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2015考试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95.96 KB
- 文档页数:18
1、举例说明肿瘤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及其可能作用机制?答:肿瘤病毒与肿瘤的关系是,肿瘤病毒能使机体较易发生肿瘤或者有些病毒即是与其相关肿瘤发生的病因。
现以EB病毒为例来说明EB病毒与鼻咽癌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作用机制。
⑴、EBV与鼻咽癌的关系:EBV感染多发生在人幼年,感染初期EBV表面Cd3受体CD21促进B细胞感染EBV,然而人B细胞不是EBV的允许细胞,病毒只是在B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不会表达完整的病毒颗粒而只表达EBV潜伏抗原,但EBV能否进人鼻咽上皮细胞并保持潜伏感染状态,取决于细胞的分化状态。
具有异型性分化的鼻咽上皮细胞在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EBV的潜伏感染,从而使得EBV 潜伏基因在上皮的癌变过程中发挥作用。
而外周血中携带EBV的B淋巴细胞可进人淋巴组织通过淋巴滤泡而长期存在,不一定发展为癌。
上述潜伏感染约有20%可以转变为溶解性感染,即B淋巴细胞破裂产生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佛波酯、钙离子载体等处理潜伏有EBV的B淋巴细胞,可以诱导EBV由潜伏状态转变为裂解状态,这种溶解性感染只是一种机会感染,在鼻咽组织癌变过程中并不起重要作用。
在潜伏感染者外周血循环中携带EBV的B淋巴细胞与机体所产生的对EBV 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处于平衡状态,此平衡决定着外周血携带EBV的B淋巴细胞的数量。
平衡一旦被打破,则EBV可浸润于鼻咽上皮细胞之间,如果EBER(EBV 寡核苷酸探针)阳性的B淋巴细胞浸润于异型性鼻咽上皮细胞之间时,此异型性细胞就易感染EBV,此过程在鼻咽组织癌变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⑵、EB病毒致鼻咽癌的可能作用机制: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在EBV阳性的NPC(鼻咽癌)细胞中,只有有限的病毒基因能够表达,如比较重要的有潜伏膜蛋白-1(LMP-1)、潜伏膜蛋白-2(LMP-2)等。
EB病毒编码的LMP-1具有癌基因活性,能够激发信号转导通路;激发的信号级联放大反应可使细胞周期的G1/S 期加速,G2/M期停滞以及还可以促进细胞永生化;②对细胞结构和染色体的影响,在EB病毒阳性的NPC细胞中,细胞染色体由于对EB病毒反应而高度浓缩,瞬时表达EB病毒激酶诱导非预期性的染色体浓缩、核纤层的分解张力丝的重排,为病毒DNA的复制和成功流出提供更多的染色体外空间;③对免疫逃逸的影响,在EBV阳性的NPC(鼻咽癌)细胞中,LMP-l基因序列易发生改变(主要是碱基对的缺失),而LMP-1基因序列的改变可能引起宿主细胞免疫识别的逃逸,保护EB病毒的潜伏感染,致肿瘤性增强。
一. 名词解释(共30分)1. 脑死亡(brain death)2.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3.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4.应激(stress)5.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6. 代偿性代谢性酸(碱)中毒7.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 coupling receptor, GPCR)8. 内源性核酸内切酶9.休克(Shock)1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二. 填空(共20分)1.等渗性脱水的特征是( )、()、()和()。
2.目前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
3.DIC是由于()被激活,以()为发病的共同环节,以()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4.再灌时,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是因为它内含有( )酶,在( )酶的催化下转变为( )酶。
;.5.凋亡的主要执行者是()酶和()酶。
6.引起休克的始动环节有( )、( )和( )。
7.肺通气功能障碍可分为( )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类。
三. 单项选择(共20分)1. 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A、疾病的原因B、疾病的条件C、疾病的诱因D、疾病的危险因素 E.、疾病的外因2. 早期易发生休克的水钠代谢紊乱是A、水中毒B、高渗性脱水C、低渗性脱水D、高钾血症E、低钾血症3.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的最重要的机制是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强C、血浆胶渗压降低D、淋巴回流障碍E、毛细血管内压升高4.缺氧是指:A、血液中氧分压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B、吸入气中的氧不足引起的病理过程C、血氧容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D、血氧含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E、对组织氧供不足和(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5.静脉血流入动脉可引起的缺氧属于:A、血液性缺氧B、低张性缺氧C、组织性缺氧D、淤血性缺氧E、缺血性缺氧6.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组织因子释放入血B、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血细胞大量破坏D、微循环障碍E、促凝物质入血7.下列哪些因素能作为应激原A、物理性因素B、化学性因素C、生物性因素D、精神性因素E、以上都是8.下面哪种反应在应激时不可能出现A、肾动脉扩张B、心肌收缩力增强C、心率增快D、心排血量增加E、骨骼肌血管扩张9.下列哪一种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最重要机制A.钙超载B.自由基C.白细胞作用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E.无复流现象;.10.下列各项中属于氧自由基的是A.CO2 B.CH3·C.O2·﹣D.H2O2 E.Cl·11.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A、呼吸性碱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代谢性酸中毒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12.某肾盂肾炎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32,PaCO230mmHg(1mmHg=0.133kPa),HCO3ˉ15mmol/L,可诊断为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13. 霍乱毒素干扰细胞内信号转对过程的关键环节是A、促进Gs与受体结合B、刺激Gs生成C、cAMP生成增加D、使Gs处于不可逆性激活状态E、使Gs处于不可逆性失活状态14. G蛋白激活的关键步骤是A、受体GTP结合B、Gα与Gβγ解离C、G蛋白与效应器结合D、受体被配体激活E、Gα上的GDP变为GTP15.休克代偿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增加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组织液回流增多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16.休克进展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多流、灌少于流B、多灌少流、灌多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17.下列哪一种原因能引起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A.严重贫血B.心肌炎C.冠状动脉硬化D.严重维生素B1缺乏E.以上都是18.呼吸衰竭是指A.由内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B.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C.严重肺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D.有呼吸困难的病理过程E.PaO2<60mmHg的病理过程;.19.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A、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B、肝功能紊乱并发脑水肿C、肝功能紊乱所致的昏迷D、肝功能紊乱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E、肝功能紊乱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20.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水平衡紊乱的主要表现是A、高渗透性脱水B、低渗透性脱水C、等渗透性脱水D、水肿E、水中毒四. 问答(共30分)1.初入高原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血氧指标有何变化?1.初入高原引起缺氧,缺氧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1)心输出量增加;(2)肺血管收缩;(3)血流重分布;(4)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病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凋亡的主要方式是什么?A. 坏死B. 凋亡C. 自噬D. 程序性死亡答案:B2. 炎症反应中,哪种细胞是主要的炎症细胞?A. 红细胞B. 白细胞C. 淋巴细胞D. 血小板答案:B3.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A. 血管内皮损伤B. 血流缓慢C. 血液成分改变D. 血管壁弹性增加答案:D4.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肿瘤的良性特征?A. 细胞分化良好B. 生长缓慢C. 有包膜D. 侵袭性生长5.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A. 乙型肝炎B. 艾滋病C. 疟疾D. 流感答案:C6. 哪种类型的细胞死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A. 坏死B. 凋亡C. 自噬D. 程序性死亡答案:A7. 以下哪种物质是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介质?A. 组胺B. 前列腺素C. 白细胞介素D. 所有以上答案:D8. 肿瘤的转移途径不包括以下哪种?A. 淋巴道转移B. 血行转移C. 种植转移D. 直接蔓延答案:D9. 哪种类型的细胞死亡与细胞凋亡不同?B. 自噬C. 程序性死亡D. 凋亡答案:A10.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A. 类风湿性关节炎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糖尿病D. 多发性硬化症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细胞凋亡?A. DNA损伤B. 细胞因子缺乏C. 缺氧D.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答案:A, B, C, D2. 炎症反应的典型症状包括哪些?A. 红肿B. 热感C. 疼痛D. 功能障碍答案:A, B, C, D3. 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哪些?A. 血流缓慢B. 血管内皮损伤C. 血液成分改变D. 血管壁弹性增加答案:A, B, C4. 肿瘤的恶性特征包括哪些?A. 细胞分化不良B. 生长迅速C. 侵袭性生长D. 远处转移答案:A, B, C, D5. 以下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A. 乙型肝炎B. 艾滋病C. 疟疾D. 流感答案:A, B,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钠>失水,血钠<130mmol/l, 渗透压<280mOsm/l1、原因和机制* 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应用高效利尿药:抑制了髓袢对Na+的重吸收。
(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醛固酮分泌不足(3)肾实质性疾病:肾髓质破坏—不能维持正常浓度梯度和髓袢升支功能受损。
(4)肾小管酸性中毒:导致集合管分泌H+功能降低,H+-Na+交换减少,导致Na+排出增加。
* 肾外丢失(1)经胃肠道丧失:呕吐,腹泻。
(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大量胸水等。
(3)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2、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影响主要特点:细胞外液量减少。
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外周循环衰竭出现的早,直立性眩晕,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搏细速。
(2)患者无口渴,饮水减少;同时ADH分泌,尿量不减或增加,但晚期可出现少尿;(3)明显的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4)血钠,醛固酮,肾吸收钠,尿钠;但如果是经肾丢失的,则尿钠增加(5)细胞外液,包括血容量早期循环障碍,组织间液脱水体征;细胞内液未减少反而增加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3、防治原则:原则上给予等渗液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失水> 失钠,血浆Na+>150mmol/L,渗透压>310mOs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1、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 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 口腔、咽喉、食道疾患;( 水源断绝。
(2)失水过多:(经肺(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和皮肤(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尿崩症(丢失低渗液(经皮肤、经消化道)。
2、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1)细胞外液含量减少—因失水多于失钠,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尿量或无尿,尿比重升高;(2)口渴: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
第三军医大学XXXX学年秋季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考试时间:150分钟年级:XXXX级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卷纸上。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2.脑死亡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C.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状D.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E.脑电波消失3.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的条件B.疾病的原因C.疾病的危险因素D.疾病的诱因E.疾病的外因4.低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 )A.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B.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C.细胞内外均碱中毒D.细胞内外均酸中毒E.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5.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不正确的( )A.易出现渴感B.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C.细胞外液量增加D.尿少,尿比重增加E.不易发生休克6.可以引起AG增大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A.服用含氯性药物过多B.酮症酸中毒C.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D.腹泻E.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7.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代偿的主要方式是( )A.细胞外液缓冲B.呼吸代偿C.细胞内液缓冲D.肾脏代偿E.以上都有8.给小白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引起缺氧的机制是( )A.形成碳氧血红蛋白B.形成脱氧血红蛋白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D.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E.形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9.低张性缺氧时下列哪项指标不降低( )A.动脉血氧分压B.静脉血氧分压C.动脉血氧含量D.动脉血氧饱和度E.血氧容量10.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B.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D.先天性汗腺缺陷E.流行性脑膜炎11.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B.药物的毒性反应C.外毒素污染D.内毒素污染E.霉菌污染12.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13.哪种激素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 ) A.肾上腺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C.胰岛素D.胰高血糖素E.垂体加压素14.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 )A.心率加快B.血糖升高C.血液重新分配D.心肌收缩力加强E.以上都对15.休克的主要特征是( )A.心输出量减少B.血压下降C.器官微循环灌流量锐减D.总外周阻力降低E.尿量减少16.各类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B.脑C.肺D.肾E.肝17.在DIC时若出现贫血,通常属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18.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B.凝血因子Ⅲ大量人血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D.凝血因子X被激活E.直接激活凝血酶19.自由基引起细胞膜损伤,造成膜液态性、流动性改变、通透性增加,主要是由于( ) A.自由基与蛋白质发生交联B.自由基使多糖发生氧化C.自由基催化氨基酸氧化D.自由基引起核酸断裂E.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20.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脏每搏输出量B.静脉回心血量>心输出量;C.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D.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E.伴有肺水肿或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的综合症。
名词解释:1.疾病2.脑死亡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水中毒5.低渗性脱水6.高渗性脱水7.等渗性脱水8.实际碳酸氢盐9.标准碳酸氢盐10.碱剩余11.阴离子间隙12.缓冲碱13.隐性水肿14.显性水肿15.缺氧16.血液性缺氧17.发热激活物18.内源性致热原19.急性期反应蛋白20.热休克蛋白21.全身性适应综合症22.应激23.应激性溃疡24.肺性脑病25.休克26.休克肺27.心肌抑制因子(MDF)28.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OF)29.高动力型休克30.DIC31.继发型纤溶3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4.缺血-再灌注损伤35.钙反常(Calcium paradox)36.自由基37.氧自由基38.心力衰竭39.后负荷(after load)过度40.前负荷(preload)过度41.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42心肌抑制因子(MDF)43.向心性肥大44.离心性肥大45.端坐呼吸46.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7.II 型呼吸衰竭48.死腔样通气49.功能性分流50.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51.肝性脑病(hepatic eucephalopathy ) 52.假性神经递质53.功能性肾功能衰竭54.慢性肾功能衰竭55.肾性骨营养不良56.尿毒症57.TFPI 58.低动力型休克59.低张性缺氧60.高铁血红蛋白血症61.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名词解释答案:7.等渗性脱水也称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减少,特征为钠与水成比例地丧失,血清钠浓度在130~150mmol/L之间,渗透压为280~310mOsm/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
常见于小肠液丧失或大量胸、腹水形成。
12.缓冲碱(BB)是指血液中一切(对H+)具缓冲作用的负(阴)离子的总和,包括HCO3-、Hb-和Pr-等。
常以氧饱和的全测定,正常值45~55mmol/L(mEq/L)。
引起病毒性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是 DA、影响肝合成代谢,损伤肝细胞B、影响肝转化功能,损伤肝细胞C、影响肝贮存功能,损伤肝细胞D、影响细胞免疫功能,损伤肝细胞E、影响肝灭活功能,损伤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功能障碍可导致 BA、生物转化功能障碍B、内毒素清除减少C、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D、穿孔素合成减少E、胶原合成障碍星形细胞活化后,产生的主要变化不包括 DA、失去脂肪滴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C、收缩能力增强D、Ⅲ、Ⅳ型胶原合成增多E、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星形细胞改变是 CA、星形细胞增殖抑制B、星形细胞内蛋白合成抑制C、合成大量Ⅰ型胶原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抑制E、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表达抑制肝脏激素灭活功能减弱时与出现小动脉扩张有关的是 CA、甲状腺激素灭活减少B、胰岛素灭活减少C、雌激素灭活减少D、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E、醛固酮灭活减少肝性脑病是指 EA.严重肝病所继发的脑水肿B、严重肝病所继发的昏迷C、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精神症状D、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神经症状E、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引起肝性脑病主要是由于 EA、皮质结构破坏B、下丘脑结构破坏C、大脑网状结构破坏D、上行激活系统结构破坏E、脑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血氨增高所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是 DA、谷氨酸增多B、乙酰胆碱增多C、谷氨酰胺减少D、γ-氨基丁酸增多E、儿茶酚胺增多氨进入脑内可引起 CAα-酮戊二酸增多B、NADH增多C、谷氨酰胺增多D、乙酰辅酶A增多E、A TP产生增多γ-氨基丁酸发挥突触后抑制作用的机制是由于 CA、Na+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B、K+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D、Na+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C、C1E、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γ-氨基丁酸发挥突触前抑制作用的机制是由于 CA、Na+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B、K+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D、Na+由轴突外流向轴突内C、C1E、K+由轴突外流向轴突内肝性脑病时肾血管收缩是由于 BA、醛固酮活性不足B、缓激肽活性不足C、白三烯产生减少D、内皮素-1生成减少E、肾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肝功能不全是指 DA、肝脏分泌功能障碍B、肝脏解毒功能障碍C、肝脏合成功能障碍D、肝脏各种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E、肝脏代谢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包括 EA、肝性腹水B、胆汁排泄障碍C、胆汁分泌障碍D、凝血功能障碍E、以上都是肝功能障碍时产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BA、肝脏摄取胆红素障碍B、肝脏合成胆红素障碍C、肝脏酯化胆红素障碍D、肝脏运载胆红素障碍E、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严重肝病时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原因是 EA、肠道吸收内毒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B、库普弗细胞功能受抑制C、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内毒素吸收入血增多D、肠壁水肿使漏入肠腔内内毒素增多E、以上都是外源性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是 BA、病毒性暴发性肝炎B、门脉性肝硬化C、药物性肝炎D、伴有肝细胞坏死的中毒E、肝癌肝性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有 EA、睡眠节律变化B、行为异常C、精神错乱D、昏迷E、以上均可出现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BA、谷氨酰胺合成障碍B、鸟氨酸循环障碍C、肠道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增多D、肠道细菌产生的氨基酸氧化酶增多E、γ-氨基丁酸合成障碍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C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及传导功能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C、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D、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E、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是 BA、胃肠蠕动增强B、上消化道出血C、脂肪摄入增多D、糖类摄入增多E、肠道内细菌活动减弱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真性神经递质是指 CA、苯乙胺B、酪胺C、多巴胺D、苯乙醇胺E、羟苯乙醇胺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是指 EA、苯乙胺和酪胺B、多巴胺和苯乙醇胺C、苯乙胺和苯乙醇胺D、酪胺和羟苯乙醇胺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BA、干扰乙酰胆碱的功能B、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C、干扰三羧酸循环D、干扰糖酵解E、干扰γ-氨基丁酸的功能正常人血浆中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接近 CA、1~1.5B、2~2.5C、3~3.5D、4~4.5E、5~5.5肝性脑病患者血液中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增多可使脑内的 BA、γ-氨基丁酸增多B、羟苯乙醇胺增多C、乙酰胆碱增多D、去甲肾上腺素增多E、多巴胺增多肝性脑病时脑对神经毒质敏感性增高是由于 EA、缺氧B、应用镇静剂C、感染D、电解质紊乱E、以上都是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BA、引起失血性休克B、经肠道细菌作用而产生氨C、脑组织缺血缺氧D、血液苯乙胺和酪胺增加E、破坏血脑屏障,假性神经递质入脑下列治疗肝性脑病的措施中哪一项不恰当 BA、输入谷氨酸钠B、给予碱性药物C、输入葡萄糖D、补充钾盐E、给予左旋多巴激活的Kupffer细胞损害肝细胞的机制中错误的是,D A、产生活性氧B、产生TNFC、释放组织因子D、清除内毒素E、产生IL-1,IL-6,IL-10A、氨与 -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B、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C、氨与瓜氨酸结合生成唬拍酸D、丙酮酸氧化脱梭E、乙酰辅酶A与胆碱生成乙酰胆碱1.使还原型辅酶I(NADH)消耗增多的反应是A2.使氨的代谢中属于耗能过程的反就是 BA、5-羟色胺B、组胺C、多巴胺D、苯丙胺E、去甲肾上腺素1.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上述何种物质相似 E2.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上述何种物质相似CA、硫醇B、5-羟色胺C、苯乙醇胺D、苯乙胺E、吲哚和甲基吲哚1.色氨酸在肠道经细菌作用可产生 E2.能产生肝臭的物质是A3.苯丙氨酸在肠道经细菌作用可产生 DA、肌肉组织B、胃肠道C、肾脏D、肝脏E、神经组织1.清除血中芳香族氨基酸的主要器官组织是D2.清除血中支链氨基酸的主要器官组织是AA、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结构正常B、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结构正常C、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坏死D、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坏死E、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肾小管坏死1.肝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的特点是A2.肝性器质性肾功能衰竭的特点是 CA、肝豆状核变性B、阿米巴肝脓肿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D、脂肪肝E、肝吸虫病1.主要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肝脏疾病是A2.主要由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肝脏疾病是 CA、肝库普弗细胞B、肝星形细胞C、肝脏相关淋巴细胞D、肝窦内皮细胞E、肝细胞1.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的是A2.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关系密切的是 B引起肝性腹水的全身性因素包括BDA、门脉高压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C、淋巴循环障碍D、心房钠尿肽减少肝功能障碍时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是A BA、低钾血症B、低钠血症C、高磷血症D、高钙血症肝功能严重损害时激素代谢紊乱表现为ACA、雌激素增多B、胰岛素减少C、醛固酮增多D、抗利尿激素减少肝性脑病患者可以出现ABCDA、精神错乱B、嗜睡C、扑翼样震颤D、昏迷氨中毒使脑组织能量代谢产生障碍的机制是ABCDA、乙酰辅酶A生成不足B、α-酮戊二酸减少C、NADH消耗过多D、A TP消耗过多肝星形细胞被活化表现为BCA、脂肪滴增多B、表达平滑肌α肌动蛋白C、蛋白合成旺盛D、合成大量Ⅳ型胶原库普弗细胞被激活,促进肝功能障碍的机制是ABCDA、产生活性氧增多B、产生大量TNFC、产生IL-10增多D、启动凝血系统关于GAB的叙述正确的是ABDA、血中GAB主要由肠道细菌作用于肠内容物而产生B、G ABA可在肝脏代谢C、GAB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D、GAB可产生突触前抑制作用血中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可引起脑内BCDA、苯乙胺增多B、羟苯乙醇胺增多C、5-羟色胺增多D、苯乙醇胺增多肝性腹水发生的局部因素是( 门脉高压)、( 肝内肝动脉一门静脉吻合枝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 淋巴循环障碍)。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病原生物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染源是A.急性阿米巴痢疾病人B.粪便中有包囊排出的带虫者C.中间宿主D.阿米巴肝脓肿病人E.犬和猫【正确答案】B2.下面关于结核菌素试验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作为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B.皮肤反应程度以局部红肿,硬结的直径为标准C.试验阳性说明已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成功接种过卡介苗D.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E.15~20分钟观察结果【正确答案】E3.不符合脑膜炎球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是A.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取材C.一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E.标本送检过程要保持低温和干燥【正确答案】E4.蛲虫的主要致病机制在于A.成虫对宿主的机械性损伤及雌虫产卵发育过程中释放化学物质的刺激作用B.成虫大量掠夺宿主体内营养物质C.成虫吸血造成严重的贫血损害D.成虫头部钻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局部黏膜出现炎症损害E.成虫对淋巴管及淋巴结炎症损害及阻塞作用【正确答案】A5.高压蒸汽灭菌法通常在1.034×102kPa的压力下维持A.5分钟B.10分钟C.15~20分钟D.30分钟E.60分钟【正确答案】C6.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A.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B.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C.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D.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E.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正确答案】A7.HIV的传播途径为A.粪-口途径B.飞沫传播C.蚊虫叮咬D.输血、性传播E.消化道传播【正确答案】D8.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草原革蜱B.乳突钝缘蜱C.波斯锐缘蜱D.柏氏禽刺螨E.全沟硬蜱【正确答案】E9.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脱毒保持抗原性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脱毒而保持抗原性D.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脱毒改变了抗原性【正确答案】C10.具有繁殖性的衣原体结构A.原体B.始体C.包涵体D.核糖体E.噬菌体【正确答案】B1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理是A.破伤风梭菌引起败血症B.破伤风梭菌产生内毒素引起休克C.破伤风溶血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D.破伤风痉挛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E.破伤风梭菌通过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增殖致病【正确答案】D12.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细菌A.变形杆菌B.大肠埃希菌C.布鲁斯菌D.脓绿假单胞菌E.伤寒沙门菌【正确答案】A13.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小幅度变异为A.抗原转换B.抗原漂移C.溶原性转换D.H-O转换E.W-V转换【正确答案】B1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性哪项正确?A.耐乙醚,但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B.基因组是单一分子的负链RNAC.仅能在神经细胞中增殖D.利用补体结合试验鉴定有二个血清型E.以隐性感染多见,约占90%以上.【正确答案】E15.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是A.较疏松B.肽聚糖含量多C.无磷壁酸D.有脂多糖E.有脂蛋白【正确答案】B16.感染风疹病毒时最严重结果是A.并发脑膜炎B.并发肺炎C.并发肝炎D.并发肾炎E.导致胎儿畸形【正确答案】E17.人可作为其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绦虫是A.猪肉绦虫B.牛肉绦虫C.细粒棘球绦虫D.阔节裂头绦虫E.缩小膜壳绦虫【正确答案】A18.下列对HBV的描述,错误的是A.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直径为42nmB.病毒的外衣壳由HBsAg镶嵌于脂质双层C.病毒的内衣壳由HBcAg组成D.病毒的核心含有完整的双链DNA和DNA聚合酶E.HBcAg仅单独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很难在血清内发现【正确答案】D19.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主要通过A.呼吸道传播B.血液传播C.皮肤感染D.神经传播E.消化道传播【正确答案】E20.关于活疫苗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A.经人工培养获得的变异株或从自然界筛选出B.能在机体内繁殖C.免疫效果好且持久D.比灭活疫苗用量小E.比灭活疫苗易保存【正确答案】E二、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10分。
第一章绪论--------------------------------------------------------------------------------I.单选题(共32 题,0 分)1.以下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A. 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的状态B. 健康就是体格健全C. 健康是一个人能适应社会的能力D. 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E. 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各种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为阴性的状态2.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A. 指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B. 指能促进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C. 指能促进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D. 指能决定疾病发生的因素E. 指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 发热B. 休克C.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D. 缺氧E. 多器官功能衰竭4.下列哪项不是机体的外部防御屏障?A. 呼吸道B. 皮肤及其附属器官C. 淋巴结D. 眼结合膜E. 消化道5.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A. 第一种疾病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学问题B. 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疾病生物变化C. 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D. 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6.关于细胞保护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细胞保护是机体内源性抗病途径之一B. 细胞保护是机体外源性抗病途径之一C. 细胞保护与细胞凋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D. 细胞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E. 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细胞保护的过程7.对“衰老”最恰当的描述是:A. 衰老是疾病的后果与结局之一B.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生物学现象C. 衰老也是一种病理过程D. 衰老是细胞功能蜕变的结果E. 衰老的过程是可以人为控制的8.(15) 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生基础是A. 遗传性染色体异常B. 遗传性酶代谢异常C. 糖代谢异常D. 蛋白质代谢异常9.对“疾病”较确切的认识是:A. 疾病是机体受到一定病因作用后,自我感觉“不舒服”的状态B. 疾病是机体受到一定病因作用后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C.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机体内环境稳态破坏而发生内环境紊乱及生命活动障碍D. 疾病也就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E.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10.对完全恢复健康的正确认识是:A. 病因已完全被控制或消除B. 机体完全恢复劳动能力C. 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D. 致病因素已消失或不起作用,机体在机能、代谢和结构上的障碍完全消失E. 目前医疗条件下,完全恢复健康是不可能的11.病理生理学专业工作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是A. 中国B. 德国C. 美国D. 英国12.病理生理学是一门:A. 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科学B. 研究疾病发生条件的科学C.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的科学D. 研究疾病时机体变化的科学E. 研究疾病转归的科学13.对疾病条件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条件是指左右病因对机体影响的因素B. 条件是指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C. 对某一疾病是条件,而对另一疾病可能是原因D. 条件包括机体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E. 疾病发生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14.病理生理学是一门:A. 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科学B. 研究疾病发生条件的科学C.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的科学D. 研究疾病时机体变化的科学E. 研究疾病转归的科学15.疤痕形成为A. 病理过程B. 病理反应C. 病理状态D. 病理反射1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A. 鉴定疾病的类型B. 研究疾病的代偿功能C. 描述疾病的表现D. 揭示疾病的机制和规律17.关于疾病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A.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就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后使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B. 病因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C. 细胞凋亡一定是疾病存在的表现D. 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合成和增加与病因的强度呈正比例E. 疾病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后,所有疾病都能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18.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 流行病学调查B. 动物实验研究C. 临床研究D. 细胞培养19.(13) 分子病理学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不包括A. 核酸B. 蛋白质C. 糖类D. 酶类20.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 发热B. 创伤性休克C.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D. 呼吸衰竭21.复苏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B. 智力障碍C. 感染D. 多器官功能衰竭E. 心律失常22.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依靠:A. 人体试验B. 动物试验C. 流行病学调查D. 尸体解剖E. 临床观察2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 肺炎B. 休克C. 缺氧D. 发热24.疾病的蔓延途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 血液蔓延B. 尿液蔓延C. 神经蔓延D. 医源性蔓延E. 组织性蔓延25.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A. 植物人状态B. 濒死状态C. 脑死亡D. 生物学死亡E. 临床死亡26.234324324A. 234B. 234324C. 234234D. 234324E. 234324F. 32432427.从机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A. 临床病理学B. 病理生理学C. 系统病理学D. 人体解剖学E. 人体生理学28.(16) 蚕豆病是与下列哪种情况有关A. 还原型辅酶Ⅰ(NADPH)减少B. 细胞蛋白缺乏C. 血浆蛋白缺乏D. 血浆蛋白过多29.病理生理学是研究A.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 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D. 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30.从机能代谢角度提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A. 临床病理学B. 医学遗传学C. 病理生理学D. 病理解剖学31.脑死亡是指:A.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B. 全脑功能的完全丧失C. 大脑功能的完全丧失D. 大脑皮层功能的完全丧失E. 不可逆性的昏迷32.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A. 濒死期B. 临床死亡期C. 生物学死亡期D. 脑死亡期E. 转归期II.多选题(共16 题,0 分)1.以下关于分子病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分子病是由DNA遗传突变引起的B. 分子病也包括后天获得性因素引起生物大分子受损的疾病C. 分子病的共同特点是蛋白质异常D. 因受体基因突变而致的疾病也属于分子病E. 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分子病的发生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A. 持续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B. 呼吸停止,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C. 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D. 大脑电沉默E. 大小便失禁3.下列属于多基因病的是:A. 高血压B. 糖尿病C. 肺癌D. 蚕豆病E. 肝炎4.关于细胞保护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细胞保护是机体内源性抗病途径之一B. 细胞保护是机体外源性抗病途径之一C. 细胞保护与细胞凋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D. 细胞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E. 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细胞保护的过程5.病理生理学是:A. 对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改变的描述B. 对正常组织器官机能代谢改变的描述C. 对疾病时组织器官机能1代谢改变的描述D. 对疾病基本病理过程的描述E. 对各系统疾病的病因6.抗损伤作用包括:A. 机体防御B. 机体适应C. 机体代偿D. 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产生E. 机体细胞凋亡7.判断脑死亡的现实意义是:A. 对复苏的预后估计十分重要B. 死体器官再利用C. 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D. 减轻医生的心理负担E. 减少患者的痛苦8.与遗传性因素有关的疾病是:A. 冠心病B. 蚕豆病C. 高血压D. 糖尿病E. 苯丙酮尿症9.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A. 疾病概论B.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C. 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D. 疾病的临床表现E. 疾病的治疗10.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A. 疾病概论B.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C. 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D. 疾病的临床表现E. 疾病的治疗11.衰老的可能机制有:A. 端粒长度缩短B. 自由基损伤线粒体C. 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减少D. 核DNA损伤E. 基因表达状态改变12.发病学的主要规律有:A. 机体自稳态功能紊乱B. 局部与整体C.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D. 主导环节E. 因果交替规律13.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是:A. 任何疾病都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发生的B. 任何疾病都经历发生、发展及痊愈的过程C. 任何疾病都是在一定条件和诱因的作用下发生的D. 疾病发生与否,与机体的自稳态调节功能关系密切E. 疾病的病因贯穿疾病的全过程14.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主要有:A. 由病灶直接向周围组织蔓延B. 致病因素沿神经组织蔓延C. 由血液及组织液向其他组织及器官蔓延D. 经蚊虫传播E. 医源性传播15.基本病理过程的特点有:A. 只代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最后阶段B. 一种病理过程可存在于不同的疾病中C. 任何一种病理过程都有成套的、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D. 一种病理过程只能由一种特定的原因引起E. 一种病因可引起多种病理生理过程16.关于细胞凋亡的描述正确的是:A. 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B. 是细胞自发的程序性死亡C. 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机制之一D. 是机体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E. 对任何疾病来说,细胞凋亡均可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III.简答题(共10 题,0 分)1.植物状态主要有哪些特征?2.病理生理学3.分子病理学4.心肺复苏可能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5.疾病有哪些转归规律?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7.基本病理过程8.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9.在什么情况下可确定脑死亡?10.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有哪些?IV.论述题(共2 题,0 分)1.试论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2.举例说明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A.病理状态 D.病理障碍B.病理过程C.病理反应 E. 病理表现[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A.诊断疾病B.研究疾病的表现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D.研究疾病的归转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答案]C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于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0.288,0.239,03临床本)A、缺氧B、休克C、酸碱平衡紊乱D、呼吸衰竭E、水肿[答案]D[题解]呼吸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不是病理过程。
二、名词解释题1.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变化。
2.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属于病理学范畴,是从功能、代谢的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
3.动物模型(animal model)在动物身上复制与人类疾病类似的模型,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五、判断题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 )2.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动物实验。
( ) 4.发热属于基本病理过程论述的内容。
( )答案: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动物实验。
4.(√) 发热属于基本病理过程论述的内容。
六、论述题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题要点]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①病理生理学总论;②典型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④各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⑤分子病理学。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钠>失水,血钠<130mmol/l, 渗透压<280mOsm/l1、原因和机制* 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应用高效利尿药:抑制了髓袢对Na+的重吸收。
(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醛固酮分泌不足(3)肾实质性疾病:肾髓质破坏—不能维持正常浓度梯度和髓袢升支功能受损。
(4)肾小管酸性中毒:导致集合管分泌H+功能降低,H+-Na+交换减少,导致Na+排出增加。
* 肾外丢失(1)经胃肠道丧失:呕吐,腹泻。
(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大量胸水等。
(3)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2、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影响主要特点:细胞外液量减少。
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外周循环衰竭出现的早,直立性眩晕,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搏细速。
(2)患者无口渴,饮水减少;同时ADH分泌,尿量不减或增加,但晚期可出现少尿;(3)明显的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4)血钠,醛固酮,肾吸收钠,尿钠;但如果是经肾丢失的,则尿钠增加(5)细胞外液,包括血容量早期循环障碍,组织间液脱水体征;细胞内液未减少反而增加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3、防治原则:原则上给予等渗液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失水> 失钠,血浆Na+>150mmol/L,渗透压>310mOs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1、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 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 口腔、咽喉、食道疾患;( 水源断绝。
(2)失水过多:(经肺(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和皮肤(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尿崩症(丢失低渗液(经皮肤、经消化道)。
2、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1)细胞外液含量减少—因失水多于失钠,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尿量或无尿,尿比重升高;(2)口渴: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
(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出现细胞脱水。
早期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不明显,醛固酮不,尿钠;(4)细胞脱水可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5)血液浓缩:血容量下降,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增多。
3、防治原则:补水为主,给予适量含钠液、并适当补钾。
等渗性脱水(低容量性正常钠血症)特点:水、钠呈比例丢失,血钠140-150mmol/l, 渗透压280-310mOsm/l1、原因和机制: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2、病理生理变化(1)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
(2)循环血量,Ald和ADH分泌;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
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高渗性脱水;如果仅补水,未补钠,低渗性脱水3、防治原则:葡萄糖盐水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
1、原因和机制:主要是盐摄入过多或盐中毒。
(1)医源性盐摄入过多(2)原发性钠潴留:原醛患者及Cushing综合征患者,由于醛固酮的持续超常分泌,导致远曲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增加。
2、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高渗,导致液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导致细胞脱水。
3、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肾功能正常者可用强效利尿剂—除去过量的钠;肾功能低下或对利尿剂反应差者,用高渗葡萄糖液进行腹膜透析。
水肿(高容量性正常钠血症)发病机制(Mechanisms)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过多,即以上平衡失调。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血浆和组织间隙之间体液的平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血压 - 组织间静水压(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出的力量)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间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间隙液体回到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淋巴回流:回流组织液十分之一(1)毛细血管血压血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白蛋白含量(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如炎症时、炎症介质组胺、激肽使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微丝收缩,内皮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缺氧、酸中毒可使微血管基底膜受损等。
(4)淋巴回流受阻: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干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不仅组织间液增多,水肿液蛋白含量增加,称为淋巴性水肿。
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道被成虫堵塞、引起下肢阴囊慢性水肿。
乳癌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引起前臂水肿。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正常人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体液量维持恒定。
钠水排出主要通过肾脏,所以钠水潴留基本机制是肾脏调节功能障碍。
正常经肾小球滤过的钠,水若为 100% ,最终排出只占总量的0.5-1% ,其中 99-99.5% 被肾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主动吸收 60-7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受激素调节、维持以上状态为球管平衡,肾脏调节障碍即球管失平衡。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FF)增加(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含量增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全身性水肿分布特点: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水肿开始出现的部位不同: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眼睑、面部;肝性水肿多见腹水。
分布特点与重力效应,组织结构的疏密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原因: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性水肿)、肾病综合症和肾炎(肾性水肿)以及肝脏疾病(肝性水肿),也见于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局部性水肿常见于器官组织的局部炎症(炎性水肿),静脉阻塞及淋巴管阻塞(淋巴性水肿)等情况。
低钾血症1、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这是缺钾和低钾血症最主要的病因,分两类。
1)经肾的过度丢失:①排钾型利尿剂:机制—引起远端流速增加、利尿后容量减少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利尿引起的氯缺失,此时远端肾单位泌钾增多。
②肾小管性酸中毒:分I、II型。
I型为远曲小管性酸中毒:集合管质子泵异常,导致H+排泄和K+重吸收障碍。
II型为近曲小管性酸中毒:近曲小管重吸收K+受阻。
若再合并其他物质的重吸收障碍,则称为Fanconi综合征。
③盐皮质激素过多:见于原发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④镁缺失:缺镁和缺钾常合并发生。
缺镁影响Na+-K+-ATP酶活性。
可导致在正常血钾浓度下出现细胞内缺钾。
另外还影响髓袢升支的重吸收钾功能。
2)肾外途径的过度失钾:胃肠道大量丢失消化液(腹泻、呕吐、胃肠减压等),消化液内富含钾;另外,丢失消化液引起容量缺失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也促进肾排钾。
经皮肤:在过量发汗时,可大量失钾。
(3)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此类原因通常只引起低钾血症而不引起缺钾。
①通过对钾跨细胞转移的影响因素起作用:碱中毒;某些药物—β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舒喘灵、外源性胰岛素);②阻滞钾通道:某些毒物(钡中毒、粗制棉籽油中毒—主要为棉酚);③低钾性周期性麻痹:骨骼肌膜上电压依赖型钙通道的基因位点突变。
④甲状腺毒症:甲状腺素过度激活Na+-K+泵,使细胞摄钾过多所致。
2、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和缺钾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与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导致膜电位的异常:1)对心肌的影响: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变化(急性低钾血症,收缩性升高;严重缺钾时,从而收缩性降低)。
②心电图的表现:T波低平、U波增高、ST段下移、心率增快和异位心律、QRS波增宽。
③心肌功能损害表现:心律失常、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2)对神经肌肉的影响:①骨骼肌:血清钾低于3mmol/L时,出现松弛无力;低于2.65mmol/L时,出现麻痹。
超极化阻滞—由于[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即出现超极化,Em至Et间的距离增大,兴奋性降低。
②胃肠道平滑肌:胃肠道运动功能减退,血清钾低于2.5mmol/L时,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2)导致细胞代谢障碍1)骨骼肌损害:低于3mmol/L时,出现血清肌磷酸激酶活性升高,提示肌细胞损伤。
低于2mmol/L 时,出现横纹肌溶解。
机制:缺钾导致舒血管反应丧失,造成肌肉缺血。
2)肾损害:主要表现在髓质集合管。
长期可出现间质性肾炎表现,功能上主要损害表现为尿浓缩功能的障碍,出现多尿。
集合小管对ADH缺乏反应。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易诱发代谢性碱中毒—机制是低钾血症H+向细胞内转移;肾脏在缺钾时排H+增多,反常性酸性尿高钾血症:血钾浓度>5.5mmol/L。
1、原因和机制:钾摄入过高、排泄受阻和跨细胞分布异常。
(1)肾排钾障碍:1)肾功能衰竭:见于急性肾衰少尿期、慢性肾衰末期或因失血、休克等血压显著下降。
钾滤出受阻。
2)盐皮质激素缺乏3)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2)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1)酸中毒:钾外移。
高氯性代酸明显。
2)高血糖合并胰岛素分泌不足:3)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中毒干扰Na+-K+泵,妨碍细胞摄钾。
肌松剂氯化琥珀胆碱增大骨骼肌膜K+通透性,钾外漏增多。
4)组织分解5)缺氧6)高钾性周期性麻痹:遗传性疾病。
(3)摄钾过多:少见。
(4)假性高钾血症: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的在体内血浆钾或血清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常见的原因是:采集血样时发生溶血,红细胞内K+大量释放,但肉眼很容易发现血清带红色。
另外血小板或者白细胞超过一定数量时,也可出现血清钾的增多。
2、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因膜电位异常引发的障碍,典型表现在心肌和骨骼肌。
(1)对心肌的影响1)心肌生理特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改变:随K+浓度升高,出现兴奋性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快Na+通道的关闭)—去极化阻滞;传导性下降:︱Em︱↓,0相去极化速度下降,传导性降低;自律性下降:细胞外高钾使膜对K+通透性增强,因此4相的K+外向电流增大,延缓了4相的净内向电流的自动除极化效应,自律性下降;收缩性下降:细胞外高钾干扰了Ca2+内流,导致心肌收缩性下降。
2)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心电图表现:3)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2)对骨骼肌的影响:骨骼肌的兴奋性同心肌一样,随着血钾浓度的逐步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肢体的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反常性碱性尿代谢性酸中毒特征:血浆[ HCO3 ] 原发性减少1.原因与机制:基本机制:固定酸过多(储酸)和/或HCO3 丢失过多(失碱)●AG↑型代酸:血固定酸↑→消耗HCO3-固定酸产生↑:固定酸排出↓:乳酸↑:缺氧、严重肝疾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当GFR<正常的20%酮体↑:饥饿、糖尿病、酒精中毒水杨酸中毒结果:HCO3-↓、固定酸↑→AG↑●AG正常型代酸:HCO3- 丢失→血HCO3-↓→血Cl-↑消化道:腹泻轻中度肾衰竭:当GFR>正常的25%,泌H+减少肾小管性酸中毒(RTA):RTA-Ⅰ(远端): 泌H+↓;RTA-Ⅱ(近端): 重吸收HCO3-↓碳酸酐酶抑制剂:抑制小管细胞CA活性, 重吸收HCO3-↓含氯的成酸性药物中毒高钾血症2、机体的代偿(1).血液的缓冲:H++HCO3-→H2CO3→CO2+H2O SB、AB 、BB 、BE下降(2)肺的代偿调节(此时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代酸患者一般均有典型呼吸深快症状,PaCO2继发↓。