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岩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历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乳岩的医案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曾治疗过一位年仅19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因丈夫去世而哭泣,左乳房突然胀痛,迅速肿胀,数日后右乳房也胀痛并迅速肿胀。
叶天士诊断为“乳岩”,即乳腺癌,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用当归、芍药、甘草、陈皮、贝母、栝蒌等药进行调理气血、消肿止痛的治疗,同时外敷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不久后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明代名医张景岳治疗乳岩的医案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曾治疗过一位44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因家庭变故而情绪失控,导致左侧乳房疼痛肿胀,他诊断为“乳岩”。
他用柴胡、芍药、当归、陈皮、川芎、栝蒌等药进行调理气血、消肿止痛的治疗,同时外敷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且乳房肿痛明显减轻。
现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
现代医学对于乳岩的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
乳岩的病因与诊断乳岩是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妇人大全良方》云:“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
乳岩是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妇人大全良方》云:“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
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仅次于子宫颈癌,且近年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
病因病机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及乳腺的生理功能紊乱,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
诊断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
早期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一般由病人在无意中发现。
随着肿块逐渐生长和增大,肿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肿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皮面出现多个坚硬的小结或小索,甚至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如伸延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则可紧缩胸壁,限制呼吸,称铠甲状癌。
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
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先为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渐多,粘连成团。
晚期可发生广泛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伴有远处转移。
若癌细胞堵住腋窝主要淋巴管,可引起该侧上肢淋巴水肿。
癌细胞远处转移至肺及胸膜时,常引起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
《明清时期乳岩分期论治特色分析》篇一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医家们在治疗乳岩(乳腺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乳岩作为古代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疾病,其治疗方法和理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明清时期乳岩分期的论治特色,以期为现代医学提供借鉴。
二、乳岩的分期论治在明清时期,医家们根据乳岩的病情发展,将其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针对各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初期乳岩初期乳岩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
医家们认为,此阶段乳岩病情较轻,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拔罐等,以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2. 中期乳岩中期乳岩病情加重,肿块增大,疼痛加剧。
医家们认为,此阶段应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辅助治疗手段,以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恶化。
3. 晚期乳岩晚期乳岩病情严重,常伴有全身症状。
医家们认为,此阶段治疗应以扶正固本、调理气血为主。
除了中药内服外,还会采用食疗、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延缓病情进展。
三、论治特色分析在明清时期,医家们在治疗乳岩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他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们还注重预防和调养,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此外,医家们还善于运用各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结论明清时期乳岩分期论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二是根据病情发展分期论治;三是注重预防和调养;四是善于运用各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
这些特色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现代医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明清时期医家们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传统医学的研究和传承,以推动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乳岩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诊断]1 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 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
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3 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 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4 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5 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6 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辨证论治]1 肝郁痰凝症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
舌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例方: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2 冲任失调症候:经事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
或婚后未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乳房结块坚硬,或术后病人伴对侧乳房多枚片块质软。
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例方: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3 正虚毒炽症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食量少,心悸失眠。
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例方:八珍汤加减。
4 气血两亏症候:多见于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日久不愈。
乳岩(乳腺癌)中医护理常规乳岩,是乳腺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不易推动,可见乳头内陷如岩穴。
一、护理评估(1)体格检查:乳房肿块的质地、大小、活动度,肿块与深部组织的关系,表面是否光滑,边界是否清楚,乳头和乳晕有无糜烂等症状。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有无家族史。
(3)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评估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气滞痰凝证。
证候: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②冲任失调证。
证候: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细弱。
③毒热蕴结证。
证候: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
④气血两虚证。
证候: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⑤气阴两虚证。
证候: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脉弦。
⑥瘀毒互结证。
证候: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块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结代。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指导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术前护理: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对待手术引起的自我形象改变。
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播放轻音乐,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②妊娠及哺乳期发生乳腺癌的患者,要立即终止妊娠及哺乳。
③术前严格备皮,禁食禁水。
对手术范围大、需要植皮的患者,除常规备皮外,同时做好供皮区的皮肤准备。
乳房皮肤溃疡者,术前每天换药至创面好转,乳头凹陷者应清洁局部。
(5)术后护理:①患者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引流和改善呼吸功能。
乳岩(乳腺癌)中医护理常规乳岩(乳腺癌)中医护理常规1. 评估与观察1.1 患者病史的了解与收集1.2 乳房外观和触诊的评估1.3 肿块特征(大小、质地、可移动性等)的观察 1.4 乳房皮肤变化(红肿、溃疡等)的观察1.5 乳头溢液的观察2. 望诊2.1 乳房周围皮肤颜色、纹理等的观察2.2 乳头形态、颜色和溢液情况的观察2.3 乳房乳晕的观察3. 闻诊3.1 乳房溢液的气味的辨别3.2 乳腺结节触诊时的呼吸声及心音的评估4. 问诊4.1 疼痛程度、性质、位置和放射情况的询问4.2 伴随症状(乳房肿胀、乳房变硬等)的询问4.3 乳房触痛的询问4.4 月经周期与乳房触痛的相关性的询问5. 中医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包括药物治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等。
6. 营养护理6.1 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包括高蛋白质、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6.2 鼓励患者多饮水,维持身体水分平衡7. 情绪支持7.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患者的情绪需求7.2 提供心理支持和解释,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7.3 鼓励患者参加支持小组活动,分享经验和情绪8. 日常护理8.1 乳房清洁和护理8.2 乳房触诊的定期检查8.3 乳房自检的指导与教育附件:1. 中医治疗乳岩的常用药物介绍2. 乳腺癌护理指导手册3. 乳房触诊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乳岩(乳腺癌):乳腺组织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于女性。
2. 乳房触诊:医生或护士用手触摸乳房,以检查是否有异常肿块或其他病变。
3. 辨证施护: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中医辨证进行治疗。
4. 中药熏洗:将中药煮沸后,在患处进行熏洗以达到治疗效果。
乳腺疾病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乳岩概念乳岩是发生在乳房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晚期溃烂或凸入泛莲,或凹如岩穴,直至死亡,所以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手术切除范围较大,腋窝清扫并发症较多,所以手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手术适应症TNM分期I、II期及部分III期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局部晚期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降期降级再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1.乳腺癌根治术;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乳腺癌保乳术;4.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1.辩证施治(1)肝郁气滞证候:乳房肿块坚硬如石,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
舌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瓜蒌1个、当归6g、没药3g、乳香3g、白芍15g、白芥子9g、柴胡3g、炙甘草6g、全蝎3个、白术9g、茯苓9g、郁金6g、香附9g、天葵草9g、甘草6g(2)脾虚痰湿证候:乳房肿块坚硬如石,边界不清,神疲乏力,时有水肿,饮食不香,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健脾益气,胜湿化痰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9g、白术9g、茯苓9g、扁豆9g、陈皮9g、山药15g、薏苡仁15g、莲子仁9g、桔梗9g、甘草6g(3)正虚毒炽(局部晚期)证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食量少,心悸失眠伴。
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方药:八珍汤加减。
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当归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15g、人参3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6g。
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
(4)气血两亏(晚期或手术后)证候: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米兰,日久不愈。
乳岩(乳腺癌)一定义:因情绪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及外感风寒所致。
以乳房结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1、痰瘀互结乳房肿块边界不清,固定不移,部分皮肤如橘皮状,胸胁胀闷,纳少腹胀,痰多难咳,肢体沉重倦怠。
2、气血两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失眠盗汗,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闭经。
3、肝郁气滞乳中有肿块胀痛,牵引两胁作痛,情绪抑郁或急燥,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滑。
4、热毒郁结型乳中结块疼痛,间或红肿甚至溃烂,污水恶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者注意休息,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
3、密切观察乳房肿块大小、硬度、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触痛及全身有无发热,做好记录。
溃烂后脓液的色、质、量、气味等。
4、满足患者自尊心需要。
5、术后患者勿使用患肢用力,避免在患肢输液、输血、测量血压。
四临证施护1、情志郁结,冲任失调者,遵医嘱局部敷贴中药膏。
2、疼痛者可用软坚散结膏(鲫鱼山药膏)帖敷于病灶或肿大淋巴结处,或遵医嘱给予针刺、艾灸或止痛药。
3、择期手术者,术前指导患者锻炼有效咳痰的方法。
4、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保持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引流情况,及患肢皮肤颜色情况,是否肿胀等。
5、无异常情况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并用三角巾将患肢托起。
6、术后3-5天指导患者进行握拳、屈腕、屈肘、上举,活动肩关节功能锻炼。
五饮食护理1、鼓励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宜进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
2、忌醇酒厚味、助火生痰之品,可多食海带、紫菜、鲜猕猴桃等具有化痰,软坚散结功效的食物。
3、乳岩晚期,选择宜消化、喜好的饮食,少量多餐。
4、术后患者可食用鲫鱼、泥鳅、海带、丝瓜、菠菜等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物。
5、化疗和放疗反应严重而影响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并加用中草药。
乳岩的中医护理乳岩是发生在乳房部的肿块,坚硬如石,溃后状如岩穴者,现代医学称乳癌或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一般认为生育和哺乳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乳岩系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治护强调整体与局部兼顾.2 一般护理(1) 情志护理乳岩多由忧思郁怒、情志不畅、肝失条达、痰淤互结于乳而发,故情志护理极为重要。
选择合适的交流时机和场所,耐心和蔼的与病人沟通,给予精神支持,使病人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消除自暴自弃的念头,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气血流畅,脾胃功能增强,食欲增加,提高治护效果。
(2)环境护理乳岩病人多精神抑郁、忧思寡言或烦躁易怒,我们应给病人创造一个较好的治疗和休息的环境。
如在病人床头柜上放置一些花草或放轻音乐、看电视等,病情许可时可安排病友在一起聊天,给病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3) 饮食护理乳岩早期,由于此病属消耗性疾病,病人食欲减退,身体逐渐衰弱,因此,要给病人加强营养知识宣教,告知病人增强体质是抵抗疾病的关键。
鼓励病人多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食物,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食肥甘厚腻食物。
乳岩晚期病人可根据病人的意愿进行饮食,少量多餐。
放疗和化疗反应较重的患者,应根据医嘱静脉补充营养(5) 疼痛护理乳岩晚期病人常伴有剧烈疼痛,此时可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各种止痛方法,如针灸、磁疗、各种理疗等,避免导致疼痛加重的诱因,给病人以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减轻疼痛。
(6) 褥疮护理乳岩晚期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全身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不能正常供给皮肤组织所需营养,以致组织糜烂坏死而形成褥疮,因此,,要1~2h 翻身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在骨骼隆突处垫气垫圈,若局部已出现红肿、水泡等,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的液体,并涂龙胆紫,做好交接班。
平时应保持病人床铺干净平整,注意皮肤清洁。
及时清理大小便。
(7) 感染的护理由于乳岩病人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各方面的感染。
因此要注意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通风。
(1)情志失调情志不畅,所愿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瘀;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发病。
(2)饮食失节久嗜厚味炙煿则湿热蕴结脾胃,化生痰浊,随气流窜,结于乳中,阻塞经络,气血不行,日久成岩。
(3)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脉隶属于肝肾。
冲任失调,则气血失和,月经不行,气郁血瘀,阻塞经络,结于乳中而成乳岩。
乳岩多发于绝经期前后,故与冲任失调有密切关系。
此外,在经气虚弱的情况下,感受风寒之气,阻塞经络,气滞血瘀,日久停痰结瘀,亦可导致乳岩。
总之,乳岩的发病,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及外感风寒之气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
乳岩一、病历摘要丁某,女性,33岁,农民。
主诉:右乳发现肿块三天。
现病史:病人自诉三天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右乳有一肿块,无疼痛感,较硬,故前来就诊。
现右乳有一肿块,无疼痛不适,烦躁易怒,饮食、睡眠、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脉弦。
既往史:既往性情急躁。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00/70mmhg。
心肺(-),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水肿。
胸廓对称,左乳外观无异常,未扪及明显肿块,右乳乳头无内陷、挤压时无溢液,于乳头乳晕下可扪及一约2.5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色正常,与乳头皮肤似有粘连,活动度较差,无明显触压痛。
理化检查:①彩B超检查:于右乳后方腺体内探及一25mm*20mm大小肿块,心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改变,内部强弱不等,光电粗,分布不均匀。
②X线检查:右乳乳头下可见一约2.5cm*2cm致密阴影,边缘呈毛刺状,密度不均匀,可有细小的钙化点。
二、分析要点1.中医诊断、辨病依据、证候分析及鉴别诊断。
2.西医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中医治法及处方用药。
4.中医外治法。
5.西医治疗原则及主要方法。
三、诊治分析1.中医诊断、辨病依据、证候分析及鉴别诊断(1)中医诊断:乳岩?肝郁痰凝证。
(2)辨病依据:①平素性情急躁。
②右乳发现肿块3天、无疼痛不适。
③右乳于乳头、乳晕下可扪及一约2.5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色正常,与乳头皮肤似有粘连,活动度较差,无明显触压痛。
④B超、X线射片检查可辅助诊断,但确诊需病理切片检查。
(3)证候分析: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克脾土,病人平素性情急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淤;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形成肿块。
脉弦主肝病。
由此可见乳岩为肝郁痰凝证。
(4)鉴别诊断:①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
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
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片状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
肿块和皮肤不粘连。
②乳核多见于20-30岁女性,肿块多发生于一侧,形如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
病程进展缓慢。
③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肿块可1个或数个,质坚实,边界不清,和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2.西医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1)西医诊断:右乳肿块性质待查:乳腺癌?(2)诊断依据:①女性病人。
②右乳发现无痛性肿块。
③右乳于乳头、乳晕下可扪及一约2.5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色正常,与乳头皮肤似有粘连,活动度较差,无明显触压痛。
④B超、X线射片检查可辅助诊断,但确诊需病理切片检查。
(3)鉴别诊断:①乳房肉瘤多见于中年妇女;发病快,病程短,肿块为单个,边界清楚,活动度不受限,无脓肿形成;多为血液转移。
②乳腺分叶囊肉瘤肿块多为单侧发病,瘤体呈圆形或分叶结节状,质硬韧,边界清楚,瘤体巨大,可达20cm,推之移动,极少数有压痛,少数病人可见腋下肿大淋巴结,有一小部分可恶变,X线表现为巨大密度均匀肿块,周边可见细窄透明晕,瘤体四周血管扩张,恶变者可表现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边缘模糊。
3.中医治法和处方用药(1)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2)代表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瓜蒌20g,当归10g,柴胡10g,白芍12g,白芥子10g,白术10g,郁金10g,茯苓12g,香附10g,浙贝母15g,生牡蛎20g,山慈菇10g,甘草6g。
(3)方药解析:方中予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瓜蒌、浙贝母、生牡蛎、山慈菇化痰软坚散结。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效。
4.中医外治法手术治疗。
5.西医治疗原则及主要方法西医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术中切除肿块后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为乳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配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
四、练习题A1题型1.不属乳岩常见病因病机的是A.情志失调B.饮食失节C.冲任不调D.肝肾不足E.外感风寒2.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是A.手术治疗B.化学药物治疗C.放射治疗D.内分泌治疗E.中药治疗3.乳腺癌的发病率除下列哪种情况外相对较高A.无生育史B.无哺乳史C.月经来潮过早D.绝经期早E.有乳腺癌家族史4.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治乳岩,适用的证型是A.肝郁痰凝B.冲任失调C.正虚毒炽证D.气血两虚E脾虚胃弱证5.乳岩治疗的关键是A.手术B.化学药物治疗C.早期诊断D.放射治疗E.内分泌治疗A2型题1.谢某,女性,40岁。
右乳发现肿块5天。
现右乳有一肿块,无明显疼痛,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淡,苔薄,脉弦。
治疗宜首选A.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B.二仙汤合开郁散 C.八珍汤D.瓜蒌牛蒡合开郁散E.人参养荣汤2.明某,女性,55岁,右乳发现肿块10天。
现左乳内有一肿块,无疼痛不适,边界不清,质地坚硬,不容易推动,肿块中心有酒窝征,素有月经前乳房胀痛,经期紊乱,舌淡,苔薄,脉弦细。
其治法是A.疏肝解郁,化痰散结B.调摄冲任,理气散结C.疏肝活血,化痰散结D.疏肝理气,活血化瘀E.调摄冲任,化痰散结3.雷某,女性,59岁,右乳红肿热痛20天。
20天前右乳突然出现肿大,皮肤水肿潮红,皮肤发热,经抗生素静脉滴注无明显效果。
现右乳显著肿胀,疼痛,皮肤紫红,皮肤温度升高,未扪及明显肿块,右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其诊断为A.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B.乳腺癌C,炎性乳癌D乳房部蜂窝织炎 E.浆细胞性乳腺炎4,陈某,女性,49岁,右乳癌术后8月,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其治疗首选A.八珍汤B.二仙汤合开郁散C.十全大补丸D.神效瓜蒌散合八珍汤E.人参养荣汤5.姜某,女性50岁。
右乳癌术后4个月。
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恶心呕吐,肢肿倦怠,舌淡,太薄,脉细弱。
其治疗应首选A.十全大补丸B.八珍汤C.参苓白术散D.人参养荣汤E.归脾汤6.周某,女性,60岁,右乳乳头和乳晕皮肤瘙痒、糜烂、渗液反复发作三年。
现右侧乳头和乳晕皮肤奇痒,发红,糜烂,渗液,覆有黄褐色的鳞屑状痂皮,揭开痂皮可出现糜烂面,患处皮肤发硬,边界清楚,乳晕深部可触及硬块,其诊断应首先考虑A.乳房湿疹B.接触性皮炎C.浆细胞性乳腺炎D.乳房湿疹样癌E.急性乳腺炎7.石某,男性,74岁,右乳肿大3个月,现右乳乳头、乳晕有一肿块,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推之不移,有轻度压痛,其诊断首先考虑A.乳痨B.乳癖C.乳岩D.乳核E.乳痈8.宋某,女性,50岁,左乳肿块1年,溃烂流血水疼痛2个月,现左乳外上象有一约5cm*6cm大小肿块,质地坚硬,表面溃破,渗出血性液体,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纳差,心悸失眠,舌紫,苔黄,脉弱无力。
其治法为A.调摄冲任,理气散结B.补益气血C.清热化痰,散结止痛D.健脾益气,清热散结E.调补气血,清热解毒B型题A.神效瓜蒌散B.瓜蒌牛蒡汤C.八珍汤D.人参养荣汤E.逍遥贝蒌散1.乳岩肝郁痰凝证治疗宜首选2.乳岩气血两亏证治疗宜首选A.手术治疗B.化学药物治疗C.放射治疗D.内分泌治疗E.抗感染治疗1.乳腺癌的首选方法是2.主要适用于乳腺癌ER、PR阳性者的是名词解释乳岩填空题1.乳岩的发病机制有情志失调、------------、---------------和外感风寒之气等几个方面。
2.乳岩的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
3.乳岩常见证型有肝郁痰凝、冲任失调、----------------、气血亏虚、--------------。
简答题1.肝郁痰凝的辨证要点、治法及主方是什么?2.乳岩的主要病机是什么?3.乳岩早期的局部表现有哪些?4.乳岩与乳癖如何鉴别?胃癌一、典型病案许某,男性,40岁,农民主诉:反复胃部不适10余年,上腹部隐痛2个月,黑便一周。
现病史:患者10余年来经常胃部不适、纳差,曾先后2次到某医院做胃镜检查;8年前第一次病理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年前第二次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中度异型增生”。
免疫组化肠化分型结果为:不完全结肠型肠化。
HP(++)。
当地医院按“胃炎”进行治疗,病情时有好转。
2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明显,伴饱胀感,食欲逐渐下降,无明显恶心,呕吐及呕血,自服“胃达舒胶囊”稍好转。
近半月自觉乏力,消瘦,体重较2个月前下降3kg。
今日大便色黑。
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
否认肝炎、肺结核、血吸虫病传染病史。
无手术、外伤和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20年,每天20支。
家族史:其兄死于“消化道肿瘤”。
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14次/分,BP120/76mmhg。
一般情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无黄染,结膜、嘴唇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扪及,腹部未扪及包块,剑突下深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辅助检查:HB90g/l,大便潜血(+),上消化道造影:小弯侧可见2.5cm大小龛影,位于胃轮廓内,周围黏膜僵硬粗糙。
腹部B超检查肝脾未见异常。
胃肠部分检查不满意。
入院诊断:胃癌?贫血。
入院治疗经过:入院后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立即行根治性切除术,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侵犯肌层。
淋巴结(-),术后因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白细胞计数3*10^9/l,故未用化疗药。
术后三周中医诊断: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纳少腹胀,大便便溏,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软无力。
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女贞子10g,陈皮10g,厚朴10g,八月扎30g,白芍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