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分散体
- 格式:ppt
- 大小:945.00 KB
- 文档页数:75
固体分散体名词解释固体分散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固体混合物。
其中,一种物质被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在固体分散体中,分散相是被分散在溶体中的固体,而分散介质是溶体。
固体分散体也可以是由固体颗粒和固体基质组成的固体溶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固体分散体的例子和解释:1. 合金: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组成的固体溶液。
不同金属之间的原子被相互混合,形成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材料。
2. 混合氧化物:混合氧化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这些氧化物以固体溶液的形式存在,其中不同金属之间的氧化物相互混合。
3. 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由化学合成的聚合物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这些聚合物以固体溶液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纤维状的固体物质。
4. 砂浆:砂浆是由水、沙子和水泥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水和水泥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胶凝体,将沙子颗粒粘结起来,形成坚固的结构材料。
5. 混凝土:混凝土是由水、沙子、水泥和骨料(如石子、碎石等)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水和水泥之间的化学反应使得混凝土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6. 岩浆:岩浆是由熔融的岩石物质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岩浆是地球深部的岩石经过高温熔融后,上升到地壳表面的物质。
7. 骨料混凝土:骨料混凝土是由水泥和骨料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骨料可以是粗骨料(如石子、碎石等)和细骨料(如砂子、粉煤灰等),它们被水泥糊结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结构材料。
8. 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和树脂(如环氧树脂)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碳纤维以纤维的形式分散在树脂中,形成轻量、高强度的材料。
固体分散体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器件等多个行业中,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固体分散体的性质和应用也因其成分和组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固体分散体的基本特征,即由两种或更多物质组成的固体混合物。
固体分散体熔融法在药物制剂领域,固体分散体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而其中的熔融法更是备受关注。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固体分散体熔融法。
要搞清楚固体分散体熔融法,得先明白啥是固体分散体。
简单来说,固体分散体就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体混合物。
那它有啥用呢?这可大有用处!它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接下来,咱们重点讲讲固体分散体熔融法。
这熔融法啊,顾名思义,就是依靠加热让药物和载体材料都变成熔融状态,然后混合均匀,再快速冷却固化。
这种方法的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直接。
那在实际操作中,怎么用熔融法来制备固体分散体呢?首先,得选好药物和载体材料。
药物得是能在加热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不然一加热就分解失效了,那可就白忙活了。
载体材料的选择也很关键,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泊洛沙姆等。
这些材料得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还得能和药物相容性好,这样才能保证制备出的固体分散体质量可靠。
选好了药物和载体材料,接下来就是加热啦。
一般会用专门的加热设备,把药物和载体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其中,然后升温到让它们都变成熔融状态。
这时候就得注意控制好温度和加热时间,温度太高或者加热时间太长,都可能导致药物或者载体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
等到都变成熔融状态后,就得赶紧把它们混合均匀。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得确保药物在载体材料中分布得均匀一致,不然有的地方药物多,有的地方药物少,那可不行。
混合均匀后,就得快速冷却固化。
这一步也很重要,快速冷却能让药物和载体材料形成一种稳定的分散状态,如果冷却太慢,可能会影响固体分散体的性能。
固体分散体熔融法有不少优点。
比如说,它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这样就避免了有机溶剂残留带来的问题,更加环保和安全。
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控制,适合大规模生产。
不过,这熔融法也不是完美的。
它对药物和载体材料的热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如果药物或者载体材料不耐热,那就不太适合用这种方法。
固体分散体的概述作者介绍:陈艳红,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发表数篇论文。
固体分散体(SD)是指将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
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
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方法叫做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粉化、固体分散体和粉状溶液或溶剂沉积等技术达到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技术。
60年代初,Sekiguchi 和Obi[1]第一次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采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而改变了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后,这一技术已成为改变难溶性药物溶解性能、制备高效、速效制剂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解决了许多药物因溶解度小、吸收少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避免了成盐、增溶、粒径减少、多晶型或溶剂化物等方法存在的局限。
固体分散体的作用特点: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如:以PEG20000为载体制备的阿司匹林-PEG20000(1∶9)固体分散体,其药物溶出速度显著高于原料药及物理混合物;延缓释药速度,如:以肠溶性材料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的硝苯吡啶固体分散体就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难溶性药物因不易被机体吸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一定限制。
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使之达到高度分散均相状态,从而保证所制成的制剂的吸收与利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其稳定性增加,制剂的质量易于控制,并可降低成本。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熔融法,用药物和载体的低共熔物以降低熔融温度,熔融后,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固化,以便能粉碎制成适宜的剂型,Sekiguchi和Obi将磺胺噻唑—尿素熔融物置于冰浴中,并剧烈搅拌使其固化。
本法简便、经济,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多用于熔点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载体材料;溶剂法(又称共沉淀法或共蒸发法),将药物与载体溶于一种共同的有机溶剂,然后,将有机溶剂蒸去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却可得到药物在载体材料中混合而成的共沉淀固体分散体,经干燥即得。
固体分散体是指将药物高度分散于载体中,形成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系统。
人们制备固体分散体最初的目的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辅料技术的进步,固体分散体已广泛应用于缓控释制剂的研制中,固体分散技术还可以控制药物在小肠的定向释放。
此外,固体分散技术还可以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
随着新辅料的不断出现,固体分散技术将应用于药剂学中的更多领域,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中药成分研究的深入,许多中药有效成分(比如,黄酮类,甙类等)的水溶性极差,影响了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可以获得理想的生物利用度。
有关固体分散体存在的问题,前景和最近的突破,可以参考文献:J Pharm Sci 1999 Oct;88(10):1058-661 以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速释型固体分散体此类固体分散体的载体主要为水溶性的高分子辅料,有机酸及糖类,主要包括:PEG,PVP,Poloxamer,Carbopol,尿素,枸橼酸,琥珀酸,去氧胆酸,甘露醇,木糖醇,山梨醇,半乳糖及各种磷脂,环糊精的衍生物(如HP-β-CD)等。
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机制:口服固体制剂进入体内后,均需经过溶出过程,才能透过生物膜被机体吸收。
难溶性药物由于其溶出速度受溶解度的限制.影响了药物吸收.因此作用缓慢,生物利用度较低。
根据Noyes—whitney溶出速度方程,dc/dt=D.S(Cs-Ct)/V.δ(dc/dt为药物溶出速度,D为溶出药物扩散系数,S为药物表面积,Cs为溶解度,V为溶出介质体积,δ为扩散层厚度),溶出速度随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
提高药物的分散度,减小药物粒度,使比表面积增加,则可以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技术正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将药物形成分子、胶体或超细状态的高分散体,而载体又为水溶性物质,从而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
固体分散技术一、概述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
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技术的特点是提高难溶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体可看作是中间体,用以制备药物的速释或缓释制剂,也可制备肠溶制剂。
1961年Sekiguchi等最早提出固体分散体的概念,并以尿素为载体材料,用熔融法制备磺胺噻唑固体分散体,口服后吸收及排泄均比口服磺胺噻唑明显加快。
1963年Levy等制得分子分散的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提高,也更易吸收。
根据Noyes-Whitney方程,溶出速率随分散度的增加而提高。
因此,以往多采用机械粉碎或微粉化等技术,使药物颗粒减小,比表面增加,以加速其溶出。
固体分散体能够将药物高度分散,形成分子、胶体、微晶或无定形状态,若载体材料为水溶性的,可大大改善药物的溶出与吸收,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成为一种制备高效、速效制剂的新技术。
将药物采用难溶性或肠溶性载体材料制成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具有缓释或肠溶特性。
应用固体分散体不仅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可降低毒副作用。
例如双炔失碳酯-PVP共沉淀物片的有效剂量小于市售普通片的一半,说明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
硝苯地平-邻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HP-55)固体分散体缓释颗粒剂提高了原药的生物利用度。
吲哚美辛-PEG6000固体分散体丸的剂量小于市售普通片的一半时,药效相同,而对大鼠胃的刺激性显著降低。
利用水不溶性聚合物或脂质材料作载体制备的硝苯吡啶固体分散体体外试验有明显缓释作用。
又如米索前列腺醇在室温时很不稳定,对pH值和温度都很敏感,有微量水时,酸或碱均可引发11位-OH脱水形成A型前列腺素。
Chen D.等制成米索前列腺醇-Eudragit RS及RL固体分散体,稳定性明显提高。
Pignatello R.等将水杨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具有光敏毒性的二氯尼柳制成二氯尼柳-Eudragit RS100固体分散体,大大降低了二氯尼柳对细胞膜的光敏毒性。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共沉淀法:该方法适用于制备不同晶型的固体分散体。
先将一种溶剂或添加剂加入另一种固体颗粒中,使其溶解并形成过饱和溶液。
然后,通过缓慢冷却或添加第三种物质,可以将这种过饱和溶液转化为固体分散体。
2. 溶剂热法:该方法是指在溶剂中通过加热制备固体分散体。
首先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固体颗粒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控制温度和溶剂量,可以使溶剂热反应转化为固体分散体。
3. 熔融法:该方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固体颗粒熔融在一起,形成固体分散体。
首先将一种固体颗粒溶解在另一种固体颗粒的熔体中,然后通过控制温度和流量,可以将熔融物转化为固体分散体。
4. 乳液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制备乳液来制备固体分散体。
先将一种固体颗粒溶解在水中,然后添加另一种固体颗粒的乳液,使其在水中分散。
通过控制乳液的参数,可以制备出不同结构的固体分散体。
5. 粉末混合法:该方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固体颗粒混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通过控制混合时间和比例,可以制备出不同结构的固体分散体。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具体应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固体分散体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固体分散体。
你说这固体分散体啊,就像是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玩耍。
咱平常看到的那些药啊,有时候它们自己单打独斗效果可不咋地。
但有了固体分散体就不一样啦,就好比把这些药小伙伴们聚在一块儿,让它们相互帮忙、相互配合。
固体分散体呢,就是把药物分散在一种载体里面。
这载体就像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把药物好好地保护起来。
药物在这个大家庭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呢!你想想啊,要是药物自己在那,可能就会孤单寂寞冷,效果也出不来。
但在固体分散体里,它们就像找到了组织,一起发力!比如说有些药特别难溶性,就跟个倔强的小孩似的,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但把它放进固体分散体这个大家庭里,嘿,就变得容易被吸收啦!这就好比一块难啃的骨头,给它找个合适的工具,就能轻松啃下来了。
而且啊,固体分散体还能让药物的稳定性提高呢。
药物有时候就像个娇气的小公主,容易出问题。
但有了固体分散体这个坚强的后盾,它就能稳稳地待着啦。
你说这固体分散体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一个魔法盒子,把药物变得更好、更有效。
咱平时吃的好多药里可能都有它的功劳呢!这固体分散体的好处可不止这些呢!它还能让药物的释放速度变得不一样。
就像跑步比赛一样,有的药跑得快,有的药跑得慢。
通过固体分散体的调整,就能让它们按照我们想要的速度来释放药效,这多厉害呀!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固体分散体,那好多药的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啦。
那咱们生病的时候得多难受呀,吃了药也不见好。
还好有固体分散体这个好东西,让我们能更快地恢复健康。
所以说呀,固体分散体可真是个宝!它在药物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
咱可得好好感谢那些研究固体分散体的科学家们,是他们让我们的药变得更有效,让我们能更快地战胜疾病。
这就是固体分散体啦,一个看似普通却又非常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助手,默默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朋友们,这下你们对固体分散体有更清楚的认识了吧?是不是觉得它很厉害呢?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固体分散体的名词解释固体分散体,也称为颗粒物质或悬浮体,是指由固体颗粒均匀分散于液体、气体或其他固态中形成的物质。
在固体分散体中,固体颗粒的大小、形状和组成可以多种多样,其性质和用途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固体分散体的基本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固体分散体的基本定义固体分散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分散体系。
在固体分散体中,固态颗粒可以是微米级的粉末、颗粒或晶体,也可以是纳米级的纳米颗粒或纳米晶体。
这些颗粒可以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或其组合构成。
固体分散体的形态可以是均匀分散的或聚集成团的,这取决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介质的特性。
二、固体分散体的分类根据固体分散体中固体颗粒的尺寸和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主要类别。
1. 悬浮液体:这种固体分散体中固体颗粒的尺寸通常在微米级别。
悬浮液中,固态颗粒被均匀地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形成了一个粒子分散体系。
常见的例子是混合物中的悬浮颗粒,如牛奶中的乳脂珠。
2. 粉末:粉末是由细小固体颗粒组成的固体分散体。
这些颗粒的尺寸通常在微米到纳米级别。
粉末可以是无定形的,也可以具有结晶的特性。
它们常用于制备材料、增强合金和涂层材料等领域。
3. 颗粒状物质:这类固体分散体的颗粒尺寸通常在毫米到几厘米之间。
颗粒状物质常见于建筑材料、填料和颗粒制剂等领域。
颗粒状物质的尺寸和形状对其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4.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指尺寸在纳米级别的固体分散体。
由于其尺寸接近分子和原子的尺寸,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纳米科技领域。
三、固体分散体的应用领域固体分散体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领域的例子。
1. 医药工业:固体分散体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
通过将药物颗粒分散于液体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溶解性和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靶向给药和控释系统的设计。
2. 环境科学:固体分散体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固体分散技术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概述及分类一、概述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制备制剂时固体药物,特别是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技术。
制剂中难溶性药物的释放一吸收与药物的分散状态关系极为密切,对其释放碑吸收影响很大,以一般的粉碎方法制得的粗分散状态的粉末,往往生物利用度很低。
这就需要通过改变剂型、处方组成和工艺过程等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分散状态,或通过改变用药途径来达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然而对于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来说,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状态是主要影响溶出与吸收的因素·可改变这样的规律。
如防冠心病的苏合香滴丸起效时间为2~3分钟.而原粉胶囊剂起效时间却长达10-20分钟。
这是由于改变了组成(加人载体)和工艺之故。
当然,若以滴丸的同样组成。
制成粉末后装人胶囊会比滴丸有更好的效果。
另外,单从改变粉碎技术(工艺)使原粉达到微粉化(几个微米)也能成倍提高溶出-吸收的速率和程度,但较加有载体者又大为逊色[1]。
二、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固体分散体主要作用为增加难溶性药物溶出速率。
此外,也有用作缓释和肠溶产品。
在上节介绍的固体分散体的药物释放类型,实际上是取决于载体的性质类型。
固体分散体载体可分为水溶性、水不溶性和肠溶性三大类。
这三类载体还可分为单一载体和联合载体。
实践证明,联合载体对难溶性药物的分散作用和控释作用,常优于单一载体。
(一)水溶性载体多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酸类,其它尚有糖类等。
(1)PEG 4 000和PEG 6000是最常用的水溶性载体。
熔点低(55-60C)毒性小。
在胃肠道内易于吸收。
不干扰药物的含量分析。
能够显著地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溶出速率一般与药物对载体的比例量有关,载体PEG用量越多。
溶解速率越快.注意,药物为油类时,宜用Mr 更高的PEG类作载体,如PEG 12000或PEG 6000与PEG20000的混合物作载体。
单用PEG 6000作载体则固体分散体变软,特别当温度较高时能使载体发粘。
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SD)是指将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
药物在载体中的粒径在0.001~0.1毫米之间,主要用于加速和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分类固体分散体按药剂学释药性能分为速释型固体分散体,缓(控)型固体分散体和靶向释药型固体分散体。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就是利用强亲水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系,这种类型的固体分散物在固体分散体研究中占绝大比重。
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
利用水溶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物,不仅可以保持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而且对药物具有良好的润湿性。
这在提高药物溶解度,加快药物溶出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西南制药三厂用熔融法,以PEG6000为载体,制成灰黄霉素滴丸,结果表明,固体分散物口服2h内几乎完全吸收,而微粉片30-80h内方吸收44.3%,药物-载体比1:10-1:5的灰黄霉素分散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量比微粉片高1倍多。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所用的载体多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酸及糖类,主要有聚乙二醇(PEG)4000和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尿素、枸橼酸、琥珀酸、去氧胆水、甘露醇、木糖醇、山梨醇、半乳糖等,对水溶性固体分散载体的研究出现了由单一载体向联合载体及加表面活性剂的载体方向发展趋势。
缓(控)释型固体分散体是指以水不溶性或脂溶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此分散系可以看作溶解扩散或骨架扩散体系,释放机理与相应的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相同,有一级过程,Higuchi过程和零级过程。
Nagib N.等人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了磺胺嘧啶的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该固体分散体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是表观零级式和控制扩散,M.P. Oth等人研究发现,以Eugragit RS 和RL为载体,制备的吲哚美辛-Eugragit共蒸发物体外释药过程符合Hifuchi's时间平方根模型。
缓(控)释型固体分散常用的载体主要有乙基纤维素、蜡脂、Eugragit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2. 了解固体分散体的性质及影响因素;3. 研究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等性能。
二、实验原理固体分散体是指将药物以分子、无定型、微晶态等高度分散状态均匀分散在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难溶性药物:布洛芬;- 载体材料:聚乙二醇(PEG);- 溶剂:乙醇;- 其他试剂:蒸馏水、稀盐酸、盐酸滴定液等。
2. 实验仪器:- 分析天平;- 高速搅拌器;- 烘箱;- 溶出度仪;- 滴定仪;- 药物分析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固体分散体:(1)称取一定量的布洛芬和PEG,置于烧杯中;(2)加入适量乙醇,搅拌溶解;(3)将溶液倒入烘箱中,干燥至恒重;(4)取出固体分散体,研磨成粉末。
2. 性能测试:(1)溶出度测试:将固体分散体置于溶出度仪中,以稀盐酸溶液为介质,在特定温度下测定药物的溶出速率;(2)生物利用度测试:通过比较固体分散体与普通布洛芬片的生物利用度,评价固体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3)药物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体分散体中布洛芬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出度测试结果:通过实验,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明显快于普通布洛芬片,说明固体分散体能够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
2. 生物利用度测试结果:通过实验,固体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高于普通布洛芬片,说明固体分散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含量测定结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体分散体中布洛芬的含量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质量良好。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固体分散体;2. 固体分散体能够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3. 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制剂技术。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备固体分散体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物与载体的比例,以保证药物在载体中的均匀分散;2. 在溶出度测试过程中,应确保溶液的pH值与人体胃肠道环境相近,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在药物含量测定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