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连接新技术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大纲一、概述1.工程材料及其成型的定义和概念2.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应用领域3.工程材料的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二、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2.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缺陷3.金属的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4.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和强化机制5.常见金属材料的应用和加工工艺三、非金属材料1.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2.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能3.非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和特殊性能4.非金属材料的加工和成型工艺四、高分子材料1.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3.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和改性方法4.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加工工艺五、复合材料1.复合材料的概念和分类2.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3.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和界面特性4.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工艺5.常见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加工方法六、成型工艺1.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2.非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3.高分子材料的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4.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七、表面处理与涂装1.表面处理的目的和方法2.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3.非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4.涂装技术及其应用八、工程材料的环境损伤与防护1.工程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损伤类型和机理2.工程材料的防护措施和方法3.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九、新材料与材料设计1.新型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2.材料设计的原则和方法3.材料设计与工程实践以上为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材料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和加工工艺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工程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加工方法,进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建筑材料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建筑材料》是具体专业名称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建筑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常用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砌体材料等)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3、了解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和质量检验标准,能够进行简单的试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4、具备正确选用建筑材料的能力,能够根据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性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关注建筑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材料的物理性质(1)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2)材料的孔隙率、空隙率的概念及计算。
(3)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如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材料的力学性质(1)材料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2)材料的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的概念及特点。
3、材料的耐久性(1)耐久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提高材料耐久性的措施。
(二)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1、石灰(1)石灰的生产、分类及主要成分。
(2)石灰的熟化与硬化过程及特点。
(3)石灰的技术性质及应用。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修订大纲(草案)1修订内容本次规范将进行全面修订,技术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新材料的应用、各种结构形式中的构件设计的新问题、新技术的推广、充实新内容和改进陈旧内容。
具体有:(1)在规范的章节方面重新进行了编排,使其更符合设汁人员的使用习惯。
(2)增加的章节有:结构体系、材料及材料选用、结构分析、剪切构件、组合构件、钢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防护。
(3)增加的主要内容有:高强度钢材(Q460)、高建钢、销轴、悬索、铸钢和低屈服钢的应用;预应力构件及钢管构件的设计;框架结构的直接分析设计法、半刚性节点、抗震设计;根据截面分类、节点分类、结构分类的原则,统一设计思路,使《钢结构设计规范》真正成为指导设计人运用各类钢结构规范进行合理没计的工具。
2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第三章基本设计规定3.1一般原则和设计方法3.2荷载和荷载效应3.3温度效应3.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3.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3.6设计截面分类及板件分类3.7钢结构抗震设计3.8耐久性第四章结构体系4.1一般规定4.2单层钢结构4.2多层钢结构4.4高层钢结构4.5大跨钢结构4.3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4.4大跨、空问钢结构4.5单层房屋钢结构第五章材料和材料选用5.1一般规定5.2结构钢5.3连接材料5.4其他材料5.5材料选用第六章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6.1结构分析模型与基本假定6.2结构分析方法6.3框架分类6.4缺陷6.5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6.6支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6.7索结构分析与设汁第七章受弯及受扭构件7.1受弯及受扭构件的强度7.2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7.3弯扭构件7.4预应力钢梁7.5局部稳定7.6蜂窝梁7.7腹板开孔梁7.8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7.9构造要求第八章轴心受力构件8.1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8.2轴心受力构件的稳定8.3预应力轴心受力构件8.4轴心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允许长细比8.5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8.6构造要求第九章拉弯及压弯构件9.1拉弯及压弯构件的强度9 .2拉弯及压弯构件的稳定9 .3预应力拉弯及压弯构件9.4拉弯及压弯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允许长细比9. 5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9. 6构造要求第十章剪切构件10.1一般规定10.2腹板剪切设计10.3构件剪切承载力计算10.4钢板剪力墙剪切承载力及变形计算10.5构造要求第十一章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1.1一般规定11.2组合梁设计11.3抗剪连接件的计算11.4挠度计算11.5构造要求第十二章钢与混凝土组合柱及节点12. l钢管混凝土柱12. 2组合结构梁柱节点1 2.3组合支撑12. 4构造要求第十三章连接1 3.1一般规定1 3.2焊缝连接构造要求13.3焊缝连接计算13.4螺栓连接构造要求1 3.5螺栓连接计算第十四章节点14.1一般规定1 4.2连接板节点14.3构件的连接14.4构件的拼接14.5构件补强14.6支座14.7铸钢节点14. 8柱脚第十五章钢管连接节点15. 1一般规定15.2构造要求15. 3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1 5.4矩形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15.5法兰连接节点15.6无加劲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刚度计算和刚度判别第十六章疲劳16.1 一般规定16.2疲劳计算16.3热点应力法16.4对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或类似结构)的要求第十七章钢结构抗震设计17.1一般规定1 7.2材料要求17 .3地震作用17.4抗弯框架的设计与构造1 7.5中心支撑框架的设计与构造17 6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与构造1 7.7铰接排架的设计与构造第十八章塑性设计1 8. 1一般规定18.2构件设汁18.3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18.4二阶弹塑性分析用于塑性设计第十九章钢结构防护及制作、运输和安装19.1 般规定19.2抗火设计]9.3防腐设计19.4隔热19.5制作、运输和安装2012.5.18《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修订大纲(草案)1修订内容本次规范将进行全面修订,技术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新材料的应用、各种结构形式中的构件设计的新问题、新技术的推广、充实新内容和改进陈旧内容。
装配式建筑概论(一)基本信息中文课程名称:装配式建筑概论英文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to Prefabricated Building课程编号:231101065学分:2学时:32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开课系(教研部):土木工程系执笔:郭晓钧审核:吕辉(一)课程简介在“十四五”规划中,建筑业被定位为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建筑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装配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逐渐发展了一些适合国情的建筑技术,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建筑业的大势所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的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装配式建筑概论》是一门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装配式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已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
本课程面向广大学生和建筑行业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知识和应用场景,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以应对现代建筑业的挑战。
(二)课程目标装配式建筑大潮的兴起要求每一位建筑业从业者都要进行知识更新,不仅要掌握装配式建筑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建筑学科和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应当与时俱进,了解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必备的装配式建筑知识与技能,适应新形势,莫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通过学习装配式建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掌握装配式建筑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2023课程名称: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郭永环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材料成型原理、工程材料等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学时: 36 学分: 2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与材料成型与加工相关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粉末冶金及成形、高分子材料及成形、陶瓷材料及成形、复合材料及成形基本过程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典型机械零件制造的基本工艺,初步具备根据零件使用要求合理选择成形工艺以及根据成形工艺要求合理设计零件结构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第二章铸造成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合金的铸造性能、常用的铸造合金和铸造方法、先进液态金属成型技术。
第三章压力加工成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压力加工成型的特点和方法、锻造和冲压等常用压力加工技术、超塑性成形、粉末锻造等特殊压力加工新技术。
第四章焊接成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焊接原理及方法、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常用金属的焊接、激光焊和微连接技术等新的连接技术。
第五章粉末冶金及其成型主要内容包括粉末冶金基础知识及粉末冶金工艺过程知识。
第六章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型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塑料的分类和工程塑料成型工艺、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
第七章陶瓷材料及成型主要内容包括陶瓷材料的性能。
第八章复合材料及其成型主要内容包括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和应用。
第九章快速成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分类及特点第十章成型材料与方法选择主要内容包括材料成型方法选择的原则、几种常用的机械零件的毛坯成型方法的选择方法。
课程主要教材:樊自田.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主要参考文献:1.刘建华.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毛萍莉. 材料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毛卫民. 金属材料成形与加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签字:签字:日期:日期:。
《现代焊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现代焊接技术 (Modern Welding Technique)课程编号:050122学时:32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制造技术基础、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开课院系:材料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材:现代焊接技术自编主要参考书:任家烈吴爱萍. 先进材料的连接.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6张文钺. 焊接冶金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1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现代焊接技术》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选修课之一,是研究如何用焊接方法有效地生产机械零件和结构件的一门技术科学。
《现代焊接技术》的任务在于根据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本专业的层次,全面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层次介绍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内容和基本规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新材料焊接生产中的焊接性问题。
并具有一定伎编制工艺规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 基本要求1.1 基本了解新材料的加工方法、工艺规程编制1.2 具有初步进行新材料加工工艺分析的能力1.3 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工件质量问题的能力1.4 具有从事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2.教学内容第一章先进材料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复合性材料及功能性材料,这些材料在焊接过程中的化学冶金反应过程中各种有利和有害的反应。
这些材料在焊接上的意义和前景。
第二章先进金属材料的焊接介绍了双相不锈钢的焊接,镁及镁合金的焊接,铝锂合金的焊接,陶瓷材料的焊接,讨论这些先进材料的焊接方法,焊接工艺存在的深层次的焊接性问题,了解和分析这些金属和非金属能焊接缺陷。
讨论这些焊接熔池中的缺陷产生的机理、特点特性、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同时也分析了整个焊接接头的性能状况、性能及影响因素。
《焊接技术》教学大纲焊接技术教学大纲一、引言焊接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连接方法,对许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焊接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焊接技术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焊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 掌握焊接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工作;3. 学习各种常用焊接方法的操作技巧;4. 掌握焊接质量检验和问题处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焊接技术基础知识(1) 焊接的定义和作用;(2) 焊接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3) 焊接过程的原理和基本要素。
2. 焊接材料和设备(1) 焊接材料的分类和选择;(2) 焊接设备的种类和功能;(3) 焊接材料的准备工作。
3. 常用焊接方法(1) 电弧焊接技术;(2) 气体焊接技术;(3) 点焊和焊锡技术。
4. 焊接质量检验和问题处理(1) 焊缝的外观质量检验;(2) 焊接质量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3) 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焊接技术的相关知识;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熟练掌握焊接方法的操作技巧;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焊接质量检验和问题处理的方法;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评估: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问题处理的能力;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4. 实践操作评估:考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
六、教学资源及参考书目1. 教材:(1) 《焊接技术基础与应用》;(2) 《现代焊接工艺与设备》;(3) 《金属焊接技术手册》。
2. 参考书目:(1) 《焊接原理与技术》;(2) 《焊接的标准和规范》。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焊接技术基础知识授课,包括焊接的定义和作用,焊接技术的应用领域,焊接过程的原理和基本要素等;2. 第二阶段:焊接材料和设备的讲解和示范,包括焊接材料的分类和选择,焊接设备的种类和功能,焊接材料的准备工作等;3. 第三阶段:常用焊接方法的教学和实践操作,包括电弧焊接技术,气体焊接技术,点焊和焊锡技术等;4. 第四阶段:焊接质量检验和问题处理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包括焊缝的外观质量检验,焊接质量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等。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for Materials Processing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809554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56学分:3.5四、先修课程工程材料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成形工艺基础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让学生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及高分子材料成形的基本过程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5.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组织转变及流动、成形的基本规律。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本课程以材料成形工艺的理论基础为主线,根据成形加工过程中材料所处或经历的状态,分为液态凝固成形、固态塑性成形、连接成形、塑料注射成形等几类,学习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性能、形状随外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性知识。
2)本课程着重利用前期所学的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以及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液态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等基本材料成形技术的内在规律和物理本质,包括共性原理,同时也要注重个性规律性认识。
3)课程将重点或详细介绍三种主要材料成形方法中的主要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阐述这些现象的本质,揭示变化的规律。
而对次要成形方法的基本原理或发展状况等只作简要介绍或自学。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4章“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6学时)、第5章“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6学时)、第7章“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6学时)、第8章“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6学时)、第11章“应力与应变理论”(4学时)、第12章“屈服准则”(6学时)。
【课程编号】Z0140709
材料连接新技术
Material Connected to the New Technology
【学分】2 【学时】32 【性质】专业选修
(一)授课对象
四年制本科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反映了当代焊接技术的前沿及发展方向,要适应高新技术和新材料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了解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概况,掌握其成分、组织、性能等特点,重点掌握各类新型材料的冶金连接性能及连接工艺特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各种材料连接的新兴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其基本理论及技术方面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先进材料在连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焊接问题,能够结合具体材料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目标
要求了解新型材料的特点、分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掌握新型材料的连接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连接新型材料的焊接方法,同时了解其它先进连接方法。
(四)教学内容
1.绪论
新型材料的特点及分类新型材料的发展。
2.塑料的连接
塑料的分类及其特性塑料焊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塑料的焊接方法。
3.高温合金的连接
高温合金的分类及发展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焊接单晶高温合金的焊接ODS高温合金的焊接。
4.陶瓷的连接
陶瓷的分类及特性陶瓷材料的焊接性问题陶瓷材料的连接方法。
5.复合材料的连接
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连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连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连接C-C复合材料的连接。
6.功能材料的连接
超导材料的连接形状记忆合金的连接。
7.其它先进连接技术
重点:了解新型材料的特点、分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掌握新型材料的连接原理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针对新型材料的特点确定最佳的先进焊接方法。
(五)教学方式与习题要求
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结合案例分析。
根据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一些思考题,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
(六)考核办法
笔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七)主要参考书
1.任家烈编:《先进材料连接》,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志远编:《先进连接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
3.李亚江编:《特殊及难焊材料的焊接》,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写】葛亚琼【审核】吴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