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看海南闽语的分布
- 格式:pdf
- 大小:268.19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海南方言——海南话摘要:海南方言是海南文化的体现,海南话更加是海南文化的一种载体,海南方言有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方言是海南人的一张名片,是海南独具特色的一项语言文化遗产。
海南语言的多样化体现了海南文化多样化的特征。
海南话是海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项文化遗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也是一个地方的特有内涵。
关键字:海南方言海南话文化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分支,其具有随地方的产生而产生,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的特点。
方言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换言之,海南方言就是海南文化的一个分支。
海南大部分地区使用海南方言,而海南方言虽然是闽南方言的分支,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的影响下,海南方言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世界的。
海南岛是四面环海的移民岛,海南一些地方“出洋”海外的人也较多,各地移民所带来的各种地域文化、海洋文化及外来文化,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互相碰撞、交融,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培植了海南文化,而在海南文化中,海南方言,是海南文化的内容之一。
与其他方言一样,海南方言有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包括心理状态、民风民俗、道德价值观念等。
如北方方言叫“过日子”,海南方言则叫“做吃”。
把“过日子”叫“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吃是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有做才有吃;也诠释了老百姓对劳苦后能吃饱饭的企盼;北方方言叫“赶集”或“赶墟”,海南方言则叫“发市”,而“发”字即为“发财”的“发”,其中蕴藏了老百姓的希冀,因为“市”越“发”,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越多,意味着市场商品丰富,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此外,海南方言中还有一些北方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语汇而表现力又很强的词汇如“迎路”“坡场”“同年母”“落古”等等;在诸如“嘴”“番”“屋”等一些字的用法上,具有多样化、形象性、灵活性、幽默性。
海南岛方言概况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海南岛的语言和方言有其独特的发展状态。
且不说黎语、临高语、村语、勉语……这些独特的语种,单就汉语方言而论,中国七大方言海南就占其四。
海南岛是个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地区。
岛上通行的语言有汉语、黎语、临高语、村语、勉语、回辉话、壮语。
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有海南话、儋州话、迈话、军话、客家话、广州话、富马(附马)话等方言。
加在一起共有14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方言(黎语分五个方言,临高语分两个方言均未计算在内)。
可以说海南是语言和汉语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海南话(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海南话,也称“海南闽语”,目前规范的学术名称为“海南方言”。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符其武,在《琼北闽语词汇研究》一书中写到:“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和陆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及数代的融合变迁,最终发展成今天海南岛上80%人口所通用的最大语种即‘海南话’。
”闽方言由于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而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在海南话许多常用字词中,也保留了丰富的古代汉语发音。
汝乜候呐回来(你啥时候才回来)?”这句再平常不过的海南话,主语不用现代书面语常用的代词“你”,而是古代汉语的“汝”,不过发音不是翘舌音“ru”,而是平舌音“lu”(据说古汉语就用这个读音)。
又如,海南话的“哭”字发音,跟普通话完全不同,它的发音是“hao”,本字是“嚎啕大哭”的“嚎”。
海南话中的“锅”,其实是“鼎”的意思,一种古代的炊具,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但其发音不是“ding”,而是“dia”。
有时候讲海南话的人,会觉得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许多是写不出字来的,或者跟现代汉语,即普通话的发音相差较大,甚至根本对不上号,这是由于海南话中沿用了大量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所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嘴巴”一词,海南话仅用一个“喙”字来表达;“夜晚”用的是“暝”字;“浇”字用的是“沃”字。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
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
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
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
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
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
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
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
收稿日期:2011-09-01作者简介:梁静华(1977-),女,汉族,海南海口人。
文学硕士。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海南文学、文化;刘爱梅(1972-)女,湖南长沙人。
文学硕士。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海南闽方言民俗研究》(项目编号Hjsk2010-74)成果之一。
2011年第3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No.3总第44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44海南闽方言俗语与民俗梁静华,刘爱梅(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00)摘要:研究海南闽方言与民俗关系,得出闽方言区民俗孕育和产生了闽方言俗语。
用闽方言区的鸡民俗与鸡俗语为例,说明了越是广泛流行的民俗越能产生丰富的相应俗语。
海南闽方言区独特民俗也产生了独特俗语,从这些独特俗语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南独特民俗事象。
关键词:海南;闽方言;俗语;民俗中图分类号:H 1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43(2011)03-0016-05俗语是“汉语的固有语汇,具有自己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
”它“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俚语等品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1]”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模式。
俗语是各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语言结晶,一句俗语往往联结着一种民俗,反映出该地区特定风俗习惯以及深层次的民俗心理。
海南闽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定安、澄迈、屯昌、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地区。
这些地方既保留了中原文化某些特质,又在海南这个自然环境上发展、形成并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因此产生与这些民俗文化对应的俗语,笔者以俗语中的谚语为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闽南语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闽南语是我国名气较大的方言之一,据说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我国南方使用较多的一种方言。
从西晋时期开始,到唐朝、北宋,大批中原人迁往福建南部,聚居在福建泉州,开始形成了如今的闽南语。
第一阶段:西晋八大姓氏入闽,部分人避难到了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泉州话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唐初陈政父子屯垦漳州,带来了大批中原的士兵,也让漳州话产生。
第三阶段:宋朝王潮、王审知等人统治了福州、泉州等地,泉州话正式形成。
广义的闽南语是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是特指闽台之间的闽南语。
闽南语在各地的称呼也有不同,在大陆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雷州话等,在台湾则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福佬话。
目前闽南话的主要分布区域有闽南地区、闽东北地区,还有浙江省的东南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也有分布,珠三角的中山、香港,海南岛均有使用人群。
东南亚中不少华人社群也是使用闽南语交流。
目前全球使用闽南语的人口约7000万人。
广西、江苏、安徽、四川也有少量人口使用闽南语。
你的家乡使用哪些方言呢?你能听得懂闽南话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印象吧!。
海口闽语语音造词探析
海口闽语是中国省级方言,说话人分布在海口市和省内各地,其语法特点和语音特点使其具有较高的地方特色,其中包括词汇的构成。
在海口闽语中,可以从语音上看出词汇构成的特点,比如多音字的构成、字生形的构成、复合词的构成等。
首先,海口闽语中有多音字的构成。
多音字不仅指同形异读,而且还指同音异形。
具体来说,一些多音字都由两个单音字组成,比如“茶”就是由“草”和“叭”二字组合而成,“把”就是由“扒”和“个”二字组合而成,还有如“花”就是由“夹”和“把”二字组合而成的。
其次,海口闽语中还有字生形的构成方式。
一些复杂的词语,由两个以上的单音字组成,比如“借”就是由捷”、“节”和“杰”三字构成的,“挟”就是由“押”、“夹”和“咽”三字构成的。
此外,海口闽语中还有复合词的构成,复合词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有些复合词是由两个单音字构成,比如“大腿”就是由“大”和“腿”二字构成,“拔节”就是由“拔”和“节”二字构成,有时一个复合词也可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构成,比如“盐林木”就由“盐”、“林”和“木”三字构成。
综上所述,海口闽语的词汇构成具有特定的语音特征,表明海口闽语的词汇构成不仅受多音字的影响,还受字生形的影响,尤其是复合词的影响。
对于海口闽语的研究,需要结合其语音特征和活用特征,完整地分析看待海口闽语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海口闽语的精髓所在。
[转载]闽南话的分布与形成福建境内主要有闽语和客话两种方言,其中以闽语影响最大。
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其中又以闽南方言影响为最。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叫它河洛话或福佬话。
它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
但泉州话的影响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闽南方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说的闽南话;广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及其以外一些地区、国家说的闽南话。
全世界操闽南方言的有6000多万人,分布于省内外和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
可见,闽南话是一个超地区界、超省界、超国界的一个汉语方言。
按其广义闽南方言具体分布如下:闽台片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
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潮汕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
早期以潮州话为代表,现在以汕头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1000多万人。
雷州片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
以海康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片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
早期以文昌话为代表,现以海口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400多万。
港澳片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
使用人口有几十万。
国外片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