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站实时水文(水位、流量)环境(水质)实时监测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540.77 KB
- 文档页数:10
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和水文监测设施进行水利管理,这种方法效率低下、数据有限,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因此,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当前水利行业的热点和关注点。
智慧水利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水利管理解决方案,它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智能监测、智能预测、智能分析和智能调度等功能,为水利管理者提供更科学、更高效、更精准的管理手段,从而实现全面优化和节约水资源。
一、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概述智慧水利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学,通过对水文、气象、水利设施等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建模,实现数据的全面集成和共享,为水利决策者提供一系列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水利管理者全面掌握水源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和地下水的用量、质量、变化规律和相关因素,并通过数据建模和预测技术,为水利调度部门提供精准的预测和决策支持。
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多个方面,涉及水监测设备、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数据挖掘技术、风险评估模型、自适应优化控制模型等方面的内容。
在系统的架构设计上需要考虑数据传输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可视化、系统可扩展性等问题。
二、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应用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可以应用于水利资源监测、水体环境质量监测、灌区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
(一)水利资源监测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水库、水闸、泵站、堤防等水利设施的监测和控制。
通过对这些设施的联网传感器和控制节点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水利设施的远程监测、故障报警、灾害风险预警等功能,从而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同时,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包括测量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并通过数据建模和预测技术,提供科学、准确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
(二)水体环境质量监测智慧水利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对水体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对水文水资源的全面监测和科学管理,需要建设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二、工作原理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方案主要依靠建设水文站网,通过布设水位、流量、降雨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文要素的变化情况。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施计划步骤1. 确定监测需求:根据区域特点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确定监测的水文要素和监测站点的布设方案。
2. 设计监测设备:根据监测需求,设计水位、流量、降雨等监测设备,并进行选型和采购。
3. 布设监测站点:根据设计方案,对监测设备进行布设,包括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安装设备。
4. 建设数据传输系统:建立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通道等,确保实时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5. 建设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中心,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关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报告。
6. 建立管理机制:建立水文站网的管理机制,包括数据质量控制、设备维护和更新等,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适用范围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方案适用于各类水资源管理单位,包括水利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等。
同时,也适用于各类水文水资源研究机构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单位。
五、创新要点1.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实现实时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引入智能化监测设备:采用智能化监测设备,提高监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监测效率。
3. 建设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中心,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关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报告,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预期效果1. 实现对水文水资源的全面监测:通过建设水文站网,实现对水位、流量、降雨等水文要素的全面监测,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考试(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的目的是什么?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C. 防止洪水灾害D. 提高河流航运能力2. 河道治理中,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常用的物理治理方法?A. 筑堤防B. 筛砂C. 疏浚D. 沉水植物恢复3.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维护水生态环境稳定B.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C. 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D.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A. 严格限制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B. 采用生态补偿机制C.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D.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5. 河道治理中,如何提高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A. 增加河岸植被覆盖B. 降低河流坡度C. 设置人工湿地D. 限制人类活动6.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对水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是什么?A. 水质恶化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河床冲刷加剧D. 水生生态系统破坏7. 在河道治理中,如何有效控制水土流失?A.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管理体系B. 实施植树造林种草C. 采用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D. 加强土地管理8.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是什么?A.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B. 综合治理,协调发展C.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D. 共建共享,持续发展9. 河道治理中,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河道治理效果?A. 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进行监测和管理B. 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施工技术C. 加强水环境保护科研攻关D. 提高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10.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A.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B. 科技创新驱动,智能化治理C.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D.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11.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的目的是什么?A. 保护生态环境B.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C. 减少洪水灾害D. 增加水电站发电量12. 河道治理中,以下哪个措施可以减少洪水灾害?A. 建设堤防B. 河道清淤C. 建设水库D. 造林绿化13. 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保护的措施包括哪些?A. 建立湿地保护区B.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C. 恢复河流自然形态D. 减少土地开发14. 在河道治理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A.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规模B. 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C.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D.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15. 水利水电工程中,水电站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水生生态系统破坏B. 土地资源流失C. 气候变化影响D. 噪音污染16. 以下哪个因素影响了河道治理的效果?A. 河道治理工程技术水平B. 社会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频发D. 管理和协调机制17. 在河道治理中,如何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A. 增加河流流速B. 降低河流坡度C. 建立人工湿地D. 植树造林18. 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是什么?A. 补偿生态环境损害B.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C. 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D. 增加水电站经济效益19. 河道治理中,如何防止河道边坡滑坡和塌陷?A. 增加植被覆盖B. 设置防护网C. 实施排水措施D. 加强地质勘探20. 水利水电工程中,如何实现河道治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A. 优化水资源配置B. 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C. 推广节水技术D. 提高水功能区划管理水平21.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保障防洪安全B. 保护水资源C. 改善水生态环境D.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2. 在河道治理中,以下哪个措施不是为了保护水资源?A. 建设堤防B. 河道清淤C. 植树造林D. 修建生态廊道23. 生态保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维护生物多样性B. 减缓水流速度C. 减少水土流失D. 提高水质24. 河道治理中,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常用的治理措施?A. 海洋治理B. 河床疏浚C. 堤防建设D. 生态修复25.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河道生态保护的主要因素?A. 水文条件B. 土地利用方式C. 气候变化D. 人口密度26.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哪些?A. 水源涵养B. 食物提供C. 水质净化D. 生物多样性维护27. 以下哪个措施可以促进河道生态保护?A. 增加水电站功率B. 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区制度C. 限制农业灌溉用水D. 加强水土保持28. 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关系是什么?A. 相互独立,互不干扰B. 相辅相成,共同发展C. 完全矛盾,不能共存D. 以上都不对29. 在河道治理中,如何平衡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A. 建设多功能水库B.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C. 采用生态护岸技术D. 严格控制河流开发强度30.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有效手段?A. 建设水利枢纽工程B. 实施河湖连通工程C. 推广节水技术D. 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31.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提高河道防洪能力B. 保护水资源C. 维护水生态环境D.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2.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以下哪个因素通常不是主要考虑对象?A. 河道水流速度B. 河床沉积物C. 河岸植被覆盖D. 水质污染情况33. 生态河道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A. 提升水质B. 增强河岸稳定性C. 保护生物多样性D. 优化水资源配置34.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措施?A. 河道清淤B. 河岸绿化C. 水源涵养林建设D. 建设水库35. 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关系是什么?A. 相互独立,各有侧重B. 相互依赖,相互促进C. 完全对立,不能共存D. 部分重叠,部分独立36. 在河道治理中,如何平衡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A. 采用梯级水库建设,减轻下游洪水压力B. 加强河道疏浚,提高河床行洪能力C. 实施生态河道建设,保护水生态环境D. 严格控制河道开发,减少对生态的影响37.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减少污染物排放B. 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C. 提升河流水质D. 降低水温,减缓水体富营养化38. 以下哪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在生态河道中?A. 河岸植被茂盛,形成天然屏障B. 河道内水草丰美,鱼类繁衍生息C. 河道水质清澈,透明度好D. 河道两岸建筑物密集,人类活动频繁39. 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中,如何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布局?A. 遵循河流自然形态,保持河道畅通B. 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建设,避免破坏生态平衡C. 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维护水环境质量D. 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规模,确保安全可靠40. 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意义是什么?A. 保障防洪安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B. 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平衡C.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D.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问答题1.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是什么?2. 在河道治理中,通常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3. 如何评估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4. 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中,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5. 在水力发电工程中,如何实现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目标?6. 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中,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果?7. 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中,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8. 如何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参考答案选择题:1. ACD2. B3. ABCD4. ABCD5. ACD6. ABCD7. ABCD8. C9. ABCD 10. ABCD 11. AC 12. A 13. ABCD 14. ABCD 15. ABD 16. ABCD 17. C 18. A 19. ABCD 20. ABCD 21. ABCD 22. A 23. ACD 24. A 25. D 26. ABCD 27. B 28. B 29. ABCD 30. C31. ABCD 32. A 33. ABCD 34. D 35. B 36. ABCD 37. ABC 38. D 39. ABC 40. ABCD问答题:1. 水利水电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是什么?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行业智慧水利与水资源管理方案第一章智慧水利概述 (2)1.1 智慧水利的定义与特征 (2)1.2 智慧水利的发展现状 (2)1.3 智慧水利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水资源管理信息化 (3)2.1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概述 (3)2.2 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 (3)2.2.1 水资源信息采集 (3)2.2.2 水资源信息传输 (4)2.3 水资源信息处理与分析 (4)2.3.1 水资源信息处理 (4)2.3.2 水资源信息分析 (4)第三章智慧水利技术架构 (5)3.1 智慧水利技术架构概述 (5)3.2 关键技术分析 (5)3.3 技术应用案例 (5)第四章水资源监测与预警 (6)4.1 水资源监测概述 (6)4.1.1 监测内容 (6)4.1.2 监测方法 (6)4.2 水资源预警系统构建 (6)4.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6)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2.3 预警阈值设置 (7)4.2.4 预警信息发布 (7)4.3 水资源预警案例分析 (7)第五章智慧水资源调度 (7)5.1 智慧水资源调度概述 (7)5.2 调度策略与方法 (7)5.2.1 调度策略 (8)5.2.2 调度方法 (8)5.3 智慧水资源调度实例 (8)第六章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 (9)6.1 水利工程智能化概述 (9)6.2 智能化管理技术与工具 (9)6.2.1 信息技术 (9)6.2.2 自动化技术 (9)6.2.3 网络通信技术 (9)6.3 工程智能化管理实践 (10)6.3.1 设计阶段 (10)6.3.2 施工阶段 (10)6.3.3 运行维护阶段 (10)第七章水利行业大数据应用 (10)7.1 水利行业大数据概述 (10)7.2 大数据技术与水利行业结合 (11)7.3 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 (11)第八章智慧水利与水资源保护 (12)8.1 智慧水利与水资源保护概述 (12)8.2 水资源保护技术与方法 (12)8.3 智慧水资源保护案例 (12)第九章智慧水利政策与法规 (13)9.1 智慧水利政策概述 (13)9.2 智慧水利相关法规 (13)9.3 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14)第十章智慧水利未来发展展望 (14)10.1 智慧水利发展趋势分析 (14)10.2 智慧水利发展挑战与机遇 (15)10.3 智慧水利发展前景预测 (15)第一章智慧水利概述1.1 智慧水利的定义与特征智慧水利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以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水文监测站建设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水资源管理的日益重视,准确、及时的水文监测数据对于防洪抗旱、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水文监测的精度和效率,满足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需求,决定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水文监测站。
该水文监测站将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实现对水位、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施工步骤1. 场地准备(1)确定水文监测站的建设地点,进行场地平整和清理,确保场地符合施工要求。
(2)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开挖和地基处理,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监测设备安装(1)水位监测设备安装- 选择合适的水位监测仪器,如压力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等。
- 根据仪器的安装要求,进行安装支架的制作和安装。
- 将水位监测仪器安装在支架上,并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2)流量监测设备安装- 根据河流的特点和流量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流量监测仪器,如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
- 进行流量监测仪器的安装位置选择和安装支架的制作安装。
- 将流量监测仪器安装在支架上,并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3)水质监测设备安装- 选择合适的水质监测仪器,如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等。
- 根据仪器的安装要求,进行安装位置的选择和安装支架的制作安装。
- 将水质监测仪器安装在支架上,并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3. 数据传输系统安装(1)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等。
(2)根据数据传输方式的要求,进行传输线路的铺设和设备的安装。
(3)进行数据传输系统的调试和测试,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站房建设(1)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站房的建设,包括基础施工、墙体砌筑、屋顶安装等。
(2)进行站房内部的装修和设备安装,包括控制台、显示屏、打印机等。
5. 系统调试和验收(1)对整个水文监测系统进行调试和测试,包括监测设备、数据传输系统、站房设备等。
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济宁市水文中心山东济宁272000摘要: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水利工程的设计、运行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主要分析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水利工程;水资源引言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水文与水质数据,该系统可以帮助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不过,目前仍存在数据获取、模型建立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不断优化。
1、水资源以及水利工程开发的现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然而,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水资源的紧缺和不平等问题,水利工程开发成为解决水资源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水资源现状而言,全球水资源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快速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局面。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水资源供应和分配带来了不确定性,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水利工程开发方面,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大型水库、水电站、灌溉系统等水利工程项目得到广泛建设和投资。
这些工程旨在增加水资源的储存量、调节洪水、提供灌溉和饮用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水利工程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沉降、水质污染等,需要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
2、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文与水质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传感器和数据收集设备实时采集水文和水质相关数据,包括水位、流量、降雨量、水温、溶解氧含量、污染物浓度等。
水文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1、水文监测的范围与内容:水文监测是水文传感器技术与采集、存储、传输、处理技术的集成。
监测范围: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和地下水等水文参数。
监测内容:水位、流量、流速、降雨(雪)、蒸发、泥沙、冰凌、墒情、水质等。
2、人工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从水文传统的人工监测技术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记录方式以模拟方式为主,就是数字方式记录的也很难方便的输入计算机处理;(2)据处理基本靠人工处理判断,费时易错;(3)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较差,无法适应现代水文的需求。
因此,要用自动化技术促进水文监测自动化的发展。
3、水位的采集和传输用于自动化监测的水位传感器主要有浮子式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电子水尺和超声波水位计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直接接到RTU上,自动监测水位参数。
地下水位的监测与地表水相同。
目前,省水文监测站与各采集点之间的数据通信主要采用手工抄录或PSTN电话线传输。
采用电话线传输数据时,由于每次拨号都需要等待,速度慢,而且费用也较高。
同时,由于各监控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距离远,个别点还地处偏僻,因此需申请很多电话线,而且有些监控点有线线路难以到达。
GPRS具有速度快、使用费用低的特点,其传输速度可达171.2kb/s。
与有线通讯方式相比,采用GPRS无线通信方式则显得非常灵活,它具有组网灵活、扩展容易、运行费用低投,维护简单、性价比高等优点因此,目前正考虑采用GPRS无线传输方式解决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问题。
二、方案优点:中国移动GPRS系统可提供广域的无线IP连接。
在移动通信公司的GPRS业务平台上构建水文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实现水文信息采集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经过比较分析,我们选择中国移动的GPRS系统作为水文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数据通信平台。
GPRS无线水文监控系统具备如下特点:1、可靠性高:与SMS短信息方式相比,GPRSDTU采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通信,避免了数据包丢失的现象,保证数据可靠传输。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1、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实施地表水水质的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及时、准确、有效是水质自动监测的技术特点,近年来,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许多国家地表水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环境保护部已在我国重要河流的干支流、重要支流汇入口及河流入海口、重要湖库湖体及环湖河流、国界河流及出入境河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断面上建设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控包括七大水系在内的63条河流,13座湖库的水质状况。
现有100个水站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85个托管站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其中:(1)位于河流上有83个水站,湖库17个;(2)位于国界或出入国境河流有6个,省界断面37个,入海口5个,其他42个。
目前还有36个水质自动站正在建设中,水站仪器设备更新项目也在实施中。
2、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仪器配置与运行方式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氨氮,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还包括总氮和总磷。
以后将选择部分点位进行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毒性及叶绿素a试点工作。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频次一般采用每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
每天各监测项目可以得到6个监测结果,可根据管理需要提高监测频次。
监测数据通过公网VPN方式传送到各水质自动站的托管站、省级监测中心站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充分发挥已建成的100个国家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视和预警功能,经研究定于2009年7月1日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家水站的实时监测数据。
每个水站的监测频次为每4小时一次,按0:00、4:00、8:00、12:00、16:00 20:00、24:00整点启动监测,发布数据为最近一次监测值。
水文(水资源)自动测报系统解决方案1 组网方案简述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概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现代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是完成江河流域降雨量、蒸发量、河流湖泊水位、海洋潮位、流量(流速)、风向风速、水质、闸坝的闸门开度、渗压、土壤墒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应用的信息系统,属于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它能将某一流域或区域内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以便进行洪水预报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减少水害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两部分。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遥测站(包括监测站)、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多用在重点防洪地区及大型水利工程上,特别是在流域性、区域性的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应用的自动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从70年代末起步,在浙江省浦阳江流域首先应用。
80年人初期为引进阶段,先后在淮河王家坝区间、长江流域汉江丹江口水库、黄河的三门峡至花园口建成进口设备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1985年以后为国产设备研制、定型阶段,有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黄河流域陆浑小区自报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长江流域汉江的黄龙滩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
90年代后为推广应用阶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括三种工作制式:自报式、查询应答式和混合式。
自报式工作制式:在遥测站设备控制下每当被测参数发生一个规定的增减量变化或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即向中心站发送所采集的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接收设备始终处于值守状态。
现在已经对传统的自报式工作制式进行了改进,使自报式工作制式有了较大发展。
改进后自报式也是双向通信方式,不是过去的纯单向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