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自我调节个性心理特征共5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70 MB
- 文档页数:54
心理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经验等。
遗传因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和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个体心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个性心理学个性规律性: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个性概念: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个性的特征:整体性、个别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个性和个体的区别和联系:人类个体是族类发展和遗传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因此个体既具生理面貌特点,又具心理面貌特点。
个性则是指心理面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的概念比个体的概念要更狭窄些。
总之,不能把个体和个性相混淆,否则将导致个性先天决定的错误。
在区别个体和个性这两个概念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事实上正常人身上并不存在无个体的个性,也不存在无个性的个体。
如果看不到个体和个性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会导致二元论的错误。
个性结构的基本原则:1、把人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3、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个性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个性的狭义结构: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广义结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个性看成是受社会制约的人的个性,标志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个性倾向性: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动力特征。
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方面。
也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水平。
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1、个性结构中的无意识假说:无意识(本能的原始冲动,被压抑的记忆、动机、态度)、前意识、意识。
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人的一生伴随着生理的和心灵的病痛。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理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只要你有生命的欲望,我们就会战胜病魔好好的活在这阳光的世界上;而心灵的病痛则让我们苦不堪言,折磨着我们的灵魂,让那些调节能力和毅力薄弱的鲜活生命去了另一个世界。
为什么他们离我们而去呢?因为他们没有心灵病痛的良药------心理学!他们有的心灵生病或者服药太少或者太多、有的压根不知道还有要可服。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心理学,心里有一股想自我剖析的冲动。
像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也心理有个底,生活中客观一点。
但是呢!有时你的心理让别人来分析更容易,所谓的当局者迷。
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自己认识自己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打好基础。
所以我也决定来个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这些文字可能描述不全面也不是很专业准确,但是我还是很珍惜这第一份我系统的自我客观认识。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性格、能力、气质、智力等。
前者比较复杂,后者也比较奥妙。
我来自我解剖一下。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的性格:(一)现实态度特征:1,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偏向于爱祖国,爱集体,有同情心,诚实、正直、礼貌。
但是行为表现还不够积极,还有些漠不关心,也没有实际行动表现于爱祖国,有同情心。
我一向主张每个人都做好最好的自我,独立。
自我认为很诚实,很正直,以后有经济绝对慷慨资助有需要的人。
2,对劳动工作的态度:偏向于勤劳,但有时也十分懒惰,有责任心但是还是有点粗心大意,马虎,节约。
对家庭和父母:思想前卫,希望自己为自己、父母而活,不想结婚,认为没有能力养育孩子而让孩子不优秀是对孩子的命运不公,自己也累。
3,对自己的态度: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有理想。
自信但很客观,很现实。
(二)意志特征:1,自觉性:对自己要做的事能清楚认识,但是不够坚持,没有十足的耐性,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能冷静分析问题,但是遇到挫折也会气馁。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3、个性的社会性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
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
个性的规律性的三种表现: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
其次,外接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和外界现实影响分不开,个性心里的产生也不例外。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个性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侧重点:1.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2.研究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
3.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为个性下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
2.总和式定义。
3.整体的定义。
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
5.操作性的定义。
6.综合机能的定义。
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定义的趋向:1.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
2.人的经验的组织。
3.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
给个性下定义必须兼顾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
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
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
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这些层次、维度和侧面有地基和高级之分,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导和从属之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个性的特别性和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影响可以归纳人两种情况(1).即时性的社会影响。
(2).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是在他所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
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
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
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