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 省优获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8
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
《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想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1.注意字词。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嬉闹掺杂,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给予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
旅中的“孤独”情绪的?(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课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3、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4、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教学难点: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情境导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2、语言积累。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2)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本文讲了故事,表达了一个主题。
(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研讨(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孤独之旅”的概念,并提供相关的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了解孤独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旅行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案内容:一、引入活动1. 通过一段精心挑选的描述孤独旅行的文章或者短篇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提出关于孤独旅行的问题,激发他们思考。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写下自己对孤独旅行的理解和感受。
二、阅读活动1. 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孤独旅行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测试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关于孤独旅行的故事或者经历,并相互交流和分享意见。
三、写作活动1.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写一篇有关孤独旅行的文章。
可以包括个人经历、感受、得到的启示等。
2. 分享与点评: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分享给小组成员,并进行互相点评和反馈。
四、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为小组,设计一个关于孤独旅行的“项目”,可以是一份旅游手册、一张旅游路线图,或者一场模拟旅行活动。
2. 展示与评选: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项目”,并邀请其他同学评选最佳作品。
五、总结活动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总结自己在这个主题上的收获和成长。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对自己未来提高的建议。
教案的特点:1. 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和互相点评,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拓展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孤独之旅的魅力。
5. 总结活动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优秀教案,学生将在对孤独之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让孤独之旅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孤独这一主题;培养学生对孤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孤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2.教材《孤独之旅》。
3.练习题和辅导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打开幻灯片,展示孤独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对孤独有什么理解?你有过什么样的孤独经历?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1.让学生阅读教材《孤独之旅》的第一章,并提醒他们留意和思考故事中的孤独元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故事中的孤独元素以及对主人公的影响。
Step 3:语言表达(20分钟)1.组织学生依次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论。
2.提供一些常用的表达孤独情感的词汇,比如lonely、isolated、alone等,让学生举例运用。
Step 4:写作指导(20分钟)1.介绍写作任务: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经历的短文。
2.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a.激发学生回忆孤独经历的方式,比如提供一些引导问题,如:“什么时候你感到最孤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孤独感?你是如何应对的?”b.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过渡句和结尾,确保文章结构完整。
c.鼓励学生使用生动的词语和恰当的比喻,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Step 5:写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任务,老师在一旁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进展和提供意见。
Step 6:分享与反思(15分钟)1.组织学生互相交换短文,并选择一个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2.让学生用肯定的方式给予反馈和建议,鼓励彼此学习和成长。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孤独之旅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丁立梅的散文作品《孤独之旅》。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旅行体验所传达的人生感悟。
3. 激发学生对旅行和人生思考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丁立梅及其作品《孤独之旅》。
2. 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3. 分享作者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和人生感悟。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丁立梅及其作品《孤独之旅》。
2. 学生阅读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 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人生感悟。
第二章:作品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丁立梅的散文作品《孤独之旅》。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3. 欣赏作品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旅行体验分享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体验和人生感悟。
2. 引导学生从旅行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2. 分享旅行中的有趣故事和难忘经历。
3. 探讨旅行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思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旅行经历,思考旅行中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和人生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借鉴和启发。
第四章:人生感悟交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从旅行和生活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
1. 引导学生从旅行和生活中感悟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2. 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互相启发和借鉴。
3.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孤独之旅获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美好。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鸟儿、沙漠等。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活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成长体会。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鸟儿、沙漠等。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孤独之旅》教案激趣导入: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
今天让我们跟随曹文轩的脚步,和杜小康一起品味他的孤独之旅,看看他的孤独是否有所得。
1. 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2. 理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3. 学习把握概括小说主旨的方法。
一、精讲课文,透视考点。
1. 精讲课文小说《孤独之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青少年朋友: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这篇小说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可以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开端: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发展: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
第四部分(从“雨后天晴”至结尾)结局: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杜小康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的成长经历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的主题。
他家曾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突然家境“一落千丈”,无奈之下,只好退学跟父亲去放鸭,由此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
在旅程中,他一开始面临着环境带来的孤独。
刚刚出发时,“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前进路上的渺茫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在时时叩击他的心灵。
到了芦苇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和卑微。
在芦苇荡安顿好后,他又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独。
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的寂寞,即使和自己的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其他的话”,“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
”寂寞与空虚使他无比想家,可是家却回不去了。
在芦苇荡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不再“回避孤独”了,但生活却又带给他一场暴风雨的磨难。
16孤独之旅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文本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经历,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一、导入新课到了九年级,同学们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的确,你们的身高或许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们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成长。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一)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二)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情感变化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
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
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教师小结:在整个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经历了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再到战胜孤独的过程,这其实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教学提示】怎样分析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作为文章的线索。
③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具有其他的象征义。
⑤揭示文章中心。
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目标导学四:赏析景物描写1.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教学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
鸭群、水流虽然美,但毕竟单调。
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磨炼。
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教学提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
⑤暗示社会环境。
⑥深化主题。
2.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板书设计第五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五单元)理想信念22范进中举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明确: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
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
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
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3.简要说说范进中举前后又有哪些变化。
明确:中举前,每日少饭食,乡试无盘缠,家贫不得已要卖鸡换米煮粥;畏惧岳父大人,对胡屠户唯唯诺诺。
中举后,高兴发疯,清醒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目标导学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分析胡屠户】1.分别找出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关胡屠户语言、行为描写的语句。
示例: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2.胡屠户的言行,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分析范进】采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示例: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师总结: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分析众乡邻(包括张乡绅)】中举前,范进的生活非常穷苦,但文章并没有写到众乡邻(张乡绅)的身影,当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出后,众乡邻(张乡绅)有送钱的,有送鸡蛋的,张乡绅还直接送银攀亲,当范进发疯时,大家都很着急,并且积极地想方设法,这些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
目标导学四:研读文本,探究文本讽刺艺术1.文中有很多情节,看似非常可笑,请试着画下来,并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什么?示例:(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
(2)挨了一个巴掌之后,范进才从疯态中清醒过来。
(3)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明确:这些语言在可笑的背后是对人物丑恶灵魂无情的嘲讽,用笑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可悲之处,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这就叫作讽刺。
【教学提示】范进中举的悲喜变化及影响,不是一个个案,应该推而广之,通过范进一个人去解读一类人,所以教师可以多找几个古代读书人的例子,以求学生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故事有一个更深层的理解。
2.结合下面几句话,说说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讽刺的效果的。
(1)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