分子专业比较好的院校的考研招生信息,我搜集的大都是招生专业、所招人数、考试科目以及复习参考书,有的附有2010年的复试录取分数线每个大学下面的链接都是该校的研究生院或高分子系的网址,更多的考研信息可以从网址中获取。
希望我所搜集的资料对大家考研能够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更多、更好的考研或就业信息,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分享,让我们大家共同进步!张鸿飞中科院北化所/中科院统一命题考试大纲/2009-6/2009625154515.htm参考教材①物理化学(甲)(606)《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书中以“*”号作记的,不作要求。
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822)(1)潘祖仁编,《高分子化学》(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何曼君等编,《高分子物理》(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符若文, 李谷, 冯开才编,《高分子物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③物理化学(乙)(825)《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info.php?page=1&lb=招生信息注:①考试科目中一组为化学、生化类考生设置,二组为非化学类考生设置,考生可自行选择。
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研究方向代码为01~14只可以选择一组,15~30一组和二组均可选择。
参考教材物理化学(甲)(606)《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书中以“*”号作记的,不作要求。
361高等数学(乙)《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乙)》考试大纲本《物理化学》(乙)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工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整个化学学科和化工学科的理论基础。
它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
物理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气体的PVT关系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理想气体混合物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5、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3、恒容热、恒压热、焓4、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5、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6、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7、相变化过程8、溶解焓及混合焓9、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和标准摩尔反应焓10、由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11、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12、稳流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三)热力学第二定律1、卡诺循环2、热力学第二定律3、熵、熵增原理4、单纯pVT变化熵变的计算5、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6、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7、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8、热力学基本方程9、克拉佩龙方程10、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偏摩尔量2、化学势3、气体组分的化学势4、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5、理想液态混合物6、理想稀溶液7、稀溶液的依数性8、逸度与逸度因子9、活度及活度因子(五)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3、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4、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压力对于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反应物的摩5、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6、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街(六)相平衡1、相律2、杠杆规则3、单组分系统相图4、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5、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6、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 - 液平衡相图7、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街相图8、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9、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10、三组分系统液-液平衡相图(七)电化学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迁移数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4、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5、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6、原电池热力学7、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8、电极的种类9、原电池设计举例10、分解电压11、极化作用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八)统计热力学初步1、粒子各运动形式的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2、能级分布的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3、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4、玻耳兹曼分布5、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6、系统的热力学能与配分函数的关系7、系统的摩尔定容热容与配分函数的关系8、系统的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9、其它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10、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九)界面现象1、界面张力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3、固体表面4、液-固界面5、溶液表面(十)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2、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3、速率方程的确定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典型复合反应6、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7、链反应8、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9、势能面与过渡状态理论10、溶液中反应11、多相反应12、光化学13、催化作用的通性14、单相催化反应15、多相催化反应(十一)胶体化学1、胶体系统的制备2、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3、肢体系统的动力性质4、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5、溶胶的稳定与聚沉6、悬浮液7、乳状液8、泡沫9、气溶胶10、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二、考试要求(一)气体的PVT关系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加分容定律)。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一、实验目的1)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
2)用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3)由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求反应的活化能。
二、实验原理乙酸乙酯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消解反应即皂化反应,其反应式为:+→+反应式是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及的浓度成正比。
用分别表示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的初始浓度,表示在时间间隔内反应了的乙酸乙酯或氢氧化钠的浓度。
反应速率为:为反应速率常数,当时,上式为:反应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为,积分上式得:在一定温度下,由实验测得不同时的值,由上式可计算出值。
改变实验温度,求得不同温度下的值,根据Arrhenius方程的不定积分式有:以对作图,得一条直线,从直线斜率可求得。
若求得热力学温度时的反应速率常数,也可由Arrhenius方程的定积分式变化为下式求得值:本实验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代替测量生成物浓度(或反应物浓度)。
乙酸乙酯、乙醇是非电解质。
在稀溶液中,非电解质电导率与浓度成正比,溶液的电导率是各离子电导之和。
反应前后离子浓度不变,整个反应过程电导率的变化取决于与浓度的变化,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约为的五倍,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降低,的尝试升高,溶液导电能力明显下降。
一定温度下,在稀溶液中反应,为溶液在时的电导率,分别是与、电导率有关的比例常数,于是:,;,;,;由此得即即而即上式变形为:以对作图为一直线,斜率为,由此可求出。
三、仪器和试剂恒温槽、电导率仪、电导电极、叉形电导池、秒表、碱式滴定管、10ml、25m移液管、100mL,50ml容量瓶、乙酸乙酯(A.R.)、氢氧化钠溶液(0.04mol·)四、实验步骤1.准备溶液:1)打开恒温槽,设置温度为25℃。
将叉形电导池洗净、烘干。
同时清洗两个100ml、一个50ml的容量瓶;2)在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小许水,然后使用分析天平称量加入乙酸乙酯0,1771g,定容待用。
3)经过计算,定容后的乙酸乙酯的浓度为0.02010mol·L-1,配置同浓度的NaOH 所需0.04000 mol·L-1的NaOH体积为50.25ml,用碱式滴定管量取48.69ml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待用。
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摘要:一、引言二、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简介1.物理化学乙课程的重要性2.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的出版背景三、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的特点1.内容全面、系统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四、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的应用与评价1.在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2.社会各界的评价与认可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是一本针对物理化学乙课程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乙课程的知识。
本文将对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进行详细介绍。
二、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简介1.物理化学乙课程的重要性物理化学乙课程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涉及到化学反应、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对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的出版背景随着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优质教材的需求日益增长。
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我国知名专家和学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而成。
三、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的特点1.内容全面、系统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物理化学乙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本全面的学习资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书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习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的应用与评价1.在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我国众多高校化学专业的首选教材,受到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更好地掌握物理化学乙课程的知识。
2.社会各界的评价与认可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以其严谨的编写态度、丰富的内容、实用的结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国科大物理化学乙参考书国科大物理化学乙课程的参考书籍有很多,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你介绍几本常用的参考书。
1. 《物理化学》(第三版)作者,周志华、彭庆华、马春瑞。
这是一本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内容全面且深入,涵盖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书中的例题和习题丰富,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 《物理化学》(上下册)作者,赵凤岐、魏玉珠、董光荣。
这套教材是国科大物理化学乙课程的教材之一,内容系统全面,涵盖了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
书中的理论部分结构清晰,配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原理。
3. 《物理化学》(第三版)作者,崔骏、李永生、丁献中。
这本教材是国科大物理化学乙课程的指定教材,内容全面、深入,结构严谨。
书中的理论部分涵盖了量子力学、热力学、动力学等重要内容,同时还包括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介绍。
4. 《物理化学》(第五版)作者,罗琳、李炯扬、黄书明。
这本教材是物理化学的经典教材之一,内容全面、系统,适合作为物理化学乙课程的参考书。
书中的理论部分详细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附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现代物理化学》(第五版)作者,何志明、杨维梅、王旭东。
这本教材是一本较新的物理化学教材,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书中的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配有大量的实例和习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以上是一些国科大物理化学乙课程的常用参考书籍,它们涵盖了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适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参考资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乙)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 可以使用不具有储存及编程功能的计算器。
下列一些基本常数供解题时参考:普朗克常数 h = 6.626 × 10-34 J·s;玻兹曼常数 kB = 1.38× 10-23 J·K-1;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J·mol-1·K-1;法拉第常数 F = 96500 C·mol-1一、是非题(每小题1 分,共18 分)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用“”表示,错误用“”表示)1.同温、同压下,某实际气体的摩尔体积大于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则该气体的压缩因子Z 是大于 1 的。
2.可逆过程一定是循环过程,循环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3.最概然分布可以代表系统的一切可能的分布。
4.气体CO 和N2 有相近的转动惯量和相对分子摩尔质量,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时,两者的平动熵和转动熵都相等。
5.298 K 时,汞的表面张力明显大于水的表面张力,这主要归因于汞原子之间的主要作用是金属键而水分子之间的主要作用是氢键。
6.在极性分散介质中,由于离子的溶剂化,胶粒和胶团也是溶剂化的,胶团常带有正电或负电。
7.因为亨利定律是稀溶液定律,所以任何溶质在稀溶液范围内都遵守亨利定律。
8.对吉布斯自由能而言,化学势即为偏摩尔量。
9.通常所见的三相共存的水一定处于三相点。
10.二组分能形成恒沸混合物,只有在定温条件下,该恒沸混合物才有恒定的组成。
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乙)11.当体系状态一定时,若选取不同的标准态,各物质的标准态化学势不同,但对于等温反应,其r G m 相同。
12.对于给定的系统,亲和势有定值,它取决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反应过程及系统中各物质的强度性质无关。
《物理化学(甲)》考试大纲一、内容:涵盖物理化学(占80%左右)和结构化学(占20%左右)。
二、物理化学大纲1. 气体的PVT关系基本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气体的液化;范德华方程与维里方程;临界性质;对应状态原理;压缩因子图。
2.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重要热力学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功;内能;焓;热容;可逆体积功;相变焓;反应焓;节流膨胀。
基本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Qv=ΔU,Qp=ΔH及H的定义;过程热的计算;Cp与Cv的关系;由Cp计算Qp和ΔH;理想气体的等温可逆过程与绝热可逆过程功的计算;其他常见过程功的计算;相变焓、相变过程、相变热的计算;化学变化过程、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化学反应进度;标准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3.热力学第二定律基本概念:卡诺循环,过程可能性判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及熵变,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亥姆霍兹自由能,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特性函数,克-克方程。
基本内容:卡诺循环;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熵函数,熵判据;各种典型过程熵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与标准熵;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ΔA与ΔG判据;一些基本过程ΔG的计算与应用;热力学基本方程与麦克斯韦关系式;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
4.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基本概念:偏摩尔量,化学势,化学势判据,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与逸度因子,活度与活度因子,热力学标准态。
基本内容:偏摩尔量与摩尔量;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Gibbs-Duhem方程;化学势的定义与各类系统化学势的表示式;化学势判据;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其特征;稀溶液的定义及其依数性;逸度与逸度因子的计算;活度和活度因子的计算;标准态选择与活度的关系;简单汽液平衡计算。
5.相平衡基本概念:相律,相数、组分数和自由度数,单组分体系相图,二组分体系相图,步冷曲线,杠杆规则,三组分系统相图基本内容:相律f=C-P+2;常见单组分系统相图;一级相变与二级相变;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及杠杆规则;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水蒸汽蒸馏、精馏原理;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系统液—固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相图;相图分析;热分析法制相图及溶解度法制相图;重结晶原理;二组固态互溶系统相图;固态完全互溶系统相图;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相图;生成稳定化合物与不稳定化合物凝聚系统相图。
6.化学平衡基本概念:摩尔反应Gibbs函数,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标准平衡常数,经验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平衡转化率,范特霍夫方程,平衡移动。
基本内容:反应等温方程式的表达与应用;有关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标准平衡常数的实验测定法;各种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平衡组成的计算;复相反应的平衡问题;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反应物配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同时平衡组成的计算;反应的耦合;实际气体反应及溶液中反应的热力学处理方法。
7.电化学基本概念:电解质溶液,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迁移数,离子电迁移率,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平均离子活度,平均离子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离子互吸理论,可逆电池,电动势,原电池热力学,电池反应,电极反应,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浓差电池,液体接界电势,分解电压,极化,超电势,极化曲线。
基本内容:电解池、原电池和法拉第定律;正极负极和阴极阳极的定义;离子的电迁移及迁移数;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摩尔电导率;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离子的迁移率;电导测定的应用;平均离子活度、平均离子活度因子的定义及其与离子强度的关系;极限公式;可逆电池;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原电池设计;原电池热力学计算;电动势测定的应用;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8. 统计热力学初步基本概念:能级,简并度,定域子系统,离域子系统,独立子系统,相依子系统,能级分布,状态分布,微态数,最概然分布,平衡分布,玻尔兹曼分布,配分函数,统计熵,系综。
基本内容:统计分布,统计平均,玻尔兹曼统计,熵的本质及玻尔兹曼公式,配分函数及其意义,配分函数的相关计算,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计算,系综原理,统计热力学初步应用。
9.化学动力学基础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级数,速率常数,阿伦尼乌斯方程,活化能,对行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链反应,爆炸极限,平衡近似,稳态近似,决速步近似,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势能面,活化络合物,单分子反应,分子反应动态学,笼效应,原盐效应,光化学反应,量子产率,催化反应动力学。
基本内容: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实验测定;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方程;速率常数的意义;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积分形式及有关计算;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活化能计算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应用;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复合反应的近似处理法;根据反应机理拟定速率方程;单分子反应机理;链反应的特征;动力学理论的要点;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各类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10.界面化学及胶体化学基本概念: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弯曲液面,附加压力,亚稳状态,物理吸附,化学吸附,Langmuir吸附,BET吸附,接触角,润湿,铺展,表面过剩,单分子膜,表面活性剂,胶体,胶团,电泳,电渗,乳状液,溶胶,凝胶,高分子溶液。
基本内容:界面张力、界面功与界面吉布斯函数;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蒸气压与表面曲率的关系;亚稳状态与新相的生成;杨氏方程和润湿现象;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及等温吸附公式;Langmuir吸附公式及其应用;BET吸附的特征;吸附热力学;溶液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吉布斯吸附公式;表面活性物质的结构及其应用;胶体化学;高分子溶液。
三、结构化学大纲1. 量子理论旧量子论;氢原子光谱;Bohr 理论;波粒二象性;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算符的本征值问题及平均值公式;量子力学原理在简单体系中的应用。
2. 原子结构单电子原子的结构;定态薛定谔方程;能级表达式及几个量子数值之间的关系;波函数及电子云的图形表示及其物理意义;轨道角度分布图;多电子体系波函数的Pauli原理以及反对称波函数的行列式;双电子体系的波函数;Hund规则;多电子原子的组态和电子填充原则;根据电子壳层结构解释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一些元素的性质;原子的整体状态和光谱项。
3. 双原子分子线性变分法及其对H2+的处理;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运动;共价键本质;简单分子轨道理论;双原子分子的轨道类型;双原子分子电子组态;双原子分子性质的解释(键的强度、键长、键型及键的种类);分子轨道与化学键联系和区别;价键理论。
4. 对称性与点群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分子对称操作;分子点群;典型分子的点群结构;分子点群的乘法表;群的表示;群的性质;点群的性质;点群的特征标表;点群的特征标表的应用;点群与分子的旋光性的关系;点群与分子的偶极矩的关系。
5. 多原子分子杂化轨道理论;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多原子分子构型;多原子分子中非定域分子轨道的离域化;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比较;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6. 共轭分子HMO近似方法;久期行列式;轨道能、总能量和离域 键键能,离域能的计算;分子图各项含义及其计算;缺电子分子和多中心键;共轭分子的书写及分类;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前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能级相关图;电环合反应立体专一性及其他简单典型反应机理的解释。
7. 过渡金属化合物晶体场理论和配位场理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及在水中的颜色的解释;应用晶体场理论对过渡金属化合物进行解释;稳定化能的求解;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畸变;高自旋和低自旋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不同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分子轨道理论在配合物中的应用。
8. 簇合物和团簇轨道分裂;分裂能的概念及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羰基络合物及不饱和烃络合物的结构-性质;原子簇化合物的9n+2成键规则;分子磁性及磁共振谱;磁化率及应用;核磁共振谱;顺磁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紫外光电子能谱。
9.固体晶体的点阵结构、结构基元;空间点阵的划分、点阵单位,晶面指标;晶体结构的描述,晶胞,晶胞参数,原子分数座标;晶体的宏观对称性;晶体的对称操作,对称元素及符号,七个晶系及各晶系的特征对称元素;32个晶体点群;晶体的微观对称性;螺旋轴;各类晶体的典型结构;金属晶体的能带理论;离子键的本质,晶格能的计算;典型共价晶体,分子晶体及氢键晶体的结构特点;混合键型晶体;硅酸盐结构;晶体缺陷。
《物理化学(乙)》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绪论气体的PTV性质2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定律表述,热,内能,焓,热容,可逆体积功计算,节流膨胀,反应热3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过程可能性判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及熵变计算,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与亥姆霍兹自由能及其改变量计算,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特性函数,克-克方程.4.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拉乌尔定律,偏摩尔量,化学势,理想稀溶液,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及系数,活度及系数,标准态5.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化学平衡及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化学反应平衡移动原理.6.相平衡:相律,单组分体系相图,二组分体系相图,超临界状态,三组分系统.7.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电导,电迁移,电化学热力学,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原电池设计,电解和极化8.统计热力学初步统计分布,统计平均,玻尔兹曼统计分布定律,熵的本质及玻尔兹曼公式,配分函数及其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计算,统计热力学应用-平衡常数计算等9.表面现象(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表面热力学,溶液与固体表面上的饿吸附作用,吸附等温式,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及其稳定性,高分子溶液10.化学动力学基础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级数测定,速率常数计算,复杂反应动力学,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三、参考书1)《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宋世谟,庄公惠,王正烈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中,下),胡英主编, 高教社出版,2000《有机化学》考试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