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76.83 KB
- 文档页数:18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面是小文对遇到的易错字音、字形的整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倔(juè)强 悄(qiǎo)然 要塞(sài) 诚惶诚恐
B.不逊(xùn) 教诲(huǐ) 殚(dān)精 竭虑密匝匝
C.盎(ànɡ)然 踌躇(chú) 遒劲(jìnɡ) 慷慨激昂
D.不辍(chuò) 丘壑(hè) 络绎(yì) 不绝狼籍
2.同学们在进行网络阅读时关注了成语运用,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语文就是要会断章取义,抓住关键语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B.俄乌局势胶着,乌克兰祸不单行又陷暴风雪灾害。在乌克兰局势艰难之际,美国却是无暇顾及。
C.北京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各国代表团的旗帜图案设计巧妙,特色鲜明,让人眼花缭乱。
D.最近播出革命历史大剧《问苍茫》,网友对剧中饰演宋庆龄的演员严厉抨击,剧中的她在丈夫面前低眉顺眼,充满了表演痕迹。
3.下列关于传统文化或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行此礼,表示成年。
4.下列对网络热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泼天的富贵你可要接住呀。(“泼天的富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山东淄博烧烤频频“出圈”,一跃成为网络“顶流”,“进淄赶烤”,是不少网友关注的热点。(“赶烤”运用谐音“赶考”) C.“把快乐穿在身上”。色彩缤纷的穿搭,兵马俑、唐三彩、唐墓壁画中早已有“多巴胺”风格的存在。(“把快乐穿在身上”“多巴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时代拐点,中国如何领跑数字经济“新赛道”?(“新赛道”的含义进一步演化,指一切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以及新的努力、新的气象等。)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面这段新闻稿,完成下题。
5.新闻中语句及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①10月10日,“吴冠中”张家界游记散文有奖征集活动结果揭晓,江西作家温用智的应征作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阅读笔记》荣获一等奖。②经专家评选,《水边的修辞》《张家界的石头》等两篇作品获得二等奖,《清凉张家界》《循着金鞭溪寻梦武陵源》等7篇作品获得三等奖,另有100篇作品获得优秀奖。③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们深切缅怀张家界旅游宣传功臣、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④用文学的力量展示世界罕见的《张家界地貌》自然奇观,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A.① B.② C.③ D.④
6.给修改后的新闻拟一个标题。
阅读《春望》《绝句》,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首联中“破”字写出国都破败的悲凉状况,“深”字呈现了荒草丛生的凄凉情景。
B.《春望》记录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之情,深沉蕴藉,感动人心。
C.《绝句》中“江碧鸟逾白”一句,诗人以江水的碧绿与鸟羽的洁白相衬,色彩明丽清新。
D.《绝句》由对眼前故乡美景的描写转为直抒胸臆,笔意急转,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8.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绝句》中的“山青花欲燃”诗句,都借花传情。结合内容,分别说说诗人是如何借“花”传情的。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
【乙】惜鹳智
子游为武城宰①,郭门之垤②有鹳,迁其巢于墓门之表③。墓门之老以告曰:“鹳,知天将雨之鸟也。而骤④迁其巢,邑⑤其大水乎?”子游曰:“诺。”命邑人悉具舟以俟⑥。居数日,水果大至,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水且及于墓门之表,鹳之巢翘翘然⑦,徘徊长唳,莫知其所处也。子游曰:“悲哉!是亦有知矣,惜乎其未远也!”
(选自《郁离子》)
【注】①武城宰:武城县的长官。②郭门之垤:城门外的小土山。③表:石碑。④骤:突然。⑤邑:县的别称。⑥俟:等待。⑦翘翘然:危险的样子。
9.句中加粗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 墓门之表 B.面山而居 居数日
C.且焉置土石 水且及于墓门之表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
10.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并写出你的理解。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邑人悉具舟以俟。
翻译:命令武城县里的人都准备好船,等待即将到来的洪水。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对比来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效果。请补充下表。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愚公移山》 愚公和智叟 ①
《惜鹳智》 ② ③
12.【甲】文中愚公对智叟和【乙】文中子游对鹳分别是怎样的评价?结合两篇寓言故事,说说你对“智慧”的认识。
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有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苏州拙政园的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yù)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之为政啊”。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园林主人王献臣辞官回乡、隐居田园的思想。拙政园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
(节选自陆纾文的《文人园林如何成为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材料三
汉字也因音韵美而化为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园林中。一种是谐音取象,如蝠(福)池、十鹿(食禄)图、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另一种是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如用蝙蝠和铜钱组合成“福在眼前”。试想,人们透过镂刻着寓意“福在眼前”图案的窗户看到一片青绿时,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节选自曹林娣的《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1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在材料一第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写内容,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山池沼的配合;②近景远景的层次;③亭台轩榭的布局;④花草树木的映衬。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14.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加粗的短语“这个目的”,指代的内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材料一的语言准确、严谨。“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句中“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表示我国的建筑左右对称的占据了很高的比例,但也不全是,如果去掉这个词太过绝对。
C.材料二中指出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与谁同坐轩”寓意未免浅薄,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 D.材料三第二段介绍了汉字因音意美化为园林美好意象的两种方式——“用谐音取象”和“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
15.下面哪一幅是苏州园林的鸟瞰图?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判断: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
16.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州园林融合了①______、②______和汉字三种艺术,实现了③______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每空限2个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人逢谷雨
申宝珠
(1)他跟王老师说,自己病了。他要回家去看病,王老师答应了。
(2)王老师肯定会答应。他在县城读高中,他家离学校有三十来里地,从来没请过假的他,是不可能撒谎的,谁愿意说自己病了。那不是诅咒自己嘛!
(3)他也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今天撒谎,是因为马上就要到谷雨了,他想回去帮母亲侍弄庄稼。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家乡,谷雨也是很好的商机,可以卖培育的种苗。对于田地多劳力少的家庭,那就得加班加点干活儿。
(4)他厌倦了密不透风地学习生活,想回家透透气。名义上是帮母亲种庄稼,其实是逃避学习。教室后面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令他感到窒息,他像鸟儿一样要冲出樊篱。
(5)他坐最后一辆班车回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任何一辆行驶的车辆。他只好步行回家。
(6)天上的月亮弯弯的,很像母亲的眼睛,笑眯眯的,弯成一条缝。他走啊走,肚里虽然咕咕叫,但心里想着母亲烙的油饼、熬的小米稀饭,脚步就不由得加快了。
(7)走到小河边,他借着月光看见田地里有一个背影。那背影正弯腰将一株一株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