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品读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教学计划对比朗读15 赏析语言归纳方法昨天我布置了赏析语言的作业,同学们在书上进行了旁批。
今天我在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些赏析中存在的问题,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解决吧!出示例句:露珠在草头上悬着,密密簇簇,千万根茎千万滴露,那些野花和蔬菜花上的露珠更是好看。
只见花蕊里一汪露珠,颤颤悠悠,娇滴滴,亮晶晶,如少女眼中泪,似落非落,煞是动人。
出示学生问题:这段话已经能够写出了露珠落在草头上好看的情形。
为什么还要写出后面的“只见花蕊里一汪露珠,颤颤悠悠,娇滴滴,亮晶晶,如少女眼中泪,似落非落,煞是动人”这一句?表达意思既然相同,是不是可以不写呢?对比朗读1:露珠在草头上悬着,密密簇簇,千万根茎千万滴露,那些野花和蔬菜花上的露珠更是好看。
明确方法:小中窥情(板书)对比朗读2:露珠在草头上悬着,千万根茎千万滴露,那些野花和蔬菜花上的露珠更是好看。
只见花蕊一生读语段对比朗读1,思考回答。
有千万滴露,数量非常多,但是聚焦到一汪露珠上,它就足够的美丽动人,更别说野花和蔬菜花上的千万滴露了,会更加漂亮。
从局部看到整体,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山野风光的喜欢之情。
对比朗读2,思考回答。
“密密簇簇”表现出露珠很多很密。
“颤颤悠里一汪露珠,如少女眼中泪,似落非落,煞是动人。
明确方法:叠词传情(板书)对比朗读3:露珠在草头上悬着,密密簇簇,千万根茎千万滴露,那些野花和蔬菜花上的露珠更是好看。
只见花蕊里一汪露珠,颤颤悠悠,娇滴滴,亮晶晶,煞是动人。
明确方法:拟人托情(板书)对比朗读4:露珠在草头上挂着,密密簇簇,千万根茎千万滴露,那些野花和蔬菜花上的露珠更是好看。
明确方法:动词寄情(板书)悠”、“娇滴滴”、“亮晶晶”,使用了叠词,“颤颤悠悠”写出了露珠逼真的动态美。
“娇滴滴” 突出露珠不能触碰,一碰就掉。
“亮晶晶”强调了露珠的纯净、透明。
叠词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韵律美。
每个叠词都传达出对露珠的爱意。
对比朗读3,思考回答。
“如少女眼中泪,似落非落”使用了拟人句,把露珠看作眼泪、少女的眼泪,而不是老奶奶的眼泪浑浊。
品读赏析
1、问题:文中哪句既是中心句又是文眼句。
其中哪个字统领全文,全
文也是围绕这个字怎样写的?
学生展示:“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字。
教师追问:“善”字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道具极其简单竟有如此高超技艺;听众的反应尤其是他们以
假为真几乎想要逃跑的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善”。
2、问题: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
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学生展示:说明这场精彩的口挤表演确实是一个人通过口来完成的,
突出技艺的高超,也使文章首尾呼应,前后结合的更完整。
教师强调:首尾呼应的表现以及作用要答全面。
3、问题:文中哪两处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学生展示:1、“遥闻深巷中犬吠。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
侧,妇梦中咳嗽。
”
教师拓展:结合王维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以静写动的表现手法。
4、问题:小组讨论本文的主旨?
学生展示: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
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台阶》类文品读之朱自清《背影》正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贾平凹《月迹》品读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 哦,一个女子。
我想。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王安石作品品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选5篇)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
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
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可以用课文原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古典新义》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说了就做。
)函寄传单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带队游行身先士卒!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24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通用25篇)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导入: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三、交流研讨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读二、三段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龚自珍《病梅馆记》品读原文: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译文: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
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
”本来就如此。
(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
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
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
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品读精彩描写,感悟动物情怀——《斑羚飞渡》1+2主题阅读【学习目标】1、诵读文章,品味精彩描写,感知动物形象。
2、培养关爱动物、敬畏生命的情感,积极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学习内容】七下第六单元27课《斑羚飞渡》,主题丛书第6册《头羊之争》、《青鸟情》。
【课内探究】活动一:诵读文章,结合具体语句,感知动物形象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说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斑羚。
2、跳读课文感知动物形象。
精读第9自然段,明确斑羚飞渡试跳的过程。
(提示:勾划主要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准确传神。
)半大斑羚朝前(),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朝山涧对面()去,老年斑羚()在后面,头一(),也从悬崖上(),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下,在空中再度(),下坠的身体也再度(),轻巧地()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山崖。
3、文中的老斑羚用死换来了年轻斑羚的生,作者把它坠落悬崖时的样子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赏析。
4、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章重点写了它的3咩,请你找出来并体会这3咩。
活动二:主题阅读,品味细节描写,感知动物形象同学们我们重点感知了《斑羚飞渡》中的动物形象,它们的精神品质感动和震撼着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主题文章《头羊之争》、《青鸟情》,说说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设计三:由物及人,敬畏生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读了这3篇有关动物生存的文章,谈谈你的收获。
【课堂小结】我们被羚羊们为了种族的延续而自我牺牲的精神震撼着;我们被公羊二肉髯舍己为人、勇敢机智的精神品质敬佩着;我们被青鸟们为了子女而忘我的搏击风雨的行为感动着;正是这些动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让我们感动敬畏,让我们关爱动物,敬畏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作业】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附:丛书阅读《青鸟情》----龙永杰院子里飞来两只小鸟,乌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们叫它青鸟。
或清晨,或傍晚,总在树上跳来跳去,唱它们自己的歌。
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却不进窝,在院中,双足跳跃着,说它们自己的话。
乏了,多在树枝上相偎着,闭了眼儿,作一短暂的小憩。
待人们去田间劳作,它们“嗖”地飞起,一前一后,平展了双翅,斜斜地绕过屋顶,互应一声,转个圈儿,飞向远方。
它们比麻雀大,比喜鹊小,也不像燕子那样筑窝,屋檐上有孔小洞,便是它们温温暖暖的家了。
它们形影相随,步调一致,是对可爱的小夫妻。
过了一月,又过了一月,人们很少听到它们的歌声了,却意外地发觉洞里有了“吱吱喳喳”的叫声,也看到它们飞来飞去,格外忙碌。
原来它们已是有了儿女的“人”呢!五月的一天下午,突地阴了天,“嘎”地来了雷,眼前一个闪电,雨点就跟着风来了。
风一起,大雨泼了下来,从田里跑回家的人,淋得精湿,赶忙换了衣服,然后出着长气,屋檐下站了,一边擦头脸的雨水,一边望着外面的雨线,议论起雨的来势。
倏忽,从那昏昏的天边,望着了一个白点,像风筝在飘。
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
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
人们终于看清了,是一只青鸟,但那一只呢?猛地,只见它斜着翅膀,硬是冲了下来,低了,又一个圈儿,冲进院子,嘿,它嘴里还衔着条虫子哩!它一飞进院子,院树上便响起另只青鸟的叫声,随着叫声,洞口便探出四个小鸟的脑袋,张着扁扁的镶着黄边的嘴巴,吵嚷着要食吃。
它飞进洞去,不知给哪只小鸟喂了,飞出来,叫上一声,另只飞去了,它却在那里,守护着洞口,任风儿去刮,任雨儿去淋了。
那飞走的,也极是艰难,风猛,雨急,它全然不顾了。
高空一阵呼啸,使它失去了方向,零乱了羽毛,一个把握不住,划道弧线,像石块般地抛在街上。
它摔坏了,一动不动,怕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呢!我不禁为它动情了,便跑出门去,想把它逮回来,免得雨中受苦。
但它毫不理会,极力挣扎,但还是被我捉了回来,擦了雨水,放在炕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
先是安静地躺着,一会儿功夫,似平缓过了气力,再也不安于这温暖的地方了,急着出去,撞得筛子乱响。
傻鸟儿,难道忘记外面在下雨吗?难道不知道黑夜就要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冒险呢?我刚揭筛去看,它却瞅准方向,“噗喀”一声,飞了出来,冲门而去了……雨小了,人们都回了屋去,我却千般地万般儿的不安。
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头羊之争》----沈石溪羊群的老头羊年事太高,有一次在陡坡上放牧,一脚踩滑,摔死了。
凡当过羊倌的人都知道,羊群必须要有一只头羊,统麾臣民,不然的话,群体就会失去主心骨,变成一盘散沙。
我负责放牧这群山羊已有两年,对每只羊的秉性了如指掌。
我想,这新头羊宝座的争夺战,一定会在白镰刀和黑丝瓜间展开。
白镰刀头上的两支羊角色泽乳白、扁扁弯弯像把镰刀;黑丝瓜头上的角则墨黑如玉、扭得像根丝瓜。
它们都是四岁龄的大公羊,身强体壮、野心勃勃。
老头羊死后的第三天早晨,白镰刀和黑丝瓜之间就爆发了争斗。
两只公羊面对面站在黑鹰岭山腰一块平缓的草地上,先是摇晃羊角发出粗鲁的咩叫,试图用炫耀武力来吓倒对方。
这一招不管用后,它们就开始动真格的了,各自往后退了几步,钩着头,平举着羊角,用力撞击对方。
好一场鏖战,乒乒乓乓,羊角与羊角的叩碰声在山谷回荡,地上扬起一团团尘土。
白镰刀的眼角被挑破了,血流满面;黑丝瓜的脖子也受了伤,白羊毛染成了红羊毛。
其他六十多只羊都平静地站在一旁观战,我知道它们在等待着白镰刀和黑丝瓜之间决出胜负,然后用羊特有的仪式拥戴获胜者成为新头羊。
我正在离羊群两百来米远的一棵树下看书,早料到这场头羊之争是免不了的,也就听之任之,不去横加干涉。
只有不懂事的牧羊狗阿甲,在两只打得难分难解的大公羊身边汪汪咆哮,徒劳地劝架。
就在这时,突然,山顶传来咩、咩、咩急促的羊叫声,山坡上观战的羊都仰头张望,我也向叫声看去。
不好,原来是一只金雕正在袭击一只名叫红蹄子的小羊羔。
金雕在鸟类中的地位类似走兽中的老虎,天之骄子,凶猛无比。
我曾亲眼看见过一只金雕将一条三米多长重约四五十斤的蟒蛇擒上天空。
淘气贪玩独自跑到山顶上去的红蹄子吓软了腿,卧在山顶的悬崖边缘,已不晓得在这种时候应钻进灌木丛去躲避。
金雕撑开-米多长的巨大双翼,像飞机放下起落架似伸出两只黑色利爪,瞄准红蹄子滑翔下来。
我赶紧扔了书,举起猎枪开了一枪。
我的枪法实在太差劲,隔得又远,子弹送给白云了。
我使用的是那种打一枪就要装填一次火药铁砂的老式铜炮枪,来不及抢在金雕抓住红蹄子之前开第二枪了,我想,今天绝对是要破财的了。
就在整个羊群注意力都被金雕吸引,仰望山顶时,白镰刀和黑丝瓜也停止格斗,跟着众羊的视线朝山顶望了望,但随即,彼此又开始用羊角猛烈撞击起来。
也许它们都害怕自己一旦分心走神,对方会趁机杀将过来把自己打败;也许它们认定成为金雕捕捉目标的红蹄子难逃厄运必死无疑,一切想要拯救红蹄子的举动均属徒劳无益;也许它们觉得自己正在进行的头羊宝座争夺战关系到羊群盛衰的千秋大业,不该被任何事情所干扰所中断;也许它们打心眼里认为自己能否坐上头羊这把交椅比起一只普通小羊羔的生命来不知要重要多少倍;也许雄性生命本质上就醉心于社会地位的角逐,热衷于权力之争,而无暇顾及其他。
反正,它们只是匆匆向山顶瞥了一眼,又继续打了起来。
牧羊狗阿甲哀哀地吠叫着,逃到我身边。
它知道自己不是金雕的对手,干脆就不到山顶去凑热闹了。
眼瞅着金雕的利爪就要落到红蹄子柔嫩的背上了,突然,羊群里蹿起一道白影,迅速朝山顶跳跃而去,速度之快,就像一道白色的闪电。
一眨眼,它已登上山顶。
我这才看清,是公羊二肉髯!这是一只除了颌下有一抹胡须以外喉下还长着一撮胡须的公羊,所以我给它起名叫二肉髯。
二肉髯在羊群中属于不起眼的角色,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是窝囊废,个头中等,体力中等,智商中等,两支羊角的长度和色泽也中不溜秋。
这时,金雕爪子离红蹄子只有五六米远了,二肉髯纵身一跃,越过红蹄子,然后突然直立起来,身体拼命蹿高,两支羊角像把铁叉,向天空刺去。
刚好金雕飞临它的头顶,羊角刺在鹰爪上,虽没能给金雕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迫使金雕暂时放弃攻击红蹄子,一偏翅膀飞走了。
我手忙脚乱地往枪管里塞火药铁砂。
红蹄子的母亲灰额头和另外几只母羊急急忙忙奔到山顶,用头将红蹄子从地上拱起来,并团团簇拥着这只已吓得魂飞魄散的小羊羔,朝灌木丛退却。
金雕在空中兜了一圈,选准角度,又俯冲下来。
二肉髯本来已差不多钻进灌木丛了,望望还暴露在空旷山顶的红蹄子和几只母羊,又踅回悬崖边缘,昂首伫立。
我心里很清楚,我想羊们的心里也一定很清楚,二肉髯这是在引火烧身。
果然,恼羞成怒的金雕朝二肉髯俯冲下来。
就在雕爪落在羊背的一瞬间,二肉髯就地打了个滚。
羊的动作毕竟不如雕那么敏捷,虽然没被铁钩似的雕爪刺进羊背抓上天空,却也被活生生拔掉了一大把羊毛。
二肉髯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只羊蹄拼命踢蹬,使得雕爪在空中犹犹豫豫地不敢抓下去。
这时,我已往猎枪里灌好了火药铁砂,沉住气,举枪瞄准,砰的一声,天空中飘舞起好几片金色的雕羽。
金雕抖了抖,沉到低空,又顽强地拔高,歪歪斜斜地飞远了,消失在一片金色的朝阳里。
灰额头带着红蹄子从灌木丛里走出来,走到二肉髯身边,不断舔二肉髯受伤的背,并发出高昂的咩叫声。
紧接着,几乎所有的公羊母羊和小羊都跑到山顶围在二肉髯身边,舔吻二肉髯的身体,并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连牧羊狗阿甲也使劲朝二肉髯摇尾巴。
我很熟悉羊群的这套仪式,是在庆典新头羊的登基。
山坡下,正打得难分难舍的白镰刀和黑丝瓜听到众羊的欢呼,怔了怔,知趣地停止了争斗,各自钻进草丛吃草去了。
头羊之争半途而废,这在我所放牧的羊群里还是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