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制剂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605.90 KB
- 文档页数:34
最新:维生素D在儿科的应用进展维生素D(vitamin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其来源包括存在于植物中的维生素D2和经人体皮肤在紫外线辐射的刺激下合成的维生素D3β后者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D的关键生物活性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3(又称骨化三醇),其半衰期短,无法在生物体内精确测量。
因此,现今通过检测其前体25-羟维生素D3(又称骨化二醇)的血清浓度来确定是否缺乏维生素D o目前,认为健康个体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含量约30-100ng∕m1;血清浓度为21~29ng∕m1,表示体内维生素D不足;低于20ng∕m1则表示存在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是维生素D减少或缺乏的高危人群。
维生素D与预防佝偻病WHO营养促进健康与发展部、欧洲儿科学会一致认同,在出生后的第1年补充维生素D对于维持血清中正常的维生素D浓度和预防营养性佝偻病至关重要。
从出生到12个月,每天服用维生素D400IU,可维持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30ng∕m1,且对于婴儿此剂量是安全的。
图片美国内分泌学会也有相关提示,建议1岁以下有维D缺乏风险的婴儿每天摄入400-1OOOIU维生素D e每日补充维生素D2或D3在增加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方面同样有效。
相关研究建议不要在常规维生素D补充剂中使用维生素D代谢物及其类似物(25-羟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1,25-二羟维生素D3和双氢速苗醇),因为服用这些化合物有增加高钙血症的风险。
早产儿、低体重儿维D补充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来说,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极低出生体重儿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200~400IU0因为其较小的体型,较低维生素D摄入量即可维持正常的血清25(OH)D水平。
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超过1500g,且耐受全肠内营养时,维生素D的摄入量应增加到400IU∕d(最多1000I∪∕d\建议超过12个月龄的儿童和成人均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来满足其对维生素D的营养需求,且至少600IU∕d o维生素D与儿童踽齿维生素D缺乏可能使儿童踽齿的发生风险增高。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要点自20世纪初对佝偻病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以来,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关联被不断发现。
维生素D及其相关制剂(或称类似物)的应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全球范围内佝偻病/骨软化症的广泛流行趋势。
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μg/L(75nmol/L)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μg/L(75nmol/L)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步羟化后形成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后者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并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又被称为“D激素”或“活性维生素D”。
近年来,有许多与维生素D结构相似且具有活性维生素D样作用的化学物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被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慢性肾脏病和皮肤病等疾病。
随着维生素D受体(VDR)和25OHD-1-α羟化酶(CYP27B1)在许多骨外组织中被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已不再囿于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护骨骼健康,其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等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关注,维生素D已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
维生素D概述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包括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和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化学结构见图1。
维生素D在体内经25羟化酶的催化合成25OHD,是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5OHD经过1α位羟化成为1,25(OH)2D,是体内维生素D 的主要活性代谢物,与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激素样作用,又称D激素。
2020年10月第27卷第19期·论著与经验交流·不同维生素D制剂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短期效果比较方 圆 乔子婴 郑 熙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已被普遍应用,社区常用的制剂种类有普通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三种维生素D制剂在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参加2019年度社区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体检,新确诊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6例。
所有患者经二、三级医疗机构内分泌专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在社区建档管理,本次体检经由医联体上级医院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腰椎(L1~L4均值)、股骨颈和全髋三处骨密度任1处及以上部位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未服用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等。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64例(50.8%),冠心病37例(29.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例(15.1%)。
每日使用的治疗性药物种类3~6种,平均(4.8±1.1)种。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维生素D2组、骨化三醇组及阿法骨化醇组,各42例,年龄分别为(67.7±4.7)岁、(67.7±3.9)岁、(67.7±3.7)岁。
三组一般资料接近。
基金项目: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社区科研项目(SWX19M06)作者单位:200434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方圆、郑熙),中医科(乔子婴)通信作者:乔子婴,Email:*************1.2 治疗方法 维生素D2组予维生素D2注射液(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肌内注射,5mg(20万U),每月1次,连续3次。
骨化三醇组予骨化三醇胶丸(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每次0.25μg,每天2次。
阿法骨化醇组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0.5μg,每天1次。
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判定指标通常采用血清25(OH)D浓度,以XXX(AAP)、美国内分泌学会(ES)和欧洲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疾病学会(IOF)发布的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判定标准,即血清25(OH)D浓度<20ng/ml为缺乏,20~29ng/ml为不足,≥30ng/ml为正常。
2.我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基于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结果,我国0~17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9.7%,其中城市为6.1%,农村为11.2%,农村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显著高于城市;男童和女童的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0.3%(城乡分别为6.2%和13.3%)和9.1%(城乡分别为5.7%和11.5%),男女童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儿童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年龄差异,而且与户外活动时间、皮肤色素、季节、饮食惯等有关。
维生素D缺乏与骨骼发育不良和佝偻病的发生有关,同时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因此,保证儿童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和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骨骼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我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现状一)维生素A1.维生素A临床应用指征维生素A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维生素A缺乏病(如夜盲症、干眼症、角膜软化症等),预防和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腮腺炎、肺炎等),以及改善儿童免疫功能。
2.维生素A临床应用剂量根据我国儿科学教材和《中国儿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推荐,维生素A的临床应用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一般不超过推荐摄入量的10倍,同时应注意维生素A的中毒反应。
二)维生素D1.维生素D临床应用指征维生素D主要用于治疗儿童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症,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以及改善儿童免疫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等。
临床普通、半活性、活性维生素D分类、作用及区别维生素D 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维生素D,一种是活性维生素D,普通维生素D不具有生理活性,必须在体内经过两次羟化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补充维生素D 一般是补充普通维生素D。
普通、半活性、活性维生素D(1)普通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3(胆钙化醇,动物来源)和维生素D2,其本身没有生活性,必须在体内经过两步羟化之后才具有生理活性,一次羟化是在肝脏中完成的,在肝脏中25-羟化酶的作用下,变成了25-(OH)-D3;二次羟化是在肾脏中完成的,在肾脏中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变成1,25-(OH)2-D3,即活性维生素D3。
(2)半活性维生素D3即1α(OH)D3,是指在1α位已预先羟化,而25 位尚末羟化的维生素D3 制剂,相应的药物叫阿法迪三(即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
这种半活性维生素D3 进人体内后,需经肝脏在25 位羟化生成1,25-(OH)2-D3 后才具有生物活性,故称为半活性维生素D3。
由于它的活化只需要肝脏的参与,因此,半活性维生素D3 尤其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肾性骨病患者以及肾功能下降的老年人。
(3)活性维生素D3即1,25-(OH)2-D3,它是由人工合成,在25 位与1α位均已预先羟化,因而具备完全的生理活性,相应的药物叫骨化三醇。
活性维生素D3 进人体内后即能立即发挥作用,即便患者肝肾功能不好,也不影响其疗效,活性维生素D 尤其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以及1α-羟化酶缺乏的患者。
与半活性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相比,活性维生素D3(骨化三醇)进入体内后不需要羟化就可以直接起作用,因而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而半活性维生素D3 需经过肝脏进一步羟化,所以起效较慢,但作用时间相对较长。
普通维生素 D 与活性维生素D区别(1)半衰期。
普通维生素D 半衰期长,大约2 ~ 3 周,可持续地为合成人体代谢所需要的活性维生素 D 提供底物。
而活性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半衰期短,起效快速,但作用维持时间短,不能满足人体维生素D 的持续供应,一般不能作为维生素 D 缺乏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健康补充剂。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旁亢中的合理应用专家共识(修订版)肾性骨营养不良继发性甲旁亢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活性维生素D 作为常规治疗手段在肾脏科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罗盖全作为唯一真正的活性维生素D 口服制剂,自1985年上市以来,以其卓著的疗效、良好的耐受性及方便性成为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继发性甲旁亢的经典药物,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活性维生素D口服制剂。
但是,如何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更为合理地应用活性维生素D,临床上还缺乏规范的指导。
为此,2003年4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深厚临床经验的肾脏病专家聚首北京,就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继发性甲旁亢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达成共识,并于2004年8月15日再次进行深入讨论,结合美国K-DOQI指南及国内临床应用经验对该共识进行了修订,以供广大临床医生参考。
专家组名单:参与共识讨论的专家:王海燕北京北大一院林善锬上海华山医院谌贻濮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钱家麒上海仁济医院李学旺北京协和医院侯凡凡广州南方医院梅长林上海长征医院顾勇上海华山医院王笑云江苏省人民医院王梅北京北大医院汪关煜上海瑞金医院参与共识修订的专家:王海燕北京北大一院谌贻濮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钱家麒上海仁济医院梅长林上海长征医院王梅北京北大医院汪关煜上海瑞金医院王莉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共识(修订版)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常存在着矿物质和骨代谢的紊乱,由后者引起骨重塑异常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 ROD)。
ROD是CKD的常见并发症,在CKD早期即可发生,透析阶段几乎均发生ROD。
CKD3期就应开始进行与ROD有关的钙、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监测和治疗。
ROD可分为骨骼高转运、高iPTH水平及骨骼低转运、低iPTH水平两大类。
引起前者的主要原因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
维生素D的功能主治及联合用药引言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功能主治及联合用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维生素D的功能主治及联合用药进行详细阐述。
维生素D的功能主治维生素D在机体内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1.促进钙和磷的吸收:维生素D通过与肠道中的钙和磷结合,促进它们的吸收,从而帮助维持骨骼健康。
2.维持骨骼健康:维生素D能够促进骨骼的形成和骨密度的增加,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
3.调节免疫系统: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增强免疫细胞功能,降低患病风险。
4.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维生素D能够调节血液中的糖和脂肪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D的联合用药维生素D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需要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生素D联合用药:1.钙制剂:维生素D和钙制剂可以一起使用,以强化骨骼健康。
钙能够提供骨骼所需的基础营养物质,而维生素D则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2.激素替代治疗: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维生素D可以与激素替代药物一起使用,以达到治疗效果。
3.抗炎药物:由于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与抗炎药物一起使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4.抗凝药物:维生素D可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与抗凝药物一起使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维生素D在人体内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促进钙和磷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调节免疫系统、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维生素D需要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维生素D联合用药包括与钙制剂、激素替代治疗药物、抗炎药物和抗凝药物一起使用。
综上所述,维生素D 的功能主治及联合用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总字数:232字。
理清各种维生素D类药物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 维持血浆钙、磷水平,从而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维生素D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如佝偻病、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疾病等等,D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也会使骨质疏松症进展、导致跌倒和骨折的风险,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显得尤为重要,但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及类似物品种繁多,名称繁杂,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不少医生在药物选用上仍存在疑惑或误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成分、区别及其使用方法,希冀读过此文能让大家理清各种维生素D类药物。
临床上用于补充维生素D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维生素D;第二类是维生素D类似物包括骨化二醇、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帕立骨化醇、卡泊三醇等;第三类是含有普通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例如碳酸钙D3片(商品名:钙尔奇D)、阿仑膦酸钠维D3片(商品名:福美加)、维生素AD丸、鱼肝油丸等,下面分别介绍。
一、普通维生素D维生素D家族成员中最重要的成员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
维生素D2的化学名是麦角钙化醇,是甾体在光化学作用下发生化学键断裂所形成的开环甾体,只能通过酵母菌及某些细菌体内麦角固醇转变而来,特别是可以通过紫外线和麦角固醇作用下产生,在自然界存在较少。
维生素D2由小肠吸收,其吸收需胆盐与特殊α-球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身体其他部位,贮存于肝和脂肪。
代谢、活化首先通过肝脏,其次为肾脏。
作用开始时间为12~24小时,治疗效应需10~14天。
维生素D3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皮肤中,是在紫外线照射皮肤时,由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所以又称作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的作用没有本质性区别。
有报道称,维生素D3的活性高于维生素D2,可能因为维生素D3与维生素D受体有更高的亲和力。
通常认为,5万U的维生素D2等效于不超过1.5万U 的维生素D3,因此临床常推荐选用维生素D3作为维生素D的补充剂。
维生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极微,必须由食物供给。
在孕育生命及生长发育、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防治疾病等方面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分类
二、维生素缺乏人群
1.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在近端空肠中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则多在回肠中段和末端吸收。
因此,消化道溃疡、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消化系统肿瘤、放射性肠炎、消化道瘘等患者常容易缺乏水溶性维生素。
2 .胰功能不全和胆汁丢失时脂肪吸收障碍,患者易发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3.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较长时间禁食 (>5 d)或摄人不足,易发生水溶性维生素缺乏。
4. 危重症患者易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烟酸、维生素B2等。
有研究结果表明,ICU患者普遍缺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同时凝血-纤溶系统的激发使合成凝血因子所需的维生素K大量消耗。
5.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产生大量渗出液,急性应激、感染等高代谢状态可导致维生素的消耗大大增加。
6. 肝病患者因摄食减少、肠道吸收不良、肝脏贮备功能下降、合成分泌、代谢障碍和需要量增加等因素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
酒精性肝病患者常缺乏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A。
另外,肝病患者常伴有腹水或因使用利尿剂、合并糖尿病等原因导致排尿量增加,水溶性维生素严重丢失。
7. 老年或慢性病住院患者常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导致维生素消耗增加,或因合并用药等减少维生素吸收等原因导致维生素缺乏。
三、维生素缺乏引起的体征
四、维生素推荐用量
五、肠外营养液中多种维生素规范化配制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