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知识梳理【2012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知识点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分析和解释化学反应,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
二、知识点详细解析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原有物质消失,生成一个或多个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
它能够显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质量关系。
3. 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表明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4.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5. 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发生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光照等。
6. 化学实验安全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并使用适当的安全设备,如穿戴防护眼镜和手套,以及了解如何处理化学品泄漏和火灾等紧急情况。
7. 实验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量固体物质,使用量筒或滴定管准确量取液体。
- 混合:正确混合化学物质,避免剧烈反应。
- 观察:仔细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气泡产生、沉淀形成等。
- 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和数据。
8.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
报告应清晰、准确,便于他人理解和复制实验。
三、实验案例分析1. 铁与硫酸铜反应实验目的:观察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实验材料:铁片、硫酸铜溶液、试管、砂纸。
实验步骤:- 使用砂纸打磨铁片,去除表面氧化层。
- 将少量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
- 将铁片放入试管中,观察反应。
实验结果:铁片表面逐渐生成红色固体,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化学九年级八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化学的第八个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等。
一、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相互结合形成离子化物。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是有高熔点、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二、共价键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通过共用电子,原子可以填补其外层电子壳的电子空位,同时达到稳定的电子结构。
共价化合物的特点是一般为气体、液体或固体,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三、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反应物在反应式的左边,生成物在右边,中间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化学方程式可以告诉我们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反应物质的状态等信息。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电荷的转移过程。
其中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称为氧化剂,而另一个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称为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类型,用于产生能量、腐蚀和合成化合物等。
五、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与化学变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其中,电解和电池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电解指的是利用外部电源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化学变化。
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两个半电池组成,通过电子和离子的转移产生电流。
六、其他相关知识点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八个单元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重要知识点,例如气体的性质和行为、分子的形状和极性、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的第八个单元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进一步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物质。
2.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凝固、融化等。
而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氧化、还原等。
第二部分: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位于原子核外的轨道上。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表是将已知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的排列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 原子结构模型目前普遍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是量子力学模型,它能够较好地解释原子的光谱、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等现象。
第三部分:化学键和物质的性质1.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相互共享电子形成的,而金属键则是由金属原子内电子“自由流动”而形成的。
2. 化学键的性质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性质。
离子键通常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而共价键和金属键则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3. 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物质,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
氧化物通常具有酸碱性,而硫酸盐则具有溶解性、比重等特殊性质。
第四部分: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第八单元知识点一、常见金属及合金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 _____以及它们的 _____。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有金属光泽、有优良的 _____性、 _____性和 _____性。
(2)特性。
①颜色:铁、铝等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而铜呈_____色,金呈 ___色。
②状态:常温下大多数金属为固体,而___为液体。
3.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___或 _______,制得的具有 ______的物质。
合金属于 _____物。
(2)性质特征:硬度比成分金属___,熔点比成分金属 ___。
(3)常见的合金:铁合金包括 _____和___,它们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不同;我国最早出现的合金是_____;与人体有很好“相容性”的合金是_______。
【微点拨】合金中一定有金属存在,但不一定都是由金属与金属熔合而成,还可能是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氧气反应:(1)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_______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点燃或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_____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微思考】铝制品和黄金制品都耐腐蚀,其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活泼金属与酸反应:(1)规律:金属 +酸→ ________。
(2)反应发生的条件:排在金属活动顺序中_____的金属与 _____发生反应(3)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金属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镁锌铁铜(4)置换反应。
①定义:由一种 _____和一种 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和另一种 _______的反应。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它们的合金,合金大多属于混合物。
2.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常温下金属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较高、硬度较大、密度较大等物理性质。
3.金属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5)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6)硬度最大的金属:铬(7)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二.合金1.合金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特性:(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2)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三.常见金属材料的用途:(1)铜丝作电线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2)铁制品通常用作炊具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导热性;(3)白炽灯灯丝通常用钨丝,是因为钨丝的熔点高;(4)体温计液柱用水银,是因为汞的熔点低;(5)铁合金:生铁和钢,区别:含碳量不同,作建筑材料、不锈钢医疗器械、炊具等。
(6)钛和钛合金:钛和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造人造骨。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铝抗腐蚀性强的原因: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2.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前强后弱】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H 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氢前换氢】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九年级下化学8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第八个单元的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下化学8单元中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详细的讲解。
1.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我们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属性和组成,不能通过物理手段进一步分解。
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将其分离。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形式,如氧气的符号为O。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并分组和周期性地显示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周期趋势和性质。
4. 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则携带负电荷并围绕核心运动。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5. 元素的化学键化学键是用来将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化合物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常见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化合物中。
离子键是由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中。
6.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中间用箭头分隔。
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7.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酸会释放出H+离子,碱会释放出OH-离子。
当酸和碱中的H+离子和OH-离子结合形成H2O时,中和反应发生。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被氧化剂接受电子,而氧化剂被物质给予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常常伴随着电子的转移和原子氧化态的改变。
9.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科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的熔点和沸点知识点总结金属的熔点和沸点是金属性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了解金属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金属熔点和沸点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 熔点和沸点的定义:- 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 沸点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
2. 影响金属熔点和沸点的因素:-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的熔点和沸点与其晶体结构有关,通常具有紧密排列的金属原子结构,使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金属原子之间的金属键强度越大,对外加热的抵抗能力越强,熔点和沸点也就越高。
3. 金属熔点和沸点的规律:- 周期表上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趋势:从左至右在同一周期内,金属的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这是因为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金属原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增强,导致金属键变强,熔点和沸点升高。
- 周期表上同一族元素的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趋势:从上到下在同一族元素中,金属的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核电荷增大,原子半径增加,金属原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减弱,导致金属键变弱,熔点和沸点降低。
4. 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对比:不同金属的熔点和沸点有较大差异,这与金属的特性有关。
一般来说,金属的熔点和沸点较高,如铁的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钨的熔点为3410℃,沸点为5660℃。
而一些特殊金属如汞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汞的熔点为-38.87℃,沸点为356.58℃。
总结:金属的熔点和沸点是金属重要的物理特性,受到金属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在周期表上,金属熔点和沸点的变化与元素的位置有关,从左至右逐渐升高,从上至下逐渐降低。
不同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金属的性质差别。
参考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张定之,陈诚,徐建华.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1)金属单质①金属单质的物理共性: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较大……大多数金属晶体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②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铝;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钙;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硬度最高的金属——铬;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熔点最低的金属——汞(常温呈液态);熔点最高的金属——钨;密度最小的金属——锂;密度最大的金属——锇③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在考虑物质用途时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2)合金①定义: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混合物。
②合金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大、抗腐蚀性更强、熔点更低。
(可以通过相互刻画来比较硬度的大小)③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钢的含碳量为0.03%~2%,生铁的含碳量为2%~4.3%。
2.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相同条件下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的氧化物薄膜。
①镁条和铝片在常温下就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②铁丝和铜片在点燃或加热时能与氧气反应。
③金在高温下也不能和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2)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酸→金属化合物+H2↑)可根据金属是否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相同条件下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反应剧烈程度即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这不仅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内因),还受到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外因),如催化剂、温度、浓度、接触面积等,在设计方案时一定要注意变量控制。
①镁: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Mg + 2HCl = MgCl2 + H2↑;Mg + H2SO4 = MgSO4 + H2↑②锌:反应较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
九年级化学8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的第八单元主要涉及到溶液的概念、溶液的浓度与密度、酸碱溶液以及常见离子的识别等内容。
下面将按照合适的格式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九年级化学的相关知识。
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物质。
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指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会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均匀的混合体。
二、溶液的浓度与密度1.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来表示。
其中,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体积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通常为1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2. 溶液的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密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也可以通过已知溶液的浓度和溶剂的密度计算得到。
浓度高的溶液通常密度也较高。
三、酸碱溶液1. 酸溶液具有酸性质,可以与碱中和。
酸性溶液中含有H+离子,其酸性强度可以通过pH值来表示,pH值越小,酸性越强。
2. 碱溶液具有碱性质,可以与酸中和。
碱性溶液中含有OH-离子,其碱性强度可以通过pOH值来表示,pOH值越小,碱性越强。
3. pH值与pOH值之和等于14,即pH + pOH = 14。
当溶液中H+离子和OH-离子的浓度相等时,溶液呈中性。
四、常见离子的识别1. 溴离子的识别:用硝酸银溶液滴定,溴离子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沉淀,即溴化银。
2. 碘离子的识别:用氯仿溶液滴定,碘离子与氯仿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3. 碳酸根离子的识别:用盐酸滴定,碳酸根离子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并发生放气作用。
4. 硫酸根离子的识别:用钡离子试剂滴定,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即硫酸钡。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论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溶液的概念、浓度与密度的计算、酸碱溶液的性质以及常见离子的识别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知识点第8单元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数量。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对于控制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在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第8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点。
1. 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
速率越高,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数量就越多,时间单位内的反应速度也越快。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因为高温下分子动能增大,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因为更多的反应物分子增加了碰撞的机会。
表面积的增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更大的表面积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置。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物质,它提供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特定碰撞条件,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3.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反应速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快慢来确定反应速率。
例如,对于A + B → C的反应,可以根据A或B的消耗速度来计算反应速率。
速率可以使用公式:速率 = △C/△t,其中△C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t表示时间间隔。
4.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密切相关。
反应机理描述了反应过程中各个步骤的细节和顺序。
不同的反应机理将导致不同的反应速率表达式。
掌握反应机理对于理解和预测反应速率非常重要。
5. 应用领域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在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在化工工业中,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条件,可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医药领域中,了解药物的代谢速率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在环境科学中,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有助于评估和控制环境中的污染物。
此外,反应速率的研究对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也具有重要意义。
1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分两大类:有色金属(重金属和轻金属)和黑色金属。
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4、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熔点比各组份金属低,硬度比各组份金属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意: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具有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能好等优点,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如人造骨,烤瓷牙。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 O 2
点燃
2MgO 4Al + 3O 2
点燃
2Al 2O 3 (MgO 和Al 2O 3是白色固体) 3Fe +2O 2
点燃
Fe 3O 4 Cu + O 2
2CuO ( Fe 3O 4和CuO 是黑色固体)
银白色金属Mg 和Al 常温下表面容易被氧化而变暗,铝表面形成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以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具有防腐蚀作用。
Fe 和Cu 常温下与潮湿空气接触能生锈。
2、金属 + 酸 → 盐 + H 2↑ (置换反应)
H 2SO 4 + Mg MgSO 4 + H 2↑ 2HCl + Mg MgCl 2+ H 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 2SO 4 + 2Al Al 2(SO 4)3 + 3H 2↑ 6HCl + 2Al 2AlCl 3+ 3H 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 2SO 4 +Zn ZnSO 4 + H 2↑ 2HCl + Zn ZnCl 2 + H 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 2SO 4 + Fe FeSO 4 + H 2↑ 2HCl + Fe FeCl 2+ H 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置换反应) Fe + CuSO 4 Cu + FeSO 4 (“湿法炼铜”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注意: Fe 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2Al+3CuSO 4 Al 2(SO 4)3 + 3Cu (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2AgNO 3 Cu(NO 3)2 + 2Ag (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 H )Cu Hg Ag Pt Au 从前到后,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比较的是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 、Ca 、Na )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设备:高炉)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 2O 3
高温
2Fe + 3CO 2
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金属材料
(2)需注意教材上图验证炼铁原理的实验装置:
①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CO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待冷却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又可避免澄清石灰水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热的玻璃管中,引起玻璃管破裂。
③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吸收和检验产物CO2 :CO2+Ca(OH)2===CaCO3↓+H2O
④尾气的处理:因为CO有毒,尾气中含有的CO气体要经过处理,变成无毒的气体。
可点燃
使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尾部的酒精灯要一直燃烧。
CO+O2点燃
2CO2
(3)、高炉炼铁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除去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
(4)高炉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C+O2点燃CO2CaCO3高温CO2↑+CaO C+CO2高温2CO
3CO+Fe2O3高温2Fe+3CO2 CaO +SiO2高温CaSiO3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潮湿空气(含O2、H2O)接触(铁锈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锈(铜绿)条件:铜与潮湿空气(含O2、H2O、CO2)接触。
(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③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结构)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途-------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1.镁和稀硫酸反应:
2442
M g H SO M gSO H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2.铝和稀硫酸反应:
242432
23()3
Al H SO Al SO H
+=+↑
3.锌和稀硫酸反应:
2442
Zn H SO ZnSO H
+=+↑(现象: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
4.铁和稀硫酸反应:
2442
F e H SO F eSO H
+=+↑(现象:反应缓慢,产生较少气泡,溶
液由无色变浅绿色)
5.镁和稀盐酸反应:
22
2
M g H C l M gC l H
+=+↑(现象: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6.铝和稀盐酸反应:
32
2623
Al H C l AlC l H
+=+↑
7.锌和稀盐酸反应:
22
2
Zn H C l ZnC l H
+=+↑(现象: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
8.铁和稀盐酸反应:
22
2
Fe H C l FeC l H
+=+↑(现象:反应缓慢,产生较少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浅绿色)
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44
Fe C uSO FeSO C u
+=+(现象:铁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10.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44
Zn C uSO ZnSO C u
+=+(现象:锌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11.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332
2()2
Cu AgNO Cu NO Ag
+=+(现象: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
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变
蓝色)
12.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4243
23()3
Al C uSO Al SO C u
+=+(现象:铝表面有红色固体物
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无
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