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案(运动的描述01)
- 格式:doc
- 大小:30.24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
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以及下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描述。
对于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人们通常从直接观察入手。
在确定的时刻或时间内明确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而要想准确地描述这些物理量,就必须先从学习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等内容开始。
本章学习的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物理量,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打基础,同时本章学习的内容也是在为以后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内容可分为四部分:《1.1 质点》是机械运动的铺垫,它明确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质点),用什么样的工具来描述(参考系);《1.2 时间位移》从位置变化的角度认识新的物理量——位移,这就包括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位置的变化,某时刻位置变化和某段时间位移的变化情况;《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和数学知识产生联系,认识变化率的概念,从位移变化率的认识速度,加深对矢量的理解,以及如何测定速度;《1.4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从速度变化率的角度认识加速度,包括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进一步理解矢量。
【注意事项】1. 注意循序渐进,打好基础高中物理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定量要求、数学计算、概念的严密性和实验的复杂性等方面和初中相比都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对物理的学习起到奠基得作用,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本章第一次出现。
例如:第一次用理想模型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第一次体会时刻、时间、位置和位移等概念的准确性;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的思想;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领会物理学中“变化率”的概念;第一次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课时安排:共计10课时,每节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力、质点、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概念;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问题;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力的概念- 介绍力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分析不同力的分类- 学习力的单位及测量方法第二课:质点的运动- 学习并理解质点的运动规律-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第三课:速度和加速度- 介绍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分析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 解决速度和加速度相关问题第四至六课:实验教学- 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实验- 进行加速直线运动实验- 利用实验数据验证运动规律第七至八课:运动的图像分析- 学习绘制物体运动图像- 分析图像中体现的运动规律- 运用图像解决物体运动问题第九至十课:应用与拓展- 讲解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探索更多运动规律- 进行综合性知识点复习和评价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实验结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运动的原理。
2. 调查研究与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学生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图像辅助教学:通过图像的展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物理运动规律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问题提出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2. 作业评价:布置适量的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3.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反映自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习成绩评价:通过考试和测验,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改进:1.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1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知道物体能被简化成质点的条件;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解位移及路程的意义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理解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感悟“理想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活及生产中的运动现象的剖析,体验和感知物理就在身边的生活与生产中,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标量与矢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位移的意义,平均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回顾:什么是机械运动?不同物体的机械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机械运动有什么差别?2.播放视频:展示自然界的各种运动现象,说明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3.问题讨论:通过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看,一个物体运动中它的什么在变化?不同物体的这种变化有什么差别?4.交流评价:机械运动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机械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在变化,而这种位置的变化有快慢之分,路径有曲直之分。
那么,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与描述物体运动有关的概念或物理量,为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质点1.提出问题:实际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我们怎样确定或记录它所处的位置?如果这个物体很小,小到几乎成了一个点,怎样确定它的位置?2.交流评价:如果物体小到几乎成了一个点,可以很方便的用坐标确定它的位置,很方便地计算运动中它的位置改变。
3.提出问题:实际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但如果它的大小与形状对于它的运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我们能否忽略物体的大小与形状把它看成仅仅具有质量的点而方便地研究它的运动呢?如果运动中,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能否用物体上的任何一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从而方便地研究它的运动呢?4.阅读课本第2页课文“质点”部分,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1.质点参考系 ................................................................................................................ - 1 -2.时间位移 .................................................................................................................... - 7 -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 14 -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 22 -1.质点参考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 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二、过程与方法1. 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了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2. 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他们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学是初中物理的最常考察重点,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帮到你!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教案一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教案标题: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 -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 理解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的含义,并能够绘制和解读这些图形。
3. 掌握基本的运动方程,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一物理教材第一章相关内容。
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投影仪(可选)、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例如: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车辆是如何运动的?我们能否通过一些物理量来描述这个运动呢?2.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他们对运动的定义和描述。
探究:1. 介绍位移的概念,并与距离进行比较和区分。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位移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入位移-时间图的概念。
通过绘制和解读位移-时间图来描述运动。
3. 引入速度的概念,并与位移进行比较和区分。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速度的含义。
4.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入速度-时间图的概念。
通过绘制和解读速度-时间图来描述运动。
总结:1. 归纳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方程中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练习运用运动方程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例如计算位移、速度和时间等。
拓展:1. 提供更复杂的运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方程在不同运动情境下的应用。
作业:1. 完成教材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运用运动方程解答。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批改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运动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加速度的概念,并与速度进行比较和区分。
2. 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时间图的含义,并绘制和解读这些图形。
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运动的描述教案高中物理
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物体的运动;
2.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物理术语描述运动;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材料: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和马克笔;
3. 物体模型。
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运动。
2. 概念解释: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3.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概念。
4.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并让他们分析这些案例中的物体运动过程。
5.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展示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
动的概念。
6.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运动的描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扩展活动:
1.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案例,让他们深入理解运动的描述;
2.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3. 给学生提供多种物理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每章课程讲解教案
课程: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式。
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3. 理解运动轨迹和运动图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式。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高中物理》
2. 幻灯片或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运动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介绍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他们思考运动的特点。
3.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通过实验或案例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4.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实验或案例加深理解。
5. 运动轨迹和运动图象:介绍运动轨迹和运动图象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请学生完成相关实验或探究活动,加深对运动描述方式的理解。
2. 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复习:
1.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准备相关问题以备课堂讨论。
2. 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制作人:江老师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
内容要点课标解读认识运动1 理解参考系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选定参考系2 认识质点模型建立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况简化为质点时间时刻3 街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4 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5 知道标量和矢量,位移是矢量,时间是标量6 了解打点计时器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运动信息物体运动的速度7 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8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9 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10 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11 是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12 理解物理图象和数学图象之间的关系13 能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14 知道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含义并能求出物体运动位移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全章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完美版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全章整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本章概述一、教材分析1.本章教学内容范围在物理知识方面,本章主要讲述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间、时刻、位置、路程、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以及理解这些物理量所需要的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本章主要涉及练使用打点计时器、应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作速度-时间图象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本章主要包括理想模型法、极限的思想、估测的方法(测量瞬时速度)以及初步理解图象法。
2.本章的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技能角度讲,本章讲述的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置、位移、时刻、时间、矢量、速度和加速度等不仅是下一章研究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研究的基础知识。
从物理方法角度讲,本章有意识渗透了理想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矢量的方法、图像的方法以及比值定义法。
这些方法对研究力学,乃至高中物理都是重要的。
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将来从事文科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科学素养;而极限的思想方法和矢量的思想方法,对于将来从事理科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专业素养。
本章内容不仅在物理概念的建立上密度大,基础性强,而且涉及到若干个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本章教学内容总体教学目标(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条目要肄业生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了解近代尝试科学产生的背景,了解科学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办法,体会相关尝试的科学思想和办法等,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认识尝试对于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本条目在教学中应突出尝试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与历史、社会等人文科学的联系,以体现学科渗入渗出的课程理念。
高一物理教学案(运动的描述01)
【课题】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目标】1.认识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
2.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
3.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重点】认识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
【难点】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物体和质点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物体与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雄鹰、足球都在做机械运动.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困难出在哪里?
2、描述物体运动,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质点.【思考与交流】
1.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800km,与太阳相距1.5×l08km.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运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讨论并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
⑴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⑵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⑶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总结】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
但没有大小。
2.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的的。
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
为质点。
3.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
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
有时又不可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及物体上各部
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5.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
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知识点二:参考系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参考系”并完成下列问题.
1、看教材中的图1.1—3,车中小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参考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教材中的图1.1—4,选择不同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运动,结果如何?
【思考与交流】
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其中分别描述了两种运动情景,那么它们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的?
2、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3、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知识点三:坐标系
【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坐标系”并填空.
1.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______及______需要建立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_______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思考与交流】
1.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__________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
2.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和,建立直线坐标系,如图所示,若物体运动到A点,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 A=,若它运动到B点,则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
=.
【自我测评】
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B.研究旋转效应的足球,可把足球看作质点
C.在太空中进行飞船对接的宇航员观察该飞船,可把飞船看作质点
D.从地球上的控制中心跟踪观察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可把飞船看作质点
2.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
B.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C.奥运会冠军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
D.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
3.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觉得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选取的参考系是
A.月亮
B.云
C.地面
D.星
4.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又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一定是静止的
B.运动或静止都有可能
C.一定是运动的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研究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需选定参照物。
B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
C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需选地球为参照物
6.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
⑴请在下面的x轴上标出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置.
⑵哪个时刻离坐标原点最远?有多远?
t/s 0 1 2 3 4 5
x/m 0 5 -4 -1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