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训练(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 格式:doc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2
课时作业20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DNA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分子结构相对稳定B.能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C.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达遗传信息D.它的任何一个碱基改变,都会引起子代性状的变化解析:A、B、C项均为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特点。
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所以DNA中一个碱基改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中的变化后的密码子与之前原来的密码子有可能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此种情况的突变不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为同义突变。
答案:D2.(2011·广东韶关调研)关于下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②处B.“G”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G)/(C+T)的比例上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3/4解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割特定的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图示②处不是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位点;所有DNA分子都具有相同的碱基种类,不具有分子的特异性。
DNA复制两代后,得到4个子二代DNA分子,均含有15N,其中有亲代DNA的两条单链的有两个DNA分子。
答案:B3.某一个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中,腺嘌呤为200个,复制数次后,消耗了周围环境中含有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3000个,问:该DNA复制了几次(是第几代)() A.三次(第四代)B.四次(第五代)C.五次(第六代) D.六次(第七代)解析:假设DNA 复制x 次,则有(2x -1)·200=3000,2x -1=15 2x =16 x =4答案:B4.(2011·江苏百校样本分析)右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DNA 与RNA 的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体现在②方面B .如果要构成A TP ,只要在①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C .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D .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解析:DNA 和RNA 的区别主要有碱基、五碳糖以及核苷酸链的条数和空间结构。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填空题】1.基因工程就是安照___________,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并加以______和_______,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______地改造生物的___________。
2.基因的“剪刀”是指________________。
一种该物质能识别_____种核苷酸序列。
并在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大肠杆菌中的一种叫EcoRI的限制酶,能够识别___________的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3.基因的“针线”即______,可以“缝合”______和_____交替连接而构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
4.基因工程中,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5.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中,其本质是细胞染色体外的,能够________的很小的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
6.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为将目的基因进行: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选择题】1. 下列关于DNA连接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条链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 DNA连接酶连接的是黏性末端两条链主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C. DNA连接酶连接的是黏性末端两条链主链上的磷酸和核糖D. 同一种DNA连接酶可以切出不同的黏性末端2. 实施基因工程第一步的一种方法是把所需的基因从供体细胞内分离出来,这要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EcorI,能识别DNA分子中的GAATTC序列,切点在G与A之间。
这是应用了酶的()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催化活性受外界条件影响3. 在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步骤是()A.人工合成目的基因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C.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D.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了高水平的表达。
第二讲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一、选择题1.孟德尔发现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
根据这一事实做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A.基因在染色体上B.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C.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解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都可以体现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平行关系;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不能很好体现二者的平行关系。
答案:B2.(密码原创)某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小明和他的父亲得了这种遗传病。
经测定,他的母亲不含有该致病基因。
推测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 )A.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C.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D.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解析:用排除法。
因为母亲是纯合子,儿子患病,致病基因不可能是隐性基因,排除A、C两项。
若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儿子患病,其母亲必患病,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故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答案:D3.表现型正常的一对夫妻有一个患白化病的色盲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A.1/3 B.5/6C.1/4 D.1/6解析:患病儿子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 b Y,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 B X b和AaX B Y,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AAX B X B的概率为1/3×1/2=1/6,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1/6=5/6。
答案:B4.人类有一种遗传病,牙齿因缺少珐琅质而呈棕色,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均为棕色牙齿,儿子都正常。
则他们的( )A.儿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病概率为1/4B.儿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者一定是女性C.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病概率为1/2D.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患者一定是男性解析:本题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能力,属于考纲规定的分析推理层次。
第6章、2[基础达标]题组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下列能用拉马克进化学说解释的是( )A.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存在差异B.细菌种群内部存在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两种不同类型C.鹿和狼相互选择,发展了各自的特征D.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引起的【答案】D【解析】拉马克学说认为变异是由环境的改变引起的,是定向的。
A、B体现不定向变异,C涉及自然选择,A、B、C都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2.根据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短舌啄木鸟啄食不到树洞中的昆虫,因此现在看到的多是长舌啄木鸟B.长着漂亮长尾的雄孔雀能得到配偶,因此雄孔雀的尾一代比一代长了C.狼善跑是因为狼想捕到鹿,鹿善跑是因为鹿想求生D.长期喷洒农药,农田中的害虫抗药性逐代增强【答案】C【解析】C选项认为变异是由意愿决定的,是拉马克学说的观点。
A、B、D都是达尔文的观点。
3.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B.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答案】A【解析】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并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B、C、D均不符合题意。
4.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答案】C【解析】拉马克没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理论,不是其最大的意义,B不符合题意;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进步之处是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C符合题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D不符合题意。
第六章单元体系整合图表信息解读1.细胞分裂图。
该图显示以下信息:(1)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
(2)有丝分裂(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
(3)处于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无染色单体)。
(4)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
(5)该生物体细胞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为细胞膜内陷缢裂。
(6)该图每极各有两个染色体组,共有四个染色体组。
2由图可解读以下信息:(1)根据间期核DNA分子复制,数目加倍,判定图中虚线表示核DNA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2)根据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判定实线表示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3)根据实线,AB段表示间期、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C段表示进入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CD段表示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DE段表示进入末期,两组相同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内,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
(4)根据虚线,间期ad段可分为三个阶段:ab段表示进入间期,DNA分子复制前。
bc段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cd段表示DNA分子复制完成。
de段表示前、中、后期核内DNA分子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ef段表示随着两组染色体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子细胞中核内DNA 分子数目也恢复正常。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或核DNA的变化均可表示为:2N→4N→2N,这种变化保证了遗传物质在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之间的稳定性。
(6)图中有一不科学之处,间期所占时间过短,应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连续分裂的细胞,计算细胞周期开始的时间应从什么时期开始( )A.细胞形成时B.细胞核开始形成时C.染色体出现时 D.染色体消失时解析:细胞周期的概念中,起点是上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即新一代细胞刚形成时。
答案:A2.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B.真核细胞分裂时,亲代细胞中的线粒体随机分配给子细胞C.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赤道板D.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不具备全能性解析: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遗传物质是裸露的DNA分子,所以不可能进行有丝分裂;赤道板只是一个假设平面;生殖细胞具有较强的全能性。
第5、6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东烟台高一期末)化学诱变剂EMS 能使DNA分子中的碱基G发生烷基化,然后与T配对。
研究小组用EMS处理野生型小麦种子获得CLH基因(叶绿素酶基因,该酶能促进叶绿素的降解)突变的植株甲和乙,植株甲和乙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53.8%和19.7%。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获得植株甲和乙,可说明EMS引起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B.经EMS处理后,CLH基因在第二次复制时才会出现A—T替换G—C的现象C.若EMS 使 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但生物性状没有改变,说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D.通过 EMS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从而避免诱变育种的盲目性2.人类β型地中海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β链发生了缺损,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β珠蛋白基因有多种突变类型。
甲患者的β链第17、18位缺失了赖氨酸、缬氨酸;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β链缩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镜检染色体可明确诊断该病携带者和患者B.控制甲、乙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甲患者β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不连续的缺失所致D.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3.(山东聊城高一期末)研究表明,人体内的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细胞癌变的信号传递途径。
当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就会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从而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和转移B.原癌基因过量表达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活性增强,可能引发细胞癌变C.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正常人体细胞内不存在与癌变有关的基因4.突变型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紫眼基因pr、粗糙眼基因ru为一对等位基因B.在有丝分裂后期,图中的三条染色体之间可发生自由组合C.减数分裂Ⅰ前期,2、3号染色体部分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的同一极可能有基因w、pr、e5.(辽宁大连高二期末考试)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割完后的稻蔸(留在土壤中的部分)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 )
A B .要获得yyRR ,b 过程需要进行不断地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C .a 、c 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D .a 过程能提高突变率,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A 项错误,三种育种方式a 、b 和c 分别是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没有涉及基因突变;B 项正确,杂交育种需要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在每一代淘汰掉不需要的个体来提高纯合子的占有率;C 项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D 项错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不是利用基因突变,要提高突变率,需要进行人工诱变。
答案:B
2.现有三个番茄品种,甲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 ,乙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 ,丙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正确的说法是( )
A .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基因型有8种
B .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1/12
C .乙、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花色和果形的性状都不同
D .通过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基因型为aabbdd 植株的时间只要一年
解析:甲乙杂交后代基因型种类的计算方法为3×2×2=12种;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12×12×12
=1/8。
答案:D
3( )
A B .获得④和⑧植株的原理不同
C .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 ,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 .图中各种筛选过程均不改变基因频率
解析:从③到⑦发生了减数分裂的过程,所以A 项正确;得到④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得到⑧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筛选过程要去掉某一性状的部分个体,所以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4.假设a 、B 为玉米的优良基因,现有AABB 、aabb 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见下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类型
B.过程②③④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型aaB_的类型经④后,子代中aaBB所占比例是5/6 C.过程⑤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它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过程⑥⑦应用了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但是第三代中BB∶Bb=1∶2,自交后代中BB的概率为(1/3)+(2/3)×(1/4)=1/2。
答案:B
5.下列过程不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的是()
①用杂合抗病小麦连续自交得到纯合抗病植株②对抗病小麦植株的测交③用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无子西瓜种子④对三倍体无子西瓜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结出无子西瓜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对母本去雄,也就意味着母本只能提供卵细胞,小麦自交时,要相互受粉,不用去雄;三倍体无子西瓜授以二倍体的花粉,花粉的作用是刺激子房产生一定量的生长素,所以也不用去雄。
答案:C
6.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解析:A项正确,①→②过程先杂交育种,然后连续自交选种,其育种周期比较长;B项错误,②的变异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⑦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不是间期;C项正确,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D项正确,⑤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⑧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B
7.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与四倍体芝麻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可育
D.将此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属于二倍体
解析: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用秋水仙素诱导是不能形成单倍体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诱导形成的是多倍体(或二倍体);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答案:A
8.在实验田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抗旱、抗盐的玉米,设想利用该植株培育能稳定遗传的抗旱、抗盐水稻品种,用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